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幾年國學熱的興起,介紹中國文化的書籍越來越多地受到歡迎,在世界上得到了廣泛的流傳。
這裡面影響較為的大的,《易經》一定排前列。易經地位高,名氣還大,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中國哲學思想的開始。在2000年前就被稱為了「群經之首」、「群經之始」。其後的文化現象或書籍都或多或少地收到了《周易》的影響,所以從《易經》裡就可以大體了解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史哲的核心是哲學,而哲學的核心又是儒道,而追本溯源儒道的淵源就是《易經》。儒道兩家都推崇這本書,都把它奉為兩家學說的經典,並且會通過《周易》裡的學說裡汲取營養,各取所需。
有人說《易經》是講算卦的書,宣揚了封建迷信,這是誤解,是沒了解它的片面說法。《易經》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產物,是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在《易經》中沒有「批八字」、「看手相」的內容,有的卻是對中國古代君子提出的要求,是君子的生存指南,而這本書裡的有價值的部分,仍可以古為今用。
連當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南懷瑾老師都提到:「姑且認為《易經》的《系詞》上下傳,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易經系傳別講》)
孔子研究《易經》非常刻苦,後人比喻「韋編三絕」。古今中外,很多偉人對《易經》推崇備至。
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毛主席:「不讀《易》,不足以解天地!」
榮格:「《易經》是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
愛因斯坦:「《易經》是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曾仕強:「《易經》太大了,一個很大像北京城這樣的都市,你從哪一條路進來都是都是進了北京城,可是進來以後還是摸不著頭腦,每一個人只講對一部分,很難把它講的很全,所以為什麼老是見仁見智,各有不同的偏執,就是因為每一個人他只看到一個角度。所以要研究《易經》一定要有比較寬廣的包容性,要彼此尊重。」
孔子認為學習《易經》至少有4個好處:
第一,「與天地合其德」。
天之德,自強不息;地之德,厚德載物;
第二,「與日月合其明」。
日月為明,日月在這裡代表曆法,代表規律,掌握了宇宙自然規律,自然做事就會通明,就會明智;
第三,「與四時合其序」。
「四時」春夏秋冬,「序」是排列順序,是秩序,是規則,是對「春生夏張秋收冬藏」時令的把握,是順勢而為。
第四,「與鬼神合其吉兇」。
這句說明我們要有敬畏心,要有信仰,要學會趨吉避兇。
《易經》作為一種哲學的集合,經過學者賢士的運用,可以發揮出極大的力量。
有句老話:不懂《易經》,不能做將相。遠從周公、孔子、諸子百家起,以至後來的漢武、光武,唐宗、宋祖、王維、李時珍等,皆精於《易》,近代人精於易經的有曾國藩、康有為、張之洞等。
莊子在《養生篇》裡記載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那個庖丁在國君面前滔滔不絕地大講宰牛的道理說,他在龐然大物的老牛面前進退自如,刀刀到骨解,遊刃有餘,之所以能夠如此地綽約酒脫,正是因為他有全牛在胸,熟知牛的各個關節。他的這番話讓梁惠王驚讚不已。他所說的話,實際上即是莊子說的話,通盤講的是《易經》上的道理。
有的朋友覺得《易經》有大智慧,但是讀起來非常難理解,更不要說學習了。剛開始讀的朋友都會有這種感覺,建議大家看看《圖解易經》,它裡面採用了通俗易懂的現代文,搭配著生動的圖片,化繁為簡,將看起來高深莫測的先賢智慧變得通俗化。
這本書運用生動形象的故事案例,把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知識講解得明白透徹。《易經》的深邃之處,在於它由一陰一陽的排列組合,包羅時空萬象,闡釋天人義理,如果說易理就是宇宙真理,沒有一點過譽。
這本白話文本的《圖解易經》才四十多塊錢,也就是2.3包煙的成本,但能買到古人的大智慧。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