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授鄭強反對」過度「重視英語的現狀,他一陣見血地指出:20年來,我們過度重視英語的地位,是民族極度不自信的突出表現!他主張降低英語的地位得到眾多中國人的支持,可以說中國人苦英語久矣!
很久以來英語在中國比漢語更重要,升學評職稱英語基本上可以一票否決,不管你幹得多出色,只要英語過不了關就不可能晉升。造成中國人漢語能力直線下降,多數人已不能用完整的漢語表達,用中文寫的文章或翻譯的外文中國人都看不懂。大學教授譯的中國近代史搞出了常凱申這種笑話,按說只要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就不可能犯這樣的錯誤,但現在就真的發生在大學教授身上了,因為中國現在外語地位高大,上等人都不肯講中文了,時間長了中文都不行了。就象香港一樣,香港人能流利的不加英文講話的已經不多了。
在中國考大學時英語不僅在總分裡佔有極高的權重,而且很多名牌大學錄取非英語專業學生也強調英語成績,即總分雖然過線,但英語單科成績過差的一律不錄取,極大的埋沒了人才。有些學生英語很差,但數理化史地生這類科目成績非常好,造成總分並不低,還是可以過一本線的,這種嚴重的偏科結果就是不予錄取,就算你數學是滿分,你的理想是當數學家,因為英語不過關,這個夢就不要做了。比較有意思的是中央美院單科英語成績低於65分的一律不錄,畫得再好也沒用,這就是在證明中文低人一等啊,一個畫家會不會英語有什麼區別呢?
英語就是對多數人沒用。但不學英語就不能上大學不能畢業。如果一個人的志向是當個畫家當個數學家,英語有什麼用呢?凡高如果不會英語他的畫就不值錢了嗎?現在中國英語分太低是不能上中央美院的,無論你畫畫多好都不行。以英語來作為評定人才的標準,就是承認中國人都是賤民,中國人就是低人一等,因為美國人生來就會英語,所以美國人就高中國人一等。以數學來作為評定人才的標準才是公平的,因為很多美國人數學都不行,大家的標準是一樣的,不存在哪個國家的人高人一等。
多數中國人學英語就是為了上大學,然後出來找份工作,以後一輩子英語都用不上,而且相當比例的中國人真不是學英語的料,英語差生比例可能比數學還高,完全有可能一個數學天才因為英語不及格上不了大學,一個畫畫天才因為英語不及格上不了美院。以英語來評定是不是人才決定一個人上大學影響以後發展方向實在太不公平。
就算是英語水平還不錯的能考上比較好的大學的人,因為以後工作完全和英語不沾,比如去當了數學老師或當中醫,英語時間長了也就廢了,但以後要考職稱還要考英語,一個數學老師如果英語成績不過關就不能評定高級職稱是不是很可笑?如果大部分用不上英語的人把學英語的時間節約下來去學自己的專業是不是會有更好的成績?
不要說出國的事,中國人提請出國的資料自己譯的是不行的,不管你英語水平多高都不行,必須由專業翻譯公司譯的東西公證處才受理,你自己寫的英語材料公證處根本不收,也就是說你不是幹英語專業的,英語再好公證處也是不認的。說到出國後和外國人交流的問題,「低檔」中國人是不能自由行的,必須跟團才能出國旅遊,導遊會英語就行了,你會不會都沒用,反正也不許脫團自己去玩,有事和導遊說,輪不到你和外國人直接交流什麼。王思聰這種「高級人」才能隨便出國,才有和外國人交流的機會,才能用得上英語。多數中國人爸爸都不叫王健林,都不可能天天出國自由行,英語用不上的。
做為一個中國人能學好英語肯定是人才,無論能學好哪門專業都是人才,學不好英語的人可能是數理化的人才,也可能是音樂美術的人才。把英語作為選人才的唯一標準只能證明中國人地位低下。
非英語國家把英語當成選人才標準的國家中最有名的就是印度,印度本地話是非常沒有地位的,有地位的人都能很好的說英語,所以印度語成為賤民的語言,這是因為印度長期受英語管理造成的,中國從沒有被英語管理過,英語不應成為上等語言。英語什麼時候在高考中降為選考才是中國國力地位上升的表現。我不是在宣傳英語無用論,而是反對英語唯一論,作為一個中國人,學不好英語不能影響在中國的發展。
順便說一句大部分來中國旅遊的外國人都不會中國話,沒見他們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可能外國人都是高人一等,所以不會下等人的語言就沒什麼影響吧。前段時間看網上一個視頻,一個和尚英語非常棒,在用英語講佛法,只是不能理解,一個和尚學英語有什麼用?難道他要去美國傳教嗎?當年歐美的傳教士來中國傳教可都是要學中文的,一個和尚學英語有什麼用?難道還要從美國譯佛家經典嗎?想看佛教經典不是應該學梵文嗎?把學英語的時間用在學梵文上才是正業吧。是不是當高級和尚也要考英語啊,學不好英語連和尚都不讓當,中國人地位就那麼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