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峰 十點人物誌
領讀 | 辛峰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關河五十州的作品《乾隆王朝》。
在昨天的閱讀中,我們讀到了平回戰爭中著名的黑水營之圍被成功破解前後的故事,還有乾隆在平回戰爭成功後將回部女子納入後宮的故事。同時,還有乾隆的勵精圖治、武功卓著,將清帝國推向全面盛世的局面。
那麼,在此之後,在乾隆的身上又將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
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御弟
乾隆登基時有兩個弟弟,弘晝和弘瞻,其中弘瞻最小,乾隆繼位時,他只有兩歲。因為弘瞻從小生長在圓明園,所以人稱「圓明園阿哥」。
乾隆很喜歡這位幼弟,一次弘瞻在圓明園裡玩耍,乾隆看到了,召他近前想和他說說話,沒有想到弘瞻怕皇帝哥哥,居然一溜煙跑掉了。即便這樣,乾隆也沒有責怪他,只是把太監們當做替罪羊罵了一頓。
另一件事也足以表明乾隆對弘瞻的愛護和培養。乾隆早年對著名詩人沈德潛最為傾倒,於是便延請這位名師來為弘瞻執教。
然而,逐漸長大的弘瞻逐漸不省心起來。乾隆的十七叔、果親王允禮生前在諸王中比較富裕,他死後膝下無子,故以弘瞻過繼。承襲果親王封號的弘瞻因而積聚了很多錢財,但他秉性慳吝,即使萬貫家財,仍然變著法子想佔別人便宜。
1763年,兩淮鹽政高恆代京師王公大臣販賣人參牟利案被曝出,經過審理,發現弘瞻也牽涉其中。起因是他欠了商人的錢,但又不拿現錢償還,而是派王府護衛帶商人到高恆處,託其販售人參,用以償債。
此案中弘瞻全無一點御弟的體面,讓乾隆臉上無光,他下令進一步追查,結果查出弘瞻還令各處織造、關差給他購買奢侈品及優伶,卻只付很少的錢。
乾隆對弘瞻很不滿意,屢次加以訓斥,然而弘瞻只是左耳進,右耳出,或者說他根本就沒有把皇兄的權威當一回事。此外,弘瞻還私下幹預朝政,找軍機大臣阿里袞為門下人謀取職務。這更是乾隆最不能容忍的。
有一次,弘晝和弘瞻一同到皇太后宮中請安,兩人一屁股就坐在了皇太后的後座旁,還稱「雍正」為皇考。皇太后的後座旁是乾隆請安跪坐之處,按照規矩,別人是不能碰的,而且只有皇帝才能稱雍正為皇考,其餘兄弟們都應按諡號稱世宗憲皇帝。
乾隆忍無可忍,數罪併罰,不但勒令弘瞻交出罰銀一萬兩,還將其革去親王,降為貝勒,並解除一切差使,永遠停俸。弘晝雖然平時已經算是謹小慎微,明哲保身,但如今也只能陪綁,被以在皇太后面前「跪坐無狀」的罪名,罰王俸三年。
這次嚴重的處罰,標誌著宗室地位下降到了清初以來的最低點,對於弘瞻而言更是如同晴天霹靂,從此以後他就抑鬱不歡,閉門居家,乃至一病不起。
乾隆不得不對弘瞻予以懲戒,但並沒有拋棄手足之情,得知弘瞻病重,乾隆前去探望,弘瞻無法起身,只能在被褥間向他叩首謝罪。乾隆又痛又悔,當場嗚咽失聲。
後來弘瞻還是去世了,死時年僅三十二歲。乾隆悲慟不已,加封弘瞻為郡王,親自為其陵園撰寫碑文。
繼後
乾隆的感情生活和兄弟關係一樣不順。
在富察氏去世後的前半年,乾隆的精神狀態一度很差,脾氣也變得很暴躁。直到後來啟用傅恆,較為體面地解決了金川問題,各方面的事業也蒸蒸日上,他才漸漸得以恢復平靜。
再立皇后,成為宮中新的焦點,對此皇太后早有動議,她建議的人選是嫻貴妃烏喇那拉氏。那拉氏在乾隆皇子時期就做了側福晉,原先其地位僅次於富察氏和皇貴妃高佳氏,但高佳氏在富察氏謝世之前就已亡故,這樣她就排到了其他嬪妃前面。
在乾隆心目中,那拉氏再好,也不能跟富察氏相提並論,他希望能將皇后這個位置永遠留給富察氏,換誰繼任皇后,都覺得心有不忍。只是皇太后懿旨不能置之不顧,而且中宮也確實不宜久虛。
於是,在富察氏去世的一年後,乾隆晉封那拉氏為皇貴妃,讓她先攝「六宮事」,代行皇后職責。待富察氏二十七個月喪期過後,皇帝四十歲生日之前,再正式冊封其為皇后。
轉眼到了富察氏去世的第三個年頭,可乾隆還遲遲沒有冊封皇后的意思。皇太后一再催促,明知自己終將戴上鳳冠的那拉氏也極其小心謹慎,對乾隆表現的更加體貼。
這使得乾隆不得不在自己四十歲的生日前立那拉氏為後,並在頒詔中讚譽她:「孝謹性成,溫恭夙著。」
之後的乾隆開始努力調整自己,也和那拉氏度過了一段新的蜜月期。那拉氏為乾隆生下了兩子一女。可惜這種看似和諧的時光並沒有維持太久。
不解之謎
1765年,那拉氏成為繼任皇后的第十六個年頭,這一年她已經四十七歲。
清宮中皇后有每月侍寢的特權。按照規矩,當年一月的除夕夜與正月初一、初二,皇帝要與皇后同房。之後才能召幸其他妃子。但顯然這幾次同房並沒有達到那拉氏的期望值,她在失望和失落之餘,精神上也受到了極大的刺激。
2月5日,乾隆奉皇太后懿旨舉行第四次南巡,皇后及令貴妃等後宮嬪妃隨行。
儘管夫妻感情已經淡漠,但外在的場面總不能不顧,途中適逢皇后生辰,乾隆吩咐早晚膳另加膳品。此後一行人來到杭州,宮闈中仍是一派承歡景象。當天早上,乾隆又將膳品賞賜給了皇后。
事情發生在當天晚上,皇后意外地缺席了。爾後傳出的消息令人震驚:皇后忤旨剪髮,已被提前遣送回京。
據宮中傳出的消息,當天的情況是,皇后對皇帝有所冒犯,然後又怒氣衝衝地到皇太后面前哭訴,懇求在杭州出家為尼,還抽出剪刀,齊根剪去了自己的萬縷青絲。
但究竟是為什麼事情發生齟齷,這幾乎成了一個不解之謎。
有一種說法是,皇帝想在江南納一個妃子,皇后不同意。但不管是為了什麼,激烈的爭吵使那拉氏失去理智,最後以她自己事前都無法想像的方式走向了極端。滿洲國俗最忌自行剪髮,特別是女子,只有親人或丈夫去世,才能這麼做。
皇宮之中,也必須是皇帝或太后去世時,方允許皇后剪髮,那拉氏悍然不顧地剪去頭髮,等於就是詛咒乾隆和皇太后早死!
此舉一出,等於把乾隆置於非常尷尬和難堪的境地。乾隆大為震怒,當即以「跡類瘋迷」為由,命額駙福隆安監護,將那拉氏由水路送回京城,他自己則在兩個月後才率領南巡隊伍返京。
回京後,乾隆本來想廢后,但因為廢后在中國古代政治倫理中與國體禮制相關,群臣議論紛紛。乾隆最後只能作罷。
直接受益者
那拉氏杭州事件之後,雖然乾隆因為群臣幹預,沒有廢后。但皇后的身份和權力也名存實亡,奉旨代其攝「六宮事」的是令貴妃魏佳氏。
魏佳氏出身於八旗漢軍的包衣家庭。包衣也就是家奴,相對於普通旗人來說,社會身份其實並不低,但在宮廷中就不一樣了。
魏佳氏於乾隆十年被選進宮中,她既是包衣秀女,又無王府入宮這樣的資歷,然而一入宮就當了貴人,同年再被冊封為令貴妃。很顯然,沒有皇帝的喜愛和關注是不可能的。
清代皇帝為提升皇后及其嬪妃的出身地位,經常將其旗籍進行改換,叫做抬旗。魏佳氏原屬於正黃旗包衣,乾隆經過抬旗的辦法將她抬入了鑲黃旗。正黃旗、鑲黃旗同屬上三旗,魏佳氏被抬入鑲黃旗後,就改變了原有的包衣身份。
皇后那拉氏比乾隆小七歲,而魏佳氏比乾隆小十六歲。在後宮年輕妃子吃香後,魏佳氏再次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在乾隆第四次南巡前,她就已經為乾隆生下三男兩女,其等級也由令嬪妃升為令妃,繼而升為令貴妃,位在皇后之下,眾嬪妃之上。
1765年6月26日,魏佳氏被冊封為皇貴妃。此時距杭州事件僅隔兩個月,有人便猜測乾隆當初想封的妃子正是魏佳氏,並認為正是那拉氏反對乾隆晉封其為皇貴妃才引起劇烈衝突,這就是所謂的「寵妾滅妻說」。
第二年,已經年近四十的魏佳氏為乾隆又生下了一個皇子,即十七皇子永璘。以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劃界,在此之前,乾隆有十六子七女,但在此後僅有一子一女,魏佳氏也因此成為乾隆宮中生育最多的后妃。
就在魏佳氏生下皇子永璘之後,乾隆將此前冊封皇后那拉氏的所有冊寶悉數予以收回。此舉無異於將那拉氏從后妃中徹底除名。這對於幽禁冷宮的那拉氏無異於致命一擊,因此,僅僅兩個月後,那拉氏便香消玉殞。
但乾隆的絕情終究難以為禮法和世俗所容,後來嘉慶親政,依舊下詔將那拉氏重新按皇后喪儀安葬。這當然不是乾隆自己的意願,而是兒子在為老子補過兼挽回形象。
結語
今天我們讀到了乾隆的家庭悲劇以及他與兄弟們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在富察氏去世以後,乾隆後宮中的風雲變幻。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政治上雄才大略的乾隆,在家庭和生活中,其實是非常不如意的。
那麼,在此之後,乾隆又將帶領清帝國走向何處呢?
圖片源於《如懿傳》劇照。
原標題:《《乾隆王朝》⑧ | 繼後香消玉殞,後宮風雲變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