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開花的野外實景。枝條上幾乎看不到有竹葉存在,只有密集的穗狀花序和從中伸出的雄蕊。通訊員 林海倫 攝
近日,寧波市植物研究專家林海倫在奉化蓴湖的山谷中看到一小棵剛竹開花。
一說起「竹子開花」,很多人會不由自主把它和荒年、災害、飢餓聯繫起來。畢竟,「竹子開花,馬上搬家」「竹子開花,必有大災」這樣的俗話,還是有相當「群眾基礎」的。
林海倫說,竹子作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跟該科的其他種類一樣,「天生」就會開花結實。
民間之所以將「竹子開花」視為「兇兆」,跟其開花少見有關。
《山海經》中說:「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結實,結實必枯死,實落又復生」;《晉書》中也有類似記載:「晉惠帝元康二年,草、竹皆結子如麥,又二年春巴西群竹生花。」
「六十年一易根」,可能有些絕對且誇張,不同種類竹子的開花周期長短是不同的,有的要等上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開一次花;少數竹子,可能一年左右就會開一次花;也有個別種類的竹子,開花無規律可循,完全「看心情」。
林海倫常年在寧波野外走動,時常會遇見「竹子開花」的現象,「但規模都不大,竹子大面積開花的現象並不多見。」
「國民度」最高的一次竹子大面積開花,是在上世紀80年代。1983年到1985年,九寨溝箭竹大面積開花枯死,大熊貓面臨糧食危機。
當時,為拯救瀕臨滅絕的大熊貓,人們還創作了歌曲《熊貓咪咪》。「80後」對此可能還有印象:「竹子開花囉喂,咪咪躺在媽媽的懷裡數星星。星星呀星星真美麗,明天的早餐在哪裡……」
除此之外,「竹子開花」被視為「兇兆」,還跟其習性有關。
林海倫說,竹子的繁殖被稱為營養繁殖。這是植物繁殖方式的一種,不通過有性途徑,而是利用營養器官,如根、葉、莖等來繁殖後代。
「這種繁殖是有期限的。」林海倫說,竹子步入「老年」或遭遇惡劣環境時,就會開花結實,這一過程會消耗營養器官中貯存的大量養料,竹子就會「油盡燈枯」,逐漸枯死。
竹子開的花,和大多數禾本科植物一樣,沒有美豔的外觀,通常由綠色或者黃色的苞片組成。竹子在開完花之後,還會結實,樣子有點像麥穗,但要比平時吃的大米粗一些,因此也被稱為「竹米」。
對吃貨們來說,「竹米」是稀罕物。一方面,它的味道香糯可口,不失竹子的清香,且含有豐富的胺基酸,具有潤肺益氣、緩解疲勞等功效;另一方面,竹子開花結實本不多見,想要湊滿一碗「竹米」更非易事,因此價格也是挺高的。
不過,對於竹農來說,「竹米」再罕見,再能賣高價,都不是他們想看到的。畢竟,這意味著竹子的生命走到盡頭,若竹子還是成片開花,恐怕真的要「哭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