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辣椒獵人」,尋找湖南最好吃的辣椒

2020-11-23 湖南在線

新田縣陶嶺山下周家村三味辣椒種植基地。供圖/新田縣農業農村局

◀衡東縣三樟黃貢椒加工。供圖/衡東縣委宣傳部

◀株洲王十萬黃辣椒做成的浸辣椒。圖/唐正庚

採摘雙峰牛角椒用來製作辣醬。

靖州苗家侗鄉用辣椒製作的美味醃魚。組圖/盧七星

在辣椒的江湖裡,湖南辣椒足以睥睨天下。

有辣椒界「愛馬仕」之稱的湘陰樟樹港辣椒,「種子選手」衡陽伏地尖、湘潭遲斑椒,顏值高的衡東黃貢椒、株洲王十萬黃辣椒,辣味十足的寶慶朝天椒、汝城朝天椒,做永豐辣醬的雙峰牛角椒,有玻璃質感的醴陵玻璃椒,一個辣椒三種味道的新田陶嶺三味椒……幾乎湖南的每個地方都能推出辣椒「最佳選手」。這些養在「深閨」裡的辣椒個性十足,它們陪伴著當地人走過漫長的歲月,成為一個地域的「一方食味」,影響著一方人的性格。人們也慢慢摸清辣椒的脾性,開發它們的無限可能,變幻出多種美味。

在第二十二屆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上,這些辣椒和它們的加工產品都可以買到,讓我們化身「辣椒獵人」,去探尋湖南地方品種辣椒的斑斕世界。       撰文/本報記者伍婷婷實習生周思源譚佳勳

[永州陶嶺三味辣椒]一枚辣椒裡潛藏三種滋味

立秋過後,永州新田陶嶺山下的國道邊,一大早就停滿了外地小轎車。他們守在辣椒種植戶劉豔的辣椒種植基地旁,等著採摘入秋後的第一批辣椒。

劉豔出現後也不多問,只是挨個發大蛇皮袋。近幾年,這片辣椒基地建成,每年紅辣椒產出時,就有人開車來自採,每人幾乎都是上百斤的量。「我是在長沙工作的新田人,這時的紅辣椒最好做剁辣椒和酸辣椒,我買了兩百斤,應該夠我家吃一年了。」唐女士碰巧路過,趕上第一批紅椒採摘。

能讓大家趕時令採摘的正是陶嶺三味辣椒,一根不足7釐米的辣椒周身潛藏三種滋味,它是湖南辣椒界的「老江湖」。在當地村民眼裡,這種辣椒就是要等紅了才吃的,甚至可以生吃。因為三味辣椒顏色變紅,椒蒂自帶果香味,椒身儲藏辣味,而辣椒尖則暗藏甜味。能在一根辣椒裡同時體驗三種不同滋味的層次感,這也是三味辣椒吸引人的魅力。

但三味辣椒離不開陶嶺山,一旦離開,就像沒了魔法,三味全無,跟普通辣椒別無二致。「只有在陶嶺山下的土地上種植的辣椒才有這三種味道。」新田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長鄧祖利說,曾有人拿種子去別處種植,辣椒就變味了,所以當地人笑稱三味辣椒是「家鄉寶」。

被三味辣椒視為「家鄉」的是陶嶺鎮仁崗村、東山村、周家村、劉何村等10餘個繞陶嶺山分布的村莊。陶嶺鎮處在「湖南四大溫室縣之一」新田縣最南端,這裡與嘉禾縣為鄰,境內的陶嶺山下有非常特別的大眼泥、飯石土沉積。新田縣《土壤志》中曾記載,這種土壤類型是呈弱鹼性的鈣質頁巖風化物土壤,土質黏重,富含鈣、鉀等元素。

這種土壤裡種植辣椒,耐旱保溼,也有利於辣椒乾物質和萜烯類、酯類芳香物質的形成。

三味辣椒是當地牛角椒和瓜婆椒結合的晚熟品種,在陶嶺鎮種植了三百餘年。每年4月移栽辣椒苗後,辣椒樹離地兩寸高時就能分枝和開花結果。若是仔細看,辣椒的尖尾一致,朝著九嶷山方向,因而當地流傳著「女英娥皇灑斑竹,陶嶺萬椒朝九嶷」的美麗神話。

三伏天前後,三味辣椒迎來豐產,卻遇上當地旱季。自帶抗旱體質的三味辣椒一點不矯情,沒水源供應時,它能硬扛一個月。雖然葉子萎靡,但樹幹始終保持生氣,一旦遇水,又能轉青,繼續開花結果。它這種堅韌讓當地人感動,一般有經驗的村民種下辣椒後會在每蔸辣椒下面放5至10個田螺殼,用來蓄水,幫助辣椒抗旱。「現在一般使用滴灌技術,不用田螺殼了。」鄧祖利說,三味辣椒一般是立秋後才開始採收,這時,陶嶺山腳平均晝夜溫差達10℃左右,辣椒顏色從青色變成深紅或大紅,辣椒風味物質也在晝夜溫差之間加緊轉化,正好達到最佳值。

紅辣椒出現,是大自然給村民們發出的第一縷信號。這時,主婦們洗簸箕、陶缸、木桶,開始製作幹辣椒或剁辣椒醬。為了留住辣椒的三味,當地人通常選擇用剁辣椒的方式。挑選新鮮紅辣椒洗淨晾乾,倒入木桶,輪到當地特製的粗獷鐵鏟上陣,這是當地剁辣椒的工具。鐵鏟在木桶裡上下翻飛,辣椒在木桶裡漸漸稀碎,不一會兒辣椒變成細末,一股濃鬱的辣味撲鼻而來。辣椒剁好後放入大陶缸,加適量的鹽調味。但剁好的辣椒前三天至關重要,它需要每天用木棍攪動三次,使得剁椒發酵均勻,之後用高度白酒鎖住表面封壇。白酒不僅能殺菌保質,還能跟辣椒的香味充分融合,更好地鎖鮮。一個月後,一壇色澤鮮亮、香味四溢的剁辣椒出爐。當地人嗜辣,也用三味辣椒製成幹辣椒,以前最原始做法是用火燻烤,辣椒烤得越好,越呈現出血紅的透明狀。

如今,這小小的三味辣椒成為新田縣的主導產業之一,從事辣椒種植的農戶有兩千餘戶,它也入選為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辣椒的固執和人們的堅持在這裡達成默契。

[株洲王十萬黃辣椒、衡東三樟黃貢椒]辣椒界的「顏控」

湘江在株洲淥口區王十萬和衡陽衡東縣三樟鎮附近連續拐了兩道「幾」字彎,這是黃辣椒的「故鄉」。在幾乎都是紅辣椒的湖南辣椒界,這抹黃色顯得尤為耀眼。

每年7月,湘江洪峰過境後,在株洲市工作的文麗萍就會回挽洲老家。若是運氣夠好,她家靠近江邊的菜地沒被洪水淹沒,這時正是新鮮黃辣椒上市的時候。這時候,為了慶幸沒遭水災,她家人會用黃辣椒做滿一桌菜,黃辣椒炒肉、黃辣椒水煮魚、黃辣椒南瓜藤、黃辣椒仔雞、黃辣椒豆豉等,反正只要能突出黃辣椒的農家菜基本上齊。「我們那裡的黃辣椒都是沿湘江種植的,每年發洪水的時候正是黃辣椒豐產時,碰到大洪水那年,黃辣椒被水浸泡後就顆粒無收了。」文麗萍說,在她家,對黃辣椒的珍惜其實是對自然的敬畏,因為他們種植農作物需要靠天吃飯。

挽洲島是株洲王十萬境內的江心島,四面環水,從高處俯瞰,它像湘江中間的一艘大船。唐朝「詩聖」杜甫漂流湘江時,路過挽洲島,被它深深吸引寫下了《次挽洲》。這裡盛產黃辣椒。文麗萍的祖輩都種黃辣椒,她家在外地開餐飲店的親戚每到7月開始,就讓她父親幫忙收購黃辣椒。「他們用黃辣椒做主打菜,生意很好,開米粉店的表姐也用黃辣椒製作碼子和調料,看起來很特別。」在挽洲,人們更喜歡保留黃辣椒的黃色和新鮮口感,他們一般不幹制黃辣椒。所以,每年到黃辣椒大量上市,當地人就將黃辣椒製成剁辣椒或者切碎做成浸辣椒或者罈子泡椒。每年7、8月,也是黃辣椒留種子的時候,挽洲島上的村民趁著大太陽天氣選出顏色純粹、形狀完美的辣椒做種。「我有婁底的同學問我要過種子,但在她家種出來的黃辣椒顏色是黃紅色的。」

除了挽洲島,原王十萬鄉下轄的河包村、長源村、榜頭村、赤石村、神山村、王十萬村等19個靠近湘江分布的村落,以及隔河相望的衡東三樟鎮都是黃辣椒的原產地。為什麼在這片區域內能種出純粹黃色的黃辣椒呢?

「這是湘江給的恩賜。」有著大片「株洲王十萬黃辣椒」種植基地的唐正庚解釋,黃辣椒種植地處在湘江的回水灣裡,這是被江水常年衝擊而成。江水的衝擊也使得岸邊的泥土的鈣、鐵、鎂等微量元素富集,形成砂質土壤——青夾泥。這是黃辣椒生長和風味形成的特殊地理,「在青夾泥中種植的黃辣椒皮薄肉厚,除了辣,還有甜脆的口感」。在他看來,黃辣椒擁有通透的色澤感則源於這片回水灣裡的小氣候。作為晚熟的辣椒品種,黃辣椒通常在晚春時節栽苗,6月底7月初黃辣椒開始變黃,一直到11月下旬自然霜降時才罷園。它播種後的一周內需要的氣溫通常要保持在20℃以上,而這片回水灣裡,晚春時節的平均氣溫為20~28℃,是育苗的最佳溫度。度過育苗期後,黃辣椒開花、結果交替進行,這時候需要充足的光照,夏秋季的回水灣裡通常是高溫大太陽,也能很好地滿足黃辣椒需求。

衡東將黃辣椒冠之以「貢椒」,相傳清朝嘉慶年間,衡東籍狀元彭浚回鄉省親後將家鄉的黃辣椒帶到宮廷呈獻給皇帝,皇帝品嘗後,頓時胃口大開,龍心大悅,於是欽點三樟黃辣椒為「貢椒」,黃貢椒由此得名。衡東以土菜聞名,三樟黃貢椒自然而然成為土菜的靈魂。那道名聲在外的衡東脆肚就是用黃貢椒和脆肚合作,一起製造出又辣又脆的特殊口感。

高顏值的黃辣椒成為美食界的寵兒,在隔河相望的衡東縣三樟鎮和株洲淥口區王十萬,兩地的黃辣椒分別成為地理標誌產品。除了鮮食黃辣椒外,兩地也都在積極推動黃辣椒產業深加工。在常人看來,不管是「株洲王十萬黃辣椒」還是「三樟黃貢椒」都是黃辣椒,但在當地人看來,它們仍有細微的差別,至於差別在哪兒,似乎很少有人說清。

[醴陵、瀘溪玻璃椒]有著玻璃質感的辣椒

對醴陵玻璃椒最深的印象,不是它曬乾後會有玻璃般透明的質感,而是一碗家常的醴陵辣椒炒肉。

和湖南最負盛名的辣椒炒肉不同,用紅色玻璃椒炒出來的辣椒炒肉,帶著紅彤彤的湯水,再用芹菜、大蒜子點綴,一上桌便能撩撥人們的味蕾。帶湯的醴陵小炒肉裡,鎖住了辣椒的甜、辣、鮮,也融進了肉的本味,它像個「偷飯賊」,不自覺讓人多吃兩碗飯。

醴陵玻璃椒跟其他辣椒在外表上並沒有本質差別,它的獨特在內心,也在曬成幹辣椒後才能呈現。它在湖南辣椒界中屬於靦腆內向型,是獨具「內涵」的辣椒種。它的這種個性跟它所生長的環境不無關聯。醴陵地貌形態多樣,以山地、丘陵、盆地為主,由於東西低,南北高,呈現四級階梯式傾斜分布,在東南和西部之間形成盆地。而醴陵玻璃椒的「故土」船灣鎮和明月鎮正處在這個盆地之中。在地質上,這是一片紫色頁巖區,它形成土層深厚的黃紅壤,本身攜帶著氮、磷、鉀等礦物元素,醴陵玻璃椒生長在這樣的土壤中,是不折不扣的「貴公子」。

醴陵在明代就開始種植辣椒,但玻璃椒的種植歷史不過一百多年,它是在牛角椒的基礎上選育而成。《醴陵縣誌》記載,在清光緒年間,醴陵引入牛角椒。攜帶牛角椒基因的玻璃椒在上世紀70年代就是「網紅」。1972年,醴陵被湖南省認定為全省5個商品辣椒生產出口基地之一,玻璃椒隨之遠銷東南亞和歐美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它之所以叫玻璃椒,是因為曬乾後辣椒透明到可以看清裡面的籽,而且表皮光滑如玻璃。」醴陵市綠色食品辦公室主任楊建友說,他老家是醴陵大障鎮(現明月鎮),印象中從祖父那輩開始,幾乎家家戶戶種玻璃椒。「醴陵玻璃椒最獨特的是,炒菜時不需要加其他配料,湯色能呈現出鮮亮的紅色,且辣中帶甜。」他說,正因為玻璃椒具備這種特質,所以醴陵人用它做出很多特色美食,除了小炒肉,還有茶油蒸草魚、醴陵炒粉等。

在距醴陵400多公裡的瀘溪縣興隆場也種植玻璃椒,自從上世紀90年代,醴陵玻璃椒跌落「神壇」後,它就是玻璃椒的「後起之秀」。瀘溪興隆場古稱「四都坪」,是清朝屯倉之地,這裡的地形跟醴陵玻璃椒生長地有幾分相似,它有著肥沃的黃土壤,適合辣椒生長。清嘉慶之後,這裡家家戶戶種植辣椒。

瀘溪人愛吃辣,為了一年四季有辣椒吃,他們時常等到霜降前最後一批辣椒長出,取出罈罈罐罐,把青色的、紅色的辣椒一股腦兒塞進去,撒上鹽巴或糯米粉、玉米粉,製成醃辣椒、酸辣椒、香辣椒、包穀酸、糯米酸……這些辣椒製品是沒有辣椒的冬春季節最寶貴的風味。但他們最有名的是幹辣椒,每到紅辣椒上市,正是陽光最好時,瀘溪人房前屋後的空坪上、巖石上、瓦背上,甚至公路兩旁的空地上都曬滿了紅辣椒。1990年,瀘溪玻璃椒曾被譽為「中國湖南玻璃幹椒」。

醴陵玻璃椒和瀘溪玻璃椒淵源頗深,「醴陵玻璃椒名氣很盛時,瀘溪縣曾派人來醴陵取經,它們之間應該算一脈相承。」楊建友介紹,瀘溪人經過後續發展,打出了自己的名氣,1990年,瀘溪縣被確定為湖南省外貿優質辣椒出口生產基地,那裡的玻璃椒也遠銷美國、日本和東南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些年,兩地都在大力推廣玻璃椒,瀘溪縣大力推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通過產業化經營,提高椒農經濟效益。而醴陵市則通過舉辦辣椒節,推介品牌,利用網際網路等傳播方式,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如此優秀的玻璃椒實在也應該衝出「故土」,釋放「內涵。

[汝城朝天椒、寶慶朝天椒]暴脾氣的「辣妹子」

霜降時,我們曾經在山勢縱橫的汝城縣馬橋鎮遇見一大片朝天椒。剛下過雨,大山田地之間的朝天椒在露水負重之下,反而愈發挺拔。俗話說「霜降殺百草」,朝天椒周邊布滿枯萎的玉米稈和枯草,唯獨它做出不甘枯敗的架勢。

汝城縣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的交接處,大山密布,丘崗盆地相間,這裡屬於典型的低緯度、高海拔地區。朝天椒選擇在這裡紮根,大概看上了這裡有獨特的山區氣候。朝天椒的生長期跟普通辣椒相似,一般都是在氣溫回升的春末栽苗,進入盛夏時變紅,成熟。大山包裹的汝城地域溫差大,晝夜溫差也大,利於朝天椒風味沉澱,顏色轉變。

朝天椒看似小巧,卻一簇簇一心向陽,永遠憋著一股倔強,它跟汝城這片紅色革命老區氣質很搭。可不要被它秀氣的外表矇騙,汝城朝天椒是個十足的「辣妹子」。它的辣跟陝西的「幹辣」、四川的「麻辣」、貴州的「油辣」不一樣,而是鮮辣,嘗一口辣味能直接穿腸過肚。但汝城人愛它,甚至它周邊縣市的人們也離不開它。

汝城朝天椒也憑藉它跟廣東、江西相鄰的地理優勢,推出一系列辣椒產品,包括辣王之王、農家剁辣椒、泡辣椒、辣椒醬等。當地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介紹,在珠三角,有六成以上湘菜館都用汝城朝天椒,原來它在廣東也俘虜大批吃貨的胃。

在湘西南的邵陽,還有寶慶朝天椒。清道光年間所修《寶慶府志》就有朝天椒的記載:「辣……小者為朝天辣椒,又名七姐妹,其味甚辣。」生活在山區的邵陽人嗜辣,當地也曾流行一俗語:「邵陽一大怪,沒有辣椒不算菜」。邵陽有些地方還流行給嬰幼兒「開齋」(開葷),長輩們會用蘸著辣椒的筷子頭讓他們舔一下,希望他們受過辣椒洗禮後就能吃辣。邵陽很多地方都屬於山區,朝天椒能在此「安家」,一來是邵陽的山區氣候適宜它生長,二來,這裡有辣味基礎。

辣是一種刺激性味道,嗜辣的人更有冒險精神。在能以特辣的朝天椒聞名的邵陽和汝城,都具備這種霸蠻氣質。不過寶慶朝天椒比汝城朝天椒的種植歷史更久,再加之當地農民的精心侍弄和選育,寶慶朝天椒曾被列為全國6個朝天椒優良品種之一,用它加工精製的「邵陽幹辣椒」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邵陽山區優越的辣椒種植環境也讓它成為湖南最早的辣椒產地。據《隆回縣誌》記載,1949年,隆回朝天椒的種植面積已達2500畝,改革開放初期達到了3萬畝,遠銷國內外市場。如今,除了隆回種植寶慶朝天椒,邵陽市大祥區也種植了6000多畝寶慶朝天椒。據大祥區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謝鳳鳴介紹,他們還在為寶慶朝天椒提純復壯,希望能夠恢復昔日寶慶朝天椒的名氣。

[雙峰牛角椒]永豐辣椒的「最佳拍檔」

8月中旬去雙峰時,縣城周邊石牛鄉、洪山殿鎮大型牛角椒種植基地很多已經罷園,準備種當季應季蔬菜。這些基地大多都為永豐辣醬的辣椒生產基地,製作辣醬的辣椒必須在6月初至7月末採摘入缸,不然錯過了三伏天的大太陽,就曬不出一缸鮮甜的永豐辣醬。

雙峰牛角椒是湖南200多個地方特色辣椒品種之一。它憑藉豔麗外表,修長身型,又加之皮薄肉厚,籽少且辣味突出,成為永豐辣醬的「最佳拍檔」,跟永豐辣椒痴纏了幾百年。牛角椒放入用麥子或黃豆醬打底的永豐辣醬,辣味和甜味平衡得恰到好處。

當地牛角椒屬於中晚熟辣椒品種,分布在雙峰的石牛、永豐、印塘等地。這些地方大多都是丘陵崗地,沙質土壤,排水性好,且在辣椒生長周期內能長期保持20℃以上的氣溫,有著得天獨厚的種植環境。8月中旬,當我們來到石牛鄉肖華斌的辣椒基地時,150多畝牛角椒分布在兩山之間谷地,最後一波做辣醬的辣椒已經採摘完畢,辣椒基地裡,草已經覆蓋了辣椒苗。「若是按辣椒正常生長周期,最後一波辣椒大概在11月中旬左右,我這是為永豐辣醬供應辣椒的基地,收完辣椒就讓它自生自滅了。」肖華斌說,他在山谷間種辣椒是因為山中氣候層次豐富,比別處更甜、軟,更適合做辣醬。「這種辣椒對生長環境很講究,一塊基地種兩年辣椒就要換,不然辣椒容易生病、長蟲。」為了得到最優質的辣椒種,他每年都小心翼翼地呵護著辣椒的脾性,每到6月中旬,第一批做辣醬的紅椒產出,他就要留好來年的辣椒種。「這時候出來的辣醬顏色和形狀都很好,且沒有蟲害,最適合做種子。」

一缸地道的永豐辣醬,對辣椒的硬度、水分、辣度要求極高。每年6月中旬至7月底成熟的牛角椒呈深紅色,軟硬適中,辣味突出,正好跟辣醬的需求吻合。每年芒種節氣,永豐人開始製作辣醬,這缸醬需要做足29道工序,用100天日曬夜露才能完成。在加入辣椒之前,通常需要曬制好以麥子打底的醬坯,待醬坯曬出紅糖色時,牛角椒剛好趕上趟。「一般醬坯和辣椒的比例是2∶8,所以辣椒才是辣醬的主角。」制醬人張小燕說。辣椒入醬缸非常講究,必須趕在中午之前將剁碎的辣椒放進醬坯,因為過夜的辣椒或者下午的辣椒都會影響成醬的品質。所以,在辣椒入醬缸這天,制醬人一刻都不能停。他們需要挑出蟲蛀紅椒,將好的辣椒去蒂、洗淨,在太陽下晾乾表面水分,再剁碎入缸,所有的環節必須一上午完成。

牛角椒入醬缸後,脾性依然暴躁,制醬人需要藉助大太陽天氣打磨掉它突出的辣味,直到它和麥子醬融合,一起析出油脂才能出缸。

伏地尖、河西牛角椒、遲斑椒:組合成最厲害的「種子選手」

如果說湖南形形色色的地方辣椒品種能構成辣椒地域「鄙視鏈」,那作為「種子選手」的衡陽伏地尖、長沙河西牛角椒、湘潭遲斑椒一定處於該鏈條的頂端。以它們為親本培育出來的辣椒系列已經遍布全國乃至全球。

上世紀50、60年代,湖南省蔬菜研究所率先在全國開展辣椒資源收集和評價研究,這三位「種子選手」在眾多辣椒品種中脫穎而出。「能成為辣椒親本材料,辣椒的抗病毒、蟲害、旱澇等抗性和耐性一定要強。」湖南省蔬菜研究所辣椒育種專家戴雄澤介紹,衡陽伏地尖、長沙河西牛角椒、湘潭遲斑椒是屬於抗性和耐性都很強的地方辣椒品種。

這三個「種子選手」看似來自不同地域,脾性和成熟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生長地有相似之處。它們都分布在湘江中段,土壤和氣候條件接近。

衡陽伏地尖是辣椒裡早熟品種的代表,在衡陽郊區很多村民的菜園裡都有種植。它屬於現實中的「矮大緊」,辣椒樹矮小,但生命力頑強。在其他辣椒還未播種育苗時,它早已破土而出了。它的矮小身型也是它的生存智慧,能更好地對抗低溫弱光的惡劣環境。正因為它有這種優勢,育種專家們以它們為親本,在1984年選育出「5901」。這個只有數字代號的辣椒完美遺傳了伏地尖的優質基因,它極早熟,早期產量高,特別在低溫弱光環境下還能結出高品質辣椒。這在當時是市場上難得的早熟辣椒品種。它一經面世就自帶光環,成為中國利用最多、使用時間最長的辣椒親本。很多育種單位都用它直接或間接選育辣椒新品種。其中第一代湘研系列辣椒,「湘研1號」「湘研2號」「湘研4號」「湘研7號」「湘研9號」等品種均直接利用「5901」育成,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

原產於長沙市嶽麓區的「河西牛角椒」在辣椒界中相對佛系,它個性溫和,一直處在早熟辣椒和晚熟辣椒之間,既不爭「辣」,也不趕「早晚」,它這種剛剛好的狀態被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選中為辣椒親本,經過選育、提純、復壯後,在1986年創造出「6421」。它皮薄肉軟,辣味柔和,既耐溼熱又能抗旱,能在各種環境裡遊刃有餘,保持穩產。沒想到,有著與世無爭的性子的它,成為湖南省越夏受氣候影響小、結果率最高、適應範圍最廣、產量最穩定的地方品種。「6421」還是我國開展辣椒雜種優勢利用以來,推廣面積排在前列的親本材料之一。尤其是通過它選育出來的「湘研5號」「湘辣1號」「湘辣2號」「湘辣4號」「湘研15號」等第一代、第二代湘研系列辣椒,還在1997年和2000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姍姍來遲的是湘潭遲斑椒,它名如其椒,是生長在湘潭市郊的中晚熟品種。它外表如憨厚的漢子,呈粗牛角形,可能本身成長在容易形成內澇的地方,特別能抗澇抗溼。它也被育種專家視為「種子選手」並創製出「8421」。這個品種是晚熟辣椒品種,它表皮微皺,辣味適中,也很好地繼承了遲斑椒耐澇耐溼的品質,有著很強的適應性。上世紀80年代,用「8214」選育出「湘研3號」以來,我國辣椒育種單位還一直直接或間接利用它培育出不同的新品種,目前有據可查的品種有36個,還有10多個品種攜帶了它的基因。

在今年2月份的《辣椒雜誌》上,一篇《湖南辣椒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與建議》的文章裡提及,利用這三個「種子選手」育成的3個骨幹親本,育成辣椒品種165個,這些辣椒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1.3億畝。

參考資料

《「樟樹港辣椒」生產現狀、風味成因與可持續發展對策》湯四平喻永華

《辣椒中的愛馬仕與地理稀缺概念》胡學文

《利用「伏地尖」辣椒選育的骨幹親本與品種的系譜分析》王利群等

《湘潭遲斑椒衍生骨幹親本的選育及利用》張竹青等

《辣椒骨幹親本6421及其衍生系的創製與利用》馬豔青等

《國內外辣椒產業現狀與發展趨勢》李晴韓玉珠張廣臣

《湖南辣椒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與建議》周書棟等

《湘研辣椒品種及其對中國蔬菜種子產業發展的貢獻》鄒學校

《地方特色辣椒品種「王十萬黃辣椒」》宋志偉

撰文/本報記者伍婷婷實習生周思源譚佳勳

相關焦點

  • 湖南郴州市羅家井市場——辣椒的海洋,廣東人嘆為觀止
    2014年之前,沒怎麼到過湖南,看到這麼多的辣椒和辣椒製品,真是開眼界。郴州的菜挺辣的,特別是棲鳳渡魚粉,湯上面厚厚一層紅髮黑的油,光聞味道就怯了七分膽量。但說實話還挺好吃的,留下深刻印象,以後要再去聞風喪膽一下。現場加工辣椒粉的店。有現場的各種幹辣椒,和各種規格品種的辣椒粉。
  • 湖南的辣椒炒肉為啥那麼好吃?原來大廚都是這樣炒的,難怪這麼香
    辣椒炒肉是湖南的一道地道家常菜之一,很多人對它的印象就是下飯,基本上一盤辣椒炒肉能吃3碗飯,我有幾個朋友在廣州那邊開湘菜館,都說賣得最好的就是這道「辣椒小炒肉」。因為有很多廠裡的工人愛吃,不光辣椒好吃而且盤底的油湯汁拌飯更香,當然辣椒炒肉的版本也有很多,比如說:有人喜歡用煮熟五花肉炒,也有人喜歡用瘦肉炒。我今天要講的這款辣椒炒肉是用前腿肉炒的,要想真正地把辣椒炒肉做好,需要從(選材、刀工、醃製、火候)這幾個方面考慮,每一步錯了都不好吃。
  • 吃辣椒你們覺得最佩服哪個地方?
    辣椒是菜的調味品之一,但是在大部分中國地區,很是偏愛吃辣,辣椒在飲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高,每餐都離不開辣椒,人們常自詡「無辣不歡」,在四川、湖南等地更是如此,坊間早就流傳著「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的俗語,對於吃辣這事,似乎就沒有誰服過誰。總而言之,這三省能吃辣是名聲在外的。
  • 全球3200多個辣椒品種都在這,你知道幾個?|辣椒|湖南省蔬菜研究所|...
    湖南辣椒足以睥睨天下。據湖南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陳文超介紹,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我國辣椒界權威鄒學校院士帶領下,以湖南的地方品種資源伏地尖、河西牛角椒、湘潭遲班椒為親本,育成全國有影響的辣椒品種165個,「基本上每兩棵辣椒中,就有一棵是湖南的種子」。
  • 家常醃辣椒,簡單好吃的做法,放的越久越好吃。
    家常醃辣椒,簡單好吃的做法,放的越久越好吃。在農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會種一些辣椒。每年家裡吃的辣椒基本上都是不用買的。平時我們可以炒著吃,不過炒著吃只能吃新鮮的辣椒,還是醃製起來才能吃的時間久一些,平常當做開胃小菜也是非常好的,能夠吃很長時間而且放的越久越好吃。辣椒的醃製方法非常簡單還好吃。
  • 山東省哪裡產的辣椒好吃、出名?山東6大知名辣椒,你知道幾種
    本期內容找吃為大家介紹山東省的6大特產辣椒,主要包括:武城辣椒、青州辣椒、冠縣辣椒等,給大家了解山東省什麼辣椒出名、好吃。一起來看看具體是哪些辣椒吧!2,青州辣椒青州辣椒,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特產辣椒,青州市因地處衝積平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非常適合辣椒生長。在外觀上,青州辣椒因椒果形似羊角,故又有「羊角椒」之稱,青州市辣椒甘色澤紫紅、油光鮮豔、果肉肥厚。口感和味道上辣味適中、香氣濃鬱。
  • 萬能幹辣椒品種之子彈頭辣椒批發
    子彈頭辣椒的應用 子彈頭辣椒最核心的特點就是辣度和香度均衡適中搭配,屬於萬能辣椒。炒菜烹飪丟幾粒,微微辣,微微香,不會覆蓋菜品本味,卻又能增添特有的風味。
  • 我吃一口辣椒被老爸暴打!廣東人憑什麼不準吃辣椒?
    包括廣式早茶、腸粉等廣式特色小吃,也很難見到辣椒的蹤影,同樣地處南方,廣東人對辣椒的態度與隔壁的四川、湖南等地相比,可謂天差地別。▲廣式茶點花樣繁多,但都不辣近年來,湘菜館、川菜館在全國各地流行,甚至走出了國門,辣味也成為全國飲食的一種流行味道,但在廣東。有網友反映,雖然湘菜、川菜館也不少,但顧客大多是外地人,廣東人也只是偶爾嘗鮮。
  • 辣椒樹能活多少年?我們常吃辣椒的人知道嗎?
    辣椒是茄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喜溫暖、怕霜凍、忌高溫;它原產於墨西哥和哥倫比亞,明代時期傳入我國,湖南等地最早開始吃辣椒的時間是在清朝乾隆年間,「無椒芥不下箸也,湯則多有之」,這就表明清朝末年湖南人食辣已經成性,連湯裡都要放辣椒了。那麼,辣椒樹到底能活幾年呢?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
  • 辣椒的醃製方法,非常簡單還好吃,幾天就能醃好
    對於辣椒是我們常見的一種菜,辣椒的做法有很多種,我就非常喜歡吃醃製的辣椒,所以我會尋找很多醃製青辣椒的方法,今天我就給大家分享一種青辣椒的醃製方法,非常的簡單,很快就能吃到醃好的青辣椒。我們準備的食材有青辣椒,花椒,香葉,八角,生薑,大蒜,食用油,白糖,大蒜,醬油。
  • 做辣椒炒肉,辣椒和肉哪個先炒?分享正確做法,香辣下飯,真好吃
    分享正確做法,香辣下飯,真好吃 自從有了孩子後,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忙忙碌碌,還要把家人都照顧好,做菜方面更要快速、好吃、營養,想要滿足這幾個方面,不得不掌握幾道拿手的快手菜,其中辣椒炒肉,樣子普通,卻非常受歡迎,家人都很愛吃,香辣下飯,每次做飯有這道菜能多吃一碗飯。
  • 全球3200多個辣椒品種都在這,你知道幾個?
    全國辣椒種植面積3000萬畝,佔蔬菜種植面積12%以上,辣椒產量4000萬噸,是全球最大的辣椒消耗國和生產國。不僅如此,我國還有超強的育種團隊,95%以上的生產用種都是國產種子,進口種子不到5%。1湖南制種,稱霸全球在辣椒江湖裡,湖南辣椒足以睥睨天下。
  • 辣椒對身體好不好要看條件!不適合吃辣椒的人多吃辣椒有害無益!
    說到辣椒真的是讓很多人又愛又恨。既喜歡辣椒帶來的刺激和愉悅,又痛恨辣椒帶來滿臉痘痘和身體不適的感覺。有的人說,吃辣椒對身體好,排毒養顏還養胃,不信你看看四川、湖南那些如水一樣的妹子。有的人說,吃辣椒一臉痘還傷胃,轉頭就給你拿出一大堆身邊的例子。那麼吃辣椒到底對身體好還是不好呢?
  • 建水集市看辣椒:這也太豐富了,誰告訴我,雲南哪種辣椒最辣
    人們常說: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那雲南人呢?讓我說是「雲南擁有各種辣」!在建水,我還沒有在其他地方發現有這麼多品種的辣椒。這些辣椒顏色非常好看,顏色有綠色的,有紅色的,還有很多外地少見的黑辣椒。關於雲南辣椒我所知甚少,我第一次接觸雲南辣椒是2016年,是在丘北縣。
  • 辣椒炒肉,別著急將肉下鍋,掌握好「核心步驟」,辣椒也能光碟!
    辣椒炒肉是一道家常菜,近年來,有些飯店還將辣椒炒肉當做招牌菜。據說在我們國內就有一家以辣椒炒肉為店名的飯店連鎖,生意還不錯。雖說是辣椒炒肉,但就是這道菜,讓吃辣椒的和不吃辣椒的人都愛吃它,這就是辣椒炒肉的魅力吧。毋庸置疑的是,辣椒炒肉絕對是湘菜所有菜品中「扛把子」的一位。
  • 請問:怎樣才能使貓吃辣椒?
    上個世紀50年代的上海,廣泛流傳著的一則故事:?劉說:「這還不容易?你讓人抓住貓,把辣椒塞進它嘴裡,然後用筷子捅下去。」?澤很不滿意地擺了擺手:「決不能用強,每件事應該是自覺自愿的。」周說:「我首先讓貓餓3天,然後,我把辣椒裹在一片肉裡,如果貓非常餓的話,就會囫圇吞棗般地吃下去。」?澤顯然也不同意,因為在他看來,不能用欺騙手段愚弄人。
  • 好吃的芒果排行:金煌芒,辣椒芒和貴妃芒哪個好吃?
    海南芒果上市時間是最早的,年後沒多久海南的金煌芒,貴妃芒,辣椒芒相繼成熟上市了,現在炎炎夏日,吃個芒果,通體順暢,好不舒服。那麼這幾種芒果哪個好吃呢?其實每種芒果都有其各自的特點的,金煌芒大個,貴妃芒豔麗,辣椒芒核小。
  • 赤橙黃綠青藍紫……不是彩虹是辣椒
    紅網時刻記者 朱麗萍 丁晴 長沙報導湖南人對辣椒的熱愛有目共睹,達到了一日三餐無辣不歡的地步。辣椒在明末清初傳入中國,到了清朝中後期,湖南的飲食就形成了米飯、豬肉、辣椒的三元結構。時至今日,「辣椒炒肉」依然是湖南人的最愛。2017年,辣椒超過大白菜,成為中國種植面積最大的蔬菜品種,年種植量達3000萬畝。
  • 餈粑辣椒,才是貴州人的春藥,吃完之後,面紅耳赤
    餈粑辣椒是貴州獨具一格的特色,要加上,姜,蒜,用石臼衝絨,然後搗成泥狀,製作方法類似於餈粑,所以得名叫餈粑辣椒.真正最好吃的辣椒用的是幾個地方幾種品種的辣椒混合來一起做的,因為某些辣椒辣而不香,有些香而不辣,有些很猛。有些很溫和,所以,經過混合的餈粑辣椒將會更完美。
  • 為什麼全國人民都喜歡到長沙吃辣椒炒肉
    如果要在湖南評選一道「國民下飯菜」,辣椒炒肉當之無愧。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元旦假期,費大廚辣椒炒肉門店排長隊,生意持續火爆。「平時聚餐經常去,這次特地帶著來長沙旅遊的朋友去吃了一回湘菜頭牌辣椒炒肉,很香很下飯!」市民李婭在用完餐後豎起了大拇指,「是小時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