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轉基因斑馬魚」現身

2021-01-09 光明網

本報訊即便水中環境雌激素汙染僅達到極微量程度,轉基因斑馬魚的肝臟就會發射綠色螢光。這種可直觀監測環境雌激素汙染的「轉基因斑馬魚」近日在復旦大學研究成功。

專家認為:該轉基因斑馬魚用於檢測水環境中的雌激素十分方便、快速,對環境保護和生殖生理以及生殖病理具有重要應用和理論研究價值。

環境雌激素廣泛存在於水、土壤和食物中,通過生物富集作用,生物體內的環境雌激素濃度高於環境中濃度約數十倍;環境雌激素嚴重幹擾野生生物性腺發育,導致個體生殖功能障礙,種群數量減少,只要有極微量的環境雌激素進入人體,就會對男性生殖功能產生不良作用。

復旦大學宋後燕、鍾濤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從美國引進遺傳背景清楚的純種斑馬魚種魚,並建成規模化、自動化模式生物斑馬魚養殖科技平臺。經過3年艱苦而細緻的工作,終於獲得對雌激素類物質敏感的F1代轉基因斑馬魚,這種魚能直觀、靈敏、特異、方便、快速地顯示水環境中雌激素類物質汙染,即便水中環境雌激素汙染僅達到極微量程度,轉基因斑馬魚的肝臟就會發射綠色螢光。

該成果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在國際、國內權威核心期刊發表論文8篇,自行設計和研製的小型自動化斑馬魚養殖設施正在申請國家專利。

相關焦點

  • 非常好養的斑馬魚原來是轉基因技術,對人類的貢獻非常大
    綠色,藍色,各式各樣顏色的斑馬魚,它們都是利用轉基因技術改良出來的    斑馬魚被當做是模式生物,那什麼叫模式生物呢,就是對這個物種廣泛研究,然後對它的生理現象有更深入的了解,斑馬魚也被用來研究脊椎生物的發育以及基因的功能,另外也對醫學上的研究有一些貢獻,像是斑馬的胚胎會吸收加入水中的藥物
  • 五顏六色的螢光小魚,竟然應用了轉基因技術?
    彩色斑馬魚斑馬魚(Danio rerio)是一種非常容易飼養的觀賞魚,它們原產於恆河流域,由於生命力強、繁殖快、再生能力強等特點,它們也被生物學家們大量用於各種實驗。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轉基因斑馬魚就是生物學家們實驗的結果。
  • Dev Cell:轉基因斑馬魚的彩色皮膚
    實際上,這也是確實是「人工的傑作」,然而這個照片實際上是一張斑馬魚的皮膚放大照片,圖中的每個顏色斑塊是一個斑馬魚的皮膚細胞。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的方法,造成單個的皮膚細胞可以產生70種不同顏色的螢光。該研究發表在最近的《Developmental Cell》上。該團隊並非是為了好玩才做成這樣五彩斑斕的斑馬魚,實際上,他們希望通過顏色標記來研究斑馬魚皮膚的癒合。
  • 新培育轉基因魚可標示肝臟全程發育
    然而,依賴於轉基因技術發展起來的細胞命運追蹤和組織特異呈像技術,就像黑暗中的燈光,可以照亮器官發現難以觀察到的細節。就肝臟器官發育研究來說,本世紀以來雖已獲得過幾個標示肝臟發育的轉基因斑馬魚品系,但迄今還沒有報導過能標示肝臟全程發育特別是前期發育的轉基因魚。
  • 小型熱帶觀賞魚——斑馬魚
    活動水層:中上層食性:可接受人工飼料附錄:藍色斑馬魚是斑馬魚的原始品種,身體延長而略呈紡錘形,頭小而稍尖,吻較短,全身布滿多條深藍色縱紋似斑馬,與銀白色或金黃色縱紋相間排列紋路比較有條理。在水族箱內成群遊動時猶如奔馳於非洲草原的斑馬群,故此得斑馬魚之美稱。
  • 全球首批轉基因透明章魚誕生,小白鼠的實驗室地位不保!| 喵咖
    海洋中蘊含著很多神奇的生物,槍烏賊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們渾身上下主要是透明的,身體裡卻有很多小的色素點,這些色素點裡邊主要是「眼色素(Ommochromes)」。色素可以讓烏賊適應周圍環境變色,來增強隱蔽能力。如此一來,柔軟弱小的物種也獲得了生存的機會。
  • 水生所舉行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揭牌儀式
    名譽理事長朱作言院士宣布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理事會成立,並介紹了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籌建的相關情況及理事會成員。理事會成員孟安明院士、劉傳鐵、蘇榮輝、張先恩分別發言。有關領導分別代表科技部基礎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中科院生物局、湖北省科技廳為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揭牌。
  • 水生所等發現轉透明顫菌血紅蛋白可提高斑馬魚低氧耐受力
    該文報導了轉透明顫菌血紅蛋白 (VHb) 提高斑馬魚的低氧耐受能力的研究。採用顯微操作技術將VHb基因轉移到斑馬魚受精卵獲得轉基因斑馬魚,經過144-156小時的低氧(0.91 mg/l)脅迫後,發現轉VHb基因斑馬魚的生存率顯著高於對照魚。該文同時研究了轉VHb基因魚耐受低氧脅迫的機制,表明通過轉VHb基因有望研製具有低氧耐受能力的養殖魚類新品種。
  • 斑馬魚大腦再生之謎破解!都是新形成神經元的功勞
    作者 | 小小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眾所周知,斑馬魚是再生大師:如果腦細胞因損傷或疾病而丟失,它可以簡單地複製它們。人類則不同,我們只在胎兒階段才有這種再生能力。
  • 科學家單次注射一種激素,竟恢復了遺傳突變斑馬魚...
    他們在斑馬魚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性激素。通過單次注射,加拿大研究人員可以部分恢復遺傳突變斑馬魚的性功能,從而增強雌性排卵和產卵的能力。該研究的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神經內分泌學教授、研究大腦與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資深作者萬斯·特魯多(Vance Trudeau)說:「我們使兩個相關基因發生了突變,並研究了對斑馬魚性功能的影響。」它們是屬於鯉魚和米諾魚科的淡水魚,因其身體兩側的水平藍色條紋而命名為「斑馬魚」。成年斑馬魚大約每10天可以一次性繁殖多達50-300個卵,現在已成為生物醫學研究中廣泛使用的模型生物。
  • 論文解讀--異甘草甙通過招募巨噬細胞促進血管生成從而促進斑馬魚...
    ,探索並證實了異甘草甙在皮膚創面癒合中的藥理活性,並通過轉基因斑馬魚胚胎來闡明其潛在機制,引用信息如下:一、異甘草甙可以促進成年斑馬魚傷口癒合為了確定傷口癒合率,將6個月大的野生型斑馬魚分為3組,每組10隻。
  • 生物密碼:斑馬魚,新的實驗新星!你對他的了解有多深?
    近年來,斑馬魚作為一種新的模式動物,越來越被科學家們重視。斑馬魚因體側有像斑馬一樣縱向的暗藍與銀色相間的條紋而得名,是一種典型的亞熱帶觀賞魚類。斑馬魚體長僅3釐米,1升水裡可以容納上百條、飼養起來很容易。此外,斑馬魚很容易鑑別雌雄而且它的胚胎是透明的,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內臟、血管和神經的發育變化。
  • 【學術前沿】溫子龍組發現成體斑馬魚腦內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小...
    2020年11月18日,香港科技大學溫子龍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文章Two Phenotypically and Functionally Distinct Microglial Populations in Adult Zebrafish,揭示了成年斑馬魚大腦存在兩種在形態學、組織分布、發育來源、轉錄組和免疫功能等方面都截然不同的小膠質細胞亞型。
  • 高清:實拍全球首例轉基因觀賞魚 身體發螢光
    並且首次展出全球首例轉基因螢光觀賞魚。    此次首次展出的螢光魚,是全球首例研發成功的轉基因觀賞魚,通過基因轉殖技術,將螢光基因殖入斑馬魚體內,使其表現出該基因所帶來的遺傳特性,在紫光燈的照射下體表、眼睛、全身組織、器官都會發出奇趣的螢光;也有國際一級保護動物 、有海洋中的「活化石」之稱的鸚鵡螺,它能通過調節氣體來控制身體浮沉,被稱為潛水艇的「鼻祖」。
  • 七彩"螢光"壽司悄然熱銷 夾入轉基因螢光魚或有毒
    夾在壽司中的螢光魚有鮮豔的紅、綠、橙、紫等顏色,是一種轉基因的斑馬魚。起初,科學家們將其用作檢驗河流汙染,現在,這些黑夜中色彩斑斕的小魚逐漸被列入「寵物」的行列。   報導稱,有網友在短片後評論中留言道,「黑夜中發光的壽司吊足了我的胃口!」但是也有人認為,螢光魚本來不能食用,它們身上的螢光物質可能含有重金屬,攝入過量會對人體有害,或將致癌。
  • 北大實驗室著火數千斑馬魚遭殃 博士畢業受影響
    損失還在統計中———  「前天晚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發生火情,養在學院斑馬魚房內的不少實驗用斑馬魚死亡。但不幸的是,發生火情的是斑馬魚房,不少斑馬魚死亡。由於這些都是實驗室科研用的魚,校園裡學生議論可能會有不少博士因為此事延期畢業,但此消息並沒有得到北大官方證實。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樓內一層大廳擺滿魚缸,二十幾名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對斑馬魚進行施救,有學生甚至戴著防毒口罩。現場學生正在緊張有序地安置剩下的斑馬魚,面色都比較凝重。
  •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斑馬魚房失火 博士畢業或受影響
    師生正在現場進行搶救 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前天晚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發生火情,養在學院斑馬魚房內的不少實驗用斑馬魚死亡但不幸的是,發生火情的是斑馬魚房,不少斑馬魚死亡。由於這些都是實驗室科研用的魚,校園裡學生議論可能會有不少博士因為此事延期畢業,但此消息並沒有得到北大官方證實。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樓內一層大廳擺滿魚缸,二十幾名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對斑馬魚進行施救,有學生甚至戴著防毒口罩。現場學生正在緊張有序地安置剩下的斑馬魚,面色都比較凝重。
  • 小學員們顯微鏡下認識斑馬魚
    「你們知道這種神奇的透明小魚是什麼嗎?」隨後,華中農大生科院動物發育生物學團隊的教授張敏為小朋友們做了一場關於斑馬魚的科普報告。報告結束,小學員們被分成兩組進入實驗室,開始了他們的第一課:用顯微鏡觀察並繪製魚卵、參觀魚房。  第一組的小學員們來到實驗室。實驗室工作人員將準備好的已發育2小時的魚卵、48小時的魚苗放在顯微鏡下供小學員觀察。
  • 斑馬魚
    斑馬魚性情溫和,小巧玲瓏,幾乎終日在水族箱中不停地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