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郊的新農村是什麼樣子?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潮湧長三角·共建進行時」正在上海進行,9月27日、28日分別走進松江區和嘉定區,一探大都會郊區的新農村是何面貌。
松江區黃橋村:社區服務一應俱全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走進松江區泖港鎮黃橋村,只見一排排白牆黛瓦的「小別墅」整齊劃一,一點也不是人們印象中農村的樣子。河浜與綠化讓村子有「小橋流水」之感,家家戶戶有車庫,屋外的公共空間建起各類休閒健身設施。
松江區黃橋村,一排排白牆黛瓦的「小別墅」 徐程 圖黃橋村村支書張永強介紹,2018年2月,黃橋村被確定為鄉村振興示範村創建和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村。按照村民自願原則,黃橋村逐步引導全村515戶村民平移歸併,集中居住。目前已有489戶參加,參與率達95%。通過這項改革,黃橋村實際減量建設用地9.21公頃、減量28%,宅基地減量5.16公頃、減量31%。
如今,農村宅基地改革一期64戶示範項目已於2019年12月交付農戶,已有約70%的住戶完成裝修入住,其餘的預計在2020年9月入住新居。
松江區黃橋村 徐程 圖村民陳寄林2020年5月搬進新家。「條件不要太好,」他告訴記者,現在他家的居住條件大為改善,一層、二層共有4個房間,兩個衛生間,一個廚房和一個客廳。以前他擔心安全問題,家裡有老人,廚房用的是煤氣,現在通了天然氣既安全又方便了。「國家有這個政策我們雙手歡迎,肯定要搬過來,在這裡,不管是房子質量還是居住環境都非常好,住起來非常舒服。」陳寄林說。
村民陳寄林在自家客廳接受採訪 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圖記者在黃橋村看到,一棟綜合服務樓已拔地而起,裡面包含社區服務站、中心衛生室、文體活動室等居民配套服務設施。另有一座村民大食堂,分上下兩層,樓上是一個可容納40桌的大型宴會廳,用於給村民辦婚宴喜事等;樓下有便民超市、老人助餐點。
村子的東南角還規劃了一座養老院,一座村史館也正在建設當中,未來將展示黃橋村農業、經濟方面的歷史及黃橋村楹聯文化。
嘉定區聯一村:試點集體土地作價入股
在位於上海北部的嘉定區華亭鎮聯一村,當地通過在上海率先試點集體土地作價入股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條別具風格的鄉村振興道路。
嘉定區聯一村 徐程 圖據華亭鎮介紹,2018年,嘉定區政府和上海地產集團籤訂框架協議,創新合作開發模式,搭建政企平臺,在聯一村探索分期分批推進「鄉悅華亭」項目。通過這項實踐,聯一村積極探索集體建設用地利用路徑。「鄉悅華亭」一期規劃面積超過3平方公裡,定位為一個現代化的田園綜合體,共分四大功能模塊:現代農業(農)、鄉居康養(養)、主題農旅(旅),美麗鄉村(居)。集農養旅居一體,既可以感受到現代化的便捷,又可以回歸簡單生活。
「以前是80年代的房子,比較陳舊了,顯得比較亂,現在不一樣了。」聯一村黨總支書記陳錫明表示,通過村莊歸併、集中居住,公共設施效用得到了大幅提升,雨汙水管、電、煤氣、網絡、配套都上去了。
值得注意的是,聯一村村莊歸併當中,充分考慮了農民的實際情況,給他們設計了一個農具房,專門用來放置農用工具,每家每戶都可以在自家後院種自己喜歡的蔬菜,從剛開始老百姓心中可能有些想法,到最後整個過程中主動填籤約申請表,做到了100%。
嘉定區聯一村 徐程 圖作為嘉定區乃至上海市開展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和實踐的重點項目,「鄉悅華亭」有別於以往的「鄉村實驗」。嘉定區介紹,如果說華亭鎮原有的鄉土風貌賦予了這片土地生態農業的使命,那麼這個項目的落地,則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現代化科技內核和城市文明反哺鄉村的契機,依託先進的農業科學理念和現代農業設施設備,讓當地的畝均效益遠遠高於從前和周邊,更在改變原有鄉村破敗風貌的基礎上,為當地原住民和農業從業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帶來日益美好的生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