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餃子到底帶不帶湯?
早上看到很多人在討論北方的餃子怎麼吃,因為有人信誓旦旦的說連湯帶水的吃餃子才是最正宗的方式,這引來很多人的討論。
一般情況下,北方吃餃子是不帶餃子湯盛出來吃的,可以蘸醋、蘸油(醬油、香油)吃,愛好喝酒的還會來上一杯,美其名曰:餃子就酒,越喝越有。如果帶湯吃餃子還怎麼蘸醋、喝酒呢?喝湯喝酒?餃子湯一般飯後喝,美其名曰:原湯化原食。
但是,事無絕對,北方確實也有極少地區是帶湯吃餃子的,例如西安小吃酸湯餃。酸湯餃其實和我們常見的餛飩差不多,主要是喝湯,不過餡比餛飩大而已。
餃子其實就是餛飩演變而來。餛飩的歷史久遠的多,西漢揚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餛飩是餅的一種,差別為其中夾肉餡,經蒸煮後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可見當時的餛飩也是有帶湯和不帶湯的區別。
古代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後來加上了食字旁才稱為「餛飩」。
東漢末期,天下動亂,瘟疫橫行,河南人張仲景看到流離失所的百姓多生凍瘡而無醫可醫,於是改進了餛飩,用一些祛寒的藥材加上羊肉、胡椒等代替了傳統的餛飩餡。百姓吃了既可以保暖又能治療凍瘡,從而這種食物流傳開來。
最開始,餃子仍然被稱為餛飩,二者並無明顯區別,食用方法也是一樣的,可以帶湯,也可以不帶湯。只不過為了方便製作,餃子做成了月牙形狀,當時人們就稱呼其為「月牙餛飩」。三國時期魏人張揖著的《廣雅》中對其就有記載。
餃子和餛飩共同存在了四百年之後,二者分道揚鑣。
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如今的餃子幾乎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個吃,又稱「偃月形餛飩」。
宋代,人們則不再以餛飩稱呼餃子了,而是稱其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追憶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場上有「水晶角兒」「煎角子」,此外,還有「駝峰角子」。宋四水潛夫周密輯《武林舊事》卷六提到,臨安的市場上有「市羅角兒」「諸色角兒」。
等蒙古人到了中原後,餃子又被稱為「扁食」。
到了明代,餃子終於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餃子。大年三十吃餃子的習俗也是明代形成的,寓意交子——子夜之交。
至於餃子帶不帶湯,我認為當然是不帶了,因為從唐朝開始,餃子就單獨吃了。如果餃子帶湯,餛飩怎麼看?米醋怎麼看?湯麵怎麼看?餃子還要不要在食物界混?帶了湯的餃子就是失去靈魂的餛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