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冷兵器研究所兩年前的一篇《騎射真的那麼無敵嗎?蒙古鐵騎靠騎射徵服歐洲》裡,曾闢謠了「蒙古騎兵靠騎射擊敗歐洲騎士」的謬論。本文就來說一下蒙古重裝騎兵到底是什麼樣的。
蒙古騎兵的裝甲變化
早期蒙古人雖已具備冶鐵技術,但缺乏鐵器,志費尼在《世界徵服者史》中稱「他們當中的大異密的標誌是:他的馬鐙是鐵製的」,由此可見當時蒙古草原鐵資源的匱乏。早期蒙古人以鮫魚皮做成可抵禦流矢的護甲,直到金國統治河東後才逐漸有鐵錢流入蒙古,鐵資源才得到彌補①。早期蒙古人延續歷代遊牧民族的傳統已經有著甲作戰的習慣,《元史·太祖紀》裡莫拿倫就擔心兒子們無甲不能勝敵②;根據《蒙古秘史》裡札木合的說法,在鐵木真統一蒙古時期的戰士就已經穿著戰甲,並攜帶長槍、環刀和弓矢③。任何擅長騎兵的民族,只要有機會得到足夠資源,就一定會重裝化。
在與金國、西夏、南宋作戰過程中,擁有了大量的鐵等金屬資源以及各種工匠之後,蒙古人的武器與戎裝逐步升級換代,其皮甲升級為鐵甲,並且有了甲、盔、盾全套的防禦器。按照阿徹·瓊斯的說法,蒙古人擁有一支非常類似安息人的騎兵部隊,其中大約五分之三是帶有備用弓和三袋箭和至少一匹備用馬的輕型騎兵,五分之二是重型騎兵。
蒙古重騎兵在伐金期間就已經基本成型了,耶律禿花在大勝甸、成吉思汗在野狐嶺、客臺在皂河都曾經以少敵多擊敗金軍,迫使金國不得不發展出花帽軍、忠孝軍等新生兵種。而在伐金之初的野狐嶺之戰與墨谷口之戰中,也都有蒙古軍利用長矛重騎兵衝陣的記載。
加利西亞-沃倫編年史在1252年條目下描述丹尼爾·加利茨基(Daniel Galitsky)的一隊士兵時寫道:「德國人對韃靼人的武器感到驚訝:馬戴著鐵面具,全身披掛皮革護甲,這支團隊在軍隊裡的地位一定很高,因為他們的武器閃閃發亮。」
雖然覲見過蒙哥汗的魯布魯克稱在陪同他的20個蒙古人中只有兩人身披鎧甲,但這只是和平時期旅行的情況,據出自13世紀前期的一手史料奈撒維《札蘭丁傳》所載,在攻克奈撒時,「所有韃靼人都穿上了盔甲,在夜間衝進堡壘」。
接下來介紹蒙古(元)軍中的各種甲冑:蒙古的皮甲分為長短兩種,短甲無披膊。披膊去掉後類似裲襠甲,在肩部用皮帶連接;長甲有披膊,在披膊還罩有皮革製成的披領。蒙古也使用類似皮背心式的皮甲,優點在於比金屬甲柔軟、輕便,當然強度低於鐵甲。蒙古的皮甲也不是單純用皮做的鎧甲,而是在皮甲中間嵌入鋼絲,皮鎧胸部位置的表面排入銀絲和花片,以此增加皮甲(鎧)的強度。內蒙古黑水城遺址出土的鎖子甲由鐵絲製成。將帥穿的鎖子甲,以金銀裝飾來美化,增加鎧甲的美觀。鐵羅圈甲內村六層牛皮,外層為網狀鐵甲,甲片連綴如魚鱗狀。元代騎兵盛行,鐵製的柳葉甲和皮製的羅圈甲成為主要的防護裝備。
▲蒙古鐵羅圈甲,特點是多了一個喉部護甲
布錦甲以厚實的布料或絲錦為甲面,甲面底下裹有鐵甲;還有的不襯鐵甲,純用布料,把多層布錦緊密地縫合在一起。按照有些說法,箭頭很難穿透這種絲綢布錦甲的綢衣,只是會連箭頭帶衣服一同插進傷口,醫護人員只需將絲布拉出便可將箭頭從傷口中拔出。而由布錦甲衍生出的布面甲是元代的輕型鎧甲,在長袍的外面綴以金屬甲泡,重要部位綴有鐵甲片。袍子是布質的,輕而柔軟,穿著舒服,綴以金屬泡釘之後,增加的分量有限,但抗衝擊力卻大大增強,明後期與清朝基本上都採用這種甲衣。
據《元史·孫威傳》載:「善為甲,嘗以意制蹄筋翎根鎧以獻,太祖親射之,不能徹,大悅。」
按照柏朗嘉賓《蒙古行紀》的記載,部分蒙古士兵所騎的馬也配有護馬甲,馬頭、馬背兩側,馬屁股,馬的前胸,都有護甲包裹④。
蒙古人的戰馬與行軍蒙古草原本身就有充足的馬匹資源,而後在攻金戰役中又數次掠奪金國的群牧監,使得戰馬儲備成為世界之最。還由於大部分的蒙古戰馬都是母馬,而蒙古士兵也習慣於依靠喝馬奶生活,這也減輕了軍隊食物供應的負擔,同時也使蒙古軍隊的機動性大大增強。
蒙古人行軍以急速著稱,以蒙古第二次西徵為例,據俄國史學家記載,1236年春2月,蒙古軍從額爾齊斯河和阿爾泰山西麓出發,這一次蒙古軍所經過的地方飼草和泉源很多,所以五、六月之交即達伏爾加河,之後在此駐夏,至秋才向伏爾加人發動進攻。後來在徵服北俄羅斯時平均每天推行85至90公裡,之後拔都在薩萊休整了一年多以穩固統治後於1240年進軍南俄,平均每天55到60公裡。1241年,速不臺指揮的蒙古軍只花了3天時間就從魯斯卡山口經過沿途覆蓋積雪的崇山峻岭越過喀爾巴阡山脈,來到多瑙河流域的格蘭附近,行程180英裡(約合290公裡)。
這是由於在長途行軍的過程中,蒙古軍攜帶著大量馬匹,使得騎兵每天的行軍距離激增暴漲。蒙古軍的每位騎兵平均擁有三到五匹坐騎以供經常更換以保持快速的調動,即使有一兩匹坐騎丟失或耗盡體力也可以一直奔襲,如碰到了緊急情況,他們可以十天不踏到地。馬低了頭齧草,人就在馬背上面酣睡。饑渴時,就把酪幹化開了喝著;沒有酪幹時便刺馬出血,就了創口吸飲。據馬可·波羅的記錄,在必要的時候驛卒通過換馬從日出至日落可奔馳200至250英裡(約等於402公裡)。
據伊本·艾西爾的《歷史大全》所載,這種馬用蹄子刨開地面去吃草根而對大麥一無所知。在第一次西徵的時候,哲別與朮赤率領的2萬軍隊於1219年隆冬突入帕米爾和天山山脈之間的谷地,在深達5英尺的積雪中行軍,在4000米的高山中前進。柏朗嘉賓在基輔準備橫越大陸謁見貴由汗時,此處的貴族曾建議他換成蒙古馬,否則馬匹可能因為無法在積雪中挖草吃而餓死。
▲蒙古軍翻越帕米爾蒙古馬的體型就世界標準而言矮小而多毛,其外觀和速度都遠不及阿拉伯名馬。然而蒙古馬由於不論嚴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持久耐勞能力極強,雖長途跋涉,不定時飼食,缺乏休息時間,仍能保持著充分的體力。必要時,可以連續數日不進糧草,甚至能在相當短時間在最險惡的地形上行進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距離。
不過由於馬匹是由牧草餵養,所以蒙古人需要保護牧場。通常蒙古人會做好安排以確保牧草供應充足。現有的牧草數量決定某個地區能駐紮的士兵數量。蒙古人的武器和戰術蒙古軍的長兵器主要是長矛,他們用捆在長矛頂端的繩索將長矛挽在胳膊上,長矛的鐵頸有可以把人從馬鞍上鉤下的鉤子,類似於中原軍隊的鉤鐮槍。據《黑韃事略》所載,蒙古人「有長、短槍,刃板如鑿,故著物不滑,可穿重札」。
▲元代鐵矛頭在成吉思汗統一草原時期,蒙古軍就已經有了精銳的長矛騎兵進行持矛衝擊,合蘭真沙陀之戰中,成吉思汗就曾派兀魯兀惕和忙忽惕兩部的將領作為先鋒衝殺⑤。而隨著戰事的發展,以騎射為主的遊牧戰士越來越重視以突陣為主的重裝騎兵,在野狐嶺之戰中,木華黎就曾「率敢死士,策馬橫戈,大呼陷陣」,而據《元史》稱活了105歲的將領札八兒火者也有「每戰被重甲舞槊,陷陣馳突如飛。嘗乘橐駝以戰,眾莫能當」的記錄。窩闊臺攻宋期間,張柔「率死士十餘,奮戈大呼,所向僕踣,執俘而還。」而即便到了元朝前中期各汗國內戰時,也有月赤察兒「被甲持矛,身先陷陣」的記載,類似的記錄在《元史》不下十處。蒙古人的短兵器主要是輕薄鋒利略彎的環刀,騎兵作戰也常用斧頭、短矛等武器⑥劈砍流暢的環刀和長矛一樣,也是在統一蒙古時期就數次被並列提到的常見武器⑦。
在近戰的戰術方面,可以將東西方的記載進行對照。柏朗嘉賓聲稱「如果他們可能不這樣行事的話,那他們不會自願(與敵人)進行肉搏戰,但當人馬都被箭射中時,他們就會與敵人直接交手。」而彭大雅則稱蒙古軍摧堅陷陣都靠三成的披甲重裝,雙方交鋒開始常以一支騎兵縱隊徑直衝擊敵陣,如一次就讓敵陣鬆動,則這支部隊無論兵力多寡都會長驅直入,如果不鬆動該隊就橫過讓出位置,下一支騎兵部隊繼續衝撞,如此反覆,當戰士完全包圍敵人後,則最後到的人發口哨,四面八方的敵人協力響應,同時衝擊⑧。《黑韃事略》所記載的這種戰術在迦勒迦河之戰裡被充分利用,當時蒙古軍一連退卻了9天(一說12天)將羅斯—庫曼聯軍引進迦勒迦河的包圍圈,然後先是利用騎射放箭和重騎衝擊打敗了庫曼騎兵使其逃離,在敵軍防線上造成缺口,隨即蒙古重騎兵持矛衝擊穿過這個缺口,猛衝羅斯軍隊,而配合的側翼騎兵也隨即將敵人包圍使其無法布陣,最終取得了勝利。
蒙古軍的戰術在觀念上是僵化的,但執行很靈活。戰鬥隊形由五排組成,騎兵中隊被很寬的間隔隔開。前面兩排部隊是手持長矛和環刀的重騎兵,後面三排的騎兵以弓和標槍為主要武器。在作戰時利用強大的機動能力,先是讓輕騎兵誘敵深入打亂對手陣型,當兩軍接近時,後面的隊伍會穿過間隔走到隊伍的最前面,並把箭雨和標槍射向敵人。然後,當他們打亂敵人陣形時,他們就退到間歇區,前排的隊伍負責進行決定性的打擊。在1241年的裡格尼茨之戰中,蒙古軍就是這樣通過假撤退將波蘭士兵引入包圍圈,然後先是輕騎兵放箭打亂敵軍陣型,隨後重騎兵平舉長矛發動衝擊,先是消滅了被分割的波蘭騎兵,隨後擊潰步兵,使得亨利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⑨。
蒙古騎兵不常裝備盾牌,如果需要時常用柳條或樹枝等編成的盾牌,有時候蒙古軍就會臂團牌下馬步射。在黃陵岡之戰中,木華黎面對金軍轉變策略,讓騎兵下馬步射,大敗金軍。當然這種戰法並不是蒙古人的強項,柏朗嘉賓曾帶著輕蔑的口吻記錄:「這種盾牌除用在野營裡,在夜間保護皇帝與諸王外,我們再也想不出,它還有什麼其他用途了。」在端平入洛時,蒙古軍曾以團牌為掩護與缺糧四天的宋軍作戰,結果雙方不分勝負,宋軍殺傷蒙古軍四百餘人,奪得團牌三百餘只⑩。
蒙古重騎兵絕非天下無敵,在蒙金戰爭後期他們就數次被金國的忠孝軍擊敗,而且無論訓練還是裝備,蒙古傳統的重騎兵都不如埃及的馬穆魯克,所以他們開始編入亞美尼亞與喬治亞的重騎兵。隨著蒙古帝國的擴張,在早期帝國中出現的蒙古傳統具裝騎兵不再被各汗國接受,因為體型較小的蒙古馬無法負擔更重的甲來更好的對抗埃及馬穆魯克騎兵。伊爾汗國逐漸開始大量裝備重裝騎兵,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將蒙古馬與更高大的波斯馬種結合,來更好的負擔重甲與兵器。實際上,蒙古軍的主力依然由佔比更多的蒙古騎射手組成,並在徵服途中積極吸收降兵降將,擄自中原的漢人與中亞的工匠(蒙古軍團對外徵服,往往屠城殺戮,唯獨對工匠網開一面)組成攻城部隊,南宋降將為蒙古提供海軍知識,以及上文所提到的亞美尼亞與喬治亞提供重騎兵部隊等。蒙古大軍在這支多元大軍中找到合適的戰士、武器與戰法以適應各種不同的戰況,搭配上嚴格的紀律以及統帥的優秀戰略。在政治、軍事方面雙管齊下,相輔相成,才是蒙古帝國成功的關鍵。①《建炎以來朝野雜記》:韃靼之人皆勇悍善戰,近漢地者謂之熟韃靼,能種秫穄,以平底瓦釜煮而食之。遠者謂之生韃靼,止以射獵為生,無器甲,矢用骨鏃而已,蓋以地不產鐵故也。契丹雖通其和市,而鐵禁甚嚴。及金人得河東,廢夾錫錢,執劉豫,又廢鐵錢,由是秦、晉鐵錢皆歸之,遂大作軍器,而國以益強。② 莫拿倫諸子聞之,不及被甲,往追之。莫拿倫私憂曰:「吾兒不甲以往,恐不能勝敵。」令子婦載甲赴之,已無及矣。既而果為所敗,六子皆死。③出自《蒙古秘史》的第106節:「我祭了遠處能見的大纛旗,我打了用黑牤牛皮製有冬冬之聲的戰鼓,我騎了黑色的快馬,我穿上堅硬的鎧甲,我拿起鋼做的長槍,扣好了用山桃皮裹的利箭,我上馬前去與合阿惕·篾兒乞惕廝殺!」又說:「我祭了遠處能見的高軍旗,我打了用犍牛皮製做有沉重之聲的戰鼓,我騎了黑脊的快馬,我穿上用皮繩系成的鎧甲,我拿起有柄的環刀,扣好了帶箭扣兒的利箭,我要和兀都亦惕·篾兒乞惕拼個死活!」④《蒙古行紀》的第六章非常詳細地記載了蒙古人的武器裝備:每個戰士至少必須帶有下列武器:弓兩張到三張,其中至少有一張好弓,3個裝滿箭的大箭筒,斧子一把,還有拖炮用的繩子。富家子弟佩帶尖頂、一面鋒利、略作彎形的劍;他們還有裝甲馬,保護小腿的護甲,盔與甲冑。有些士兵備有甲冑及革制的馬護甲,護甲製法如下:他們取一些寬度和手臂差不多的牛皮條或別種動物的皮條,三四根皮條放在一起灌以樹脂,然後將好些皮條用皮線或繩子聯結起來,上面的皮條用繩子結在下端,而下面的皮條則將繩結在中間,就這樣一一聯結起來;因此當下面的皮條彎曲時,上面的皮條就會翹起來,這樣聯結在一起的皮條在體部圍有兩三層後。他們將馬的護甲分為5部分:馬的兩側,一邊一塊,從尾部直延伸到頭部,在鞍子旁、鞍子後面背部與頸部都加以繫結;在薦骨上安上另一塊護甲,此處有兩塊聯結在一起,護甲上有一個孔,可讓馬尾穿出來;在胸部再安上另一塊護甲。各部分護甲皆延伸至膝或小腿關節處,額前則置一鐵條,從頸的兩側與上述各塊護甲聯起來。甲冑也分四部分:一部分是從大腿上直到頸部,適應著人的體形製成,緊壓著胸部,自手以下則成圓形緊圍住身體;在背後另有一塊貼在薦骨上,從頸部起直到與緊圍住身體的那塊相連;肩部一前一後兩塊,用扣子固定在兩肩的兩片鐵條上;兩手上部各有一塊,從肩部起直到手腕處,手腕以下就沒有掩護,每個膝蓋上各有一塊;所有各塊全用扣子連接起來。盔帽上端用鐵或銅製成,但圍住頸部與咽喉的那一部分是革制的。革塊也按上述方法聯結起來。有些人的甲冑、護甲之類按如下方法由鐵製成:他們制了許多一指寬、有手掌那麼長的細長鐵條,每一鐵條上開了8個小孔,鐵條內塞進三根緻密結實的皮帶,鐵條一片片疊起來,鐵條與皮條用細皮線穿過鐵條上的小孔結在一起,在上部他們再縫上一根皮線,這根皮線與別根皮線縫在一起,使鐵條牢牢地結合在一起,許多鐵條仿佛構成了一根皮條,然後再按上述方法一塊塊連接起來。他們所制的這種鐵甲用來武裝人或馬。他們將這種鐵甲擦得錚亮閃光,人們可以從上面照見自己的臉。⑤出自《蒙古秘史》171節:主兒扯歹說:「我們兀魯兀惕、忙忽惕,為合罕打先鋒廝殺」。說罷,主兒扯歹和忽亦勒答兒兩個人,在合罕面前,集合了兀魯兀惕和忙忽惕人,列陣以待。這時,以只兒斤氏為先鋒的敵軍已經到來。於是,兀魯兀惕和忙忽惕的人們迎著衝去,戰勝了只兒斤。在追趕間,土綿·土別堅的阿赤黑·失侖衝來交戰,忽亦勒答兒被阿赤黑·失侖刺落馬下。於是忙忽惕們都擁在忽亦勒答兒的跟前了。主兒扯歹率其兀魯兀惕們衝上,戰勝了土綿·土別堅。乘勝追襲中,斡欒·董合亦惕迎面衝來。主兒扯歹又戰勝了董合亦惕。追擊間,豁裡·失烈門·太子率領一千扈衛隊衝來了。主兒扯歹又勝了豁裡·失烈門·太子。追襲中,桑昆未經王罕同意,逕自上前衝來應戰,結果胭脂頰部中箭落馬了。因為桑昆中箭落馬,全部客烈亦惕們圍護著桑昆列陣了。出自《元史》卷121:畏答兒奮然曰:「我猶鑿也,諸君斧也,鑿匪斧不入,我請先入,諸軍繼之,萬一不還,有三黃頭兒在,唯上念之。」遂先出陷陣,大敗之,至晡時,猶追逐不已,敕使止之,乃還。腦中流矢【此事當以秘史的中槍為可信】,創甚,帝親傅以善藥,留處帳中,月餘卒,帝深惜之。⑥《蒙古行紀》:下面就是全軍各將士起碼要備有的武器:兩到三張弓弩,或者至少要有一張良弓;三個裝滿箭支的箭囊,一柄大斧和一條為拉軍械使用的繩索。【富者】佩帶有犀利的劍,單刃和略呈彎曲;他們還備有一匹披掛馬甲的戰馬,馬腿同樣也要保護起來;此外還有盔甲。【某些人】所披掛的甲冑,甚至包括馬甲都是用皮革作成的。以上是耿昇與何高濟的譯本,【】中的兩個限定詞,呂浦譯為「富有的人」和「有些兵士」,餘大鈞譯為「富家子弟」和「有些士兵」。。⑦出自《蒙古秘史》195節:札木合說;「聽說他們追趕有長槍的好漢,剝取染血的財物;追著、打翻、殺死有環刀的男子,奪取其財物。他們是,兀魯兀惕、忙忽惕們。如今他們不是歡欣鼓舞地尥著蹶子殺來了嗎?」。⑧其陣利野戰,不見利不進。動靜之間,知敵強弱。百騎環繞,可裹萬眾;千騎分張,可盈百裡。摧堅陷陣,全藉前鋒衽革當先,例十之三。……故交鋒之始,每以騎隊徑突敵陣,一衝才動,則不論眾寡,長驅直入。敵雖十萬,亦不能支。不動則前隊橫過,次隊再撞。再不能入,則後隊如之。方其衝敵之時,乃遷延時刻,為布兵左右與後之計。兵既四合,則最後至者一聲姑詭,四方八面響應齊力,一時俱撞。⑨ 有種說法是條頓騎士團也參與過裡格尼茨之戰,騎士長奧施特恩率領的騎士與蒙古具裝騎兵們格鬥,蒙軍一度被條頓騎士「站立式夾槍衝鋒」戰術打得退避三舍,但這個觀點早已在西方史學界被質疑,據波蘭學者的調查,記載此戰的《編年史》中出現了概述與細節不一致的情況,而進一步考證出後者所稱有條頓騎士團參戰的內容是在作者去世後才被添加進去,此戰應該只有極少數的聖殿騎士參加。裡格尼茨之戰在雖然有時被粉飾為雖敗猶榮的戰役,聲稱給蒙古軍帶來了巨大損傷,但隨後這一路蒙古軍依然長驅直入波西米亞和奧地利邊境劫掠並成功與拔都軍會師,詳見冷研之前的文章《蒙古西徵曾遭歐洲人夜襲,黃金家族王子被殺?這可能只是一場史詩級碰瓷》⑩《齊東野語·卷五》:初二日黎明,北軍以團牌擁進接戰,我軍分而為三,並殺四百餘人,奪團牌三百餘,至午不解。而軍士至此,四日不食矣。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英美遊園情,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