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徵程上的重要任務。
作為《富春山居圖》原創地和實景地的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近年來致力於「味道山鄉」創建,這裡的鄉村有「媽媽」的味道、鄉愁的味道、綠色的味道,也有現代化的味道、復興的味道。鄉村振興何處著手?我們循著這些味道,或許會有新的發現。
1 「媽媽」的味道
2020年12月18日,第三屆富春江江鮮大會在富陽東梓關村杭派民居內啟幕。凍米糖、米餜、油麵筋……村民各自拿出絕活,比拼廚藝,吸引了數萬名各地趕來的遊客。
這是「媽媽」的味道。當然,「媽媽」的味道遠不止於味蕾和食物。理想中的鄉村,如同母親的懷抱,是能讓人心靈放鬆的地方。
來自富陽東洲街道黃公望村的婦女朱梅娟,經營一家民宿,是「公望女管家」負責人。
來自上海楊浦區的潘阿婆,被朱梅娟認作了「乾媽」,她在這裡一住就是6年多。朱梅娟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窗邊輕聲問候:「老媽,你醒了嗎?」晚上哪怕再忙,也會去探望。
有一天,潘阿婆拉著她的手說:「梅娟,我在這兒養老,假如哪天不行了,老在你家裡了,要不要緊的?」朱梅娟毫不猶豫地說:「老媽,我就是你女兒呀,老在女兒家沒事的。」潘阿婆的心理包袱放下了,身體也逐漸好轉。
像這樣的乾媽乾爸,朱梅娟認了17個。「很開心能得到他們的信任,我會繼續像自己父母一樣地對待他們。」朱梅娟說。她與志同道合的姐妹發起成立「公望女管家」,制定了會員守則,在提高民宿服務能力的同時,讓「公望隱居地」成為更多人的心靈棲息地。
2 鄉愁的味道
古鎮,是歷史留下的寶貴遺產。作為杭州全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富陽區龍門鎮是孫權後裔最大聚居地,積澱了獨具魅力的孫吳文化、三國文化、宗族文化等,是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地域縮影。
龍門之古,濃縮在歷史建築中。白牆黑瓦、書院牌坊,寺廟祠堂、高牆環列,馬頭翹角、河畔橋廊,處處是歷史,步步有文化。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44歲的何苗娣在龍門溪邊,開了家餛飩鋪。「我是本地人,沒離開過古鎮。以前鎮上老人孩子多,現在年輕人多,一到周末節假日就很熱鬧。」
更為可貴的是,「活態古鎮」承載著無數人的鄉愁。這裡既是配套成熟的景區,也是生活化氣息濃厚的古村落,7000多位原住民延續著傳統的生活方式。
「古鎮復興要做好提升文章,保護傳承是基礎,合理利用是方向,從而實現保護古鎮、發展旅遊、造福百姓的多贏。」龍門鎮黨委書記凌濤說,要依託生態資源優勢、古鎮名鎮效應,做好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民宿培育、優質項目招引等工作,努力把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讓老百姓更有獲得感。
富陽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夏芬表示,富春山居式鄉村和小鎮面貌快速重現,出現了龍鱗壩、東梓關、黑山頂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網紅打卡地,挖掘並展示了周雄孝善文化、夏震武國學文化、施肩吾狀元文化等一大批傳統優秀文化,富陽真正成為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味道山鄉。
3 綠色的味道
富陽是我國傳統的「造紙之鄉」。「效益好的時候,造紙就像印錢。」當地一位多年從事造紙業的民企負責人說。
一面是「洋垃圾」變成「白板紙」,滾滾財富進了錢包;一面是管道直排富春江,汩汩汙水流進母親河。「必須要有取捨!」富陽區上下形成共識。近幾年,隨著城市高質量發展步伐的加快,以及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高汙染、高能耗的造紙產業最終完成騰退轉型。
遊客騎行在富陽區新登鎮的油菜花海中 徐昱 攝
一束狗尾草,長在田間是雜草,擺上窗臺是裝飾。若是4月來到富陽,能看到「鄉村百花大會」打擂正酣。農戶窗臺上、牆角籮筐內、舊單車車籃裡,鮮花草木裝點著庭院——農民爭相把春天「搬回家」。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夏芬說,百花大會包含「最美賞花勝地」「幸福花開·最美庭院」等評比,讓農民自己「掰手腕」,目的是推進環境整治,打造美麗家園,助力鄉村振興。
富陽實踐的樣本意義還在於,通過把人人稱羨的「顏值」,轉化為村民實打實的「產值」,提升老百姓的參與度和獲得感。
多年前,富陽區湖源鄉壺源溪沿岸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化工廠、養殖場,汙染嚴重。當地投入近10億元治水,關停了壺源溪沿岸64家汙染企業。隨著綠水青山逐漸恢復,湖源鄉開始尋找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如今,打造出的龍鱗壩成了市民追捧的清涼之所。
在龍鱗壩所處的新一村,村幹部洪婷華說,旺季時,這裡每天接待遊客超1萬人次,農家樂從原來的3家增加到24家,新增精品民宿15家,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
4 現代化的味道
在富陽東洲藍郡農業創客園,名貴中藥、珍稀花卉都不足為奇,讓人意外的是頗具現代設計感的創客空間、創客會客廳、植物工廠等。
從農業園到由科技部認定、杭州地區首個專注農業創業項目的孵化器,藍郡農業創客園用5年時間在業內闖出一番天地。企業負責人陸煒強也從一名創業者,成長為浙江省首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導師。
在創客園,「植物管家」致力於為農民提供網際網路服務,幫農民從「看天吃飯」的生產方式,變為精細化、品牌化的管理。「入駐創業園的企業不再是單純的租客,而是和園內的所有企業成為一家人。」陸煒強說,2021年,藍郡將推出「0租金」,只要是好項目,就可以免租金入駐藍郡農創園。
這樣的現代農業,早年的富陽是不敢想的。那時,當地不少鄉村「汙水靠蒸發,垃圾靠風颳,室內現代化,室外髒亂差」,今天則是「屋外美如畫,屋內現代化」。富陽鄉村經濟、生態、民生、文化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成為杭州乃至全省鄉村的一張「金名片」,老百姓幸福感滿滿。
專家認為,富陽通過「味道山鄉」賦能了鄉村發展,提升了當地百姓的參與度和獲得感,也推動了鄉村治理的創新實踐,成為一個鮮活的「鄉村振興實踐和基層治理創新」互相賦能的樣本。
富陽區龍門古鎮的金秋廟會 徐昱 攝
5 復興的味道
和面、揉面、醒面……位於富陽西部的新登鎮上山村,熹微晨光間,村民胡麗芳家早已燈火通明。富陽流行酒釀饅頭,胡麗芳家做饅頭有27年。
為什麼她一個白領從城裡回村?要從她對故鄉認知的轉變開始。
2018年3月,新登鎮半山桃花節開幕,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胡麗芳和妹妹不到兩個小時,就賣光了500個饅頭。第二天,胡麗芳毅然辭去了年薪超20萬的IT白領工作,返鄉創業。
早些年,父母靠饅頭營生只能溫飽,胡麗芳立志要把饅頭做成大產業。她按照食品生產要求,改造了家中的饅頭加工場地,拿到了食品生產許可證,又在網際網路上進行網絡營銷,還申請了「戚小匠」饅頭商標。如今,胡麗芳家的饅頭最多的時候一天就出貨3萬個。
「家鄉是個回不去的地方。」這句話,曾令許多走出家門、外出務工的人感同身受。但富陽不少鄉村,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迎來一波又一波的「回遷潮」。
老村的舊屋成了商鋪、食肆,杭派民居裡開起了更多的民宿。村民們看到了美麗鄉村背後的無限商機,依託家鄉的文化背景與現有資源,辦起農家樂,發展民宿經濟,扭轉了鄉村凋敝的趨勢。
夏芬說,以「味道山鄉」為核心的鄉村振興平臺,架起了城鄉融合的通道,探索出了極具富陽特色的鄉村振興方略,還黃公望先生筆下的富春山水以本來面貌,讓城市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讓廣大鄉村散發出復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