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興縣鄉村振興的「呂藝模式」

2021-01-10 讀我網

     濱州市博興縣的呂藝鎮曾經是一個傳統的農業鄉鎮、扶貧重點鎮,一躍成為農創小鎮、活力小鎮、幸福小鎮,摸索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呂藝模式」。


    細數起來,呂藝鎮依託毗鄰大企業、呂劇之鄉、革命老區等天然優勢,堅持規劃引領、尊重民意,以鎮企共建為主要實現路徑,探索出「農業創優、農民創富、農村創美」的鄉村振興模式。以人為本、以業興農、以文鑄魂,成為呂藝鎮推動鎮企共建、融合發展過程中的三大「兵器」。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吳紹博

 

 

呂藝鎮現代農業發展示範園


    以人為本:「以地養老」有依有靠


    三年前,呂藝鎮興和村村民張欣和與老伴搬進了老年公寓,過起了種花養草、跳舞打球的愜意生活。「沒想過能過上像城裡人一樣的日子。」老人今年78歲,精神頭格外足。


    不花一分錢住進兩室一廳的樓房,家具家電齊全,地暖供熱,不想做飯了可以去食堂用餐,閒暇時去跳廣場舞、扭秧歌、打門球、打撞球、練習書法,看病問診足不出院,每個月還可領取水電補貼和100元的「夕陽紅補助金」……這樣的日子,不僅是老人沒想到的,也是大多數人未曾預料的,可是呂藝人,就把它變成了現實。


    呂藝鎮發揮毗鄰全省骨幹大企業的區位優勢,與其達成戰略合作,投資12.7億元,採取共有產權安置方式,幫助興和村在內的11個村建成博華佳苑、益仁花園兩個新型農村社區,讓群眾不花錢或花最少的錢搬進了樓房。同時,為解除上樓後老年群眾的養老問題,投資2.06億元分四期建設老年公寓,70歲以上老年人實現高標準集中免費供養,直接拎包入住。


    74歲的張月鋒老人,自打年逾古稀,便住進了老年公寓。兒子家在公寓對面的博華佳苑,串門很方便。「孩子在附近上班,每個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俺倆人是互不操心。」張月鋒打趣道。呂藝鎮將11個村的3.2萬畝土地流轉給京博控股集團旗下的博華農業公司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對11個村剩餘勞動力有序安置。要素資源的有效系統整合,有力地支撐了「以地養老」,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目前,全鎮共有11個村980戶、1500名老年人入住老年公寓,其中包括鎮敬老院26名老年人,以及89戶147名貧困老年人(含建檔立卡貧困戶、五保戶、低保戶),是全省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綜合性養老機構。


    辛集村47歲的村民張士林因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不能從事體力勞動,生活窘迫。2017年底,鎮上考慮到其特殊情況,特事特辦,同意他與70歲的母親一起住進老年公寓,分別住在同一公寓樓的六層和八層。


    老年公寓還與博興縣第二人民醫院合作,成立博興縣首家醫養康復中心,實現醫養結合。呂藝鎮計劃再投資2.85億元開工建設呂藝新區醫養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中醫保健等服務,打通健康養老「最後一公裡」。


    安居零成本、增收有門路、養老有保障……呂藝鎮以改善人居環境為抓手,系統解決群眾安居、增收、養老等問題,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以業興農:資源要素合理配置


    走進博華佳苑社區,外觀大氣、配套齊全、設施一流,其建設標準不亞於城市居住小區。社區服務中心更是開設了「四點半學校」。高品質生活的背後,是農民鼓起來的「錢袋子」。


    與大企業合作,讓呂藝鎮嘗到了以企助建、以業興農的「甜頭」,拉開了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的序幕。呂藝鎮將17個村的近4萬畝土地,分期分批流轉給博華農業、深圳百果園、大連大米等農業龍頭企業,投資10億餘元,規劃建設農林種養示範區、農林科普觀光區和農副產品、投入品加工區。


    江北最大的苗木交易中心,集種植、貯藏、銷售於一體的西洋梨特色園區,畝產年效益30餘萬元的俄羅斯大櫻桃產業發展示範園,建有34個智能溫控大棚的食用菌基地,新上食用菌菌包製備、酵素生產線等深加工項目……多點開花的產業生態,在呂藝鎮建立起來。


    「我們形成了春賞梨、夏賞荷、秋賞菊、冬賞櫻四季有花的生態旅遊田園風光,初步構建起生態園林、健康食材、智慧農業、生態觀光四大產業體系。」呂藝鎮黨委書記祁巍稱,每畝土地收益實現三倍增長。做活「資金」和「產業」文章,撐起了呂藝鎮產業振興的骨架。但要實現良性長效發展,勢必要豐盈其血肉。


    「棚外寒風凜冽,棚內溫暖如春。」張桂華正和姐妹們有說有笑地栽種蝴蝶蘭小苗。她住進了博華佳苑社區後,沒有閒著,憑著好手藝到生態農業園裡培育起蝴蝶蘭、鐵皮石斛等高檔花卉品種,成了一名「職業農民」。「每個月兩千多元收入,風吹不著、雨淋不著,活也不累。」張桂華看上去很年輕,一點不像60多歲的人。她身邊,還有很多人也在農業公司工作。


    圍繞讓群眾真正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收入穩定,既住得上樓,又住得起樓,呂藝鎮堅持多種方式增加群眾收入。一方面,組織引導1200餘名中年以上勞動力到農業產業園打工,積極協調企業到群眾家門口開展招聘活動,先後安置中青年勞動力3000餘名,成為名副其實的產業工人。另一方面,建成農民創業園,舉辦電子商務、婦女家政等培訓班,大力發展草柳編、西洋梨種植等項目,使2400餘名勞動力實現再就業。通過廣開增收渠道,群眾享受土地流轉、工資性收益等,每人每年實現穩定增收2—3萬元左右,進一步解決了群眾的後顧之憂。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全力推進總投資4.6億元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並發揮山東財經大學鄉村振興科研基地作用,積極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力爭實現『泰山產業領軍人才』零突破。」祁巍說,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將培育更多「農創客」「田秀才」,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加強交通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通達度;加快推進產教融合,規劃形成「大學城」;引入大型商業體,完善服務配套……當下,呂藝鎮圍繞產業興旺勾勒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以文鑄魂: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顧名思義,呂藝鎮,是呂劇的發源地、是「呂劇之鄉」,同時,它還是「革命老區」。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如何挖掘放大呂藝鎮豐厚的文化底蘊,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成為一道必答題。


    呂藝鎮高渡村是博興縣遠近聞名的「紅色革命堡壘村」,濱州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誕生地。呂藝鎮充分挖掘其蘊涵的豐富的黨史文化資源,高標準建造了高家渡革命歷史紀念館,現已接待各級黨員幹部10萬餘人次,成為濱州市紅色教育新標杆。


    高渡村還是首批美麗宜居試點村。為進一步講好紅色故事,呂藝鎮將高渡村定位為「農村黨支部書記教育培訓基地」「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渤海老區紅色旅遊第一村」來打造,擦亮「革命老區、紅色高渡」新名片。


    在高渡村建成啟用的高家渡鄉村振興基層幹部培訓學院,可滿足100餘人教育培訓,是濱州市首個「黨性教育+黨員幹部培訓+學歷教育」平臺,現已培訓農村黨支部書記、青年幹部等各類學員1200餘名。如今,呂藝鎮投資6000餘萬元實施二期擴建工程,打造集「紅色教育+幹部培訓+學歷教育+農業科普」於一體的教學產業鏈,努力將資源優勢提升為產業優勢。明年,博興縣將在高渡村實施總投資3000萬元的齊魯農史館項目,積極挖掘博興特有的農耕文化。


    紅色高家渡只是呂藝鎮以文化振興為引領,實施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與其鄰近的劉官村,是呂劇發祥地,將被打造成「全國呂劇文化特色村」。點面結合,呂藝鎮大力弘揚呂劇文化,引領鄉風文明,凝聚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建設呂劇博物館,搭建呂劇大舞臺。實施呂劇文化傳承工程,發展「莊戶劇團」18支,著力唱響「戲曲聖地、魅力呂藝」品牌。呂藝鎮還率先在全縣實現「呂劇進校園」全覆蓋,地方傳統劇種成為學生學習的重點科目。

 

 

 

相關焦點

  • 台州全域協作式團建模式 為鄉村振興積聚青春力量
    2018-05-26 07:35 | 台州共青團新時代有新使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國家戰略,需要青年一代為之不懈努力,台州共青團推出全域協作式團建模式,為鄉村振興積聚青春力量!台州共青團創新基層組織全域協作新模式,打破鄉村振興參與過程中組織、人才和業態上的瓶頸,引導更多的資源向鄉村傾斜、引導更多的社會大眾參與鄉村振興,實現全域協作。自2017年12月啟動實施新青年鄉村振興行動以來,深化青農協會和新農人組織建設,加強鄉、村兩級團組織建設,試點推出青創農場,開展二十四節氣青年新農人養成計劃,舉辦了各類活動46場,覆蓋農村13萬餘人次。
  • 小河蟹「橫行」 長興打造鄉村振興「洪橋模式」
    一路走來,統一管理、統一規格、統一品牌,讓洪橋鎮的河蟹品質過硬,名聲大噪,在讓洪橋鎮「中國河蟹之鄉」的金名片更加閃亮的同時,還打造了河蟹產業鄉村振興的「洪橋模式」。銷售「線上+線下」 漾蕩河蟹爬向全國各地一大早,市民聞先生就驅車從城區來到洪橋挑選河蟹。
  • 鄉村振興講堂·「一堂一品」|開化首家鄉村振興綜合體——「阿土伯...
    「五位一體」平臺建設,激勵先進、鞭策後進,衢州市委組織部近日公布了一批示範鄉村振興綜合體、3A鄉村振興講堂和市級實訓基地。   阿土伯鄉村振興綜合體坐落於池淮鎮池淮村,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綜合體圍繞「三主」定位和農村政府服務供給側改革要求,堅持黨建統領、區塊聯動,設置「一堂一園二帶二基地」,以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為核心,依託鄉村振興示範帶和田園黨建示範帶,結合水果種植採摘基地和茶葉發展培訓實踐基地打造而成,是集農業創業孵化平臺、農業產業技術培訓、農產品加工小微產業園、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等功能為一體的「田園振興」新引擎。   鄉村振興大講堂
  • 南莊鄉村振興力創精品
    鄉村振興要有龍頭的示範。目前,紫南村鄉村治理已經遠近聞名,代表了南莊、禪城乃至佛山鄉村振興的高度。今後,南莊將強化標兵引領——對未來5年紫南村寄予更高的期待,不僅是鄉村治理的標兵,更要從軟硬體上進一步提升,打造成五大振興的全能冠軍,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鄉村振興示範。  紫南村黨委書記潘柱升表示,今後要補齊短板、自我完善、再接再厲,努力爭創全國鄉村振興的示範地。
  • 【新鄉賢工作進行時】溫州瑞安「賢治」模式助推鄉村振興
    瑞安「賢治」模式助推鄉村振興近年來,溫州瑞安將新鄉賢作為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力量,形成全市統籌、鄉鎮主體、村居配合的三級協同聯動工作體系,出臺鄉賢禮遇「瑞安八條」等機制,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 安溪縣龍涓培福:鄉賢聚力振興鄉村
    走進安溪縣龍涓鄉培福村,一座座乾淨整潔的農村院舍錯落有致,一條條筆直乾淨的水泥路縱橫交錯,村主幹道兩旁花草相伴,三三兩兩的村民在村道漫步閒話家常,整個鄉村呈現出一派寧靜舒適的景象,形成一幅村淨、景美、人和的幸福鄉村畫卷。  培福村距龍涓鄉政府7公裡,共有人口800多人,村民主要以茶葉種植、製作、粗加工為經濟收入來源。
  • 奮力描繪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鞏固脫貧成果夯實鄉村振興基礎發展鄉村振興,要「補針點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有效銜接,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確保過渡期內各項政策平穩過渡,接續推進脫貧摘帽地區鄉村振興。為了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向化藏族鄉三角城村大膽探索,積極多方位尋求產業發展項目,實現多條腿走路。
  • 打造「鴜鷺模式」 鋪就產業脫貧鄉村振興路
    我市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選好人用好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新時期好幹部標準推進幹部培養和選拔任用體系建設,加大實績突出幹部提拔使用力度,鮮明樹立重實幹重實績的用人導向,樹好選人用人「風向標」,為加快推進鐵嶺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 「鄉村振興」的馬連莊突破
    「脫貧攻堅」之後,「鄉村振興」如何繼續?對於平臺較小、資源稟賦較差的鄉鎮,「鄉村振興」如何突破?近來,山東省青島市馬連莊鎮用平臺思維整體推進鄉村工作,激發了鄉村活力。  馬連莊鎮還開展以黨組織改革為統領、村委會配套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基層組織管理體制改革工作,積極發揮鎮黨委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持抓鎮帶村、鎮村聯動。
  • 蜜蜂養殖助力鄉村振興
    脫貧攻堅看產業,鄉村振興靠產業,我縣富羅鎮富強村依託生態資源優勢,通過發展蜜蜂養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富強村林下養峰示範基地項目總投資22萬元,其中申請賀州市林業局補助20萬元,村委自籌2萬元,由賀州市優勝蜂業有限公司提供蜂種及其它配套設備,提供養殖管理和技術服務,指導村民自主經營管理,並以「公司+基地+合作社」的發展模式
  • 臨沂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四十三)
    編者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的殷切期望。省委要求臨沂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走在前列」,圍繞這一目標定位,臨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統籌推進鄉村五大振興,主動對接長三角,努力把臨沂打造成為長三角地區的農產品「供應基地」、休閒旅遊「後花園」和產業轉移「大後方」。
  • 東豐縣鄉村振興: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今年年初,東豐縣又為新一年的鄉村振興工作制定更高目標:成立特色小城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制定更能帶動農民參與、更具農村特色的產業項目……全縣為謀劃鄉村振興之路頻出高招,各鄉村則是立足當地特色優勢,制定適合本村發展振興的目標。  鄉村振興最終是為了讓農村得到發展、讓農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能得到提升。
  • 劍河:創新廁改模式 「廁所革命」推動「鄉村振興」
    近日,在劍河縣革東鎮川洞村的田地裡,通過村裡實施的集中居住改廁模式,將糞汙集中收集、處理後,還田還土,如今村民各式各樣的蔬菜在得到了液肥的充足滋養,長勢格外喜人。村民屋外的農田「川洞村是一個依山而建的村落,所以我們利用村裡地勢落差,統一鋪設管道收集糞汙,在地勢低的農田上遊以三格化糞池集中收集、深度處理,通過液肥直接還田,固體殘渣堆肥還田的方式,最大程度的將資源利用起來。」
  • 恩施打造200個鄉村振興示範村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闖 翟興波10月12日至13日,連綿細雨,恩施州召開鄉村振興現場交流會,包括縣委書記、鄉鎮黨委書記在內的100餘人實地參觀,交流學習,拉開全州八縣市脫貧摘帽後鄉村振興大幕。據悉,這是近5年來恩施州參與「書記」最多的一次現場會。
  • 輝煌十三五 奮進新德州|平原:桃園鄉村振興示範區被評為省級鄉村...
    1月14日,我市召開「輝煌十三五 奮進新德州」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十一場,發布會上,平原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魏凱章介紹了平原縣實施全域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十三五」期間,平原縣大力實施全域鄉村振興戰略,暢通體制機制,推動改革創新,五大振興全面起勢、互促共進,為德州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率先突破貢獻了平原力量。在2019年山東省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平原縣獲「一等」縣(市區)。成功入選全省第二批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示範創建縣,桃園鄉村振興示範區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區。
  • 鄉村振興·東營策|廣饒縣李鵲鎮梨園村:魚菜共生特色產業 助推鄉村...
    編者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東營市實施了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今年以來湧現出了許多好典型。大眾網·海報新聞開設「紮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欄,記者走進農村和農業產業園區,為您展示鄉村振興「東營策」。
  • 地頭來了鄉村振興服務隊
    10月4日,在臨沂市莒南縣濟生春茶源家庭農場,省派莒南縣鄉村振興服務隊隊員朱冬冬(中)與採茶農交談。 當日,山東省省派莒南縣鄉村振興服務隊隊員來到洙邊鎮茶溪川田園綜合體,走進田間地頭,了解群眾在鄉村振興中的所需所盼。
  • 如何當好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讓書記跟著書記學
    他表示,新的歷史起點,「國門第一鎮」要爭當黨建引領的頭雁、優化營商環境的頭雁、守護國門平安的頭雁、增強人民幸福感的頭雁,實施鄉村振興的頭雁。一年來,天竺鎮強化黨建引領,加快「智慧、文化、綠色、融創」天竺建設,多項考核均位居19個鎮第一名,創造了 「天竺模式」。近日,天竺鎮決定打響宅基地綜合整治的第一槍,在全區作表率、樹標杆。如何當好領跑者?
  • 助力鄉村振興!他們,在希望的田野上深耕「責任田」!
    盆形村黨總支書記姚賢貴接過話茬說,綠梅產業的發展,不僅為鄉村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還通過流轉土地、勞務用工、收益分紅等模式,成了村民致富的「寶貝」,讓群眾過上了好日子。目前,盆形村的綠梅產業越做越大,已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帶富效應凸顯,有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 廈門生態第一鎮 同安汀溪鄉村旅遊引領鄉村振興
    汀溪鎮黨委書記蔡志宏說,近年來,汀溪鎮在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指引下,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鄉村旅遊確立為全鎮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目前已經是省級鄉村旅遊休閒集鎮,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更加堅定了汀溪鎮做大做強鄉村旅遊的決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