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長灘書錦繡——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保護地管理和...

2021-01-10 中國網

科研團隊在黃河口開展海上調查。

科研團隊參加東亞海國際會議。

科研團隊開展江蘇灘涂現場調查

海岸線是海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黃金線,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中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豐富的海岸帶資源,海岸帶匯聚著河口、海灣、溼地等重要的生態系統,保護責任重大。

在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就有這樣一支由70後、80後和90後組成的科研團隊,他們致力於海洋保護地的管理和生態化建設研究,長期奮戰在祖國的碧海長灘,他們在這裡撒下了青春與汗水,也收穫了希望與未來。

築夢黃河口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從青藏高原奔流九省後於山東東營入海,所形成的廣闊流域和肥沃土地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文明。由於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和營養物質進入海洋,使黃河口成為許多海洋生物與鳥類的棲息地、產卵地和索餌育幼場。

2005年初秋,正在開展《東營市海岸帶綜合管理規劃》調研的張朝暉博士來到黃河口。無際的蘆葦蕩,靜謐流淌的黃河悠然地匯入大海,猶如一位慈祥的母親,默默地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生靈。張朝暉說,自己被這壯麗的大自然深深徵服,當時就樹立了一個堅定的信念:這裡的自然生態就是這片土地的靈魂,一定要保護好才行。

隨著工作的深入,張朝暉對生長在黃河口的人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1983年建市的東營曾是土地鹽鹼化非常嚴重的地方,被列為綠化禁區,更被笑稱「東營的電線桿比樹多,在東營種活一棵樹比養大個娃還難!」可東營人硬是讓成片樹木在這裡紮根繁茂。這種執著、踏實、肯幹的精神也激勵著時年35歲的張朝暉,他的心在黃河口紮下了根。

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災害的管理是海岸帶綜合管理的三大基石,如何讓科學研究更好地為海岸帶綜合管理提供支撐一直是縈繞在張朝暉心頭的一件大事。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在東營市的支持下,張朝暉帶領著團隊開始了對黃河口區域的調查研究,並將獲得的資料和數據應用於東營市環境治理、資源管理和生態修複決策中。2010年,他與多家單位聯合申報的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黃河口及鄰近海域生態系統管理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成功立項。

在此後4年的研究中,張朝暉又發現了新問題,黃河口及其周邊海域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狀況與上遊來水量密切相關,可僅有的幾年數據無法找到生態相關性在哪裡,更無法知道怎樣能改善生態環境和資源狀況。張朝暉心有不甘,於是他再一次開啟了求助之路,與黃河水利委員會、中國海洋大學以及東營市相關單位等進行合作或搭載航次開展調查研究,一直堅持到了今天。

隨著數據的增多,生態學關係也逐漸顯現。團隊發現黃河口生物資源的補充量對春季入海淡水有重大需求,並最終得出了3~5月份黃河入海徑流量不低於26.8億立方米以及全年不低於200億立方米的兩個生態需水紅線,為陸海統籌聯動治理黃河流域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黃河委也據此實施了水資源生態調度,加大了春季入海淡水量,改善生態首次成為民生要素以外的決策考量。最新監測結果顯示,2019年魚卵仔魚密度比2009年增加3~10倍,黃河口產卵場功能正在恢復,海草床、牡蠣礁等也在黃河口重現,黃河口海域正恢復著往日的生機。

重現海岸帶昔日風採

黃河口有河有海,既擁有著生機盎然的濱海溼地和生態保護地,也存在養殖和油氣開採活動。豐富的資源要素和複雜的生態系統構成,對科研工作既是財富又是挑戰。隨著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加入,一支涵蓋海洋生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海洋化學、海洋遙感、管理學等多學科科研團隊成長起來。該團隊以黃河三角洲為依託,專門從事海洋保護地管理和生態化建設研究,長年活躍在祖國的碧海長灘。

「黃河口的風浪令我終生難忘!」這是海洋一所助理研究員趙林林博士最真實的感受。在黃河口出海調查時,海上溼冷的風可以刺破任何防護服,凍得骨頭髮疼。趙林林說,這還不算最難受的,海上風大時,租來的漁船像是飄零的落葉,在海上顛簸搖晃,硬是把不暈船的他給晃吐了。

「和風浪引起的不適比起來,船上簡單的夥食和極差的衛生條件都不算什麼困難了。」趙林林笑著說。

一年出海4次,一次外業十多天,60多個站點,趙林林就這樣一點點地從大海裡「撈數據」。十年過去了,趙林林已經從一個26歲的小夥子成長為團隊主力,帶領著海洋保護地科研組開展各項研究。

海洋保護地在我國建設時間短,缺乏科研基礎。團隊先後探索研究出了多種技術,包括海洋生態重要區識別技術和系統保護規劃法相結合的選劃技術、基於環境DNA和分子標誌的保護對象監測技術、重要保護對象的恢復保育技術、基於聚集度和威脅度的保護對象評估技術和海洋保護地管理成效評估方法等,為遼寧、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和海南三沙市的海洋保護地建設和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如今團隊又融入到「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改革中。

對受損區域進行生態恢復也是保護的重要內容。2012年博士畢業後,王煒便一頭扎進了黃河三角洲的鹽鹼灘,從檉柳和鹼蓬等典型工具物種入手,研究鹽鹼灘恢復模式和應用場景,並逐漸摸清了我國海岸帶檉柳和鹼蓬的種類、分布、生物和生態學特徵,掌握了修復技術。他的成果為「南紅北柳」重點生態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撐,針對一些地方修復中出現「為種而種」的誤區,他反覆和地方同志溝通強調「濱海溼地修復是生態工程,而不僅僅是種植工程,應重點關注生態功能的恢復」,如今這一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一線管理人員認可。

生態恢復工程研究和實踐往往是不斷試錯的艱難過程。為了在東營的灘涂上恢復鹼蓬,王煒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潮水太大,剛播下的種子被衝跑,潮水太小,剛冒頭的鹼蓬被乾死。王煒記不清自己究竟試驗了多少次,鹽鹼地上的風吹日曬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終於,他掌握了潮汐規律和鹼蓬恢復關鍵,不僅成功令紅地毯在退化區重現,還吸引了反嘴鷸等鳥類來此下蛋,黃河口濱海溼地的鳥類棲息地功能日漸恢復。

江蘇如東縣的灘涂溼地是國際上的重要候鳥遷徙中轉站,但是受外來物種互花米草的影響,鳥類棲息地的生態功能受到嚴重破壞。當地政府也曾組織清理互花米草,但是收效甚微。如何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治理方式成為當地政府多年的困擾,後來,這個問題轉到了海洋保護地管理和生態化建設研究團隊手裡。

從青島去如東開車單程一趟7個小時,王煒和同事們這一跑就是3年。功夫不負有心人,團隊利用物理和生物方法結合,最終提出「海泥掩埋+物種替代」的綜合防治方案,並藉助附近港汊整治的契機,通過精確的高程測量,嚴格控制掩埋深度。一方面清理米草,另一方面保證灘涂的潮間帶屬性,同時用鹼蓬、蘆葦等原生植物替代米草。如今,勺嘴鷸等瀕危鳥類又重新出現在項目區。監測結果顯示,修復區的鳥類種類數是對照區的3倍,數量是對照區的140多倍。而隨著修復工作的逐步推進,如東這一黃海重要濱海鳥類通道和棲息地生態功能恢復指日可待。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理念不斷增強,政府和公眾也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如果說樸素的保護意識是當年站在黃河入海口前張朝暉博士心中的點點星火,如今它已經成了燎原之勢,成為整個科研團隊核心,照亮了他們前行的路。

推動海洋國際合作見實效

如不是親眼所見,很難將這些整日與海水泥灘打交道的人和洋氣的國際合作聯繫在一起。他們時而赤腳走在泥灘上,轉身又西裝革履地出現在國際會議上,為更廣泛的海洋保護努力著。

「國際合作高投入、慢產出,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極高,既要專業過硬、英語好,還要有大局觀。所以很多人做不了、不願做,科研機構也無法將它納入考核指標,導致從事國際合作的科研人員嚴重缺乏。」張朝暉感嘆道,「海洋是聯通的,是典型的生命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無論是從科學本身的發展,還是國家的海洋強國戰略實施,都離不開國際交流合作,我們既要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還要將我們好的理念、經驗和實踐成果推廣出去,共同推動海洋保護和管理。」

2010年,張朝暉團隊在實施東亞海環境管理夥伴關係組織(PEMSEA)第三期項目時需要編制《海岸帶狀況報告》,當時外方專家要求中國採用他們制訂的160個指標,可其中大部分指標不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張朝暉帶著團隊一起研究了國際上全部案例,然後根據中國的需求,經過十幾稿的完善,最終提出了27個核心指標加5個選用指標的方案。可此方案一經提出便遭到了外方專家的強烈反對,此後他們與外方專家進行了長達半年多的激烈爭論,討論持續從國內到國外,從網絡郵件到會場,最終外方專家接受了團隊的觀點,將此方案應用到22個中國海岸帶綜合管理示範區。「一個不能實事求是的海岸帶狀況報告對中國沒有任何意義,我們是要解決問題,不是製造問題。」張朝暉說。

張朝暉團隊長期保持著務實作風,創造了很多優秀經驗並分享給國際社會。在1993年開始的PEMSEA項目中,中國一直是海岸帶綜合管理的經驗引進國,但到2013年時,中國已經成為了經驗輸出國。最近出版的《東亞海區域海岸帶綜合管理最佳實踐》一書,其中共梳理了12個成員國的47個成功案例,其中14個案例來自中國。2014年底,原國家海洋局和PEMSEA在海洋一所設立了中國-PEMSEA海岸帶可持續管理合作中心,以更好地推動《東亞海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東亞海第四期項目在中國的順利實施。

相比PEMSEA的有花有果,全球環境基金(GEF)/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中國典型河口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和保護地網絡化項目的一波三折,則讓海洋一所的科研團隊真正體會到推動國際合作的艱辛。

「項目從2009年開始策劃,到2012年正式獲得GEF的批准,此前一切進展順利,但自此之後卻變得困難重重。」一直帶著國際合作組全程參與到項目策劃和申報的海洋一所工程師王守強說,「與FAO的執行協議內容一直討論到2017年才正式籤署,由於此項目在黃河口和珠江口的12個保護地實施,最終於2019年初根據機構改革確定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為項目中方主管單位。」

正當眾人都期待著項目如期啟動時,FAO高層卻要求將項目主管單位再改回自然資源部,這意味著要重新修改項目執行協議,項目還將無限期延遲。負責此項目的海洋一所副研究員叢柏林博士聽到消息後急得一夜無眠。這是他加入團隊後承擔的第一個項目,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項目轉到國家林草局後也受到了高度重視,如果繼續拖下去,GEF很可能取消河口項目。「這不是丟自己的臉,而是丟國家的臉。」第二天早上,叢柏林紅著眼睛把一夜的思考寫成英文郵件直接發到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裡面明確指出:「一旦項目被取消,FAO必須承擔全部責任。」幾天後FAO總部回函稱:他們認同叢柏林的觀點,不修改項目執行協議,經過綜合評估後仍然由國家林草局來組織實施。

2020年初,河口項目國家管理辦公室正式落戶在海洋一所。海洋一所的科研團隊為什麼對這個項目如此堅守呢?

「中國的海洋保護地面積都相對較小,如何實現保護效益的最大化始終是科研界的一個難題。」張朝暉說,「通過河口項目的實施,我們可以驗證『保護地網絡化』這一理念在中國的實施效果,摸索出自己的經驗,從保護地間的生態關聯性入手,探索我國近岸海洋保護地的協同管理。」

構築人才建設新優勢

海洋保護地管理和生態化建設研究團隊尤其重視青年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在這個23人的團隊中,僅有5個70後,其他都是80後和90後。這些年輕科學家的研究方向和科研發展得到了優先保障。

2018年機構改革後,海洋保護地管理從原國家海洋局轉移到國家林草局,為了摸清海洋保護地的情況,儘快開展工作,國家林草局提出向海洋一所借調專家,以協助機構改革期間業務的交接和工作開展。憑藉優秀的理論基礎、一線工作實踐積累,80後趙林林被推薦到國家林草局協助工作,其優秀的工作表現獲得了充分肯定。

90後朱曉彤加入團隊時剛剛畢業,為了讓年輕人快速成長,團隊將她派至菲律賓的PEMSEA秘書處實習。同時,海洋一所國際合作處適時出臺了相關的管理辦法,為年輕科研人員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現在,朱曉彤已經成為了海洋國際合作的行家裡手,專業翻譯嫻熟自如。

除了加強內部人才培養,團隊也高度重視對各海洋保護地管理人才的培養。自2014年開始,主動承擔起了全國海洋保護地的培訓工作,在各相關主管部門的支持下,該培訓已經舉辦了5期,先後有600多名來自一線的海洋保護地管理和技術人員接受了培訓。通過培訓不僅顯著地提升了海洋保護地管理者的業務水平,還為科研工作者、保護地管理者、地方管理人員和業務主管部門搭建了一個溝通的平臺,得到了學員們的歡迎和認可。

近年來,海洋保護地管理和生態化建設研究團隊在海洋保護地選劃、資源調查、生態修復和生態保護相關基礎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特別是在海洋一所「拓海探極」的發展思路指引下,團隊已將海洋保護工作拓展到了極地和大洋。雖然始於碧海長灘,但團隊卻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到公海保護區選劃、遠海資源評價等工作中,積極為中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作出新的貢獻。

因為熱愛海洋保護,喜歡探索研究,海洋保護地管理和生態化建設研究團隊十幾年如一日,憑著共同的理想和目標,潛心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研究主導目標,搭建起了科研為管理服務的橋梁。

2018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此後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聯合發布了《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國家對自然保護地和對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視讓團隊更加堅定了前進的方向,作為一支應用型科研隊伍,我們期待著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中國建設成海洋強國,期待著能在祖國的碧海長灘上做出更多錦繡文章。」張朝暉說。

相關焦點

  • 自然資源部南海局開展珊瑚礁白化應急監測 保護「海洋中的熱帶雨林」
    參與此次應急監測的自然資源部南海環境監測中心教授級高工呂意華說。不僅是南海局的監測人員,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在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部分海域也發現了大面積珊瑚礁白化現象。珊瑚礁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失去色素。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
  • 海洋環境保護
    1.海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 《海洋環境保護法》是我國第一部保護海洋環境的單行法律。
  • 2020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初評會在京召開
    海洋科學技術獎是經科技部批准、國家獎勵辦登記備案,在自然資源部、中國科協的指導支持下,由三家涉海科技社團共同設立的科技獎項,是立足我國科技實際,助推海洋科技工作者創新進取的重要舉措,中國海洋學會為該獎承辦單位,將與中國太平洋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一起繼續努力,把海洋科學技術獎辦出特色,辦出影響,更好地調動和激發廣大海洋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學高峰,不斷創新進取,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作出積極貢獻。
  • 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綜述
    2002年國務院批准了《全國海洋功能區劃》,明確指出嚴格實行海洋功能區劃制度,實現海域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200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海洋管理工作若干問題的通知》,指出海洋環境保護要由重視汙染防治向汙染防治與生態建設並重轉變;2005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指出把渤海等重點海域和河口地區作為海洋環保工作的重點,要求嚴禁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標工業汙水。
  • 深耕碧海,牧漁未來——廣東海洋牧場建設駛入「快通道」
    ,高度重視海洋牧場建設,堅持把海洋牧場建設作為保護海洋生物資源、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提高漁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大力打造藍色糧倉,蔚藍的南粵海洋正奏響一曲「海上牧歌」。2001年,廣東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關於建設人工魚礁保護海洋資源環境的決議》議案,決定自2002年開始,用10年時間,投入8億元,在廣東省沿岸海域建設50座生態和準生態型人工魚礁,拉開了21世紀我國沿海大規模開展人工魚礁建設的序幕。廣東成為首個以人大議案的形式推動大規模人工魚礁建設的省份,其社會關注度之高、資金支持力度之大開創了全國先河。
  • 感受海洋魅力增進保護意識 海洋三所鯨豚展館上周末對外開放
    「小朋友,這是一件灰鯨的標本,它在海邊擱淺了,被製作成了標本,用來科研和科普宣傳哦。」小遊客的發問,得到了講解員耐心的解說。  上周末是廈門國際海洋周海洋三所鯨豚展館開放日,吸引了近200名市民遊客前來參觀。
  • 7月29日,「海洋保護和保育:目標與努力」線上論壇邀您參與
    公民生物多樣性保護聯盟和海洋資助者聯盟將在7月29日 (GMT+8,20:30-22:30)聯合推出海洋保護專場線上論壇「海洋保護和保育: 目標與努力」。  本次線上論壇由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和海洋行動之友(Friends of Ocean Action,FOA)聯合承辦,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社會公益自然保護地聯盟和世界經濟論壇共同協辦。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張訓華
    張訓華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海洋地質發展戰略規劃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協首批「全國海洋資源與環境科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國土資源部首批「國土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首批「國土資源部科技領軍人才」。
  • 建設海洋強市 東營在行動
    在全市「改革攻堅、狠抓落實」大競賽、大比武中設立海洋強市建設獎項,重點獎勵在海洋強市建設中勇於擔當、成績突出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營造比學趕超、創先爭優的工作氛圍。著力發展現代海洋重點產業,鞏固提升現代海洋漁業,加快發展海工裝備產業,聚力突破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加速發展港口運輸業。
  • 感受海洋魅力 廈門國際海洋周期間鯨豚展館免費開放
    [新聞頁-臺海網]臺海網11月21日訊 據廈門廣電網報導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鯨豚展館是我國第一家以灰鯨為主題的海洋生物展館,展示著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灰鯨標本。海洋周期間,於11月21日到22日全天對外免費開放。(21日)上午,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市民群眾正聆聽講解員介紹展館內的灰鯨標本。
  • 我國海洋底棲動物有了規範化分類資料庫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專家在杭州召開「底棲動物分類鑑定技術與資料庫在典型海洋生態監測中的應用」項目自驗收會議。會上,專家組在聽取了任務負責人的匯報、審閱了項目組提交的各項成果資料後,一致同意項目通過自驗收。
  • 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在廈門順利召開
    11月19日至22日,由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及NGO組織共同主辦的 「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在廈門賓館順利召開。
  • 保護海洋雨林珊瑚礁
    同時,作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礁生態系統所佔的海洋面積不到0.2%,卻為超過30%的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和家園,有近33%的魚類棲息在此,是大量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和育幼所。   我國對珊瑚礁實施多項保護,在立法上,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生物多樣性公約》等法律中;在設立保護區方面,1983年建立了廣東省級大亞灣水產資源自然保護區,1990年建立了國家級海南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1998年建立了省級福建東山珊瑚自然保護區,2007年建立了國家級徐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
  • 自然資源部抽查寧波市「十三五」海洋經濟創新示範工作
    1月5日-6日,自然資源部委託東海局組織專家對寧波「十三五」海洋經濟創新示範中期整改工作進行了抽查。東海局王鋒副局長帶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戚春良副局長和市財政局竺培楠副局長等有關人員全程陪同。 這次部裡抽查分會議抽查和示範項目實地抽查兩部分。
  •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情況
    一、2018年水源地保護攻堅戰持續推進今年以來,各地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打好水源地保護攻堅戰的決策部署,持續推進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工作。按照專項行動部署,2018年年底前,長江經濟帶縣級、其他省份地市級水源地要完成排查整治任務,共涉及31個省(區、市)276個地市1586個水源地的6251個環境問題整治。
  • 海洋參考 |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此外,該地區有強烈的潮汐和海流,這可能使鯨更難回到海中,因故擱淺。(中新)海洋管理北歐國家聯合開展2019年度夏季海洋生態系統調查【冰島海洋和淡水研究所官網7月15日報導】近日,挪威、丹麥、冰島等北歐國家和地區派出調查船開展了2019年度夏季海洋生態系統調查,目的是收集樣本並記錄遠洋生態系統的觀測結果。該調查將持續30天,航程約5900海裡。
  • 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張志衛博士當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海洋空間規劃顧問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是全球領先的環境機構,負責制定全球環境議程,促進聯合國系統內連貫一致地實施可持續發展在環境層面的相關政策,並承擔全球環境權威倡導者的角色。作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海洋空間規劃顧問,張志衛博士將協助東亞海協作體(Coordinating Body on the Seas of East Asia)開展東亞9個成員國的海洋空間規劃實施背景評估,促進國家和地區制定基於生態系統的海洋空間規劃政策,提出相關行動建議。
  • 浙江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洞頭基地欲讓小丑魚「離開」海洋
    洞頭海洋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隸屬於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是宣傳「海洋生態文明」主題專門設立的科普、教育展示中心,也是省級魚、蝦、貝、藻名優新品種繁育基地、省級淺海引種馴化繁育基地、省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研究所洞頭基地面向海水增養殖研究技術為主的科研基地,主要以魚類和藻類研究培育為主。
  • 走進海洋二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家天團」為15戶家庭 講述海洋...
    保俶北路上的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二所」),很多在城西生活的人經常會路過,卻並不清楚它到底是做什麼的。這裡有一群科學家常年致力於探索海洋的奧秘,他們讓我們能更好地了解到海洋環境變化、海洋汙染、颱風形成原因等科學知識。
  • 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推進海洋石油平臺數據資源共享_中國海洋外宣...
    近日,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在廣東珠海召開海洋石油分中心建設研討會。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國海洋石油集團等相關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是首批通過科技部、財政部認證的20個國家級科學數據中心之一,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整合資源、開放融合、深耕服務」的理念,積極聯合涉海部門和科研院所,吸納優質社會資源,探索形成「主中心﹢分中心﹢數據節點」的共建模式,共享服務得到社會各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