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是兩朝重臣,在朱元璋洪武年間一戰成名,在朱棣永樂年間官至內閣首輔參贊軍機,奉命主編《永樂大典》,與青藤道士徐渭、寫過「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楊慎並稱明朝三大才子。
解縉的結局是被埋在雪地裡冰凍而死,至於是否朱棣授意我們無從得知,落得如此下場與解縉為官期間的不當行為脫不開關係,莽莽分析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解縉過於耿直,不適合混官場
朱元璋在位第21年,19歲的解縉中進士,進入儲備人才的搖籃「翰林院」。作為天子門生,與皇帝離得太近,解縉才華深受朱元璋的喜愛,曾私下言道:「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
初出茅廬的解縉尚未認識到「伴君如伴虎」的兇險,欣喜於帝王的賞識,激動得睡不著覺,認定君無戲言,將心中想法信手揮毫,以密折的方式私下呈上《萬言書》。解縉是耿直並非輕率,他自覺密折內容過於敏感,不想外傳。
《萬言書》上直言批判洪武初期的嚴刑峻法、濫殺功臣的做法,認為國家法度朝令夕改如同兒戲,諫言簡明律法、褒獎善政。面對這麼赤裸裸的大膽打臉,朱元璋沒有表露憤怒,而是傳閱群臣,甚至在朝堂上大聲讀了出來。
朝臣們心驚肉跳,暗想解縉即將大禍臨頭,然而朱元璋的做法出乎眾人意料,當堂給出七字評語「有才,年少而語誇。」大為讚賞解縉才華,年輕氣盛敢於說實話。
得到朱元璋的認同後,解縉開始頻頻上述直言抨擊官場陋習及不良風氣,因此積攢了不少人的仇恨,即便後來調他去做御史依舊不消停,兼職幫人寫御狀得罪了不少達官貴戚。朱元璋也很頭疼這愣頭青,宣召解縉父親進京談話,說:
「你兒子還太嫩了,就這兩年不知得罪了多少人,應該修身養性,你把他領回去吧,好生學習進益,過個十年回來我必然重用他。」
解縉因此回老家讀書習文,十年約定未滿洪武已然駕崩,解縉進京去弔唁,從前的仇家袁泰藉機讒言攻訐,終被明惠帝朱允炆貶到大西北,四年後得友人相助方被召回京師。
二、輕易站隊,捲入奪嫡之爭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解縉重回翰林學士之職,奉命主編《太祖實錄》、《烈女傳》以及規模最大、時間最早、內容最廣的《永樂大典》,一時間仕途得意春風滿面,此時解縉才33歲。一切在永樂三年,朱棣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儲君事宜後變了模樣。
解縉直言稱立嫡立長,太子仁孝,廢嫡立長先例一開,恐怕將來永無寧日。在朱棣猶豫不決之時,又加了一把火「好聖孫!」指的是深受朱棣喜愛的宣德皇帝朱瞻基,這個原因君臣不謀而合,當太子人選昭告天下塵埃落定後,解縉引來了漢王朱高煦的仇恨。
數年間太子朱高熾表現平平,漢王朱高煦備受榮寵,朱棣起意廢立再度被解縉阻止。
解縉變成兩面不是人,皇帝指責他離間天家骨肉,朱高煦懷恨在心蓄意嫁禍,結仇多年的朝臣暗害,被人誣告廷試判卷不公等等罪民,解縉被一貶再貶。
幾年過去好不容易回到京城,皇帝御駕親徵未歸,解縉只得前去覲見太子,這下又落人口實,朱高煦又到老父親面前打報告了,朱棣大怒,將解縉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此時解縉正在廣東任上處理旱情,直接被錦衣衛逮捕入獄,連坐同僚十餘人。
這以後整整五年時候沒人提起解縉,直到朱棣某次翻看囚犯名冊時,看到解縉之名狀似無意提起:「解縉還活著?」身旁的錦衣衛聽後察言觀色,回到大牢中直接將解縉灌醉了,連夜拖到雪地裡埋了,凍成「冰棍」而死。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解縉再有才,也管不到皇帝的家務事,說出口的話很輕巧,任憑你有理有據,也擋不住別人為情感所蒙蔽,無端為自己招來仇怨。真正的直臣理應只忠於皇帝,尤其不能幫皇帝做決定。
三、作為三朝元老,依舊不懂君心
解縉20歲入仕,從洪武朝到永樂朝,47歲去世,不算那八年讀書生涯,十餘年間依舊不懂得官場明哲保身之道,雖然受過帝王榮寵,但沒有讀懂帝王心思。
一味地耿直衝動,敢於直諫,得到帝王的讚賞只是短暫的光芒,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龍之逆鱗觸碰即死,沒有什麼道理可講的。
解縉錯在過於相信帝王「君無戲言」,深受信任時掏心掏肺,為國為民大義凜然,忽略了人普遍都是小心眼的,風光時避其鋒芒,落難時心有嫌隙的都恨不得去踩幾腳。
即便是忠誠可嘉,別指望皇帝永遠認同保護你!
今天就到這,喜歡的朋友多多關注@晴空莽莽,歡迎點讚、留言評論,發表不同見解!(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