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難得糊塗。那是因為,一個人如果太過聰明往往會平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這樣,就會身心俱疲。
但其實,看似糊塗的背後,是洞察一切卻定的把握,知道分寸,一種不計較罷了。
生活中,明知有些事情藏在心裡比較好,卻不顧旁人感受的大聲說出,到最後得罪了別人,也讓自己被別人討厭。
難得糊塗其實是一種做人的境界,也是一種學問,這是大徹大悟的哲學,凡事都沒必要去較真,世間真的東西很少,任何一個圈子都存在著規則和潛規則,學會八面玲瓏,通融圓滑,溜須拍馬,媚上捧場,糊塗之處,才能如魚得水。
鄭板橋當年寫下這一句「難得糊塗」,是對世俗的一種痛恨,對官場惡習的一種厭惡,也是他最終看破官場險惡,辭官歸隱的原因。
據說鄭板橋在山東濰縣任職的時候,有一次到山東萊州的雲峰山去遊玩,天晚了,便到山中的一個茅屋去借宿。
叩門之後,一位鶴髮童顏,長鬚飄飄的長者開門,讓他進來。
鄭板橋發現這個老人不僅仙風道骨,室內還陳列一方精美的硯臺,雕刻精美,石質靈透,案頭還有書,相互詢問之下,鄭板橋知道這老人自稱「糊塗仙人」。
次日,老人便取出筆墨紙硯,請名滿天下的鄭板橋賜一副墨寶。鄭板橋便根據老人自報家門,卸下「難得糊塗」四個神採飛揚的大字,並在落款處蓋了寫有「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方章,顯擺一番。」
老人攏了一下長鬚,便提筆寫下了一個跋:「得美石難,得頑石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門也。」並且也蓋上一方印章。
鄭板橋一看,那章寫的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不由得一驚,連忙對老人行禮,知道自己遇到高人。便提筆補寫到:「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而這位老人就是當時著名的禪師恆徹上人大師。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許許多多不盡人如意的煩心事,若是太過於在意,往往會使人疲倦不堪,與其糾結爭執,不如糊塗一些,順其自然。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人們總會遇到各種瑣事,而這個時候我們不妨糊塗面對,假裝不知,做出一些模稜兩可的姿態,時間自會化解一切。
用睜開的眼睛俊視世界的美麗,用閉著的眼睛抹去世間的無奈,我們只要做到這一點,就可謂活出了極致。
為人處世,小事糊塗,大事精明。對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能太過認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好。
而這並不是說我們在隨波逐流,不講原則,而是說對於無關大局的小事,不要過於計較。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我們需要以開闊的心腦去接納世間裡的醜與美,同樣也需要以寬廣的胸懷,去看待每個人,不要隨便地揭穿別人的秘密。給別人留一份自尊,也給自己留一份仁慈。
活得太明白的人,生活會過得非常累。人生在世,不過區區幾十載,何必為了一些不值得的人和事而計較呢!反而會耽誤了自己的大好時光。
生活中有一種酒叫「小糊塗仙酒」,而小糊塗仙就是讓人們學會忍讓,做到小事糊塗大事明白,才能進人善緣多,諸事吉祥的人生仙境。
糊塗一些吧,糊塗也是一種遠見。
懂得糊塗的人往往不拘小節,要知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所以做人不能太精明、太過計較,平時糊塗一點,凡事留一線,方是共贏之路。
當然,表麵糊塗並不等於心裡糊塗,心知肚明,時時調整自己,把眼光放遠,別死盯著別人的缺點,要懂得吃小虧賺大利的道理。
糊塗一點吧,糊塗是一種修養。
糊塗的人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樂觀豁達,知足常樂。因為看開了人情,看痛了世事,所以寵不驕,辱不餒,從容快樂,從不去計較是是非非,笑看花開花落。
糊塗的人是活在當下,享受當下,常懷一顆平常心,凡事順其自然。
佛說:「人不可太盡,事不可太盡,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物極必反,人不能活得太清醒,事事追求完美至極,曇花一現終落幕,只有懂得凡事恰如其分,悟透難得糊塗的人,才能一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