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創新驅動發展「三步走」 205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2020-12-03 中國網財經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三步走」目標。

  第一步

  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創新型經濟格局初步形成。若干重點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成長起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產業集群。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0%。

  ●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面向未來發展、迎接科技革命、促進產業變革的創新布局,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一系列重大瓶頸問題,初步扭轉關鍵核心技術長期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在若干戰略必爭領域形成獨特優勢,為國家繁榮發展提供戰略儲備、拓展戰略空間。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

  ●創新體系協同高效。科技與經濟融合更加順暢,創新主體充滿活力,創新鏈條有機銜接,創新治理更加科學,創新效率大幅提高。

  ●創新環境更加優化。激勵創新的政策法規更加健全,智慧財產權保護更加嚴格,形成崇尚創新創業、勇於創新創業、激勵創新創業的價值導向和文化氛圍。

  第二步

  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轉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為建成經濟強國和共同富裕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主要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不斷創造新技術和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業態、新需求和新市場,實現更可持續的發展、更高質量的就業、更高水平的收入、更高品質的生活。

  ●總體上扭轉科技創新以跟蹤為主的局面。在若干戰略領域由並行走向領跑,形成引領全球學術發展的中國學派,產出對世界科技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成果。攻克制約國防科技的主要瓶頸問題。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8%。

  ●國家創新體系更加完備。實現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相互促進。

  ●創新文化氛圍濃厚,法治保障有力,全社會形成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源泉不斷湧流的生動局面。

  第三步

  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

  ●科技和人才成為國力強盛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創新成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因素。

  ●勞動生產率、社會生產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經濟發展質量高、能源資源消耗低、產業核心競爭力強。國防科技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和創新型企業,湧現出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和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大師,成為全球高端人才創新創業的重要聚集地。

  ●創新的制度環境、市場環境和文化環境更加優化,尊重知識、崇尚創新、保護產權、包容多元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理念和價值導向。

  創新型國家

  4特徵

  創新型國家,是指將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競爭優勢的國家。

  特徵1

  創新投入高,國家研發投入即R&D(研究與開發)支出佔GDP的比例在2%以上。

  特徵2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以上。

  特徵3

  自主創新能力強,國家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在30%以下。

  特徵4

  創新產出高,世界公認的約20個創新型國家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佔全世界總數的99%。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相關焦點

  • 東莞打造創新驅動發展升級版 推進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統計顯示,2016年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工作考核結果,東莞排名地級市第一名;2016年全市R&D佔GDP比重排名首次躍升至全省第三,2016年國內有效發明專利量位居全省地級市第一;累計引進省創新科研團隊數量穩居全省地級市第一……一系列數據表明,東莞在創新轉型發展上正大步躍升。
  • 從「彩虹魚」看民間資本參與科技創新之路—新聞—科學網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前沿科技,正在成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 不負春光 野蠻生長 近日,在中芬兩國國家領導人的見證下,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芬蘭TEVO LOKOMO公司籤約,將就萬米級載人深潛器「彩虹魚」號的核心部件載人艙進行聯合研製。
  • 科技與文化雙輪驅動,激活北京創新新動能
    發展科技、文化產業,北京有基礎和優勢——先看科技。北京科技資源高度聚集,擁有90多所高校,「兩院」院士佔全國一半,12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佔全國三分之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國第一;每天產生約250家創新型企業,獨角獸企業數量佔全國近一半,全球排名第二……
  • 北京環球英才交流促進會成立 助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北京環球英才交流促進會是在我國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國際人才交流合作、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大背景下,歷經半年籌備而成立的。2014年5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志在外國專家座談會上強調:「文明交流互鑑,首先是人的交流互鑑。
  • 我國2020年將基本達到世界航天強國水平
    原標題:十九大速遞|我國二○二○年成為世界航天強國 十九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雷凡培18日在京透露,到2020年,我國力爭實現在軌太空飛行器數量超過200顆,年發射30次左右,超越歐盟,基本到達世界航天強國水平。
  • 國家統計局解讀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
    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持續提升——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統計師李胤解讀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測算結果,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統計師李胤就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的發展特點進行了解讀。
  • 百名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新聞專題-科學網
    創新也是多方面的,科技創新是創新驅動的核心,而體制、機制創新是保障。、制勝之道在於創新 要破除束縛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制度障礙,只有讓研發經費花到點子上,讓企業的技術成果服務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驅動創新發展。
  •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羲和」系統實現米級廣域室內外無縫精確定位,在國內40多個城市應用,催生公眾位置服務迅猛發展。我國深海技術裝備邁向譜系化和全海深,從3000米深海鑽探、4500米測量與工程、7000米載人深潛到超10000米無人深潛,成為第三個研製出萬米級無人潛水器的國家。981海上鑽井平臺成功作業,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挪威後第三個掌握深海勘探技術的國家。
  • 「產學研融合與人才培養」科技論壇舉辦 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中工網訊 1月7日,國網青島供電公司舉辦「產學研融合與人才培養」科技論壇,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科技創新工作的系列決策部署,進一步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地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論壇上,來自市政府、省電力公司、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相關領導圍繞「產學研融合與人才培養」開展座談研討。
  • 厚福德生物:緊扣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新領域打造新生態
    北京厚福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繼 2018年4月28-29日受邀參加第十五屆中國誠信企業家大會 暨第七屆誠信中國節 後再受邀2018年6月2-4日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30周年慶典 暨2018年中國管理創新大會。
  • 創新驅動行業升級,信用飛用硬核科技打造核心競爭力
    來源:時刻頭條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和隨後全文發布的 《中 共 中 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創新」一詞被反覆提及,貫穿始終。創新,是源頭活水,更是「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 院士談中國原始創新「老是差口氣」:評價機制讓大家特別浮躁
    現在呢,我國的高鐵,不僅技術引領全球,還出口很多國家。這表明,我國正在從科技創新大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作為科技工作者,我認為只要自己還能幹,就會一直把科研工作做下去,為創新性國家建設出自己的一份力。當前,我國科技創新還要解決原動力不足、創新文化缺位、創新意識淡薄等問題。
  • 創新驅動「中國號」巨輪——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群眾遊行側記
    如果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是一部厚重的史詩,那麼科技創新發展則是其中盪氣迴腸的一章。56歲的國家能源頁巖氣研發(實驗)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才能在這一天少有地穿上嶄新的西裝,細心地系了一條紅色領帶。「你看這滿眼的中國紅,當然只有紅色最配。」鄒才能激動地說,「這些遊行隊伍就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發展縮影,也是我們科技工作者奮鬥的歷程。」
  • 達州鋼鐵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儘管遭遇過行業「寒冬」和疫情衝擊,但達州鋼鐵仍然表現不俗,2020年11月生產數據創歷史新高。這也是達鋼全面深入踐行我市「工業挑大梁」行動的具象。創造這一歷史性的數字背後,是方大集團「黨建」文化滋生的新理念——「讓科技創新成為看得見的生產力」。
  • 安進:創新是驅動汽車業轉型升級源動力
    江淮汽車的實踐證實了創新是驅動汽車產業發展轉型的源動力。成立於1964年的江淮汽車,是一家業務涵蓋商用車、乘用車、新能源汽車、汽車出行、汽車金融等眾多服務領域的綜合型汽車企業集團,位居2018年世界最具品牌價值50強、中國汽車品牌前五強。最新發布的《中國企業海外形象調查報告2019拉美版》中,江淮汽車位居榜單第6名,在汽車行業高居榜首。
  • 15年後誰將成為最大經濟體?英智庫大膽預測,亞洲一國或有能力
    歡迎軍迷們收看本期節目 最近,中國經濟成了外界非常關注的話題,近日,美國《彭博商業周刊》網站發布了題為《經濟學家解讀2050年的世界》的文章。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保護創新「火種」,向智慧財產權強國邁進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從國家戰略高度和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求出發,全面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促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十二年前,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綱要》,正式將智慧財產權工作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 法治中國建設遵循「兩步走」發展戰略
    原標題:法治中國建設遵循「兩步走」發展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2050年左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總體戰略安排。這也是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努力建設法治中國、實現法治強國的戰略引領。
  • 科技+文化:創新驅動中國影視產業湧起「新磁極」——從東方影都看...
    原標題:科技+文化:創新驅動中國影視產業湧起「新磁極」——從東方影都看中國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上)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流浪地球》從這裡出發,為中國電影埋下科幻的種子;《封神三部曲》在這裡天馬行空,將家喻戶曉的古典神話演繹成視覺史詩。
  • 中南大學積極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著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中南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學校時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搶抓機遇,系統謀劃,以「四個三」為抓手,紮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近三年,學校技術轉讓(許可)103項,技術入股9項,其中,5項單項過億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轉讓。  完善「三項舉措」,力促成果轉化優質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