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隔海相望。在漫長的歷史中,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頻繁。現代日本文化對中國的現代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在相對遙遠的古代,卻恰恰相反。 中國古代由於其先進的文化,特別是在寫作方面,對周邊國家的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古代朝鮮,古代越南和古代日本與中國同時使用漢字。雖然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家取消了漢字,但日語中仍有大量的漢字。可以說沒有漢字就沒有今天的日語。 正是因為日語中有大量的漢字,所以日語的出現與漢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事實上,在將漢字引入日本之前,日本並沒有自己固有的文本,這是大多數語言學家的共識。雖然日本聲稱在將漢字引入日本之前,日本也有所謂的「歷史文字」。然而,根據研究,這種所謂的「歷史文字」無非就是平安時代的發音系統。
古代日本人第一次看到的漢字是在印章,銅鏡,武器和其他物體上的簡單字。公元4世紀,漢字系統開始大量引入日本。最初向日本人教漢語的人不是中國人,而是更接近日本的韓國人。根據日本《古事記》,在應神天皇時代,百濟學者王仁東渡日本獻《論語》和《千字文》。後來,日本人跳過韓國人,直接從中國人那裡系統地學習漢字。
到了8世紀末,日本人發明了「萬葉假名」,忽略了漢字的本義,並用漢字的發音來標記日語的方法「萬葉假名」。 「萬葉假名」的發明是日語的裡程碑。之後,日語中的漢字精簡有序地進行。所以現在我們會看到漢字和中文漢字之間存在很多差異。例如,「本」表示日語中的「書」,「新聞」表示「報紙」。
我們都知道語言是分口頭和書面的。在書面語言中,古代日語與日語完全相同,尤其是古典漢語。早期的日本文學,如大和奈良的《古事記》,《日本書紀》,《風土記》也應用了很多漢字。《古事記》的前言幾乎用中文寫成,正文部分用中文編寫。 「當天地首次發射時,高天元的眾神成為眾神之神,眾神之神。
要知道《古事記》是日本的第一部文學作品,其中包含古代日本神話,傳說,歌曲,歷史故事等。在這樣一個重要文件的前言中,漢字的使用被記錄下來,可以看出漢字對新日本人的影響有多大。 《古事記》除了在序言中使用漢字外,文中還出現了大量的漢語成語和諺語。
雖然它是用中文版寫的,但它仍然沒有涵蓋漢字對日語產生巨大影響的事實。 根據語言學家的劃分,日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有些學者認為日語不屬於任何語系)。 因此,日語和漢語在語法上有明顯的區別。在日語中,對象和補語在謂詞前面,謂詞在最後。但這並不妨礙英語口語和漢語口語之間的聯繫。現代日語的口語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
例如,日語中使用的漢字是繁體中文字符。 另外,由於日語引入漢語主要是在隋唐時期,漢語官方方言是河洛,而河洛最完整的保存是現在的臺灣人。因此,在一些日語口語中,許多單詞的發音與臺語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