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便宜的海參,每500克不到10元,批發給酒樓後,高價賣給食客;標榜從日本進口的關東參則可能是忽悠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4月2日訊 (本網記者 林可 黃立東 毛朝青 通訊員 王小華 文圖)
核心提示:「南方吃燕窩,北方吃海參」,海參屬於海產珍品,價格不菲,高檔酒樓往往即位(每位)都超百元。可你在批發市場轉轉,就會發現那裡的海參竟比豬肉還便宜,最便宜的每500克只要10元。
海參價格如此懸殊,裡面有沒有什麼消費「陷阱」?福州酒樓的海參又是從哪裡進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酒樓點菜員自我標榜提供的是從日本進口的關東參,則很可能是忽悠。據福建省檢驗檢疫局透露,去年以來,福建口岸(不含廈門)進口的海參數為零。
新華都五四店:「印尼紅海參」信息不全工商令下架封存
「新華都五四店有賣一種印尼紅海參,每500克價格21.8元。」幾天前,福州讀者許先生向本報報料稱,在新華都五四店看到的印尼紅海參在包裝袋上看不到廠名、廠址,連僅有的生產日期也無法看清楚。許先生說,在他印象中,海參應是高檔商品,一般價格不菲,怎麼會賣得如此便宜,「這印尼紅海參是不是假的?」昨日上午,記者聯繫福州鼓樓工商局一起走訪新華都五四店。在海鮮區,記者找到了這款「印尼紅海參」,其包裝袋正面上方寫著「印尼製造,正宗海參」,可沒有任何廠名、廠址信息。包裝上註明生產日期見封口,但記者查看多個同類產品,也看不清生產日期。
工商執法人員當場責令該賣場暫停銷售,下架封存。同時要求新華都儘快提供該產品的進貨憑證及相關證明材料,如是印尼進口,需提供入境檢驗證明。《食品安全法》規定:進口的預包裝食品應當有中文標籤、中文說明書,要載明食品的原產地以及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
此外,在福州沃爾瑪購物廣場長城店一樓凍品區,記者發現由大連保稅區華寅國際工貿有限公司生產的凍北極海參每公斤銷售價136元,標註品名為「加拿大北極海參」。不過截至昨夜發稿,沃爾瑪方面仍未提供進口、進貨憑證。
批發市場:海參檔口隱蔽,價差近十倍
此外,記者近日還先後走訪了福州水產批發市場、臺江南臺批發市場、西營裡批發市場發現,市場上的海參整體售價都比較低。
在西營裡批發市場,面對記者詢問,商戶都回答沒有銷售海參。經過一家商戶指點,記者才找到一個隱蔽的檔口在銷售海參,而海參也放在店裡很不起眼的地方。其中,黃海參每公斤售價20元,黑海參每公斤售價36元。商戶說:「福州不少酒樓都是從批發市場進貨的,賣給客人都很貴。」這些商戶還提醒記者,不懂行很可能被騙,十多元的光參以百餘元刺參價賣你。
在臺江南臺批發市場,記者再次以酒樓經營者的身份探訪行情。一海參檔口商戶表示,紅海參由於銷售價比較便宜,每公斤只要20元,比較受酒樓歡迎,福州的一些酒樓就是從他店內進貨的。「即位的用哪種海參比較好?」見記者問,商戶忙向記者推薦另外一種活海參,「每公斤208元,可以送貨上門」。
海鮮酒樓:菜譜是高價刺參,上的菜卻「無刺」
批發市場老闆紛紛稱,他們銷售的海參均銷往福州各大海鮮酒樓,光參批發價只要10多元,最便宜的一種不到10元,刺參則屬於高檔貨,批發價110元。而進了酒樓,它們幾乎成了高價菜。
前晚7時,記者來到福州二環路某海鮮酒樓,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一款「靈菇扣遼參」,每人每份58元。點菜區菜譜圖海參呈黑褐色,刺粗且長,明顯是刺參。記者隨即點了兩份海參。上菜後,進入記者視線的海參卻大為不同,黑色,無刺。該酒樓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是開業前用刺參作圖,後沒用了,沒有及時更換。
昨日下午,該海鮮酒樓有關負責人表示,酒樓銷售的確是從廣東進的關東參,他們會對各門店點菜圖進行更換,以免誤導消費者。
在好世界大酒樓,記者發現其銷售的是活海參,帶刺,每500克238元。該店相關負責人謝經理稱海參是大連產的,經廈門轉運過來。黃岐海鮮二環路店,銷售的海參一盤48元。「這兒賣的海參有刺嗎?」記者問。「帶刺的要好幾百,我們賣的是光參。」一工作人員答。
核心提示:海參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高檔海產珍品,在百姓的觀念中,冬季吃海參進補的保健意識和習慣由來已久。近幾年來,福州海參消費驟然生溫,不僅大超市設置了海參專櫃,酒樓也大量銷售海參菜品。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海參又是個神秘的東西,其品種、質量和價格讓人迷惑。刺參、光參究竟哪種好?
海參真相
不同海參營養天差地別
全世界的海參共有1000多種,可供食用的有40多種。
從外形來看,海參分為刺參和光參。國內營養價值最高的海參是我國的魯參和遼參,主要產地是煙臺、大連,世界上以日本的關東參為最優。我省漳州東山也產海參,但量少。
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蔡經理介紹,福州市場上銷售的海參相當多是海茄子,又稱茄參,因為身上沒有刺,又被稱為光參,是可食用海參的一種,但營養成分與刺參相比卻是天壤之別。
他表示,北方海產的刺參,營養價值要遠高於茄參,是海參中的名貴品種。海參在我國的主要產地是煙臺、威海、大連,外國參和南方參營養價值較低。有商家面對缺乏海參常識的消費者,會用國外參、南方參冒充膠東參,或宣揚它們與膠東參營養價值差不多,價格卻便宜。記者把從市場上採購的四種海參給蔡經理辨別,他看了直搖頭,「這些都是營養價值很低的光參」。
天然幹海參每公斤要1.5萬元
在福建從事海參生意的葛女士也告訴記者,市場上銷售的海參大多為圈養參,即養殖戶圍一塊海域進行海參養殖,一般養殖時間為1年左右。「在海洋中自然生長的海參,其生長周期緩慢,積蓄周期長,營養價值高,一般參齡要達到3年以上才能採摘。」葛女士表示,自然生長的海參其色澤為黑灰色或灰色,個頭大小不一,經加工後,每公斤的淡幹海參銷售價要1.5萬元左右,而且供不應求。
記者調查發現,福州市場上的海參多來自大連和廣東,兩者價格懸殊,有商家面對缺乏海參常識的消費者,會用印尼紅參、廣東參冒充遼東參,或宣揚它們與遼東海參營養價值差不多,價格卻便宜。
業內人士稱,市場上即使有合格的海參,也因為價高賣不出去。因為消費者根本不知道海參的真假和它的真正價值應該是多少,更不會懂得鹽分超標的海參是如何加工的。
行業黑幕
加鹽加糖增重 營養早破壞完了
傳統的海參加工方法,因為季節、出皮率和水質環境不一樣,每加工1公斤合格達標的海參就需要44公斤到48公斤左右的海參。因此,計算1公斤合格海參真正的價值,就是海參的價格×44公斤到48公斤+加工海參的費用。
業內人士自曝稱,為了使海參的成本降低,目前市場上有三種造假手法,一是讓海參增重摻假,這種做法最惡劣,其做法有摻糖精、鹽和明礬等,摻進去不同的物品,海參的模樣也有所不同。
加工者把海參晾得很乾,再用燒得很開、鹽吃得很飽、溫度能達到150度的鹽水,把海參浸泡3到4天,然後再曬,這叫「撞缸」。連續這樣加工四五次,1公斤原始的海參就能加工進1公斤多鹽,這樣,1公斤海參就成了4公斤還多。開始加工海參的水是清的,到最後卻成了黃的,海參的營養成分也被大大破壞了。「市場上買到的海參,一般都『缸』了五六次,最多的能『缸』十多次!『缸』過的海參外表看起來個大、飽滿,但其營養成分早破壞沒了。」此外,還有用福馬林「保鮮」的,不法商販利用對人體有毒害的福馬林泡發海參,使其更加「有型」。經過福馬林浸泡的海參,有很濃的化學藥品味道,而且口感發脆發硬。
低價參染成高價參無標準難監管
其次,部分加工商用印尼紅海參來冒充「刺參」,其先將印尼紅參品種在本地養殖,將其「紅」褪去,再染「黑褐色」,變成賣相好的海參,再用膨脹劑,不斷讓它發泡變大。
三是養殖海參冒充野生。有的養殖戶把本該在渤海灣生長的海參通過北邊育苗,再運到南方生長的方式來縮短生產周期,以增加產量,並冒充野生海參,這樣的海參都比較瘦長。它和野生海參比,體質相差甚遠。
此外,一些海參加工廠家是家庭式作坊,三兩個人,支口大鍋,就可以加工生產,這種來源的海參,沒有生產許可、衛生許可,海參多是三無產品。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國家標準缺失。目前國內只有幹海參行業標準,而即食海參、海參營養液、海參膠囊並沒有行業標準,各企業都在執行自己的企業標準,這使得監管部門進行市場監管時難有依據。
海參質量如何識別?
由於大多消費者對海參缺乏了解,購買時幾乎都以價格為依據。
業內人士介紹,區別茄參和刺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參體有沒有刺,如果沒有刺,光澤較一般海參更亮,應該是茄參。
優質海參一般呈黑褐色半透明狀,膨脹均勻,呈圓形,無硬心,肉刺完整。
另外,要看海參的新鮮度。
好海參,聞一聞,有一股很濃厚的海鮮味。再就是看橫截面,看其內壁厚不厚。厚的海參膠原蛋白豐富,營養價值高。
幹海參也有三招識質量優劣。第一是觀察。按規定工藝加工的幹海參,其色澤為黑灰色或灰色,體形完整端正,個體均勻,大小基本一致,結實而有光澤,刺尖挺直且完整,切口小而清晰整齊,腹部下的參腳密集清晰;體表無鹽霜,附著的木炭灰或草木灰少,無雜質、異味為上品。
第二是觸摸。幹海參個體堅硬,不易掰開,分量較輕,敲擊有木炭感,擲地有彈性,為上品。劣質幹海參易於掰斷,並有鹽結晶或雜質脫落,手掂有沉重感,敲擊或擲地無彈性和回音,鹽含量均在60%以上。
其三是剖開。橫向切開幹海參,其體內潔淨無鹽結晶,無內臟、泥沙等雜質,斷面壁厚均勻,在3~5mm以上,斷面肉質呈深棕色,光澤明亮為上品。不按規定加工的幹海參,體內有明顯的鹽結晶或雜質,膠質層薄且厚度不均勻,甚至破碎,形成破洞,組織形態老化即為劣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