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嫦娥奔月、女媧補天、后羿射日這些神話,很多人在孩提時代都讀過。脫離了聽故事的童稚時代,神話還有什麼意義?創世神話和童話故事又有什麼不同?
上海語文特級教師、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在一檔面向學生的「中華創世神話電視書場」節目中,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黃玉峰創世神話中有現實含義黃玉峰致力於在中學教育中推廣傳統文化,和家長給孩子講的零散創世神話故事不同,在「中華創世神話電視書場」這檔節目中,黃玉峰將上古時期自開天闢地至禹鑄九鼎時期的創世神話串連起來,以48個故事系統講述了上古時代的創世神話。該節目從1月26日起在炫動卡通衛視播出。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2000多年前,屈原在《天問》中就提出了「世界緣何誕生」「人類如何認識世界」這樣的哲學命題。事實上,人類起源、世界起源這樣的終極命題,從古至今一直在被思考。從流傳至今的神話之中,依然可尋先人對世界認識的痕跡。
「人類的基本問題,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就基本都遇到過、思考過了,只是他們是通過神話的形式將之表現出來。」黃玉峰認為,創世神話看上去遙遠,其實其中表現的內容很多都很現代,離現實社會很近。
他在給中學生講創世神話的時候,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將創世神話與當下的現實結合起來,引發學生一些新的思考。
黃玉峰舉例說,他將女媧摶黃土造人的神話與當下克隆的話題結合起來,引發學生對科技的興趣,「女媧造人沒有通過生育,其實就是克隆,這是很現代的理念。」
從嫦娥奔月中,他和學生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后羿從射日到拿回靈藥,都沒有和嫦娥商量過,只是他單方面考慮。我把這個故事引申到該如何理解和尊重對方這樣一個話題上來。」
同樣從創世神話中,也可以解讀出祖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歷史和責任感,「神農嘗百草就體現了他對百姓的責任。」神農就是炎帝,傳說中是他發明了五穀種植技術,又嘗百草以找出藥效,為百姓醫治。在嘗百草的過程中他多次中毒,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當時的領導人就是部落首領,他們很多人都比手下人更苦,負有艱巨的責任感。」黃玉峰說。
炎帝與黃帝之間的戰爭,則被黃玉峰從中重點解讀出「戰爭中的和諧」這一主題,「炎黃戰爭中,後來兩族得以合併,炎帝做了退讓,其中也有為百姓著想,使之免受戰爭之苦的考慮。」
借神話言現實的嘗試魯迅在《故事新編》中奉獻過精彩的一筆。黃玉峰在自己的創世神話故事中對這種手法有所借鑑,但他強調魯迅主要是為了諷刺,自己重點是給中學生講一些對神話的見解,沒有諷刺的內容。
引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創世神話是先民對世間萬物最具想像力的解讀。先民考慮世界如何誕生,就想出了盤古開天闢地,身體幻化為世間萬物;先民不理解為何太陽東升西落,就創造了夸父逐日的英雄形象,讓他帶著所有人的好奇去追逐太陽最終殉道;先民不知道人怎樣誕生,就想到了女媧摶黃土造人。
黃玉峰認為,借這些充滿浪漫想像力的神話傳說,引發學生多角度的思考,也是給中學生講創世神話的意義所在。
他一直對語文教育中的「標準化答案」頗有微詞,認為閱讀理解中對文章的感受應該是更多元化、個人化的,目前語文考試命題中用標準答案來強迫學生是「教育專制主義」。
初中課本中有夸父逐日的內容,如何理解夸父逐日?現在有解讀說他是為了探究太陽的奧秘,有解讀說這個故事是講古人如何測日影、定曆法……黃玉峰在課堂上把這些解讀都拿出來,和學生探討,並進一步上升到「為什麼我們的先人要探討這個問題」的高度上。
再比如倉頡造字。為什麼中國漢字生命力如此之強?黃玉峰借這個故事,在說書中想像了倉頡造字的過程,「我想像他是怎麼造字的。有一天下雪了,倉頡在雪地上看到動物凌亂的腳印,覺得是豹子和狼打架,由此他想到腳印的圖案能記錄故事,那根據這樣的形象創造出文字,就可以記事了。這是我自己想像出來的,但這個過程正代表漢字從象形文字到後來的甲骨文、篆書等方塊字的轉變。」
再比如愚公移山,傳統只有讚頌堅持不懈的精神這一標準答案,黃玉帶學生發散思維,有的學生提出「為什麼愚公不活動思維去搬家」,有的學生運用地理思維,認為「千萬年之後,地殼運動之下可能山又會抬升,所以愚公說『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是錯誤的」……
「語文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黃玉峰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