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家銀行67億風險敞口 德正系騙貸案持續發酵

2021-01-08 三秦網

對於正在發酵的青島港騙貸案來說,或許和一年多以前的鋼貿案一樣,都在給銀行業敲響警鐘:銀行更應該回歸經營信用的本質,而不是過度依賴擔保。

理財周報記者袁盼鋒/北京報導

從一個月前青島港傳出公安機關介入調查一宗金屬貿易騙貸案起,青島甚至山東區域內的金融機構就一直被市場所追蹤。

曾經叱吒風雲的「德正系」掌門人陳基鴻早已被有關部門帶走協助調查,曾經備受銀行追捧的「優質大客戶」——「德正系」企業如今已處於騙貸的風口浪尖之上,成為各家銀行「緝拿」的對象。

雖然這一過程中,各家銀行有意識地保持緘默,但市場上關於各家銀行涉案貸款金額的傳言依然接連不斷。先後有消息稱,各家銀行涉及德正系騙貸案的金額為148億元、160億元甚至更多,版本不斷更新。

而一周前,由債權銀行組成的債權委員會對外發布了唯一一次「權威數據」讓「迷霧」開始消散。該數據稱,截至目前,青島轄區的銀行對德正集團的授信敞口為66.7億元,共涉及17家銀行機構,其中包括一家政策性銀行、5大國有行、6家股份行、4家城商行等。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唯一一家政策性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也是涉案金額最多的銀行,達到了16.69億元,約佔四分之一。

上述數據是否完整,後續是否會繼續增加,目前還未有進一步驗證。

但是據理財周報記者多方了解,目前,各家銀行正在陸續提起民事訴訟,訴訟對象包括德正系企業等借款方,也包括各類擔保方。

與此同時,銀行資產保全的措施也在進行。

6月25日,鄂爾多斯資源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其大股東鄂爾多斯羊絨集團所持有的4.2億股股權因為貸款擔保已被司法凍結,申請人即是工行青島南二支行。有消息稱,工行這筆借款的借款人正是「德正系」。

「我覺得不止是工行,應該說大家都在做相關的資產保全的動作,這也是儘可能化解風險,減少損失的一個措施,有利於下一步的起訴。」一位股份制銀行的人士稱。

截至目前,德正系騙貸案還處於不斷發酵之中,最終將如何收局,理財周報記者還將持續關注。

債權銀行保全訴訟進行時,

德正系關聯擔保人「被誅連」

除了德正系的自有資產外,借款關係中的擔保人在這場騙貸風波中也成為了「被誅連」的對象。

據知情人士向理財周報記者透露,目前,青島市政府已經成立了由各家債權銀行組成的債權委員會,負責協調各債權銀行的「主張」。

此前,青島市政府也曾專門成立了相關的「工作小組」,排查登記各家銀行的涉案情況。

有關涉案金額的情況,在6月初騙貸案浮現之後就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各家銀行借款金額的數字曾出現了多個版本,貸款總額一度被認為超過了160億元,風險敞口也至少90億元。

「德正集團一直被當做優質客戶的,不只是我們,各家銀行都爭相和它合作,小銀行甚至沒有機會。所以當地的金融機構或多或少都與德正有業務往來。」一位當地銀行的人士對理財周報記者表示。

據上述知情人士透露,6月20日,債權委員會曾在當地發布了一組統計數據,該數據也是截至目前為止,當地官方就騙貸案公布的唯一一次「權威數據」。

據該數據顯示,德正集團在青島當地銀行的授信敞口為66.7億元,共涉及銀行機構17家。其中具體數額為:中國進出口銀行16.69億元,工商銀行8.11億元,民生銀行7.47億元,農業銀行4.54億元,中國銀行4.15億元,中信銀行4億元,交通銀行3.6億元,河北銀行2.96億元,日照銀行2.86億元,招商銀行2.4億元,恆豐銀行2.3億元,建設銀行1.89億元,威海銀行1.89億元,光大銀行[微博]1.76億元,興業銀行0.78億元,濰坊銀行0.73億元,華夏銀行0.58億元。

也有消息稱,作為最大的進出口貿易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涉案貸款總額可能遠不止16.69億元。截至發稿前,這一消息並未得到相關驗證。

「得知德正系實際控制人協助調查後,我行較早採取了多項措施,目前已控制了相當部分有價值資產,可最大限度的降低風險。總體上看,我行對德正系企業授信風險可控,不會形成損失。」對於外界的質疑,民生銀行方面回應稱。

據理財周報記者了解,截至目前,騙貸案所涉及的銀行中大部分都已經陸續向法院提起訴訟。

上述當地的銀行人士表示,其所在銀行也在積極準備相應的訴訟準備工作,包括訴前的價值資產保全。

中信銀行方面也對理財周報記者表示稱,其對於德正集團及其關聯企業授信業務正處於風險預警階段,目前中信銀行正在與對方積極協商,開展風險化解工作。

在銀行看來,如果能夠訴前經過與企業協商,能夠化解一部分風險敞口是最好不過的事情。

除了德正系的自有資產外,借款關係中的擔保人在這場騙貸風波中也成為了「被誅連」的對象。

6月25日,鄂爾多斯大股東鄂爾多斯羊絨集團所持有的鄂爾多斯4.2億股流通股被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凍結,凍結原因是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為工行青島石楠第二支行的一筆貸款提供擔保,因貸款經濟糾紛,工行申請法院凍結。

這一擔保方資產凍結被認為正是工行涉及的「德正系」騙貸案的一部分。

理財周報記者向工行方面求證,但並未得到回應,只是對記者稱,相應的應對工作正在推進之中,目前還沒有更多信息可以披露。

德正系其人,10年擴張路

「在青島,大家都知道德正集團體系龐大,旗下的公司少說也有上百家,誰也沒有想到這麼大的一家優質民企會進行騙貸。」

在當地銀行業,「德正系」的稱謂也是並不多見,但各家銀行出口貿易的名單中,德正系公司都是作為主要客戶之一。

6月初,青島港發布公告稱,公安機關正在調查一宗欺詐案件,該貨主是一家從事鋁、銅貿易的公司。隨後這家公司即被證實為德正資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德正資源)旗下的青島德誠礦業有限公司(下稱德誠礦業)。

德正資源正是「德正系」的核心母公司,曾入選中國福布斯排行榜332位的陳基鴻即是「德正系」的實際控制人,與其兄弟陳基隆共同掌控「德正系」。

作為「德正系」的掌門人,陳基鴻從1990年就開始專門從事金屬貿易,並於1993年創立了化隆先奇鋁業有限責任公司,從事鋁電解業務。隨著化隆先奇公司年產量的一路暴增,陳基鴻在全國建了更多的電解鋁廠,「德正系」的版圖也在2004年後得到了迅速擴張。

2004年9月23日,德正資源註冊成立,註冊資本3.7億元,陳基隆擔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長,陳基鴻擔任副董事長。

一年後,德正資源的全資子公司德誠礦業註冊成立,註冊資本8.5億元,陳基隆同樣擔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長,但德正系的實際控制人依然是陳基鴻。

據了解,德正資源是由青島嘉欣置業有限公司和上海邁德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出資成立的,出資額分別為8250萬元和28750萬元,而青島嘉欣置業有限公司為陳基鴻的獨資公司,上海邁德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也是陳基鴻。

與此同時,德正系也開始涉足房地產。

據資料顯示,2006年2月,青島錦繡前程投資有限公司成立,出資人是青島嘉欣置業有限公司和陳基隆。2010年10月,陳基隆聯合投資人劉國紅以及青島錦繡前程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了青島錦繡盛世置地有限公司,陳基隆出資最多,為4000萬元,擔任董事長。

對於錦繡系地產與陳基鴻的關聯,日前,「錦繡系」地產的實際控制人郭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錦繡系」地產和陳基鴻早在2012年時分家,「錦繡前程投資公司歸他,地產方面歸我」。

當然,德正系的盤子還遠不止這些。

僅據公開資料顯示,德正資源旗下主要控股或參股企業中除了德誠礦業、錦繡前程投資有限公司外,還有至少9家公司。

這9家公司分別是陽新鴻駿鋁業有限公司、陽新億利碳素有限公司、內蒙古霍煤鴻駿鋁電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通順鋁業股份有限公司、青銅峽通潤鋁材有限公司、化隆先奇鋁業有限責任公司、青海佳合鋁業有限公司、青海銀行有限公司、上海鴻駿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等。

此外,德正系旗下的湖北鴻駿投資有限公司也曾認購西部礦業14%的股份,於2006年又將其持有的全部股權轉讓。

「在青島,大家都知道德正集團體系龐大,旗下的公司少說也有上百家,誰也沒有想到這麼大的一家優質民企會進行騙貸。」上述當地的銀行人士介紹稱。

4月29日,陳其鴻被有關部門協助調查。有消息稱,協助調查的原因是陳其鴻與青海省委常委、西寧市委書記毛小兵落馬有關。

也正是從此時開始,一些銀行開始 「有所動作」,德正系資金運轉困難的現狀逐漸暴露,更意想不到的金屬貿易騙貸案也隨之浮出水面。

相關焦點

  • 青島港騙貸案將銀行推向危機深淵:信用體系不嚴密
    原標題:青島港騙貸案將銀行推向危機深淵:信用體系不嚴密  德正資源通過重複開立倉單,去多家銀行融資騙貸的行為,在青島港引發了不小的風波。Sipaphoto  【金融·資本】青島港騙貸案背後:倉單質押利益鏈錯綜  中國進出口銀行等17家銀行深陷148億信貸黑洞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勞佳迪 | 上海報導  提到水域寬深的青島港,業內常用四個字:口小腹大。這原本是用來形容其作為天然良港的優質特徵,如今卻很貼切地描述了當地發生的一宗騙貸醜聞。
  • 青島港騙貸風波追蹤:銀行貸款敞口超10億
    端午節前後,青島港調查貿易融資騙貸的消息,在大宗商品市場上掀起了新一輪風波。  「這次出事的是一家中小型民營企業,主要經營鋁土礦貿易,因為公司資金鍊斷裂風險暴露,老闆目前已被控制。  「德誠與四家不同的倉儲公司分別出具倉單,然後利用銀行信息不對稱的漏洞,去不同銀行重複質押,實際的銀行貸款敞口超過10億元。」消息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透露。  青島工商行政管理局網站顯示,青島德誠成立於2005年10月,註冊資本為8.5億元,法定代表人為陳基隆。
  • 瘋狂德御系:滲透山西多家銀行 留下15億擔保風險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上述訴訟涉及的債務主體晉中市榆糧糧油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榆糧糧油"),是「德御系」旗下公司,山西潞城農商行是「德御系」參股銀行,連帶擔保的主體也多為「德御系」公司和其核心人物,而仁東控股也曾是「德御系」的一員,上述貸款的實質是「德御系」參股銀行向「德御系」放貸。值得一提的是,仁東控股已由海澱國資接手。
  • 德御系創始人田文軍 半年前已被控制 涉案「非百億能計」
    「田文軍是在今年4月份左右被控制的,與今年上半年山西金融界『塌方』式腐敗案有關,案子還在查,據說涉案金額很大,非百億能計。」接近山西德御系的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張永東一直處於失聯狀態,沒人知道他在哪兒。」
  • 百億假黃金大騙貸:貓鼠一家的遊戲
    ,對兩地涉及該案的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罰款5250萬元,並處罰104名責任人。  趙振凱所說的刑事追責,是指司法機關對通告中提及的質押貸款案件的涉案人員的處理——這起橫跨豫陝兩省、牽涉19家銀行、涉及金額近190億元的假黃金騙貸案,已在2016年5月被陝西潼關縣公安局立案。  而趙振凱是這起刑事案件中最大受害方陝西省潼關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以下簡稱「潼關聯社」)的代理律師。潼關聯社被犯罪嫌疑人張青民等用假黃金騙貸累計超過110億元。
  • 浙江老闆50箱假茅臺騙貸2億 投資失敗假酒案露餡
    如果讓曾經身家數億的富豪老尤再選擇一次,也許他不會做出靠假冒茅臺酒去大量騙貸又一股腦兒投入房地產的決定。  因為這一念之差,不但讓他的生意在三年後逐漸癱瘓,還讓他難逃階下囚的命運。  以最初報案的那家銀行為例,這50箱假酒的來歷十分曲折:2010年,恒基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就是老尤,首先把這50箱假茅臺酒以每瓶折價28500元作為質押,向杭州一家銀行取得了3000萬元的貸款。當時的擔保人,是一家大型物流公司。由於老尤逾期未能還款,銀行向這家擔保物流公司追回貸款,這批酒就到了物流公司的掌控人徐某手上。
  • 桂林銀行陷2.65億元貸款「案中案」 當事人辯稱系假印章冒名貸款
    來源:中國經營網原標題:桂林銀行陷2.65億元貸款「案中案」 當事人辯稱系假印章冒名貸款本報記者 郝亞娟 王柯瑾 上海、北京報導在經歷與桂林銀行金融借款糾紛案一審、二審敗訴後,近日,廣西匯輪汽車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輪公司」)法人趙衛民在微博上舉報稱,其所在的公司被冒名貸款2.65億元,同時桂林銀行涉虛假訴訟。
  • 兩大股份行陷入3.5億騙貸案:內鬼偽造合同及公章
    在聚鑫源公司及劉孝義拿到3.5億元的貸款後,除支付貸款利息486.5萬元外,隨即給了張磊個人好處費2000萬元,給中間人劉某好處費850萬元,歸還其他銀行貸款7800萬元,其餘錢款被其用於歸還劉孝義個人高息民間借貸及炒作期貨的虧空。近期蘿蔔章成了一個熱詞,企業主串通銀行員工詐騙的操作模式令人驚詫,而且防不勝防,成為銀行業務中隱藏的重大風險隱患。
  • 銀行員工偽造老東家公章行騙,興業銀行損失6.7億
    由於熟悉B銀行青島分行業務流程和銀行內部操作規範,鄒某夥同馬某與趙某1偽造虛假貸款材料、借用老東家VIP室成功騙取出資方巨額資金,截至案發,尚有6.7億餘元未歸還給興業銀行寧波分行。在此過程中,鄒某等人「各司其職」做局騙貸。由於馬某從事做融資中介服務,所以專職負責協調聯繫各方;趙某1負責通過資金中介聯繫出資方;鄒某曾在B銀行青島分行工作6年,對該行內部流程與環境十分熟悉,於是他主要負責與馬某耀假冒B銀行青島分行的工作人員,借用B銀行青島分行的貴賓室,並且使用偽造的B銀行青島分行的公章、法人章,出具虛假的借款保函、授信申請審批通知書、用印申請單等證明文件。
  • 仁東大魔咒:前有德御系坐莊虧1.4億 後有內蒙富二代做局崩盤
    2014年11月,宏磊股份收到中國證監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對宏磊股份及時任實控人兼董事長戚建萍等11位責任人員給予警告和罰款的行政處罰,其中罰款合計67萬元。與此同時,宏磊股份還在不斷跨界併購,由於缺乏整合能力或「眼光不佳」等,上市公司商譽飆升且業績持續惡化。2016年1月,戚建萍選擇了賣殼走人。
  • 三輪車夫一夜暴富 騙貸2億為進軍房產?
    公安部督辦的「假茅臺騙貸2億元」案昨在杭州開庭涉案內幕令人瞠目結舌,如果讓老尤再選擇一次,也許他不會做出靠假冒茅臺酒去大量騙貸又一股腦兒投入房地產的決定   以最初報案的那家銀行為例,這50箱假酒的來歷十分曲折:2010年,恒基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就是老尤,首先把這50箱假茅臺酒以每瓶折價28500元作為質押,向杭州一家銀行取得了3000萬元的貸款。當時的擔保人,是一家大型物流公司。由於老尤逾期未能還款,銀行向這家擔保物流公司追回貸款,這批酒就到了物流公司的掌控人徐某手上。
  • 德意志銀行危機的特徵、成因及其啟示
    140億美元罰款,但最終在德國政府多方斡旋下,最終以31億美元的民事罰款和41億美元客戶救濟,即總金額達72億美元,與美司法部達成和解;2017年1月31日,美國和英國的監管部門以參與俄羅斯100億洗錢案為由,向德意志銀行罰款6.3億美元,包括美國紐約州金融服務局罰金4.25億美元和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罰金1.63億英鎊。
  • 富豪自製「金縷玉衣」騙貸 故宮副院長等專家估價24億
    建行兩位行長由此輕信了騙子的經濟實力,發現被騙貸6個多億後不但未報案,還繼續為其違規提供資金4個多億,導致銀行最終損失5.4億多元。經過三個月的努力,記者翻閱350多本卷宗,聯繫到當時的鑑定專家深入採訪。他們承認,評估時大家連「金縷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沒打開,只圍著走了一趟,「過程不太合規矩」。
  • 銀行的風險和BTC的機遇
    儘管布希政府向股市內大量注入資金,9月17日重新開市後,恐慌性拋售仍然無法避免,各大股指不斷下跌直至3年來的最低點。 由於紐約曼哈頓島是跨國金融公司的雲集之處,這些公司的業務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據初步估計,損失在100億美元以上。
  • 「原創」原曉惠 李夢宇:疫情下歐美大型銀行經營分析及啟示
    就環比增幅來看,法巴(21%)、巴克萊(18%)、摩根大通(17%)、花旗(14%)、瑞銀(13%)、德銀(12%)等增速較快。 資料來源:彭博,中國銀行研究院 圖1 12家銀行資產增速存款增長強勁,受低利率、居民儲蓄習慣變化因素驅動。
  • 銀行內鬼用"蘿蔔章"騙貸3.5億 誰來承擔巨額損失?
    近期蘿蔔章成了一個熱詞,企業主串通銀行員工詐騙的操作模式令人驚詫,而且防不勝防,成為銀行業務中隱藏的重大風險隱患。本報記者梳理三四年前發生的一件銀行案件,再次給同業敲響一個警鐘。A股份行長春分行和B股份行無錫分行,這兩家相距約2000公裡的銀行,卻因一起同業糾紛案件糾纏在了一起。經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利潤為零甚至虧損,房屋土地等總資產只有4000餘萬元的民營企業柳河聚鑫源米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鑫源公司),因有巨額的債務和實際控制人劉孝義炒期貨虧損需要償還,便挖空心思想從銀行貸款。
  • *ST凱迪179億債務逾期 20餘家銀行風控成擺設?
    來源:中國經營報*ST凱迪179億債務逾期 20餘家銀行風控成擺設?本報記者/王柯瑾/北京報導12月上旬,*ST凱迪(000939.SZ)披露多條信息,包括新增債務到期未能清償情況、銀行帳戶凍結、重大訴訟案件、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等風險提示。
  • 網商銀行2019年淨利超12億,營收為5家民營銀行之和
    據網商銀行最新年報顯示,2019年網商銀行實現營收66.28億元,同比增長5.7%,雖然增速放緩,但仍與已公布業績中排名靠前的5家民營銀行的總和持平。淨利為12.56億元,同比增長90.8%。
  • 每周聚焦:法院受理團貸網案 唐小僧母公司案宣判
    6月16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在其官微發布公告,披露了被告人王利、盧偉、陶蕾、官小平「資邦系」集資**案的一審判決結果,多名高管被判刑。據悉,本案中「資邦系」平臺向近300萬名投資人非法募資近600億元。至案發,造成11萬餘名被害人實際經濟損失50.4億餘元。03團貸網案累計凍結57億 已報送2萬老賴至徵信6月15日,東莞公安局對外通報團貸網案情最新進展。
  • A檔案|西王集團債務危機發酵:18億債券違約,董事長王勇的兌付承諾...
    投稿、線索、爆料郵箱:gongsi@staff.hexun.com  中國五百強企業之一的民營巨頭——西王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西王集團」)的債務危機繼續發酵。  8億「18西王CP002」觸發交叉違約提前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