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動物
是第一批登陸的脊椎動物
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
它們幼時生活在水中
長大後多數棲於陸上
少數水棲
古老的大鯢和常見的青蛙
都是兩棲動物的代表
兩棲動物的特徵
兩棲動物早在3億年前
就出現在地球上了
它們是脊椎動物從水生
到陸生的過渡類群
水、陸皆為家
兩棲動物是相對於水生動物和陸生動物來說的,這類動物既能適應水中的生活,又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陸地上,所以被稱為「兩棲動物」。
幼體、成體差異大
兩棲動物幼體和成體的樣子相差很大,有的甚至完全不同。兩棲動物媽媽通常將卵產在水中,讓孩子自行孵化。剛孵化出來的寶寶主要吃植物。在腿漸漸發育的時候,尾部也愈來愈短,此時,寶寶開始攝取動物性食物;而早期用來呼吸的鰓也逐漸退化,終至消失,此後寶寶就開始用肺呼吸。到最後,寶寶就變得和媽媽一樣了。
(青蛙成長圖)
脆弱的皮膚
兩棲動物的皮膚都很薄,而且裸露在外,看起來相當脆弱。它們的皮膚都可以輔助呼吸,這就是它們在水中依然能自在生活的原因。兩棲動物的皮膚看起來總是溼溼的,這是因為它們的皮膚有粘液腺,能分泌出滑溜溜的黏液,所以想空手捉住它們是相當困難的。
蚓螈
不恆定的體溫
兩棲動物控制體溫的機能不健全,所以它們的體溫不恆定,是變溫動物。它們靠自身行為來調節體熱的散發或從外界環境吸收熱量來提高體溫。到冬天,它們的體溫會隨著溫度的降低而逐漸下降,很可能被凍死。為了適應環境,生存下去,很多兩棲動物都有冬眠的習性,青蛙就是其中的典型。
紅眼樹蛙(Stephanie LeBlanc 攝)
種群現狀
與其他動物種類相比,地球上現存的兩棲動物的種類越來越少,有4000多種。分:
無足目
無尾目
Chris McQueen 攝
有尾目
Emilia Morariu 攝
近年來,受棲息地破壞、環境汙染、疾病等因素的影響,兩棲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急劇減少。調查結果顯示,全球有超過39%的兩棲動物種類處於受威脅狀態,其中已在野外滅絕的佔0.9%。
接下來讓我們來認識幾個
有趣的兩棲動物
讓我們更了解它們
蟾蜍:笨拙的機靈鬼
蟾蜍四肢短小,身體肥胖,體表有很多大大小小突起的疙瘩,看起來比較醜陋,所以人們又給它們起了個別稱——癩蛤蟆。
動物ID卡
別稱:癩蛤蟆、疥蛤蟆
特徵:四肢短小、身體灰暗、長有疙瘩;愛溼潤,晝伏夜出
生存區域:溫帶、亞熱帶、熱帶地區的草叢、石穴間
「幹」伏「溼」出
蟾蜍喜歡隱蔽於泥穴裡、潮溼的石頭下、草叢內、水溝邊。因皮膚易失水分,故它們白天多潛伏隱蔽處,黃昏及夜晚才出來活動。蟾蜍可以依靠肺和皮膚進行呼吸,它們經常保持皮膚的溼潤狀態,以便空氣中的氧氣溶於皮膚黏液進入血液,所以,在空氣溼度大或下雨時,它們會一反常態地在白天出來活動。
我很聰明,只是低調
蟾蜍大多時候看起來都笨笨的,遊泳速度很慢,跳不太高,蹦不太遠。可有時候它們卻十分靈活機敏。青蛙只有在保持蹲坐的靜止姿態時,才會注意到飛行的昆蟲,幫助人類除害。而蟾蜍即使在爬行時,也可以捕食到那些一動不動的害蟲,由此可見,「癩蛤蟆」其實不賴,是個真正的除害高手。
蟾蜍在野外如果不能及時躲開人的話,便會躺在地上裝死,即使被你的腳碰疼了,也一動不動。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的話,不妨蹲下來觀察一下,但請別傷害這個除害高手。
毒液威名揚
癩蛤蟆身上的「癩」其實是疙瘩狀的突起,這些突起會分泌毒液。這種毒液對其敵人可能會有一定的威脅,但是對於人類完全不起作用,而且毒液乾燥後形成的蟾酥還可入藥呢。
(Matthew T Rader 攝)
蠑螈:害羞的穴居者
蠑螈是一種長有尾巴的兩棲動物,它們的身體必須時刻保持溼潤才能正常生活,所以它們喜歡居住在潮溼的環境裡。
動物ID卡
特徵:身體細長滑膩,尾巴寬長,四肢短粗;愛獨處
生存區域:沼澤、水坑、池塘或稻田及其附近
食物:水生昆蟲、昆蟲卵及其他小型水生動物
極度害羞
蠑螈是一種很「害羞」的動物,不擅長交流,所以它們通常不會群居,也不願意到陌生的環境或見到陌生的生物,有的甚至怕見陽光。因此,很多蠑螈終日生活在水中,有些竟完全在潮溼黑暗的洞穴中度過一生。
水中的閃電戰
別看蠑螈行走時總是慢吞吞的,一副蠢蠢笨笨的樣子,但是到了水中,它們就會搖身一變,變成一名既靈活又矯健的遊泳高手。它們常常在水底和水草下面活動,但停留的時間不會很長,因為每隔幾分鐘,它們就要遊到水面換氣。可能是為了早點兒回到它們喜愛的水草旁,它們用最快的速度去完成這項換氣的任務,從躥出水面吸氣到下沉,用時只有3-4秒,真可謂「神速」。
反擊有絕招
別以為蠑螈貌似憨厚就去惹它們,它們發起怒來可是相當可怕的。蛇就總吃這樣的虧。當蛇向蠑螈發起進攻時,蠑螈會立刻用尾巴不停抽打蛇的頭部,同時尾巴上還會分泌出一種黏黏的液體,將蛇身粘成一團。而且蠑螈體內含有河豚毒素,這種毒素也足以置敵人於死地。
大鯢:兩棲動物中的活化石
大鯢是現存的兩棲動物中體形最大的一種,身體扁平而肥壯,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動物ID卡
別稱:娃娃魚、孩兒魚
特徵:頭寬而扁,眼小口大,體格粗壯,尾巴扁長;長壽;兇猛
生存區域:我國華南、西南的山川溪流中
食物:蟹、蛙、魚、蛇、蝦及水生昆蟲等
活化石
大鯢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黃河及珠江流域的山川溪流中,是珍稀動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的祖先在大約3.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因此大鯢也有「活化石」之稱。大鯢很長壽,如果生活安逸,不受到外來的傷害,有的能活100多年呢!
殘忍暴食
大鯢其實有著很強的耐飢能力,在清涼的水中,即使兩三年不吃食物也不會餓死。但是它們卻是暴飲暴食的典型代表,一次進食能吃掉相當多的食物。當無獵物可尋的時候,大鯢也會將目光轉向同類,自相殘殺,甚至會飢不擇食地吃掉自己產下的卵。
處境堪憂
大鯢再兇猛也抵擋不住人類的傷害。由於大鯢肉嫩味鮮,而且身體很多部位都可入藥,所以它們長期遭到人類的大量捕殺,這導致各地的大鯢數量急劇下降,有的地方的大鯢已經瀕臨滅絕了。此外,人類對大鯢棲息環境的破壞也給大鯢的生存帶來了威脅。好在人類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對大鯢展開了各種保護。有的地方為大鯢建立了保護區,有的地方大量培育人工大鯢,有的地方甚至將大鯢定為當地的吉祥物。
動物研究室
自然界奇特的兩棲動物
鳥類愛比美
兩棲動物特立獨行
偏偏喜歡比「奇特」
這不
新一屆
「最奇特的兩棲動物大賽」
已經開始了
還等什麼
快去看看都有誰進入決賽了吧
蚓螈
蚓螈長約40釐米,外形不像蠑螈,倒很像蚯蚓。它們長得怪,習性也怪。比如,蚓螈媽媽會用自己的皮膚餵養後代。
非洲巨蛙
非洲巨蛙體重可達3千克,若是讓其後腿完全伸直,身長可達1米多,是世界上第二大無尾類動物。它們彈跳力很強,可以跳到5米多高。
玻璃蛙
在蛙類中,有一個種類有著半透明的皮膚,叫玻璃蛙。玻璃蛙躲在樹葉上時,可以輕易與環境融為一體。如果人們湊近一些,可以看到它們的內臟。
鍾角蛙
鍾角蛙是寵物蛙,但性情十分兇猛。它們喜歡把身體半埋於土中等待獵物上門。鍾角蛙能一口吞掉一隻老鼠,有時候連蛇都敢侵襲。
《看熊貓》雜誌郵政發行渠道正式開通,歡迎大家到郵局訂購~
(本文內容摘選自《動物百科全書》 圖片來源見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