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日的熱門話題:兩棲動物的生存困境,拯救兩棲動物已迫在眉睫

2020-12-03 寰宇科學新觀察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第50個地球日(2020年4月22日)即將來臨,氣候變化將會成為今年地球日的主題。但另外一個話題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討論:兩棲動物的生存困境。最近一篇新的研究論文強調了兩棲動物物種的生存困境和大多數保護工作中的不足。

隨著氣候變化愈演愈烈,兩棲動物(青蛙、蠑螈、類蠕蟲的海蜥蜴、無尾亞目動物等)甚至比鳥類和大多數哺乳動物面臨更嚴重的滅絕危機。因為在更熱、更乾燥的氣候條件下,兩棲動物的生存能力明顯比鳥類或哺乳動物弱。

來自弗林德斯大學淡水生態學家魯珀特·馬瑟溫(Rupert Mathwin)說:「兩棲動物的數量在全球範圍內都在下降,因為水資源的利用極大地改變了地表水的水文和分布。」對水在景觀中出現的位置和方式進行智能操作和管理,對於阻止兩棲動物數量下降至關重要。

然而,目前的許多保護措施還不足以阻止這種下降。弗林德斯大學全球生態學教授科裡布拉德肖(Corey Bradshaw)表示:「目前,在全球的兩棲動物物種中,已經有約41%的評估物種(IUCN 2019)面臨滅絕的威脅,因此,隨著氣候變化的持續,我們必須更妥善地管理水資源,以維持關鍵棲息地,並將這些受到威脅的兩棲動物從滅絕中拯救出來。」利用先前的知識,改變我們分享成功和失敗的方式,找到拯救兩棲動物的方法,將是至關重要的。

這篇論文還為未來的土地管理找到了一些關鍵的指導:

延長臨時水池的可用時間是最成功的方法之一。挖掘,襯砌和抽水到養殖池有助於兩棲動物種群的延續。兩棲動物通常受到(主要是)魚類捕食者的限制,因此在主要繁殖期之外恢復自然乾燥模式可以減少捕食。

此前很多保護機構已嘗試向環境中噴水,來為這些兩棲動物維持合適的生存環境,但成功率似乎並不高。因為高能量水流衝刷棲息地特徵並使幼蟲移位,並有利於魚類等食肉動物的繁殖。沿著河道從水壩中放水會危害兩棲動物。

儘管這可能違反直覺,但管理者可以限制兩棲動物保護區景觀中的水資源。這被成功地用於將魚類和小龍蝦等食肉動物從繁殖池中清除,以改善繁殖效果。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灑水車向森林保護區輸送處理過的廢水。雖然這使可用池塘的數量增加了一倍,但它產生了水質差、卵塊較少、孵化成功率和幼蟲存活率較低的繁殖棲息地。

為了提高土壤溼度,改善築巢蛙(Pseudophryne bibroni)的繁殖條件,應該採用噴霧的方法,提高了陸地築巢蛙的叫聲、交配成功率和卵存活率。

噴灑可以增加兩棲動物覓食的機會(通過降低蒸發率),可以在池塘之間形成潮溼的走廊,以連接種群或幫助它們重新定居。由於氣候變化、水資源開採和景觀改造,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正在變幹,去年夏天,大量本地魚類死亡成為熱點新聞。兩棲動物通過皮膚呼吸(部分),所以它們必須保持皮膚表面溼潤。這種黏性意味著大多數兩棲動物在乾燥的環境中很快就會幹涸。

此外,大多數兩棲動物的卵和幼蟲都是完全水生的。對種群來說,最大的風險之一是水塘幹得太快,不利於幼蟲的發育,從而導致完全的繁殖失敗。布拉德肖教授說:「對淡水的需求常常使它們與人類直接競爭。"

相關焦點

  • 超級病菌導致全球珍貴兩棲動物面臨滅頂
    巴克斯特懷俄明蟾蜍網易探索1月10日訊,據英國《衛報》報導,近期有科學家指出,地球目前正面臨著最大的一次物種滅絕危機。科學家新近發現一種席捲兩棲動物的致命病毒,地球上6000多種兩棲物種一半以上都面臨著絕種的危險。長期以來,地球上兩棲動物(包括青蛙、蟾蜍、蠑螈、蚓螈等)的生存一直都受到棲息地被破壞、氣候變化、環境汙染、殺蟲劑和外來物種的引入等因素的威脅。
  • 科普:兩棲動物在沙漠是怎樣生存的?
    兩棲動物因為潮溼的皮膚和繁殖的需要,幾乎都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源的地方。可是,在全世界的乾旱地區,從加利福尼亞的科羅拉多沙漠到非洲的大草原等地,都發現了蛙和蟾蜍的身影。這些頑強的兩棲動物是如何在乾旱的沙漠地區生存的呢? 怎樣適應沙漠生活?
  • 超級病菌導致全球珍貴兩棲動物面臨滅頂(全文)
    巴克斯特懷俄明蟾蜍網易探索1月10日訊,據英國《衛報》報導,近期有科學家指出,地球目前正面臨著最大的一次物種滅絕危機。科學家新近發現一種席捲兩棲動物的致命病毒,地球上6000多種兩棲物種一半以上都面臨著絕種的危險。長期以來,地球上兩棲動物(包括青蛙、蟾蜍、蠑螈、蚓螈等)的生存一直都受到棲息地被破壞、氣候變化、環境汙染、殺蟲劑和外來物種的引入等因素的威脅。
  • 兩棲動物或走向滅絕:將重蹈恐龍滅亡之路
    蠑螈:在兩棲動物中,只有蠑螈永遠保持童顏。從幼年起,它們就不再生長,在其一生中都保留有蝌蚪狀脊鰭,腦後有凸出的羽狀腮。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從亞馬遜雨林到世界各地公園,全球大約有7000種青蛙、蟾蜍及火蜥蜴、蚓螈等兩棲動物。這些迷人的動物曾經與恐龍生活於一個時代,並幸運地存活下來一直繁衍至今。
  • 兩棲動物曾經的輝煌
    無論如何,某些總鰭魚類進化成了第一個類群的兩棲動物。 兩棲動物時代 進入石炭紀後,兩棲動物迅速分化,並在古生代的最後兩個紀——石炭紀和二疊紀達到極盛,這個時代也因此被稱為兩棲動物時代。 這個時期的兩棲動物多種多樣,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有些相當適應陸地生活,有些則又回到了水中。
  • 自然探秘所 | 你不知道的兩棲動物的秘密
    兩棲動物的特徵兩棲動物早在3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它們是脊椎動物從水生為了適應環境,生存下去,很多兩棲動物都有冬眠的習性,青蛙就是其中的典型。紅眼樹蛙(Stephanie LeBlanc 攝)種群現狀與其他動物種類相比,地球上現存的兩棲動物的種類越來越少
  • 紹興的兩棲動物種類有多少?
    形形色色的蛙卵與其生活環境有什麼關係……前幾天,一堂自然公益課在越城區金德隆「華東自然工作室」舉行,吸引了兩棲動物愛好者和32個家庭報名參加。近1個小時的課程結束時,在場的個個意猶未盡,圍著老師繼續問這問那。  「它們是登陸先鋒,是生存特工,個個身懷絕技,它們就是兩棲動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蛙類。」
  • 中國首次發布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 兩棲動物和鳥類等物種生存...
    寬帶青鳳蝶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洹星):21日,中國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在北京首次發布了《2017年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這也是中國官方首次發布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報告顯示,由於環境汙染、商業捕捉、化肥農藥過度施用等人類活動的影響,兩棲動物和鳥類等一些物種的生存受到了威脅,多樣性下降。生物多樣性觀測是在一定區域內對生物多樣性的定期測量,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對於掌握生物多樣性動態變化趨勢、識別致危因素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程度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 動物專家拍攝精美照片展示兩棲動物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每日郵報》4月25日報導,兩棲和爬行動物專家Matthijs Kuijpers最近出版新書Cold Instinct,收錄其歷時27年拍攝的72種不同瀕危兩棲和爬行動物的照片。這些精彩照片由Matthijs Kuijpers拍攝,展現了地球上危險的冷血動物們神秘而不為人知的一面。
  •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說課稿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說課稿一、教材分析本節選自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單元第一章第三節,包括青蛙的生殖和發育和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條件兩方面的內容。二、學情分析學生通過前六個單元的學習,已經對生物圈中各類群生物的形態、結構、功能及其與環境的關係有了大致的了解,為學習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條件做了良好的知識鋪墊。此外,學生已初步具有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針對「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這一主題,作閱讀探究,只是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仍以經驗型為主,需要以青蛙為例來探究這一內容。
  • 上海動物園兩棲動物搬新家 「蛙兒子」們在等你
    東方網記者柏可林5月31日報導:從上海動物園傳來好消息:兩爬館的新展區——兩棲動物展區目前正式開放。新展區在兩爬館二樓蘇卡達象龜展區旁,現入住的有角蛙、貓眼珍珠蛙、老爺樹蛙、大樹蛙、虎皮蠑螈、秉志肥螈等動物。
  • 形似蚯蚓的兩棲動物:蚓螈
    然而,恐龍在幾千萬年前就死光了,蚓螈卻還隱秘地生活在地球上。」印度德裡大學的生物學家沙迪亞巴馬·達斯·比朱一邊向來訪的記者介紹,一邊展示著裝在塑料飯盒裡的動物。在若干記者的好奇目光中,飯盒裡的幾條黃褐色動物不安地扭動著身體。「這不就是蚯蚓嗎?」有記者小聲地嘟噥道。比朱聽到了這句話,他笑著說:「它的確很像蚯蚓,所以名字中有一個蚓字。不過,你們仔細看看,它有嘴巴,有眼睛。它們還吃蚯蚓呢。」
  • 因為曾經用青蛙驗孕,人類可能間接消滅了近百種兩棲動物
    其實自從人類成為地球霸主,每時每刻都有物種面臨滅絕,可這次的兩棲類大危機卻非常離奇。不同於那些受到人類直接壓迫的物種,兩棲動物的大量死亡主要發生在遠離人類的原始森林或自然保護區裡,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和澳大利亞地區形勢最為嚴峻。
  • 兩棲動物遭遇寄生病菌威脅 可能像恐龍一樣滅絕
    「壺菌」威脅全球兩棲動物生存 川暫無報告  專家擔憂兩棲動物將像恐龍一樣滅絕,提醒市民勿盲目放生  (王雪蓉 記者 餘文龍 攝影報導)環境汙染和一種嚴重的寄生菌病「壺菌」,威脅著全球兩棲動物的生存。
  • 三疊紀時期在地球上稱霸的不是恐龍,或是一種神秘的兩棲動物
    在6500萬年前,當時地球上存在的霸主恐龍瞬間告別了地球,結束了很長一段時間在地球上的統治,所以在這過程中,很多人都知道恐龍當年在地球上有這一段風光歲月,因為在6500萬年之前,無論是在天空上還是陸地上或者海裡,都有恐龍家族的蹤影。
  • 不止螢火蟲,兩棲動物也會發光,科學家發現「螢光蛙」
    會發光的兩棲動物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隨蟲兒飛蟲兒飛你在思念誰——《蟲兒飛》而且不僅螢火蟲會產生生物螢光現象,個別兩棲動物同樣存在生物螢光。阿根廷的一位自然科學研究人員在亞馬孫雨林中做學術研究時,無意間發現了會發光的南美圓點樹蛙。通過初步探究發現,這種樹蛙在受到紫外線光束照射後,皮膚就會發出藍綠色螢光。
  • 兩棲動物有哪些特徵
    自從接觸了蟾蜍養殖這個行業以來,蟾蜍類相關信息自然是十分關注,其實蟾蜍這類兩棲動物是有著不少共同特徵的。兩棲動物也是人們熟知的一類動物,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由水生向陸生的過渡類型,成體可適應陸地生活,但繁殖和幼體發育還離不開水。
  • 生物界的殺手:滅絕了290種兩棲動物,至今無法阻擋
    生物界的殺手:滅絕了290種兩棲動物,至今無法阻擋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面各個生物之間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生態系統,而兩棲動物也是整個生態系統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比較常見的青蛙就是最為重要的兩棲動物
  • 研究發現怪異的已滅絕兩棲動物有著能快速發射的「彈弓式」舌頭
    據外媒CNET報導,周四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現已滅絕的兩棲類動物-Albanerpetontids(或Albies)是「彈弓式」舌頭的最早使用者,用於通過收縮和高速發射從空中搶奪獵物。
  • 兩棲動物「神奇」的皮膚,不僅會呼吸還能釋放毒素
    兩棲動物之所以可以在水陸過渡環境中生存下來,是因為其身體骨骼的變化使它們能夠在陸地上自由行動,此外,還歸功於它們的皮膚能夠抵抗乾燥帶給它們的傷害。在各種生態系統中兩棲動物可以通過皮膚呼吸。它們的心臟有兩個心房與一個心室。許多兩棲動物在幼年期主要是草食動物,但是到了成年期,其消化系統也可適應肉食動物的進食習慣,我們一起來看看兩棲動物神奇的身體結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