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即便水中環境雌激素汙染僅達到極微量程度,轉基因斑馬魚的肝臟就會發射綠色螢光。這種可直觀監測環境雌激素汙染的「轉基因斑馬魚」近日在復旦大學研究成功。
專家認為:該轉基因斑馬魚用於檢測水環境中的雌激素十分方便、快速,對環境保護和生殖生理以及生殖病理具有重要應用和理論研究價值。
環境雌激素廣泛存在於水、土壤和食物中,通過生物富集作用,生物體內的環境雌激素濃度高於環境中濃度約數十倍;環境雌激素嚴重幹擾野生生物性腺發育,導致個體生殖功能障礙,種群數量減少,只要有極微量的環境雌激素進入人體,就會對男性生殖功能產生不良作用。
復旦大學宋後燕、鍾濤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從美國引進遺傳背景清楚的純種斑馬魚種魚,並建成規模化、自動化模式生物斑馬魚養殖科技平臺。經過3年艱苦而細緻的工作,終於獲得對雌激素類物質敏感的F1代轉基因斑馬魚,這種魚能直觀、靈敏、特異、方便、快速地顯示水環境中雌激素類物質汙染,即便水中環境雌激素汙染僅達到極微量程度,轉基因斑馬魚的肝臟就會發射綠色螢光。
該成果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在國際、國內權威核心期刊發表論文8篇,自行設計和研製的小型自動化斑馬魚養殖設施正在申請國家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