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寄養家庭黑幕曝光!千萬不要讓孩子落到兒童廳手上!

2021-01-15 Vanfun溫房

溫哥華實時房產信息

關注溫房網公眾號 2萬溫哥華房源免費看

委託賣房買房熱線:
778-999-7777 , 400-969-3269


剛來加拿大的新移民,或者還沒有孩子的年輕人,大概都不太清楚「兒童廳(children’s aid societies, 簡稱CAS)」這三個字,對於本地華人父母來說,是多麼可怕的存在……用一位華人媽媽的話說,「就是一個合法的拐賣兒童機構」。

 

首先要說明,收養(adoption)和寄養(foster)是不同的。

 

收養的目的是這個孩子最終成為收養家庭的一員,除非因特別的原因中斷關係,否則這個孩子視收養父母為父母,收養父母視孩子為自己的孩子,終身為一家。


而寄養不過是臨時替人照顧孩子、由政府出資,寄養的最終目的是將孩子儘可能地歸還給他們的親生父母。孩子最終被寄養家庭收養的例子也是有的,但寄養的初衷不在於此。

 

由此可知,被寄養的孩子年齡、種族、背景各異,小到初生兒,大到高中生。最短的在寄養家庭待幾天,最長的有兩、三年。

 

為什麼會有人把自己的親生骨肉送去寄養呢?其實不是父母主動為之,而是加拿大的兒童保護規定強制執行。


規定的初衷是好的,比如父母酗酒、有精神病症或者暴力傾向,對孩子不利;有的是未成年少女媽媽或者沒有經濟能力的單親媽媽,養不了孩子;也有緊急情況,比如說疾病、車禍或者離婚等原因,暫時照顧不了孩子的……這些情況都會有兒童廳的人上門,把孩子帶走照顧。

 

但有時矯枉過正,就變成「政府搶孩子」,骨肉分離了。尤其是華人家庭,一般父母都是很負責任的,反倒是兒童廳太過介入家庭私生活,只是簡單地管教孩子卻被警告、甚至強迫分離。


原本是應該保護孩子的組織兒童廳,在華人家長眼裡,卻成了比人販子還可怕的所在。

 

那麼孩子被兒童廳送入寄養家庭後,就過上幸福新生活了麼?

 

當然不是。

 

據CBC報導,曼尼託巴省溫尼伯市一個警察把一名青少年送回寄養家庭時偶然發現,這裡斷水斷糧,寄養父母也不在。據悉,該家庭受託照顧4個女孩,其中有孩子受到過性侵犯,還有孩子染上毒癮。

CBC了解到,由於寄養家庭的「父親」欠費1000多刀才停水,而且已經停了一周了,女孩們只能去鄰居家要水,去附近的公司裡用公共衛生間。

 

「沒有任何藉口,這根本不該發生!」在兒童福利機構工作了30多年的Bev Wiebe說。

 

要知道,照顧這種情況特殊的、高需求的孩子,寄養家庭每個月可以獲得數千刀。

 

這個寄養家庭因為有4個女孩,每個月可以收到政府給的9100刀,一年就是109200刀,這筆收入還不用交稅。

 

「寄養爸爸」表示,每個月有7220刀拿來支付房租、食物、手機話費,他表示之所以沒錢交水費,是因為其中一個女孩的話費花了1000刀。


其中一個女孩的媽媽Kim表示,她經常會去探望女兒,有一次她發現,冰箱裡除了一條麵包,什麼都沒有。斷網斷電話也是常有的事。

 

對Kim來說,更令人不安的是缺乏監督。她的女兒需要5級護理,該護理主要針對因心理健康或情緒問題而對自己或他人構成危險的青少年。這些孩子也可能成為高風險行為的受害者,包括性侵、吸毒和自殘。

 

Kim表示,她被保證過她的女兒會全天候有人看管。然而「有好幾次我去看她,發現工作人員在睡覺,有時甚至沒有工作人員,就把孩子單獨留在家裡。」

 

而且在曼省,寄養家庭的資質審查只有犯罪記錄檢查和身心健康檢查,不包括財務信用檢查。


Wiebe表示,「我們不太在乎寄養家庭的經濟狀況,因為孩子們的開支完全由我們出,這筆錢是給孩子的,不是給寄養父母的工資。」

 

聽起來很美好,可事實上,很多寄養父母已經「職業化」了,多年來的唯一工作就是做寄養父母,不但寄養媽媽不上班,就是寄養爸爸也辭職在家,全家子都靠政府給孩子的錢養活,有的還拿來還自己的貸款。

 

安省兒童及青年倡權辦事處(Child And Youth Advocate)曾發表報告,指出居住在寄養家庭、群居家庭、司法設施或精神健康治療中心的青少年們,每天都生活在暴力之中,並且目擊暴力事件,同時對自己的生活完全沒有掌控權。


這些青少年普遍有種被遺棄的感覺,似乎被「關禁」在寄養家庭中,在那裡他們遭受欺凌、身體被束縛,卻又無能為力。作者Irwin Elman在報告中指出,「許多居住在寄養機構的青少年表示,欺凌、打鬥、受拘束(包括物理及化學藥品方式)的情況亦十分普遍。」

 

據報導,兒童廳管理下的兒童也相互侵犯,監護者對此疏於幹預。薩省曾發生一起令人震驚的事件,一名6歲男童Lee Bonneau在寄養家庭被十歲兒童殺害一案,10歲的小兇手被指有行為問題,原本不應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出沒社區。此案發生於2013年8月21日,6歲兒童被害時他的寄養母親正在玩遊戲。死者父親指責社會福利部門因他家發生「平常」的爭執就把他的兒子接管,最終孩子被殺,令他的家庭破碎。


 

Bonneau的母親被問到為何有社工帶走她的孩子時,她稱與家暴無關,她和丈夫沒有動手打過孩子一巴掌。據母親介紹,她曾經告訴社工 自己有精神健康問題和自我傷害的想法,因此從孩子一出生社工就開始介入,她對把孩子的照顧權交予兒童廳懊悔不已。

 

另一起發生在BC省的悲劇是,一位年輕母親狀告省兒童廳。這位母親稱女兒是在出生後兩個月被省兒童廳抱走的。「他們說我有學習能力障礙,不是合格的母親,是危險人物,對孩子有潛在危險。於是將孩子抱走,放到寄養家庭。可結果呢,19個月之後,他們告訴我說孩子死了」。


母親說她在去寄養家庭探望女兒時,曾發現孩子身上有瘀傷,紙尿褲裡面也常有溼疹。她把這些問題報告給兒童廳,可他們沒人把這當回事。幼女死亡後驗屍官發現,她的胳膊,腿和臉都有瘀傷,左臂還有骨折。

 

這簡直是件令人髮指的事件,相關機構聲稱親生母親照顧不好女兒,把孩子抱到他們選擇的寄養家庭,卻造成這樣的慘景,實在是天大的諷刺。




您的房子值多少錢?


歡迎轉載Vanfun溫房網文章,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轉載自溫房網,搜索微信號wenfangwang 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家庭寄養管理辦法》將實施, 你願意成為孤兒院孩子的寄養家庭嗎?
    潯陽晚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兒童福利院共有十餘名孤殘兒童寄養市民中,他們在「模擬家庭」中接受康復治療,感受家庭溫暖。使民政部門監護的兒童回歸到正常的家庭生活,享受到溫馨的家庭氛圍。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現行的《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是民政部於2003年正式頒布,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之後,全國各地都有不同探索。隨後,記者致電諮詢了市兒童福利院,該院在1991年左右就正式啟動了家庭寄養這項工作。
  • 這些黑幕大坑千萬不要踩!
    因此會有一些消費者購買到劣質的淨水器,這樣的產品不僅淨化效果差,還會二次汙染自來水。這裡央視曝光了一些不合法淨水器背後的騙局和黑幕,讓我們了解到一些不合格淨水器的是怎麼回事!黑幕:徒有其表的產品當一個行業的興起,必然會有魚龍混雜,一些小作坊看到了淨水器的發展和利潤空間,就模仿和製造出許多外表光鮮的淨水器,從外觀來看我們無法看出真假!
  • 在寄養家庭裡,沒媽的孩子像塊寶
    11月6日上午,洛陽市福利院與香港主流夢工場慈善基金會在洛陽市一所中學舉辦「家庭同樂日」大型聯歡會,孤殘兒童和他們被寄養家庭的爸爸、媽媽共408人參加活動。  「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來聯歡  高宣會今年50歲,曾經是一名下崗工人,4年前,她和老伴、女兒商量後,到福利院接回了兩個腦癱孩子。兩個孩子到她家時吃喝拉撒都不會,如今,生活基本能自理了。
  • 家庭寄養 讓福利院的孩子感受臨時父母的關心和愛
    2003年,國家民政部出臺《家庭寄養暫行管理辦法》,在這之前的2000年,杭州市兒童福利院寄養中心主任李冬蘭就已經開始考慮家庭寄養方式,嘗試著將孩子們送到寄養點。  那時,杭州市兒童福利院還在餘杭瓶窯鎮,這種前衛做法並沒有得到鎮上居民的充分認可。李冬蘭和同事們挨家挨戶敲門,希望有家庭能暫時收留這些孩子。
  • 智障孩子 從愛心人士的家庭呵護到一個寄養基地
    2006年,東渚鎮有居民自發把孤殘兒童寄養在自己家裡,讓他們擁有家庭的溫暖。為了方便這些孩子們接受康復教育,在市福利院、高新區民政局、東渚鎮政府多方努力之下,2010年3月,"陽光之家"孤殘兒童寄養基地在東渚鎮龍景社區成立。  "陽光之家"是蘇州市首家集殘疾兒童養育、康復、教育、醫療為一體的殘障兒童之家。
  • 家庭寄養:從英國到中國的18年曆程
    家庭寄養:從英國到中國的18年曆程 2016-04-19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王勇關愛兒童組織皇家名譽主席麥可致辭 「18年前,我和愛人、孩子來到中國,當時我們相信可以支持中國家庭安置的發展,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我們能夠一做就做18年,看到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美研究顯示被寄養的孩子比正常家庭孩子更易犯罪
    新華網華盛頓7月3日電 美國一研究機構3日發表的科研結果顯示,缺少親生父母家庭關懷的被寄養看護的孩子比享受正常家庭生活的孩子更具犯罪傾向。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學院教授約瑟夫·多伊爾牽頭的科研小組,在1999年至2002年間對1.5萬名青少年進行了跟蹤研究。
  • 中國實施家庭寄養新規 尋找願意寄養的家庭更難
    中國民政部最新修訂的《家庭寄養管理辦法》12月1日起正式實施,取代2003年頒布的「暫行辦法」,旨在為孤兒和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提供更多保障。     與「暫行辦法」相比,新辦法提高了家庭寄養標準,將原來每個家庭寄養兒童數量從不超過3人改為不超過2人,且要求該家庭無未滿6周歲的兒童。
  • 探訪寄養家庭:10年養10個娃 孩子期待更多家人
    2014年,又正式出臺《家庭寄養管理辦法》並於當年12月1日起施行。與暫行辦法相比,新規擴大了寄養兒童範圍,明確了寄養經費使用問題,同時提高了寄養家庭的準入門檻。為什麼要發展寄養家庭呢?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考慮到孤殘兒童的情感需求,在一個家庭環境中,他們能體會到本應屬於一個孩子的家的感覺。
  • 寄養家庭可領養孤兒
    本報訊(記者王皓)記者昨天從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獲悉,市兒童福利院已制定出《辦理寄養變領養工作的辦法》。今後,市兒童福利院寄養家庭的「爸爸媽媽」們,將可以成為法律意義上的真正父母了。  家庭寄養是由民政部門和社會福利機構將孤兒、棄嬰委託正常家庭進行撫養,由政府向寄養家庭支付寄養兒童的生活、教育費用的模式。
  • 揭秘家庭寄養:福利院截留部分生活費
    14歲是孤殘兒童寄養上限。根據相關規定,到14歲時,寄養在家庭中的孤殘兒童便要送到社會福利院。  兩個孩子被接走時,均未滿14周歲。  此次收回的原因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康復」。  北京試點農村家庭寄養,始於1994年。最多時,有1100多名北京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寄養在大興和延慶的農村家庭。  但截至目前,這些孤殘兒童已被全部收回,僅有大興本地的100多個孩子寄養在家庭裡。  曾經輝煌一時的「北京模式」正逐漸消失。
  • 家庭寄養:有幸福,也有疼痛
    她告訴記者,這個男孩名叫黨慶祝,2歲的時候被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寄養到她家裡,現在已經過去4個多月,小慶祝已經完全融入到了她的家庭。「剛來那會兒,慶祝總是哇哇的哭,誰哄都不行,但是家裡的大人和孩子沒有半點兒不耐煩,都是想盡辦法哄他開心,慢慢地熟悉了,也不鬧人了,天天跑的跟兔子似的我都攆不上,生怕他磕著碰著,所以跟對我兒子沒啥區別!」
  • 寵物家庭寄養O2O平臺 「小狗在家」 獲千萬級 Pre-A 輪融資
    寵物寄養O2O平臺「小狗在家」於今年6月正式推出移動客戶端, 現已完成了Pre-A輪千萬級融資,天使投資機構堅果資本繼續領投,金斧子網際網路非公開私募股權融資團隊「三板斧」採取跟投模式參與。生活裡總是時不時的會出現出差, 加班,旅途,這時候我們的喵星人汪星人就只能被寄養在寵物店的小鐵籠裡。寵物寄養困擾著千千萬萬的寵物主人,據有關機構數據統計,2015年 寵物寄養的市場規模約200億元 人民幣,而目前國內缺乏專業有愛可信賴的平臺來做這類服務。小狗在家在做的事情就是:幫助寵物主人解決寄養難題。
  • 家庭寄養的緣由和責任
    王 嬰 時評作者新年伊始,廣東省民政廳出臺了《關於家庭寄養管理的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並於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細則》規定,兒童福利機構將通過適當方式,向社會公開發布招募寄養家庭的信息,明確寄養家庭的申請條件。
  • 美國洛杉磯縣寄養兒童多華裔 急需亞裔寄養家庭
    中新網12月16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編譯報導,美國南加州公共廣播(SCPR)報導,為了使洛杉磯縣的亞裔寄養兒童生活得更加舒心,該縣寄養系統開始擴充亞裔寄養家庭的數量。將於本月19日召開的首場招募信息會議將以中文進行。  官方數據顯示,在洛杉磯縣的寄養系統裡,有幾百名亞裔兒童,他們大多來自於移民家庭。但他們的寄養家庭裡卻少有能說他們的母語的人。
  • 流浪兒納入家庭寄養 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招募愛心家庭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長沙市流浪兒主要被送往第一社會福利院,仍有不少孩子等待愛心家庭「寄養」。  【現狀】  救助站內「寄養」先例仍未開   按此前規定,救助站接收到的幼童或未成年人,如無法查找到家人或家庭地址,且有智力方面的障礙,先安置到福利院,再由福利院落實孩子的相關事宜。
  • 寄養孩子可轉收養
    民政局北京晨報訊(首席記者 崔紅)寄養在本市居民家中的孩子
  • 尼泊爾大象節沒有人性的訓練黑幕曝光「慘不忍睹」
    【大象節沒有人性的訓練黑幕曝光】很多人去騎大象,去看大象表演,也許就是為了一張朋友圈的照片,可這背後的故事有多殘酷,卻並不為人所知。拒絕大象表演、拒絕騎象、拒絕象牙製品,從你我做起!不在景區騎乘大象,不看大象表演,不合大象合影,請大家一定要以「不作為」的方式保護大象,從我做起!
  • 寄養孤兒的幸福生活 回訪54名寄養孤兒的家庭
    南方網訊孤兒福妙英緊緊地拉著「媽媽」鄔慧芳女士的手,一口一聲「媽媽」,還說:「媽媽對我很好,我不要回去。」這是記者9月11日下午跟隨市民政局局長劉潤華來到家庭寄養孤兒「家」回訪時看到的情景。據了解,目前市福利中心54個寄養孤兒在這些家庭裡都生活得溫暖、幸福。
  • 北京市家庭寄養兒童今年起可轉收養
    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獲悉,寄養在北京市居民家中的孩子,2016年起可辦理收養手續。北京市目前已出臺相關規定,鼓勵符合收養條件的寄養家庭收養殘疾寄養兒童和患病寄養兒童。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本市有700到800個家庭有政府寄養的兒童,民政部門每月支付每個家庭約1600元的生活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