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衛奕奕】
就在前幾天,有個新聞說到:中超封閉比賽期間,飲食全部由住宿酒店提供,而肉類中將不會包含豬肉。
這條新聞後邊的評論區炸了鍋。有人質疑「憑什麼不讓吃豬肉」,也有人認為「牛羊肉比豬肉更健康,別說球員了,普通人也該少吃豬肉」。
豬肉在中國人的飲食序列中一直有著很高的地位,豬肉價格稍有波動,就牽扯著無數人的心。
不過,豬肉真的像很多人說的那樣非常不健康嗎?
01.中國人到底有多愛豬肉?
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河南新鄭裴李崗等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中國人最早養豬的遺蹟。河姆渡遺址裡面就有用60根木樁圍起來的豬欄。
河姆渡文化豬紋陶缽
先秦時期,豬常被用來祭祀或是隨葬,算是財富的象徵。當然,人們也不會放過它的美味。
不過,在中國歷史上,豬肉地位是長期不如羊肉的。唐代著名的燒尾宴沒有豬肉,宋代御廚每年豬肉的消耗量,不及羊肉的零頭。
也正是在宋代,豬肉遇到了它的知音——蘇東坡。從他開始,吃豬肉才變得上得了臺面。
明清時期,豬肉實現了對羊肉的反超,成為漢民族最主要的肉食。在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他還為豬肉特設了一章。
豬肉能夠在明清時期實現反超,很重要的就是它極高的性價比。
豬的孕期只有四個月,一胎能產十二三頭小豬仔;生長周期也不長,商品豬一般只需要170天,體重就能達到100千克;更重要的是豬的雜食性,只需要人的食物殘渣就能長肉,養起來實在是方便極了。
世界各國豬肉消費量變化
直至今天,豬肉仍是中國人消費量最多的肉食。2018年,全球豬肉消費量是11247.2萬噸,中國人的消費量就達到了5519.08萬噸,佔到差不多一半。
豬肉用相對低廉的成本,滿足了中國人對肉食和脂肪的需求,雖然現在也不便宜了(┬_┬)。
另外,豬肉中富含鮮味物質,用豬骨吊出的高湯,是魯菜廚師的看家秘籍,它為許多本身沒什麼味道的翅參鮑肚注入了鮮味。
烤乳豬、脆皮燒肉、東坡肉、紅燒肉、甜燒白、鹹燒白、殺豬肉、炸丸子……現在,甭管是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還是節慶典禮,各種豬肉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硬菜。
02.豬肉這麼重要,但它真的不健康嗎?
近些年,隨著中國人吃得越來越飽,也開始追求吃得精緻與健康。
而豬肉就成了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脂肪含量高,油膩不健康;蛋白質含量低,不算優質肉類等等。
這個論調其實並不新鮮,早在二十多年前,國足在衝擊世界盃最後時刻屢戰屢敗時,就有一種論調認為:吃豬肉的不行,你看人家國外球員那麼壯,都是吃牛肉吃出來的。
發展到最後,就變成了:吃牛羊肉的國家比吃豬肉的更先進,因為牛羊肉的營養更高。
當然,這些年牛羊肉沒少吃,國足的水平確實與二十多年前也有了不小的差距,只不過是負增長。
至於吃牛羊肉的國家更先進,完全是無稽之談,德國每年的肉類消費量中,豬肉佔到了60%。
牛羊肉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神奇,豬肉也沒有被當作反面教材時說得那麼糟糕。
肉類確實有紅肉和白肉的區別,豬牛羊等畜類,都屬於紅肉,而魚蝦禽類,它們則屬於白肉。
普遍觀點認為白肉好,是因為白肉的脂肪含量比紅肉更低,而且脂肪酸構成也比較好。
但紅肉也有自己的優點,它是補鐵最優質的食物來源。要知道,鐵是各種微量元素中最容易缺乏的,6歲及以上中國人貧血率高達9.7%。
同屬紅肉,牛羊肉尤其是牛肉,總被看成更高級的存在,其實並沒有那麼神奇。
通過比較,每一百克瘦豬肉比瘦牛肉多3.9克的脂肪,而蛋白質含量不相上下,根據「中國食品標籤營養素參考值」來看,每日脂肪攝入量為60克左右,因此這3.9克可以說是無傷大雅。
而從生物價(代表了人體對這種蛋白質的利用能力高低)上來看,牛肉和豬肉基本上也沒有什麼差別。
而且,豬肉的脂肪酸構成和B族維生素含量都比牛羊肉優秀。豬瘦肉中維生素B1含量達到了牛肉的4倍多,羊肉和雞肉的5倍多。豬肉還富含的血紅素鐵和維生素A,比牛肉還要高。
當然,豬肉最為人詬病的就是脂肪多。其實豬的體脂率只有15%,也就是正常男子的體脂水平。不過,不同部位的豬肉,脂肪含量差別很大。
裡脊肉的脂肪含量只有6%-7%,五花肉的脂肪含量則高達59%,一大半都是肥肉,跟直接啃了塊油差不多。所以,還是要儘可能選擇豬瘦肉。
此外,豬肉比牛羊肉中的脂肪質量還強一點。這是因為,它的飽和脂肪比例其實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含量最多的脂肪酸是油酸,也就是橄欖油當中的那種脂肪酸。相比之下,牛羊肉的飽和脂肪酸高達40%以上。
綜合看起來,豬肉和其它肉類比起來算得上各有千秋,那些拉一個踩一個說豬肉不健康的,實在有些不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