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騎兵想一辦法,讓打仗的士兵不餓肚子,日軍效仿卻餓死5萬人

2021-01-10 文史公開課

蒙古鐵騎的實力不用多說,不僅中國古代,甚至全球古代都知曉其厲害。從華夏王朝開始以來,位於北邊的遊牧民族一直就是我們的心腹大患,周朝時位於北邊的遊牧民族中最具威脅力的乃是犬戎,也稱其為狄戎。

西周的結束正是因為周幽王被犬戎所害。順便一說,也正是因為這事,秦國才開始慢慢發展,《史記》有云:" 周幽王為犬戎所殺, 秦始列為諸侯。",最終一統全國,成為了戰國時笑到最後的國家。

長城並非秦始皇始建,同樣位於北邊的燕國與趙國同樣修築了長城,被稱為戰國時"戰神"的李牧就一直駐守在趙國邊境,死守不讓匈奴南下;秦國也知道李牧乃是有大能耐之人,所以特地使了離間計,最終讓李牧被害,趙國自毀長城。

秦末時期百姓民不聊生,各地揭竿起義,而在北方同樣迎來了一場空前絕後的動蕩,冒頓單于橫空出世,滅東胡,驅月氏,徵服西域各國,稱霸草原,使得漢高祖劉邦都不敢略其鋒芒,漢初有一段時間漢朝是一直向匈奴低頭的,直到經過文景之治的修生養息,在漢武帝時期國家才再度擁有了強大的實力,在霍去病與衛青的率領下大破匈奴,封狼居胥。

匈奴雖然被一時打退,但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時刻準備著捲土重來;除開匈奴外,北方還有其他民族同樣對中原大地虎視眈眈,魏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導致了五胡亂華,北邊建立了諸多政權,與南方分庭抗禮。

之後隋朝雖然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亂世,之後唐朝使得國家再度繁榮富強,但唐末天下再度分裂割據,五代十國中也不乏一些少族民族政權,哪怕宋朝建立,但西夏、遼國、金國也依舊存在著,並且對我國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遼國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權,遼國則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西夏則是党項人的政權,但最終還是位於更遠的蒙古草原來的蒙古騎兵終結了這一切,蒙古鐵騎以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長驅直入,席捲了大半個亞洲,甚至一度打到了歐洲,對歐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陰影。

元朝時期蒙古帝國所統治的範圍比我們想像中的多得多,元帝國不過是蒙古帝國中的一個汗國,另外還有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

那麼問題來了,不論是犬戎還是匈奴,亦或者是契丹,到之後的蒙古,他們都只是遊牧民族,又沒有富饒的糧食基地,哪來的補給供應龐大的戰爭需求?尤其是蒙古騎兵,消耗量巨大,卻能實現之前那些遊牧民族一直沒有達成的心願,真正入主中原,他們到底是怎麼保證士兵不餓肚子的?

因為蒙古騎兵想了個辦法,那就是隨身帶著大量肉食,這裡的肉食不僅僅指乾糧,還有活著的動物。我們都知道北方草原雖然物資匱乏,但卻擁有天然優質的牧場,能夠供養起大量的牛羊。

因此蒙古騎兵每人都是帶著三匹馬去打仗,三匹馬依次輪換,時刻保證馬匹擁有充沛的精力。在這些蒙古騎兵以及馬匹的身上,都攜帶著不少肉食,這讓他們本身就擁有了大量的肉食補給;要知道肉食是絕對的行軍打仗的大殺器,能夠給士兵提供充沛的能量。

並且在大軍背後,還有牧民驅趕著大量牛羊,蒙古騎兵在前面打仗,牧民就跟在後邊趕著他們的口糧,時刻保證後勤跟得上。同時由於他們帶著三匹馬輪換,在食物緊缺的時候,也能斬殺一兩匹馬緊急充飢。

蒙古騎兵的這種補給方法不是一般軍隊能夠輕易模仿的,因為根本還是在於遊牧民族天然就對於那些牛羊以及馬匹擁有絕對的馴化能力。二戰時日本曾效仿過蒙古騎兵這一方法,在破壞中、印、英聯合的印帕爾作戰中,日軍就找來了許多的牛羊等牲畜,讓他們跟在大軍後面跑,作為軍隊的移動補給。

但印帕爾作戰大家也知道,所在地乃是深山叢林,地形本就不一樣,動物不好看管又容易走丟,並且日軍帶著的這些動物還是未經過馴化的普通家養動物,一看到打起來了立刻嚇得不得了,直接到處逃竄,日軍抓都抓不到,給當時印帕爾作戰中日本的指揮官牟田口廉也氣得半死,最終這場戰役以日軍活活餓死5萬人告終。

所以說並不是所有看似好用的辦法都能夠生硬照搬,需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不然就會落得跟這些日軍一樣的下場。

話說回來,蒙古帝國的確是非常值得歷史愛好者去研究探索的一個國家,由於固有的偏見,我們在閱讀那些歷史知識的時候,往往會下意識忽略元朝以及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但實際上民族融合一直都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基本旋律之一,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同樣是中國古代歷史,是我們應當去了解的過往。

你想了解更多關於蒙古帝國這一讓歐洲都聞風喪膽的強大帝國嗎?那一定要看看這本《蒙古帝國的興亡》,全兩冊原價188,現價僅需118,折扣力度非常大,還是精裝版的,不僅適合閱讀,更適合收藏,你一定不要錯過。

相關焦點

  • 成吉思汗用一辦法,不會讓士兵餓肚子,日軍效仿卻餓死5萬人
    當然也有人感到好奇,一個軍隊的強大與成功,最離不開的就是後勤補給,那麼他們又是如何讓士兵不餓肚子的呢?    成吉思汗是一個非常聰慧的人,他自然也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而最常使用的一種方法,還曾經被日本人效仿,可結果卻超乎人們想像,活活餓死5萬人,那麼成吉思汗使用的這種方法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 成吉思汗用「妙計」讓士兵不餓肚子,日軍效仿,最後卻餓死5萬人
    當年,蒙古鐵騎為何如此英勇?其實從眾多歷史戰爭中就能了解到,良好的後勤是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蒙古鐵騎之所以能所向披靡,與它的後勤部隊分不開關係。兩者之間最關鍵的人物,當屬軍事家成吉思汗。蒙古騎兵是13世紀成吉思汗一手打造的,可以說它是13世紀最強的一支軍隊。無論是士氣還是紀律,都是中世紀其他軍隊比不上的,當時他們可以說令人聞風喪膽。
  • 成吉思汗用一招,讓蒙古大軍不餓肚子,日軍效仿結果餓死5萬人
    成吉思汗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歷史家、軍事家,他創立的蒙古帝國鼎盛時期,橫跨亞歐大陸面積到達3000萬平方公裡。 在二戰期間,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就非常崇拜成吉思汗。不僅僅是美國人,二戰期間的日本第15軍司令牟田口廉也是成吉思汗的忠實粉絲。他對成吉思汗的崇拜達到什麼程度?
  • 成吉思汗想出一方法,部下從不餓肚子,日軍效仿後,餓死5萬人
    文/行走天涯 成吉思汗想出一方法,部下從不餓肚子,日軍效仿後,餓死5萬人 成吉思汗是我國歷史上非常有名氣的開國皇帝,但是同樣也是一位比較暴政的皇帝。
  • 太平洋戰爭日軍困守菲律賓,大量士兵被活活餓死
    偷襲珍珠港艦隊得手後,日軍旋即又偷襲美駐菲律賓基地,如法炮製了第二個「珍珠港」。日軍取得制空權之後,便開始登陸。當然,登陸總體比較順利,到1942年5月18日,日軍已經控制菲律賓全境,並推行了一系列法西斯政策,其中就包括「巴丹死亡行軍」和馬尼拉大屠殺,我們暫不細說。然而,時間到了1944年,形勢急轉直下,尤其是雷伊泰灣海戰後,日軍逐步失去了制海權,喪失了遠洋作戰能力。
  • 美軍要把日軍困在島上生生餓死?日軍直接在島上開始種田求生了
    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結束後,美軍奪回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開始尋求一個能夠打破日軍在南太平洋防禦的辦法。彼時日軍已經構築了絕對國防圈,試圖利用島嶼組成屏障,以期能夠阻擋美軍的攻勢。這些島嶼上遍布日軍的機場和防禦工事,如果美軍一個一個去攻打的話,真不知道是會打到猴年馬月去。
  • 八裡橋:蒙古騎兵對陣歐洲槍騎兵列隊衝鋒
    英軍這次還出動了騎兵,分別是2個女王衛隊龍騎兵隊和2個印度錫克騎兵團,英軍總數為1.26萬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印度人。直到現在蒙託邦將軍還非常激動,這位在非洲作戰27年的老將在離開法國時,朗東元帥向他宣布:「現在請接過法蘭西國旗!」他得到的臨別贈語是,「願上帝保佑這支小軍隊,飄洋過海,遠離故土五千海裡,去為基督教與文明的神聖權利而復仇吧!
  • 火槍和長刀專克騎兵?三千中國騎兵蹂躪4萬日軍
    我們知道,日本戰國時代有非常豐富的火槍使用經驗,曾經創造出了很多使用少量火槍手就擊敗對方大隊人馬的戰鬥,特別是織田信長3000火槍手一舉擊敗武田家的全日本最強騎兵衝陣。但是,為什麼在明軍抗日援朝戰爭當中,日本火槍手沒有在決定性戰鬥當中擊敗明軍騎兵呢?
  • 二戰時期騎兵為何是「夕陽兵種」?德國步兵輕鬆粉碎蘇軍集團衝鋒
    所以第6師團的騎兵也就敢搞搞夜襲和偷襲,才讓第10軍和第37軍吃了暗虧。而日軍的搜索聯隊已經沒有戰馬,編制為2個輕裝甲車中隊(共裝備94式輕裝甲車10輛) 和2個乘卡車的步兵中隊。尤其是調往太平洋戰場的各師團,不改制也確實不行,島嶼作戰騎兵沒啥用武之地,並且美軍速射武器較多,騎兵衝鋒跟送死沒有區別,日本人再二桿子也明白這個道理。從這一層看,騎兵在二戰時期的作戰能力確實被誇大了。
  • 中國頭疼美軍忌憚,日軍拼刺獨步天下,為何不敢與蘇軍打白刃戰
    日軍的槍法和白刃格鬥給許多抗戰老兵都留下了深刻記憶。日軍對士兵的考核非常嚴格,步槍射擊要求400米範圍內可以準確消滅目標,白刃格鬥更是要求能以一敵多。日軍熱衷於白刃格鬥有很多原因,首先就是缺錢。二戰各軍都有一個共識,「衝鋒鎗+手榴彈」是近戰金不換,其中以德軍最具代表性。抗戰時,晉綏軍善守城、善近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太原兵工廠每月能生產近千支湯姆森衝鋒鎗和大量晉造手榴彈。
  • 遊牧徵服的秘密:只喜歡玩重騎兵加衝衝衝,蒙古為何能橫掃歐亞?
    在第一次西徵的時候,哲別與朮赤率領的2萬軍隊於1219年隆冬突入帕米爾和天山山脈之間的谷地,在深達5英尺的積雪中行軍,在4000米的高山中前進。柏朗嘉賓在基輔準備橫越大陸謁見貴由汗時,此處的貴族曾建議他換成蒙古馬,否則馬匹可能因為無法在積雪中挖草吃而餓死。▲蒙古軍翻越帕米爾蒙古馬的體型就世界標準而言矮小而多毛,其外觀和速度都遠不及阿拉伯名馬。
  • 中亞國王擊敗蒙古騎兵,戰後卻因為一匹戰馬,導致中亞人損失慘重
    當札蘭丁成功殲滅一支蒙古千人團之後,成吉思汗已經感覺到了來自札蘭丁的威脅,於是他迅速派自己的養子失吉忽禿忽前去攻打札蘭丁,失吉忽禿忽的手下有三萬多名蒙古騎兵,為了虛張聲勢,失吉忽禿忽還製作了許多草人,當這些草人被放在戰馬上後,會讓札蘭丁誤以為蒙古騎兵人多勢眾。
  • 抗戰時八路軍條件艱苦,為什麼吃日軍的牛肉罐頭卻難以下咽?
    在抗戰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八路軍繳獲日軍物資的情節,其中最受戰士們喜愛的莫過於各類罐頭,這些罐頭一般都不捨得直接吃,而是要留到重要日子當做大餐和戰友們分享。有意思的是,新四軍六分區的一支部隊,一次在小黃莊擊敗日軍中隊後,用繳獲來的牛肉罐頭做了一鍋好菜來犒勞眾將士。
  • 二戰時期,日本士兵為什麼那麼喜歡抓雞?
    一、一隻雞的價值在1921年,日本的一隻雞的價格大約為3.6日元,一斤豬肉的價格大約1.7日元。也許大家會覺得日元本來就不值錢,這3.6日元的雞可以說是很便宜了。但其實在上世紀到二戰初日元的價值是很高的,因為它和黃金直接掛鈎,在1897年時,一日元等於0.75克黃金,一美元折合兩日元。
  • 抗戰時國軍士兵吃什麼 看完想哭 有的吃得還不如日本軍狗
    從某種意義上講,打仗就是打後勤。誰的後勤更給力,就會在戰爭中佔得先機。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與日本的後勤保障完全不是一個層次。這就使得國軍不但武器落後、缺乏訓練(部分蔣介石嫡系部隊除外),還常常面臨著吃不飽、穿不暖的艱巨問題。那麼,抗戰時期國軍能夠吃些什麼呢?我們首先來看一份國軍的夥食單。
  • 古羅馬士兵打仗吃的啥,肉乾與餅乾最常見,新鮮事物可遇不可求
    一份標準的羅馬軍團食物在行軍打仗時,普通士兵一天只吃兩頓飯。其中的早飯只是為了填飽肚子,食物的豐儉與否完全取決於軍官的態度;只有晚飯的時候,夥食才能稍微豐富一點。如果是在開戰前一天,那麼晚上還能有充足的副食品供士兵來享用,這種做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士兵的士氣,有利於戰爭的實施與開展。如果戰鬥期間和行軍途中,士兵肚子餓了怎麼辦?羅馬軍團的軍官早就做好了應對——製作簡易的奶酪來充飢。相比於不易保存的鮮奶,製成可長久存放的奶酪是最好的辦法,加上其重量較輕且攜帶方便,奶酪也是羅馬軍隊後勤儲備最多的食物之一,士兵餓了吃上幾口奶酪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 古代打仗時,士兵想家了怎麼辦?最後一種讓人羞恥
    在古代,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通訊技術的,現在的士兵們打仗還能通過各種科技手段向家中報平安,聊天等,但是在古代是沒有這個條件的。可別小看了士兵對家人的思念,古人出來當兵打仗為了什麼?一就是保家衛國,保護自己的家人,保護自己的國家;二就是立下戰功,升官發財或者是賺些錢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 野狐嶺之戰,四十萬金兵戰敗不足十萬蒙古軍隊,主要有這三點原因
    原因一:大方向戰略出現失誤在開戰前夕,金軍就把目光放到了防線上,想要在野狐嶺布置那麼長的防線,在那金軍的40多萬大軍一定會分散開來,這個樣子金國軍隊的人數就不再是優勢了!再加上野狐嶺的地勢非常險要,所以在開戰時各處的進軍也沒有辦法進行相互援助,這樣就導致了蒙古軍隊只要集中兵力朝一個地方攻打,然後再逐個擊破就可以了。
  • 蒙古馬的體型非常矮小,為什麼駕馭這種馬匹的蒙古騎兵卻能戰勝歐洲...
    季我努學社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文 | 李學華與高大的歐洲馬相比,蒙古馬有些其貌不揚——個頭矮小,皮厚毛粗,短距離衝刺總被拉在身後。然而,彪悍的的蒙古騎兵並不以貌取「馬」,始終將蒙古馬當成自己的徵戰四方的夥伴。
  • 蒙古馬跑得慢、體型小,口碑最差,為何蒙古騎兵一天奔襲80公裡?
    作為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軍隊,其騎兵的機動性能是舉世聞名的,遊牧民族均能騎善射,但是蒙古騎兵卻創造了之前的遊牧民族不曾創造的遼闊帝國,除了當時的世界格局以外,這和騎兵的重要裝備—戰馬有很直接的關係。蒙古馬「個小而壯實,體態不優美,有強健的脖子和粗壯的腿,蒙古馬的速度雖然不強,但是耐力非常令人驚嘆。」「跟歐洲馬匹不同,蒙古馬由於一年四季都生活在野外,所以相比一般的馬匹在食物上要求更低。」「蒙古騎兵乘坐的蒙古馬雖然個頭矮小,但是耐力好,體質健壯,行動快速,衝力大,而且不挑食,遠比亞歐其他國家馬匹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