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打開手機,就看到了這個廣告:
這個廣告讓我驚訝了,因為之前寫過一篇《「秒變作文法」,這是在開什麼玩笑?》,其中專門引用了這段廣告文案:
詭異的是,那是「XX精品課」的廣告,這個卻是「XXX網校」的廣告。那個廣告裡有個老師親口說,這個句子以及這個「秒變作文法」都是他自己的「國家一等獎」的課程;這個廣告也是明明白白地標註了:這是「北大中文系畢業團隊傾力打造」。兩者只有一字之別:一個「印」,一個「映」。
可以弄明白的是,不管是那個「國家一等獎」,還是這個「北大中文系畢業團隊傾力打造」,都是在欺負張愛玲已經發不了聲。弄不明白的是,這兩家彼此之間到底是誰抄襲了誰?或者是已經歃血結盟,彼此不分你我了?或者是神靈附體,讓他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用不同的腦瓜子想出了同一個天才句子?
因為疫情關係,今年年初開始關注線上課,然後手機裡每天都是各種線上課的廣告,為我了解線上課提供了很大便利,也帶了很多苦惱。
以前我跟很多一線老師一起探討教學,了解一線老師的優秀與平庸、努力與無奈、熱情與漠然、責任與應付。我相信很多行業都是這樣的,由龐大人群構成的團體不可能非常整齊,總是魚龍混雜的。線上課不一樣。線上課是一名老師可以給成千上萬的人上課,所以特別注重打造名師效應。但讓我苦惱的是,我本想用心向線上名師們好好學習怎麼上線上課,心想以後是不是也可以來講點線上課,沒想到進入課堂後,聽到的大多是胡說八道、自欺欺人,有些「線上名師」的語文素養簡直差到離譜,思維僵化,邏輯混亂,常識錯誤,簡直不可思議。其中大部分線上課,只是把線下課中最糟糕的、最害人的套路化、模式化、格式化的東西搬到了網上,無非就是弄了個新名頭,換了個新說法。
國家語文課程改革這幾年來,這些禍害孩子多年的套路化、模式化、格式化的東西,眼看著正在一線教學中被慢慢改變,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覺醒過來,感受到了這種僵化教育的危害性,正在努力嘗試著改變。沒想到藉助疫情的機會,鋪天蓋地的線上課卻逆向而動,僅僅因為這樣的東西易複製,好操作,欺騙性強,就大肆包裝宣傳,露醜也不怕,出錯也無畏,自詡權威,天天轟炸,走的是三人成虎的營銷路線,貽誤後生。
的確,很多所謂品牌都是廣告砸出來,其實內裡稀爛。這種「品牌」,各行業都有吧,
現在看來,這些線上課的問題還不止於此。比如這兩個天天在網絡上轟炸廣告的線上課機構,居然炸出同一個廣告文案來了。其實之前我也看到一個相同廣告,在《為什麼有些線上課的廣告會如此弱智?》那篇文章中提到了:一個「XX精品課」廣告和一個「跟X學」廣告,同一個叔叔,同一個小姑娘,一樣的臺詞,只是把「作文」兩個字換成了「英語」;一樣的把書扔垃圾桶,只是把作文書換成了單詞書。
難道天天在我手機裡轟炸的這些不同的線上課機構,其實窮得只有一條褲子,只好大家輪換著穿了出門?
這也太離譜了。
從疫情期間冒出來的線上課一般有三種:一種是體制內響應「停課不停學」號召製作的線上課,大多中規中矩,校內老師表示壓力很大;一種是各地培訓機構為自己的本土學員製作的線上課,通常延續線下課的講課和服務;一種是商業巨資投入為攻城掠地搶流量而製作的線上課,大多是牛皮吹上天,質量不沾邊。現在在網上最喧囂的,當屬第三種。
線上課作為一個新事物,學生在疫情期間被動接受,老師想看看它的教學效果,商人看到了新的利益增長點。商人從生意角度來對待教育現象,當然會竭盡所能把教育變成一場生意,但教育的本質的確不是生意。商業營銷考慮的是投資與回報,回報周期越短越好;教育考慮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用生意來策劃教育,不可避免會出現各種亂象。比如重金包裝出的「名師」,大多是符合生意賣點的「名師」,並非教學實幹家;比如重金宣傳的各種神奇教學效果,大多是胡吹瞎扯的效果,並非實際效果。看起來這種現狀對線上課還是會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的,當家長們被所謂「線上專家」、「清北名師」們忽悠一陣,發現線上課實在是不能相信後,一個新行業的發展必然會因此受損。
真希望投資教育的商人們能夠稍微關注一下教育規律,理解一點學習本質。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可以理解成「入道才能取財」的意思,投資教育卻不入教育之道,只執著於生意之道,會不會最終既毀了教育,又毀了生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