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2人同患一種癌,BRCA基因突變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可怕?

2021-01-08 腫瘤科醫生阿明

顧女士今年46歲,幾天前無意中發現自己左側乳腺有一個腫物,只有黃豆大小,除了可以摸到腫物外並沒有明顯的疼痛。但是向來警醒的她還是到醫院做了彩超,檢查後發現腫物可能不太好,經過與家人商量後她選擇了手術治療,術中做了冰凍病理檢查確定腫物是乳腺癌。好在腫瘤很小並且及時做了手術,復發可能性很小。

乳腺疾病

在詢問病史中得知她的母親是因為乳腺癌去世的,我們高度懷疑她的乳腺癌和遺傳有很大關係,於是我們建議她做了基因檢測,果不其然與我們猜測的一樣,她是BRCA1基因突變攜帶者。

這個邪惡的突變基因在一個名人身上也出現過,美國著名女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因為自己的母親和外婆都患有乳腺癌,當她做檢查後確定自己為BRCA1突變基因攜帶者時毅然決然的做了雙側乳腺切除,當她親自公布這件事時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轟動。

安吉麗娜·朱莉

BRCA基因是什麼?

BRCA是人體的一個抑癌基因。這個基因可以指揮人體產生BRCA1和BRCA2兩種蛋白。這兩種蛋白在人體起的作用非常大,當人的遺傳物質DNA被外界的致癌物損傷後之所以會恢復正常,就是靠這兩種蛋白來進行修復的。

基因

為什麼BRCA基因突變這麼可怕?

BRCA1/2兩種蛋白依賴正常的基因來指導生產。當BRCA基因發生突變後產生的異常蛋白是不具有修復損傷DNA的功能的。當正常細胞的DNA損傷後得不到及時修復就會導致細胞死亡引起癌症的發生。

而且當BRCA基因發生突變後,突變的基因可以在受精過程中遺傳給下一代,存在於後代的每一個細胞中,導致後代非常容易發生乳腺癌。

乳腺癌篩查

如果有BRCA基因突變怎麼辦?

1.學習掌握簡單的乳腺查體,每個月進行一次乳腺自我查體;

2.因為BRCA基因突變攜帶者發生乳腺癌的風險非常高,而且目前沒有任何辦法預防乳腺癌的發生,但是如果早期發現乳腺癌進行手術治療亦可以明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和治癒乳腺癌,所以所有存在此基因突變女性,35歲起每年進行乳腺癌早期篩查;

3.一旦發現乳腺有質硬、無痛、不活動、越來越大的腫塊或出現乳頭流液、乳暈皮膚異常及腋窩淋巴結腫大要及時就醫。

相關焦點

  • 六姐弟3人同患一種癌!出現這種症狀千萬當心,尤其是女性…
    而細針穿刺,則能通過抽取結節中的細胞,檢測是否有癌細胞和基因突變,從而做到比B超診斷更精準。——張阿姨妹妹還曾不解地問醫生:「為什麼是我們家,難道運氣這麼差?」醫生只能無奈地告訴她,很多事在「娘胎裡時,已經決定了。」家中不止一人患癌,也許是家族基因發生了突變。
  • 為什麼有很多家庭成員,會患上同一種癌?癌症會傳染嗎?
    但是在癌症患者中,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不少夫妻會被查出同一種癌症,還有的肺癌患者,隔壁床病友就是自己的親戚。那麼,為什麼醫院裡會出現家庭成員間患上同一種癌?難道癌症也像傳染病那樣,會出現傳染嗎?面對癌症,我們應該做點什麼尼?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一家三口,相繼患上肺癌在開始今天的討論之前,我們先分享一個真實案例。
  • 女子30歲患乳腺癌 原是遺傳基因突變作怪
    原來,小玲體內有一種名叫BRCA1/2的遺傳基因存在突變。最近,小玲去體檢,B超檢查顯示她的左側乳腺有個不良腫物。她隨後到福建省第三人民醫院對腫物做進一步穿刺活檢,被證實患了早期乳腺癌。「難道是中了什麼家族詛咒嗎?」小玲既憂愁又納悶。該院乳腺外科王文武副主任醫師詢問小玲的家族病史後,安排她接受乳腺癌遺傳基因篩查。結果發現,她的遺傳基因BRCA1/2存在突變。
  • 大象為什麼不得癌?大象的神奇抗癌能力
    癌症對於人類來說,簡直是一種令人聞風喪膽的病,每個人都不願意和癌症扯上關係。但是,動物會得癌症嗎?這是為什麼呢?神奇的基因,讓大象免於得上癌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上的一項研究,揭開了大象不得癌的秘密。
  • 同卵雙胞胎的基因並非完全一樣,平均相差5.2個早期突變!
    科學家最新的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的遺傳物質並非完全一致,平均而言,一對雙胞胎的基因組平均相差5.2個早期突變,這個發現能幫助我們了解人類新生突變帶來的遺傳病,還有助於揭開同卵雙胞胎犯罪的真兇。人體細胞的每一次分裂,都有一定機率出現錯誤,也就是突變,人體基因組有大約30億對鹼基對,龐大的基因組在DNA複製過程中出錯是避免不了的,只不過有些突變對人有利,有些突變對人有害,還有的突變不改變基因的表達。
  • 自然界中基因變異的概率極小,可怕的是人類掌握了定點突變的技術
    前言當大家看到本文筆者的認證時,會發現是一名旅遊領域的創作者,可能在你的慣性思維認知裡,旅遊的人無非就是拿著相機滿世界的自拍,怎麼會了解基因呢?千萬不要這樣想,旅行只是個人的興趣,任何專業的人都可以做旅遊領域的內容,但這些人的背後有可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或學者,所以,請耐心讀完,相信我,不會讓你失望。
  • 母女同患罕見病「白塞病」 反覆口腔潰瘍警惕白塞病
    原標題:母女同患罕見病「白塞病」 反覆口腔潰瘍警惕白塞病   萬分之一的發病率,竟然同時出現在母女二人身上。據了解,白塞病是我國罕見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但多數患者,甚至醫生,都對此病認識偏低。專家強調,反覆口腔潰瘍警惕白塞病。
  • 我國首現白色馬鹿是什麼造成的 附基因突變導致顏色變異的五大動物
    專家表示,白色型野生動物之所以少見,除了需要基因突變外,還面臨著喪失保護色容易被天敵捕獲的風險。 基因突變導致顏色變異的五大動物1、白象白象患有白化病,但是除了這個名字據說暹羅(今天的泰國)國王過去常常將白象作為「禮物」送給任何他們想懲罰的人。由於白象很神聖,接受禮物的人不能用它們幹活,當然也不能把它們殺了,於是他們只能照顧好這份珍貴的禮物,直到耗盡財產。2、塞內加白鹿紐約塞內加的軍隊補給站曾是二戰和海灣戰爭的武器儲備地,直到2000年停止使用。1941年幾隻白色的鹿拔腿逃跑時被困在補給站的圍牆內。
  • 1/3的人攜帶致癌突變,但基因突變用於癌症早篩局限大
    在漫長的時間刻度中,變化是一種福祉,造就了如今的你我,但如果將時間的刻度尺定格在一生,那麼變化帶來的可能是腫瘤、癌症,甚至是死亡。 突變從何而來,何時發生?人的一生是否可以免於突變的侵襲?是否所有的突變都是非善即惡?某些突變裡是否暗含死亡的訊息?
  • 「新發現」最恐怖食肉動物的基因突變可抑癌!或是未來人類的「救星」
    他們利用比較和功能基因組學來識別與腫瘤消退相關的腫瘤遺傳變異,結果證明在假定的腫瘤抑制因子RASL11A的5'非翻譯區中的單點突變明顯促進了腫瘤的消退。他們發現,單一的基因突變會導致DFTD的生長減少。該基因與人類前列腺癌和結腸癌有關。
  • 《職場健康課》9月6日即將播出《胃脹腹痛,可能是一種你想不到的癌》
    但是有一種癌症,就像是夜半突然響起的敲門聲,它沒有明確的預警,70%的人發現的時候已經是晚期了,這種癌症就是卵巢癌,也被稱為「隱匿的」紅顏殺手。       卵巢癌死亡率在婦科腫瘤裡排名第一,它為什麼死亡率這麼高呢?卵巢癌有哪些症狀?卵巢癌不僅遺傳自母親,也可能遺傳自父親?長期吃避孕藥,能預防卵巢癌?卵巢囊腫會發展成卵巢癌?
  • BRAF V600基因突變是什麼意思?晚期癌症還有得治嗎?
    我們總是看到基因檢測的報告單上寫著BRAF V600(+),但是BRAF V600到底是什麼意思,想必大家還不是很清楚。其實BRAF基因是一種原癌基因,V600E代表的是BRAF基因最容易癌變的一個位點。
  • 新癌王登基,乳腺癌取代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是什麼原因導致
    令人詫異的是,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乳腺癌新發病例高達226萬例,超過了肺癌的220萬例,肺癌屈居第二,乳腺癌正式取代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中國乳腺癌發病率也以每年3%-4%的增幅快速增長,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 乳腺癌為什麼需要腫瘤基因檢測?
    高達10%的乳腺癌是由家族遺傳的單個基因的特定突變引起的: 一級親屬有乳腺癌病史者,發病風險是普通人群的2-3倍。1)至少2位一級或二級女性親屬曾患乳腺癌; 2)至少1位一級親屬攜帶有已知BRCA1/2基因致病性遺傳突變; 3)至少 1 位符合以下 1 個條件的乳腺癌一級親屬: 發病年齡≤45歲; 發病年齡為45~50歲,同時至少1位一級親屬患有任何年齡的卵巢上皮癌
  • 精準醫療:你可能不知道什麼是腫瘤易感基因檢測
    要了解如何預防還需要從腫瘤易感基因說起。什麼是腫瘤易感基因腫瘤易感性是指不同人群、不同個體由於遺傳結構不同,在外界環境影響的條件下呈現出號患某種惡性腫瘤的傾向。腫瘤易感性的差異表現在腫瘤發生率的種族差異、環境因素致癌的個體差異、腫瘤發生的家族聚集現象等。
  • 兩名新生兒患肺癌,竟因為「吸入」了母親的宮頸癌細胞
    責編 | 葉水送 最近,日本兩個尚處於幼年階段(一個2歲、一個6歲)就罹患肺癌的小男孩引起國際醫學界矚目,他們在治療過程中均切除了肺葉,有關他們患癌的原因,著實會讓人大吃一驚。 一直以來,肺癌是癌症中的頭號殺手,常年居於各類癌症死亡率之首[1],空氣汙染、吸菸與遺傳因素都是肺癌發生的重要原因[2],但這兩名幼兒患肺癌均因為他們的母親都是宮頸癌患者,她們在生產不久後都因癌症死亡。
  • 一個基因突變,讓人變矮4釐米
    攜帶一個基因變體時,身高平均會下降2.2釐米;一對等位基因均突變時,對身高的影響更會疊加至4.4釐米。研究人員表示,這是已知的對身高影響最為顯著的基因。基因對身高的影響從幼年到青春期,人類的身高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一個常常被提及的問題是:「對於我們的身高,基因和環境的影響各佔多大的比例?」
  • 為什麼英國新冠突變毒株這麼受關注?
    2020年12月底,英國官員發出緊急報告,稱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的新冠病毒突變株(B.1.1.7)正在英國傳播。基因組的測序結果表明,B.1.1.7攜帶著多種基因突變,其中有些基因突變可能增強它的傳播能力。作為RNA病毒,新冠病毒出現新變體並不奇怪。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說,「病毒基因突變是永恆的,我們所能檢測到的變異都是能成功存活和傳播的病毒。」
  • 這隻黑猩猩基因發生突變,差點變成人,它們和人類的差別只有1.2%
    這隻黑猩猩基因發生突變,差點變成人,它們和人類的差別只有1.2%。與眾不同的黑猩猩大家可能知道人類的祖先是猿人,所以人類和黑猩猩,其實在一定意義上是有著共同的祖先的。但人類和黑猩猩在基因有著1.2%的差別,正是這細微差別使得人類進化成一種高級動物,人類創造了偉大的人類文明。
  • 古代歐洲人患「乳糖不耐症」?能喝牛奶和基因突變有關
    原來,世界上只有35%的人在7、8歲之後還能消化乳糖。古代歐洲人第一次喝上牛奶得益於一場基因突變,這場突變又引發了奶製品業與歐洲人口遷移之間的共生關係,從而為歐洲大陸的動蕩奠定了基礎。在最近的冰河時代,對成人(而不是小孩)來說,牛奶本質上是一種毒素,因為他們無法分泌用來分解牛奶中主要糖分「乳糖」的乳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