引子:常有爭議,魚類屬於冷血動物,是否有「痛」感?相關專家做了多番研究,事實(其中例子:鱒魚)證明魚類有相當發達的痛覺神經系統。
十幾年來,水產行業非常關注羅非魚鏈球菌,每一環節的企業或個人無不是努力尋求治療方法,甚至熬盡腦汁想把這一疾病完全治癒,可惜到現在,依然是束手無策,回想一番,我們是不是走進羅非魚鏈球菌防治的死胡同?腦袋是不是鑽進牛角尖?思維是不是被套住了?我一直認為羅非魚鏈球菌首要致死原因是多器官系統性衰竭,而近日冒出一個疑問:羅非魚感染鏈球菌,很多病魚還未到多器官衰竭就死了,會不會是「痛「死的?今天,我們一起說說這個話題及對策......。
羅非魚感染鏈球菌的「痛」表現在哪一方面呢,哪一器官臨床呈現「痛」的感知呢?根據羅非魚鏈球菌疾病臨床症狀描述疼痛的感知,如下:
如同人體一樣,「疼痛」是疾病臨床最先表現,也是病人難熬的原因。而醫生針對病人用藥,首先是解決「疼痛」的基本痛症,然後再展開病因病源的標靶治療。由此可知,我們在針對羅非魚鏈球菌用藥時,可能犯了一個非常低級的失誤,在標靶抑菌殺菌抗炎時沒有進行緩解疼痛的治療,一部分病情嚴重的病魚雖然吃到藥物但因為沒有熬過疼痛死亡,另一部分病魚因為痛疼吃不到足夠劑量的藥物延誤治療死亡。
那麼,有哪些藥物是緩解疼痛的呢?在漁藥相關資料中找不到,我參考引用《獸藥手冊》的「解熱鎮痛抗炎藥」說明,僅供了解。以下藥物,沒有表明水生動物使用劑量,也沒有相關法律法規條例說明能在水生動物中使用,應該屬于禁用藥物,嚴禁在水生動物中使用。
阿司匹林:用於發熱、風溼症和神經、肌肉、關節疼痛和痛風症的治療。
安乃近:用於解熱、鎮痛、抗風溼,也用於腸痙攣及腸臌氣等症。
對乙醯氨基酚:用於中小動物的解熱鎮痛。
氨基比林:用於動物解熱鎮痛和抗風溼,治療肌肉痛、關節痛和神經痛。
萘普生:用於解除肌肉炎和軟組織炎症的疼痛。
布洛芬:用於犬類的肌肉骨骼系統功能障礙
既然解熱鎮痛化學合成藥嚴禁用於水生動物,對此,我們可以使用中草藥進行緩解疼痛治療,中醫是辨證治療用藥,不同病因,不同部位,不同症狀,方劑配伍則不同,不可一味中藥治百病。一般說,理氣藥類的中藥都具有止痛作用,如下:
枳實:性味苦、辛、酸、溫,適用功效為破氣消積、化痰止痛。
枳殼:性味苦、辛、酸、溫,適用功效為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陳皮:性味苦、辛、溫,適用功效為理氣健脾、燥溼止痛。
青皮:性味苦、辛、溫,使用功效為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佛手:性味辛、苦、酸、溫,適用功效為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厚樸:性味苦、辛、溫,適用功效為燥溼出滿、抗炎止痛。
木香:性味辛、苦、溫,適用功效為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適用功效為行氣解鬱、散結止痛。
烏藥:性味辛、溫,適用功效為順氣止痛、溫腎散寒。
大腹皮:性味辛、微溫,適用功效為下氣寬中、行水消腫。
薤白:性味辛、苦、溫,適用功效為通陽散結、行氣導滯。
甘松:性味辛、甘、溫,適用功效為理氣止痛、開鬱醒脾。
九裡香:性味辛、微苦、溫、有小毒,適用功效為行氣止痛、活血散瘀。
玫瑰花:性味甘、微苦、溫,適用功效為行氣解鬱、和血、止痛。
荔枝核:性味甘、微苦、溫,適用功效為行氣散結、散寒止痛。
香櫞:性味辛、微苦、酸、溫,適用功效為疏肝理氣、用於脘腹脹痛。
川楝子:性味苦、寒、有小毒,適用功效為疏肝、行氣止痛、驅蟲,用於脘腹脹痛、蟲積腹痛。
除理氣藥外,部分的解表藥、清熱解毒藥、止血藥、溫裡藥、芳香化溼藥、瀉下藥、平肝藥、活血化瘀藥及補益藥等也具有鎮痛止痛的作用,在實際中要辨證靈活運用。可根據病魚的臨床病變取證,一般說,高溫季節側重使用解表藥、清熱解毒藥、理氣藥、止血藥;冬春季節可側重使用解表藥、溫裡藥、理氣藥、止血藥、補益藥;如遇到消化不良(營養性腸炎)又可配合山楂、麥芽、神曲等使用。如下:
桂枝:解表藥,性味辛、甘、溫。
香薷:解表藥,性味辛、微溫。
防風:解表藥,性味辛、甘、溫。
白芷:解表藥,性味辛、溫。
細辛:解表藥,性味辛、溫。
藁本:解表藥,性味辛、溫。
辛夷:解表藥,性味辛、溫。
柴胡:解表藥,性味苦、辛、微寒。
升麻:解表藥,性味辛、微甘、微寒。
蔓荊子:解表藥,性味辛、苦、微寒。
蟬蛻:解表藥,性味甘、寒。
木賊:解表藥,性味甘、苦、平。
石膏:清熱藥,性味甘、辛、大寒。
梔子:清熱藥,性味苦、寒。
蘆根:清熱藥,性味甘、寒。
黃芩:清熱藥,性味苦、寒。
黃連:清熱藥,性味苦、寒。
龍膽:清熱藥,性味苦、寒。
牡丹皮:清熱藥,性味苦、辛、微寒。
青黛:清熱藥,性味鹹、寒。
魚腥草:清熱藥,性味辛、微寒。
拳參:清熱藥,性味苦、澀、微寒。
馬鞭草:清熱藥,性味苦、涼。
秦皮:清熱藥,性味苦、澀、寒。
射幹:清熱藥,性味苦、寒。
地骨皮:清熱藥,性味甘、寒。
金果欖:清熱藥,性味苦、寒。
翻白草:清熱藥,性味甘、微苦、平。
草果:芳香化溼藥,性味辛、溫。
蘆薈:瀉下藥,性味苦、寒。
鬱李仁:瀉下藥,性味辛、苦、甘、平。
花椒:溫裡藥,性味辛、溫。
胡椒:溫裡藥,性味辛、熱。
丁香:溫裡藥,性味辛、溫。
天麻:平肝藥,性味甘、平。
白芍:平肝藥,性味苦、酸、微寒。
遠志:安神藥,性味苦、辛、溫。
紫珠:止血藥,性味苦、澀、涼。
白茅根:止血藥,性味甘、寒。
竹節參:止血藥,性味甘、微苦、溫。
蒲黃:止血藥,性味甘、平。
茜草:止血藥,性味苦、寒。
毛冬青:活血化瘀藥,性味苦、澀、寒。
牛膝:活血化瘀藥,性味苦、酸、平。
桃仁:活血化瘀藥,性味苦、甘、平。
蘇木:活血化瘀藥,性味甘、鹹、平。
鬱金:活血化瘀藥,性味辛、苦、寒。
三稜:活血化瘀藥,性味辛、苦、平。
莪朮:活血化瘀藥,性味辛、苦、溫。
乳香:活血化瘀藥,性味辛、苦、微溫。
沒藥:活血化瘀藥,性味苦、平。
延胡索:活血化瘀藥,性味辛、苦、溫。
甘草:補益藥,性味甘、平。
當歸:補益藥,性味甘、辛、溫。
水生動物中草藥療法同屬中獸醫領域,中獸醫理論體系源於中醫陰陽五行學說。陰陽體現在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方面。五行的生克制化,是正常情況下五行之間互相資生、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係,是生物機體維持正常協調平衡關係的基本條件;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則是五行之間生克制化關係失調情況下的異常現象。使用中草藥治療水生動物疾病,用藥不及達不到治療效果,用藥太過又會損傷氣血津液,必須遵守「扶正祛邪、固本培元」法理。
目前處於三伏天,水產養殖人士熱捧「清熱解毒」中草藥及方劑,例如三黃散、五黃散、雙黃解毒散等等,無一不是苦寒之藥,性味苦寒藥物易損陽,不宜過度服用,可配比辛溫、甘平藥物調和。治療羅非魚鏈球菌及其他細菌性疾病,應以清熱解毒為君,解表瀉下為臣,緩解痛症為使,調和藥性為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