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五才子,三掌文衡: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仕途如何?

2021-01-10 騰訊網

作者:史遇春

續說那些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樂時期的職位升降與宦海沉浮。

王達——國學助教,桃李滿門;編修侍讀,三掌文衡;東南五才子,唯一善終人

王達(公元1343年~公元1407年),字達善,無錫(今屬江蘇)人。

王達祖上,世為平民。從王達開始,王家才有了讀書人。

王達少時,雖孤苦貧寒,但努力向學。;他聰敏博聞、考索精到,文篇辭章,援筆立就;他不喜歡浮華虛靡之學,惟以篤實為務;他侍奉雙親,能盡人子之道,鄉鄰閭裡,皆以他為榜樣。

王達曾跟隨當時在鄉的張籌學習經學,很為張籌所器重。

後來,張籌官拜朱元璋洪武朝禮部尚書。王達又前往京師,繼續跟他學習,並完成了經學學業。

那時,學士宋濂見王達端重簡默而丰儀卓偉,很是嘆異,認為王達為一時之俊才。宋濂還不在乎輩分上的差別,而與王達交好。

在京師完成學業之後,王達便返還故鄉。

回鄉之後,王達參加明經考試,並且得中。

於是,無錫縣令徵辟王達為無錫縣訓導。

這裡,需要先說一下明經。

明經,古代選舉制度,意為通曉經學。始見於漢代,自漢武帝(劉徹)尊崇儒術之後,明經頗為盛行,但無常制。東漢以後,明經漸不為朝野所重。隋煬帝(楊廣)時,又置,與進士科並行。唐代沿置,為進士、秀才等六科之一,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科。宋仁宗(趙禎)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亦設,下分三禮、三傳等科;以《禮記》、《左傳》為大經,《毛詩》、《周禮》、《儀禮》為中經,《周易》、《尚書》、《穀梁傳》、《公羊傳》為小經;每經考墨義、大義,貼小經,試時務策;殿試考大義,貼大經、中經和小經;出身與進士科同。宋神宗(趙頊)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罷除。朱元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復置,其時,得中者五百人,分別授職為郎中、東宮侍書、御史、參政、通判、王府引禮舍人等官,亦有授官至僉都御史者。後來,明經雖不再流行,但是,「明經」一詞,逐漸漸成為明、清學校貢生的俗稱。

還要說一下訓導。

訓導,地方儒學學官;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始置,各府、州、縣學均設,府學四人,州學三人,縣學二人;分別為府學教授、州學學正、縣學教諭的副職,佐助各級儒學教官,教導所屬生員;後來,衛學亦各設置二人,以教導武臣子弟;品秩未入流,然位在雜職之上。

王達所擔任的訓導,為縣級訓導,全稱當是「縣學儒學訓導」。

王達在職之時,對學生訓導有方、啟迪有道,造就了很多人才。

後來,王達又被除授為大同府學訓導。《明詩綜》就記載,王達曾為「大同訓導」。

後來,王達入朝為官,擔任國子監助教,

朱允炆建文朝,王達的職任,就是國子監助教。

國子監助教,為國子監官員,分管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六堂的教學事務,負責講授儒家經典。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國子學為國子監,設置助教員額十六人,秩從八品;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定置,員額十五人。朱棣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北京國子監設置二員,後來增設不常;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遷都北京,遂有南、北國子監助教之別,南監設置六員。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38年)革除二員;北監十五員,後革除二員。明神宗(朱翊鈞)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又革除四員。中都(鳳陽)國子監亦曾設置,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罷除。

王達在國子監任職之時,諸生多至其門,朝夕請益。王達誘掖開誨,講說論議,終日不懈。因為這樣,當日成德達材之士,彬彬然多出於王達的門下。

朱允炆削藩,朱棣起兵對抗朝廷。

燕兵攻破南京,王達為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之一。

朱棣即位之後,

聽用姚廣孝之言,擢升王達為翰林院編修。

其時,王達侍奉皇太子(即明仁宗朱高熾)於東宮。

當日,王達曾參與《太祖(朱元璋)實錄》的編纂。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秋,農曆八月,朝廷命令侍讀胡廣、編修王達擔任應天考官。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農曆三月,進升翰林院編修王達為侍讀學士。

本年(甲申科)殿試之後,朝廷曾命工部在國子監建造進士題名碑,並令侍讀學士王達撰寫碑記。

本年農曆十一月,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等進呈其所纂錄的韻書,朱棣賜名為《文獻大成》,並賜予解縉等一百四十七人錢鈔不等,還於禮部賜宴。很快,朱棣閱覽所進之書,發現並不完備,遂命重修。敕令太子少保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箎、及解縉總領其事。侍讀學士王達為總裁之一。此書修成,賜名《永樂大典》。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乙酉應天鄉試,王達再以侍讀學士的身份,擔任考官。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丙戌科,王達又以侍讀學士主持會試。

王達曾於永樂元年、三年、四年連續三次執掌文衡,這也是前後少有的異事。

王達常患氣疾,遇到寒暑,就會發病。

王達臥病、情況危急之時,朱棣還曾命醫官前往診視。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農曆六月十三日,翰林院侍讀學士王達辭世,終年六十五歲。朝廷命令相關衙門,護送王達的靈柩還鄉。

王達很有名氣,曾與解縉、王洪、王偁、王璲一起,號曰「東南五才子」。

既然提到「東南五才子」,那麼,就簡要說一下相關事體。

江西吉水人、右春坊大學士解縉,天賦優異,他寫文章,從來不打草稿,頃刻之間,寫就數千字的篇幅,從來不在話下,一時之間,才名大噪。

當日,杭州有王洪(字希範),吳地有王璲(字汝玉),閩中有王偁(字孟揚),常州有王達(字達善),均為翰林官員。

這四位,均是一時之秀,他們的詩文詞章,流暢華美。

王偁曾對王洪說是:

「解學士的大名,聲聞海內,我們四人,也足以撐柱東南半壁。」

那些很有見識的人認為,王偁所言,確是灼識。

後來,王洪以侍讀的身份主持過禮部的考試。

當日,胡廣擔任國史總裁,王洪曾說是:

「胡廣在書中寫道,朝廷徵辟處士胡祺(即鬍子祺,胡廣之父),天有五星聚奎之相。如果用這種所謂的祥瑞之兆來映襯胡祺的入仕,那麼,作為胡祺的兒子,胡廣這樣寫作史書,便脫不了懷有私心美化的嫌疑。況且,漢書上說是,五星曾聚於東井之後,這已經被高允辯證為虛妄之詞。我國家神功聖烈,興旺鼎盛,沒有必要依憑這些星相之說來增飾。」

因為這樣,王洪被認為是:

頗為觸忤上意。

後來,王洪被降職為禮部主客主事。

不過,王洪關於史書的意見,還是被接納,史書也做了相應的修正。

王洪後來受到解縉牽連,死在了獄中。

解縉也被錦衣衛埋在雪中,活活凍死。

當日,或有作文之命。王璲創作神龜賦,朱棣欽定為第一。其時,朱棣還召來解縉,對他說是:

「王璲的賦名列第一,你的賦卻排在第二,這是什麼緣故啊?」

解縉回答說是:

「王璲的文詞很是精妙,微臣確實不能超越。」

朱棣為之大喜。

其時,朝廷蕩平安南,於是下詔給新城侯(張輔)與六部,賀表均令王璲撰寫。

賀表既上,朱棣閱覽之後,更加高興。

此時,黃淮正隨侍朱棣左右。

朱棣說是:

「王璲確實是個俊秀之才啊,朕看他所撰寫的賀表,真的不會有一點厭倦。」

黃淮叩頭言道:

「王璲卻以這個自矜,退朝之後,常說一些不該說的話。」

聽聞黃淮與朱棣的談話內容之後,

就連王偁也覺得有些不安。南還之後,因事獲罪,王偁與王璲先後被下入大獄,最後都死在了獄中。

「東南五才子」只有王達官至翰林侍讀學士,全身而終。

王達性情澹泊,為人謙和恭慎,會寫文章,以詩名世。

朱棣曾私下向王達詢問建文帝的過失之事。

王達回答說是:

「可與為善,但輔導者非人,故誤之耳!」

最後要說的是,經過簡單思索,或可做如此想:

王達之所以能得善終,一則,是因為他的性情澹泊、為人謙和;二則,大約也是因為他去世較早,解縉等人被朱棣整肅之時,王達已經故去了。

王達所撰,有《耐軒集》、《天遊稿》;另有《詩書心法》、《易經選注》、《桂林機要》等,多不傳。

文末,摘錄王達的兩首詩,作為結束。

《題山水》

明·王達

一曲清琴酒一巵,

煙蘿贏得任棲遲。

千峰黛色嵐消後,

十裡菱花子結時。

水氣入樓人不覺,

秋聲到樹鶴先知。

世無謝眺誰同語,

對畫空成萬古思。

《題扇》

明·王達

葉暗前朝雨,

花飛昨夜風。

空山人不見,

春在綠陰中。

關於王達,散見於史料,可參看《明史》、《國朝獻徵錄》、《明實錄太宗實錄》、《萬姓統譜》、《科試考》、《殿閣詞林記》、《明會要》、《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明詩綜》、《懸笥瑣探》、《萬曆野獲編》、《弇山堂別集》等。

(本篇結束)

相關焦點

  • 朱棣尋訪十餘年結果如何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歷經四年徵戰,朱棣終於率軍殺至南京城下,負責鎮守金川門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遂開門投降,南京就此告破。  根據《明太宗實錄》的記載,在朱棣破城而入之際,城中諸王和文武群臣紛紛前往拜見燕王,建文帝朱允炆也曾打算出迎,但又嘆道,「我何面目相見耶」,遂闔宮自焚,朱棣見宮中火起,連忙派前往救援,但已經來不及了,使者只「出其屍於火中
  • 朱棣有多殘暴?誅方孝孺十族,景清剝皮,鐵璇油炸,活寡三千宮女!
    說起殘暴,朱棣比起父親朱元璋來毫不遜色,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了親侄子建文的皇位,導致了約百萬人戰死沙場,建文帝宮中的宮人、女官、太監幾乎被殺戮幾盡,他又遷建文帝母親於懿文陵幽禁,殺掉建文帝三個兄弟,建文帝的七歲太子朱文奎當時才兩歲,還是個在懷抱之中孩子,朱棣先把這個小孩幽閉於廣安宮,直到明英宗時期才被放出來。
  • 永樂帝朱棣真的活剮了3000宮女麼
    朱棣——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靖難成功的帝王,他在位期間將明朝治理的有聲有色,文治武功也達到了讓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史書對他所創造的治世稱之為永樂盛世。可以說朱棣雖是造反成功的帝王,但憑藉他在位期間的所作所為(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等),後世對他的肯定還是大於否定的,不過現如今隨著朝鮮的一本書《李朝實錄》的流傳,永樂帝朱棣背上了一個罵名,那就是晚年活剮3000宮女,歷史上真的如此麼?
  • 兩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
    解縉是兩朝重臣,在朱元璋洪武年間一戰成名,在朱棣永樂年間官至內閣首輔參贊軍機,奉命主編《永樂大典》,與青藤道士徐渭、寫過「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楊慎並稱明朝三大才子。解縉的結局是被埋在雪地裡冰凍而死,至於是否朱棣授意我們無從得知,落得如此下場與解縉為官期間的不當行為脫不開關係,莽莽分析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解縉過於耿直,不適合混官場朱元璋在位第21年,19歲的解縉中進士,進入儲備人才的搖籃「翰林院」。作為天子門生,與皇帝離得太近,解縉才華深受朱元璋的喜愛,曾私下言道:「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
  • 朱棣為何恩將仇報,在北徵蒙古部落回歸途中將朵顏三衛剿滅?
    朱棣登上皇位後,為答謝兀良哈三衛,送給他們大寧衛水草豐美的牧地,同時還授封兀良哈三部大小首領為都督僉事、都指揮同知、千百戶等官職。兀良哈三衛自此強盛起來。永樂七年(1409年),奴兒幹都司建立後,兀良哈三衛改隸奴兒幹都司。從永樂初年起,通過朝貢和馬市,兀良哈三衛獲得了所需的生活和生產必需品。
  • 朱棣為何在國力並不強盛時敢於橫掃韃靼?一個細節說出成敗原因
    大明到了朱棣時期,看似逐步繁榮,外部卻危機四伏。明成祖即位時,蒙古已分裂為三部,韃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兀良哈部活動在西遼河、老哈河一帶,靠近中原,力量也較弱,在洪武時即已歸附。朱元璋在兀良哈部設立朵顏三衛,歸寧王朱權統轄。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朵顏三衛立了大功。
  • 備受爭議的建文瓷器到底存不存在!
    這幾年穿越題材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小編想起來二十年前的《穿越時空的愛戀》,裡面的朱允炆就是明朝第二個皇帝,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二十一歲登上皇位,二十五歲被叔叔朱棣以清君側為由趕下皇位。對於他來說,一切猶如煙火,極絢爛,又極短暫。坊間傳聞,朱棣上位後,下令砸碎所有建文瓷器。
  • 朵顏三衛幫助朱棣奪取皇位,朱棣在北伐韃靼時,為何滅了朵顏三衛
    永樂大帝朱棣創業初期,他內心很著急。為啥?因為他身邊的那個兄弟寧王,是個實力強悍的傢伙。尤其是寧王朱權手裡的朵顏三衛,那更是戰鬥力兇猛的蒙古騎兵。因此朱棣很清楚,朱權倒向哪邊,哪邊勝算就更大。因此朱棣必須要爭取朱權的支持,至少要將朱權手裡的兵權給爭取過來。
  • 他是家喻戶曉的大才子,對聯罵人「老畜生」,最後活活凍死雪地上
    這幅對聯的作者叫解縉,與徐渭、楊慎一起並稱為明朝三大才子。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一、解縉從小就有「神童」的稱號。五歲時,「鵝鵝鵝」的詩文他聽一遍就能記住,七歲就能寫文章。十歲那年,只一天的功夫就背熟千字文,終身不忘;十二歲就通讀四書五經,而且做到融會貫通。據說,解縉讀私塾的時候,過年放假,別的孩子背著書包回家,他把書桌扛回來了。
  • 江南百景圖朱棣強度分析 朱棣強度詳細分析
    江南百景圖今天中午十一點永樂畫池已經開啟,池如其名永樂畫池當然也應該有永樂大帝在裡面,永樂大帝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其上位過程不太合法,但是這不太重要,歷史上不少有作為的皇帝上位過程都不太合法,永樂大帝的歷史地位雖然沒有達到千古一帝的高度,
  • 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朱棣得位不正,但朱棣即位是通他自己的努力達成的,這和開國之君類似。況且朱棣在朱元璋的基礎下,讓明王朝變得更加強盛,永樂盛世就是證明。所以在朱元璋強大氣場下,文臣是不敢造次的,而且朱元璋精力充沛,根本不需要過多的文臣來分割他的權力。 朱元璋設置了大學士,也就是內閣的雛形,但這些大學士只是朱元璋的顧問,沒有絲毫權力。朱棣即位後才設置了內閣,並令解縉擔任了永年年間的第一位內閣首輔,此時朱棣還是牢牢掌握著絕對控制權,內閣作用很小。
  • 假如馬皇后沒死,朱棣能成功造反嗎?
    馬皇后病逝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壽享51歲,我們現在假設馬皇后活到了建文年間,而朱棣又起兵造反了,那他造反能不能成功呢?馬皇后是大戶人家出生,自幼聰明伶俐,能詩會畫,貫古通今。馬皇后的長子懿文太子朱標、太孫建文帝朱允炆皆是性格柔弱仁慈之人,建文帝有意削藩,以遏制日益坐大的藩王叔叔,但是他削藩畏手畏腳,先易後難,敲山震虎結果導致燕王朱棣奮起反抗,從北平起兵,以「傾君側」的旗號靖難起兵,我們假設馬皇后後在建文帝削藩之時還在世,那朱棣造反還能成功嗎?馬皇后生於1332年,那麼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她也67歲了,武則天這個年齡還沒建立大周呢。
  • 朱棣要傳位次子?《大明風華》這些多為演繹
    永樂九年(1411年),朱棣正式立朱瞻基為皇太孫,並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多次指示要盡心竭力地教育。同時,明成祖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徵漠北之戰,他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鍊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朱瞻基的嫻於武事、富於膽略有很大的幫助。
  • 朱厚熜為何要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太廟?他太強勢,沒有人能駕馭得了
    明朝時期發生過一件可以說是震驚當時人們三觀的朝政之變,即「大禮議之爭」。這場爭端的起源源自於家境皇帝朱厚熜,發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因武帝朱厚照沒有子嗣,僅能從藩王中挑選一位承嗣開始。為何會這樣呢,實際上這是朱厚熜與首輔文臣集團的第一次交鋒。雖說按照禮儀來說沒有錯,但是當時的朱厚照已經駕崩。即使有太子,這時候也是立刻就要登基的。這時候沒有比新帝登基更為重要的事情了,說白了其實就是楊廷和為主的首輔集團想要給年少的朱厚熜一個下馬威。而後的「大禮議之爭」則更是一場政治的交鋒了。
  • 明朝三大才子皆命運悲慘,一人被埋入雪中凍死,一人卒於戍所
    在襁褓之中他母親就在地上寫字讓他認識;五歲時他父親教他詩文他聽一遍就能記住;七歲時就能寫文章了;十歲一天背誦千言的文章,終身不忘;十二歲讀盡《四書》、《五經》,貫穿它們的義理。1387年,解縉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1388年,解縉中戊辰科進士三甲第十名,廷試與兄解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授庶吉士,讀中秘書。同年,官至翰林學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邊。
  • 朱棣處死三千宮女之事是真的嗎?
    朱棣有一個權賢妃,也是朝鮮人,朱棣對她非常寵愛的,永樂八年(1410年)十月,朱棣帶著權賢妃北徵,打仗還帶著她,也可見朱棣多麼喜歡她了。誰知道,在朱棣獲勝還朝的時候,權賢妃卻突然病死在了臨城,失去寵愛的妃子,朱棣非常傷心,打了勝仗的喜悅也消失殆盡。這時候,由於賈呂早就想藉機報復看不上她的呂姓宮女,就向朱棣誣告說權賢妃是被呂姓宮女下毒害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