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行旅有道》序
(陶繼新 著,《行旅有道》,語文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喜歡旅遊,且喜歡遊而記之。於是,便有了這本《行旅有道》。每到一地,有見有感,便當日寫成文字。沒有雕琢,任思緒飄轉,隨即形成烙印著「陶氏」風格的遊記散文。無意將其出版,只是不寫不足以安撫那份蕩漾在心中的感悟而已。只到前一段一時間,一位朋友對我說:「你出了這麼多教育方面的書,可我最喜歡看的還是你的遊記散文,為什麼不出版呢?」我開始一愣,旋即對他表示了由衷的感謝。
開始整理十多年來的遊記,有些讀來依如眼前,而有些感悟性的文字,似乎還很有味道。也許只有那一時刻那一地點的物象,才觸動了我的靈魂,讓我留下了這麼多的情思交融的文字。即使全然寫景的遊記,也多有我的快樂之情在其間遊弋,真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即使今天再次故地重遊,也未必能寫出先前的物象與意境。看來,這本遊記,已經成了我生命之中的一份永遠的銘記,甚至有可能給讀者送去一份欣喜。
我的網站上,有一個「行旅有道」欄目,發表了我的部分遊記,今天打開一看,篇篇點擊率竟有數千之多。這增強了我出版的自信指數,也相信出版之後會讓更多的讀者喜歡。
不過,這些遊記,除了2012年的日韓之行所記之外,更多是前些年特別是十多年前的作品。喜歡舞文弄墨的我,但凡出遊,便在賓館裡、飛機上、火車上、輪船上等可以動筆寫作的地方,記下了這一篇又一篇的遊記散文。寫作的時候,有時也會有喧囂聲,可是,當剛剛旅遊的物象與感想進入我的腦海裡時,就有了屬於我的那份特有的寧靜,作品也就快速且輕鬆地「出生」了。
儘管自然「出生」,可卻是經由我的手,特別是我的心才有了這一個又一個的「嬰兒」,所以,它們身上,也就流淌著我的情感,承載著我的思想,也就有了文化的符號。所以,才有了「行旅有道」這個書名。
正是因為自然,所以,有些地方也就不可避免地多了一些粗礪。但是,我沒有進行精雕細刻,那樣也許文字會美一些,可是,那會破壞整本書的風格。同時,我特別喜歡老子的「道法自然」,有粗礪,也是陶繼新的,就讓讀者在我的作品中,感受某些缺憾,多看看我的缺失吧。特別是作為中國青少年代表團中的一員訪問朝鮮時所寫下的三篇作品,只是文字記錄而已,有點濫竽充數之嫌。可是,那段經歷卻是揮之不去的,留作生命的記憶,也就收入書中了。
這些年很少再寫遊記,不是不喜歡,而是沒有了時間。一般人退休之後會有更多休閒的時間,可我恰恰相反。從2008年退休之後,反而愈發忙碌起來,每個月至少出差半個多月,採訪、講課、開會等,而且邀請的越來越多,以至到了回絕也越發多了起來。回到濟南,則是永遠寫不完的文章,而且永遠都是文債高築。沒有閒暇時間去旅遊,即使到了一個從未去過的旅遊勝地,也很難抽出時間去一覽它的美景。儘管設想以後再外出的時候,忙裡偷閒地旅遊一番,我想,這只是一個設想而已,因為以後的工作非但不會減少,反而會越來越多。
看來,這有可能是我一生唯一的一本遊記散文。正是因為如此,我才更珍惜它。因為在我近40本著作之中,它成了一個「另類」,也成了我的一個「寵兒」。
所以,此書的出版,對於我而言,就有了一種特殊的欣慰感;同時,也特別希望能夠得到有緣的讀者的喜歡。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