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港騙貸案將銀行推向危機深淵:信用體系不嚴密
【金融·資本】青島港騙貸案背後:倉單質押利益鏈錯綜
中國進出口銀行等17家銀行深陷148億信貸黑洞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勞佳迪 | 上海報導
提到水域寬深的青島港,業內常用四個字:口小腹大。這原本是用來形容其作為天然良港的優質特徵,如今卻很貼切地描述了當地發生的一宗騙貸醜聞。
在經過連日發酵後,當地大宗商品融資領域的倉單重複質押黑幕被逐一揭開。儘管傳聞中背負著百億風險敞口的十幾家銀行至今三緘其口,外界還是能從涉案企業的盤子規模管窺大概。
「青島港成了第二個上海鋼貿圈。」一家涉案銀行公司信貸部人士私下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此前在上海出現的鋼貿信貸黑洞同樣劍指倉單質押。
曾是融資新寵的創新模式,為何一夜間淪為令人噤若寒蟬的銀行敗筆?細究之下,一條潛規則叢生的灰色利益鏈將銀行業推向了危機深淵。
一女多嫁 銀行只看出身
6月6日剛剛在香港上市的青島港(6198.HK)突然深陷風暴眼,被輿論視作一起有色金屬融資騙貸案的事發地。始作俑者是擁有龐雜商業版圖的青島德正資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德正資源」)掌舵人陳基鴻。
東窗事發是因為德正資源的全資子公司德誠礦業。它將一批礦石貨品存於一家倉庫,卻「一女多嫁」,從不同倉儲公司處出具了倉單證明,並利用這些倉單去不同銀行重複質押融得巨資。
本來看似相安無事的潛規則,與反腐颶風狹路相逢,掌舵人陳基鴻近日被曝因涉西部礦業(601168.SH)前董事長毛小兵案被「協助調查」,從而激起業內狂瀾。根據青島銀監局公開信息,盤子巨大的「德正系」在當地的金融授信額度就高達148億元,外埠風險敞口仍在排查中。
綜合媒體報導看,此次「蹚渾水」的青島銀行不會少於17家,幾乎家家自危。記者試圖聯繫被曝授信額度以40億元居首的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以21億元居次的中國銀行,採訪均遭拒絕。
「質押是比較安全的一種貸款方式,因為其實質就是貸款人取得了對質押品的控制權,但銀行就是因為倉單在手,自認得到了對庫存的控制權才掉以輕心的。」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奚君羊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像房產這樣的不動產,銀行可以通過房產證等取得直接控制權,而對於原材料等動產,銀行不可能建一個倉庫來保管,只能通過一些單據來獲得控制權,但這種單據往往存在造假和重複使用,銀行很難識別。」奚君羊如是說。
而在業內人士眼中,倉單質押業務牽涉多頭,流程上的大走捷徑,也導致了風險淤積。「從標準流程看,從風險調查階段到發放貸款階段都有許多步驟,比方說前期要核實質押品的暢銷程度、注意商品的保值性、核查存貨倉庫的規模和設備條件,後期要核實提貨倉單正規與否,到工商局辦理質押登記時,還要和貸款企業一起持倉單和進貨發票辦理,請工商部門一起進行評估,實行事前控制,」上述涉案銀行人士則對《中國經濟周刊》解釋道,「但實際操作起來,銀行考慮到成本和核查的難度,基本都是簡化流程的。」
據記者了解,具體簡化的方式包括篩選出一些地方政府可能為其背書的「紅頂企業」,而忽略了對質押品本身的充分調查。某銀行從事質押品價值評估的資深人士對《中國經濟周刊》坦言,現在銀行的風險定價能力和管理技術仍然滯後,對質押貸款的違約率和違約損失率研究也不夠深入,難以把握風險和收益之間的平衡,所以更依賴信用擔保。
線團難解 黑色利益鏈錯綜
「常見的倉單質押是由銀行統一授信給它認為靠譜的倉儲公司,或者是倉儲公司為企業寄存的貨物提供反擔保,不管哪一種,倉儲公司都在港口充當著信用主體,」前述資深人士透露,「它是倉單質押業務的中間人和擔保方,信用、管理水平對於維護銀行和貸款企業的利益至關重要,但同時因為行業混亂度很高,非常容易結成利益同盟。」
上海國際金融學院院長、滬港金融高管聯席會議理事長陸紅軍也對《中國經濟周刊》分析,儘管倉單質押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銀行業務,但已經迅速形成了一條利益鏈。「有的公司在正常運營的時候會打擦邊球,通過重複質押增加融資額度,銀行、倉儲公司和貿易商之間是有一種潛規則的,尤其是一些銀行為了追求業績,對流動性比較好的企業放鬆審核。」
據記者了解,多數倉儲公司管理粗放、設備陳舊,也未與銀行聯網,造成了監管脫節。有些物流企業雖然建立了倉儲管理信息系統,但在客戶企業資信信息集成、交換分析、業務流程監控方面仍達不到要求,尤其是在異地倉庫監管的過程中,同一商品重複質押現象很常見。
「比如質押品出質後沒有實施移庫,仍然存放在原倉庫中,就極易發生倉庫重複開具倉單,使同一商品重複質押擔保的情況。」一位國有銀行授信業務部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除了重複質押,還存在質押品被非法挪用的風險,「由於信息不對稱,很難完全避免質押品未經質權人(即銀行)同意而被轉移,銀行的質押權可能落空的情形。」
這條利益鏈上,銀行信貸人士自身也遭遇了道德拷問。有報導稱,由於倉單質押貸款利率較高,部分銀行信貸部同樣滋生尋租。
而作為貨物監管方的倉儲企業除了收取傳統的倉儲費、貨物出入庫費用外,還可以拿到監管貨物價值至少0.1%的監管費用,被許多倉儲企業看作新的利潤增長點。
倉儲疑雲 倉單格式五花八門
在青島港曝光的騙貸案中,倉儲公司角色敏感,但仍藏於公眾視野背後。目前被媒體挖出的一家涉案公司是國際倉儲巨頭新加坡迅通集團,其為德誠礦業出具了倉單。
據公開資料,迅通集團成立於1970年, 1993年在新加坡成功上市,2004年被C&P集團收購併控股經營,是新加坡最大、最早的上市物流公司,在全球的主要港口城市設立的分支涵蓋40多個國家、120個港口和1200個內陸點,幾乎覆蓋了全球範圍內的海運業務。
有分析認為,即使沒有參與和貸款企業的「共謀」,倉儲企業至少也存在著巨大的管理漏洞。事實上,地位殊為重要的倉儲業至今連正規的倉單格式都沒有統一,就以金融創新之姿被廣泛應用。
據記者調查,倉單是質押貸款和提貨的憑證,是有價證券,也是物權證券,雖然我國《合同法》中規定了倉單上必須記載的內容,但目前使用的倉單卻是由各家倉庫自行設計,形式很不統一,加大了銀行辨識真偽和倉儲企業倉單管理的難度。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觀察了幾家倉儲企業開具的倉單,注意到因為還沒有形成社會化的倉單市場,每個倉儲企業開出的倉單格式、內容、合同條款彼此不統一,操作流程更是不盡相同,使倉單僅僅相當於存貨憑證,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價證券,流通性非常差。
對倉儲業研究頗深的一位機構分析員對記者建言,應該儘早建立標準倉單市場,作為在註冊的標準倉庫中統一的提貨憑證,「實行標準倉單能夠統一註冊商品,統一註冊運轉,實現統一交割,這有利於構建統一的倉單系統。」
銀行信息不共享 徵信系統失效
「歸根到底,這種重複質押的出現主要還是我們整個信用體系不嚴密,比如說一個企業到一家銀行質押,只有這家銀行知道,其他銀行並不知道,一旦物品抵押多次,名義上銀行對質押品有控制權,實質上卻沒有。」奚君羊對記者分析,這是因為整個銀行系統的信息不對稱,對客戶信息的搜集、提供還不完善,存在瑕疵和不足。
「整個徵信系統還需要完善,企業和一家銀行發生的所有交易,其他銀行要能共享這些信息,雖然央行已經有了一個這樣的徵信系統,但只是針對信用貸款的,任何企業在一家銀行發生的任何貸款,其他銀行都可以查到,而質押的信息卻是封閉的。」奚君羊告訴記者,銀行一方面無法通過聯網信息直接獲知質押品的信息,一方面又理所當然認為質押品可以提供償還貸款的保障,導致疏於防範。
「企業信用和相關記錄目前是分散在工商、稅務各個不同部門中的,部門之間的信息不暢通,相當於『九龍治水』的狀態,銀行很難取得完整的信用記錄進行有效的監督。」在銀行授信業務部工作近10年的於啟光(化名)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最起碼也應該建立統一的動產評估登記系統,結束割裂的局面,這裡面就牽動著各個部門自身的利益,要有更高規格的牽頭人來進行頂層設計。」
據於啟光介紹,現有針對動產的評估登記要給各個部門交費,不僅手續費高到佔企業融資成本的20%左右,而且流程相當繁瑣,與貸款周期經常發生錯配。他還表示,因為沒有統一的公示制度,對於法律規定的稅收、工人工資和土地出讓金等優先權利都沒有統一公示的機制,銀行作為質權人無從查詢。
「在制度安排有所改善之外,銀行自己也應該增強風控意識,不能以為拿到一些簡單的單據就自以為高枕無憂,這種粗放的認知模式本身是和現代商業風險意識脫節的。」奚君羊補充道。
(實習生高天齊對本文亦有貢獻)
(經濟網-中國經濟周刊 高天齊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