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趙向陽(原創)
卜筮,是上古之時,兩種不同而又互相參照的預測方法,後用於統稱一切佔卜行為。
《禮記·曲禮》說:「龜為卜,為筮,亦作策。」是計數工具。初時用竹,後用蓍草。
古人認為「龜長筮短」,大事用龜,小事用筮。所謂「天子至尊,大事皆用卜也。」
《左傳·僖公四年》記:「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從筮。卜人曰 筮短龜長,不如從長。」
六朝時,宋浦陽江有琵琶圻,有古冢墮水,甓有隱起字云:筮吉龜兇,八百年落江中。(《水經注》)
可見古人一般都以卜、筮參照,儘管開闊了思路,但一有矛盾,選擇上就頗費躊躇,不管如何,神旨始終正確。
《史記·龜策列傳》說:「三王不同龜,四夷各異卜,然各以決吉兇」。
東漢以後,過於繁複的龜卜漸漸衰微,改由較簡單的筮法取而代之。
稍後,又出現了以後天人造的「棋」、「銅錢」,取代帶有大自然靈氣的龜甲、蓍草、竹枝等卜筮工具。
而且卜筮合流,統一於《易經》,其它各家亦不出《易經》範圍。
清代學者紀曉嵐說:「術數之興,多在秦漢以後,要其旨,不出乎陰陽五行生剋制化,實皆《易》之支派,傅以雜說……」(《四庫全書提要》)
《易經》最早應用史實,有案可稽的是公元前672年:「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曰: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觀卦是國家的光輝,成為王者的賓客有利。)(《左傳·莊公二十二年》)
卜筮不是算命,而是原始社會中人們認識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的一種手段。
《易經》說「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是在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基礎上歸納形成的認識系統,是對客觀世界的折射,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因而具有極大的啟示功能。文章來自 「現代易武漢學派」公號 原創首發 (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