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港騙貸案將銀行推向危機深淵:信用體系不嚴密

2021-01-08 騰訊網

  原標題:青島港騙貸案將銀行推向危機深淵:信用體系不嚴密

  德正資源通過重複開立倉單,去多家銀行融資騙貸的行為,在青島港引發了不小的風波。Sipaphoto

  【金融·資本】青島港騙貸案背後:倉單質押利益鏈錯綜

  中國進出口銀行等17家銀行深陷148億信貸黑洞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勞佳迪 | 上海報導

  提到水域寬深的青島港,業內常用四個字:口小腹大。這原本是用來形容其作為天然良港的優質特徵,如今卻很貼切地描述了當地發生的一宗騙貸醜聞。

  在經過連日發酵後,當地大宗商品融資領域的倉單重複質押黑幕被逐一揭開。儘管傳聞中背負著百億風險敞口的十幾家銀行至今三緘其口,外界還是能從涉案企業的盤子規模管窺大概。

  「青島港成了第二個上海鋼貿圈。」一家涉案銀行公司信貸部人士私下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此前在上海出現的鋼貿信貸黑洞同樣劍指倉單質押。

  曾是融資新寵的創新模式,為何一夜間淪為令人噤若寒蟬的銀行敗筆?細究之下,一條潛規則叢生的灰色利益鏈將銀行業推向了危機深淵。

  一女多嫁 銀行只看出身

  6月6日剛剛在香港上市的青島港(6198.HK)突然深陷風暴眼,被輿論視作一起有色金屬融資騙貸案的事發地。始作俑者是擁有龐雜商業版圖的青島德正資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德正資源」)掌舵人陳基鴻。

  東窗事發是因為德正資源的全資子公司德誠礦業。它將一批礦石貨品存於一家倉庫,卻「一女多嫁」,從不同倉儲公司處出具了倉單證明,並利用這些倉單去不同銀行重複質押融得巨資。

  本來看似相安無事的潛規則,與反腐颶風狹路相逢,掌舵人陳基鴻近日被曝因涉西部礦業(601168.SH)前董事長毛小兵案被「協助調查」,從而激起業內狂瀾。根據青島銀監局公開信息,盤子巨大的「德正系」在當地的金融授信額度就高達148億元,外埠風險敞口仍在排查中。

  綜合媒體報導看,此次「蹚渾水」的青島銀行不會少於17家,幾乎家家自危。記者試圖聯繫被曝授信額度以40億元居首的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以21億元居次的中國銀行,採訪均遭拒絕。

  「質押是比較安全的一種貸款方式,因為其實質就是貸款人取得了對質押品的控制權,但銀行就是因為倉單在手,自認得到了對庫存的控制權才掉以輕心的。」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奚君羊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像房產這樣的不動產,銀行可以通過房產證等取得直接控制權,而對於原材料等動產,銀行不可能建一個倉庫來保管,只能通過一些單據來獲得控制權,但這種單據往往存在造假和重複使用,銀行很難識別。」奚君羊如是說。

  而在業內人士眼中,倉單質押業務牽涉多頭,流程上的大走捷徑,也導致了風險淤積。「從標準流程看,從風險調查階段到發放貸款階段都有許多步驟,比方說前期要核實質押品的暢銷程度、注意商品的保值性、核查存貨倉庫的規模和設備條件,後期要核實提貨倉單正規與否,到工商局辦理質押登記時,還要和貸款企業一起持倉單和進貨發票辦理,請工商部門一起進行評估,實行事前控制,」上述涉案銀行人士則對《中國經濟周刊》解釋道,「但實際操作起來,銀行考慮到成本和核查的難度,基本都是簡化流程的。」

  據記者了解,具體簡化的方式包括篩選出一些地方政府可能為其背書的「紅頂企業」,而忽略了對質押品本身的充分調查。某銀行從事質押品價值評估的資深人士對《中國經濟周刊》坦言,現在銀行的風險定價能力和管理技術仍然滯後,對質押貸款的違約率和違約損失率研究也不夠深入,難以把握風險和收益之間的平衡,所以更依賴信用擔保。

  線團難解 黑色利益鏈錯綜

  「常見的倉單質押是由銀行統一授信給它認為靠譜的倉儲公司,或者是倉儲公司為企業寄存的貨物提供反擔保,不管哪一種,倉儲公司都在港口充當著信用主體,」前述資深人士透露,「它是倉單質押業務的中間人和擔保方,信用、管理水平對於維護銀行和貸款企業的利益至關重要,但同時因為行業混亂度很高,非常容易結成利益同盟。」

  上海國際金融學院院長、滬港金融高管聯席會議理事長陸紅軍也對《中國經濟周刊》分析,儘管倉單質押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銀行業務,但已經迅速形成了一條利益鏈。「有的公司在正常運營的時候會打擦邊球,通過重複質押增加融資額度,銀行、倉儲公司和貿易商之間是有一種潛規則的,尤其是一些銀行為了追求業績,對流動性比較好的企業放鬆審核。」

  據記者了解,多數倉儲公司管理粗放、設備陳舊,也未與銀行聯網,造成了監管脫節。有些物流企業雖然建立了倉儲管理信息系統,但在客戶企業資信信息集成、交換分析、業務流程監控方面仍達不到要求,尤其是在異地倉庫監管的過程中,同一商品重複質押現象很常見。

  「比如質押品出質後沒有實施移庫,仍然存放在原倉庫中,就極易發生倉庫重複開具倉單,使同一商品重複質押擔保的情況。」一位國有銀行授信業務部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除了重複質押,還存在質押品被非法挪用的風險,「由於信息不對稱,很難完全避免質押品未經質權人(即銀行)同意而被轉移,銀行的質押權可能落空的情形。」

  這條利益鏈上,銀行信貸人士自身也遭遇了道德拷問。有報導稱,由於倉單質押貸款利率較高,部分銀行信貸部同樣滋生尋租。

  而作為貨物監管方的倉儲企業除了收取傳統的倉儲費、貨物出入庫費用外,還可以拿到監管貨物價值至少0.1%的監管費用,被許多倉儲企業看作新的利潤增長點。

  倉儲疑雲 倉單格式五花八門

  在青島港曝光的騙貸案中,倉儲公司角色敏感,但仍藏於公眾視野背後。目前被媒體挖出的一家涉案公司是國際倉儲巨頭新加坡迅通集團,其為德誠礦業出具了倉單。

  據公開資料,迅通集團成立於1970年, 1993年在新加坡成功上市,2004年被C&P集團收購併控股經營,是新加坡最大、最早的上市物流公司,在全球的主要港口城市設立的分支涵蓋40多個國家、120個港口和1200個內陸點,幾乎覆蓋了全球範圍內的海運業務。

  有分析認為,即使沒有參與和貸款企業的「共謀」,倉儲企業至少也存在著巨大的管理漏洞。事實上,地位殊為重要的倉儲業至今連正規的倉單格式都沒有統一,就以金融創新之姿被廣泛應用。

  據記者調查,倉單是質押貸款和提貨的憑證,是有價證券,也是物權證券,雖然我國《合同法》中規定了倉單上必須記載的內容,但目前使用的倉單卻是由各家倉庫自行設計,形式很不統一,加大了銀行辨識真偽和倉儲企業倉單管理的難度。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觀察了幾家倉儲企業開具的倉單,注意到因為還沒有形成社會化的倉單市場,每個倉儲企業開出的倉單格式、內容、合同條款彼此不統一,操作流程更是不盡相同,使倉單僅僅相當於存貨憑證,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價證券,流通性非常差。

  對倉儲業研究頗深的一位機構分析員對記者建言,應該儘早建立標準倉單市場,作為在註冊的標準倉庫中統一的提貨憑證,「實行標準倉單能夠統一註冊商品,統一註冊運轉,實現統一交割,這有利於構建統一的倉單系統。」

  銀行信息不共享 徵信系統失效

  「歸根到底,這種重複質押的出現主要還是我們整個信用體系不嚴密,比如說一個企業到一家銀行質押,只有這家銀行知道,其他銀行並不知道,一旦物品抵押多次,名義上銀行對質押品有控制權,實質上卻沒有。」奚君羊對記者分析,這是因為整個銀行系統的信息不對稱,對客戶信息的搜集、提供還不完善,存在瑕疵和不足。

  「整個徵信系統還需要完善,企業和一家銀行發生的所有交易,其他銀行要能共享這些信息,雖然央行已經有了一個這樣的徵信系統,但只是針對信用貸款的,任何企業在一家銀行發生的任何貸款,其他銀行都可以查到,而質押的信息卻是封閉的。」奚君羊告訴記者,銀行一方面無法通過聯網信息直接獲知質押品的信息,一方面又理所當然認為質押品可以提供償還貸款的保障,導致疏於防範。

  「企業信用和相關記錄目前是分散在工商、稅務各個不同部門中的,部門之間的信息不暢通,相當於『九龍治水』的狀態,銀行很難取得完整的信用記錄進行有效的監督。」在銀行授信業務部工作近10年的於啟光(化名)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最起碼也應該建立統一的動產評估登記系統,結束割裂的局面,這裡面就牽動著各個部門自身的利益,要有更高規格的牽頭人來進行頂層設計。」

  據於啟光介紹,現有針對動產的評估登記要給各個部門交費,不僅手續費高到佔企業融資成本的20%左右,而且流程相當繁瑣,與貸款周期經常發生錯配。他還表示,因為沒有統一的公示制度,對於法律規定的稅收、工人工資和土地出讓金等優先權利都沒有統一公示的機制,銀行作為質權人無從查詢。

  「在制度安排有所改善之外,銀行自己也應該增強風控意識,不能以為拿到一些簡單的單據就自以為高枕無憂,這種粗放的認知模式本身是和現代商業風險意識脫節的。」奚君羊補充道。

  (實習生高天齊對本文亦有貢獻)

  (經濟網-中國經濟周刊 高天齊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17家銀行67億風險敞口 德正系騙貸案持續發酵
    對於正在發酵的青島港騙貸案來說,或許和一年多以前的鋼貿案一樣,都在給銀行業敲響警鐘:銀行更應該回歸經營信用的本質,而不是過度依賴擔保。理財周報記者袁盼鋒/北京報導從一個月前青島港傳出公安機關介入調查一宗金屬貿易騙貸案起,青島甚至山東區域內的金融機構就一直被市場所追蹤。
  • 青島港騙貸風波追蹤:銀行貸款敞口超10億
    端午節前後,青島港調查貿易融資騙貸的消息,在大宗商品市場上掀起了新一輪風波。  「這次出事的是一家中小型民營企業,主要經營鋁土礦貿易,因為公司資金鍊斷裂風險暴露,老闆目前已被控制。  「德誠與四家不同的倉儲公司分別出具倉單,然後利用銀行信息不對稱的漏洞,去不同銀行重複質押,實際的銀行貸款敞口超過10億元。」消息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透露。  青島工商行政管理局網站顯示,青島德誠成立於2005年10月,註冊資本為8.5億元,法定代表人為陳基隆。
  • 百億假黃金大騙貸:貓鼠一家的遊戲
    趙振凱所說的刑事追責,是指司法機關對通告中提及的質押貸款案件的涉案人員的處理——這起橫跨豫陝兩省、牽涉19家銀行、涉及金額近190億元的假黃金騙貸案,已在2016年5月被陝西潼關縣公安局立案。  而趙振凱是這起刑事案件中最大受害方陝西省潼關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以下簡稱「潼關聯社」)的代理律師。潼關聯社被犯罪嫌疑人張青民等用假黃金騙貸累計超過110億元。
  • 兩大股份行陷入3.5億騙貸案:內鬼偽造合同及公章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得的司法文件顯示,A股份行長春分行以同業存款的方式將3.5億元存入B股份行無錫分行,A股份行的「內鬼」張磊偽造了聚鑫源公司符合A股份行長春分行貸款資質的盡職調查報告、授信批覆等資料,又通過偽造的《委託定向投資協議》、《投資指令》等協議及公章,將資金通過委託投資的方式貸給了這家企業。
  • 又現票據案:自貢銀行起訴民泰銀行 印章被質疑造假正在偵查
    值得注意的是,該案另涉多起案件,其中包括一起偽造公司印章案、一起票據詐騙案及一起受賄案。民泰銀行相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該案涉及的票據詐騙案及偽造公司印章案仍正在偵破階段,沒有結案。對簿公堂自貢銀行與民泰銀行爭議的焦點是一張商業承兌匯票。
  • 三輪車夫一夜暴富 騙貸2億為進軍房產?
    公安部督辦的「假茅臺騙貸2億元」案昨在杭州開庭涉案內幕令人瞠目結舌,如果讓老尤再選擇一次,也許他不會做出靠假冒茅臺酒去大量騙貸又一股腦兒投入房地產的決定   此外,在案件調查中,警方還發現老尤為了能夠順利從銀行、單位及個人處獲得貸款,利用各地普通發票不聯網難以查詢的漏洞,開具了大量假發票進行騙貸。
  • 小叮噹事件的背後,是鬥魚將未成年人推向深淵的其中一手
    小叮噹事件的背後,是鬥魚將未成年人推向深淵的其中一手 有著「天才少年」、「鬥魚一哥」稱號的《絕地求生
  • 德意志銀行危機的特徵、成因及其啟示
    二、引發德意志銀行危機的三大深層次原因 上述三大特徵背後正是引發德意志銀行危機的三大深層次原因,即德意志銀行自身經營失敗、德國金融監管盲區以及美國刻意打壓。在內外部因素作用下,德意志銀行跨境經營風險最終演變為影響整個集團的危機,甚至成為危及德國乃至歐盟金融體系穩定的風險爆發點。
  • 平安銀行信用卡掌中寶
    平安銀行信用卡掌中寶 金融理財
  • 銀行內鬼用"蘿蔔章"騙貸3.5億 誰來承擔巨額損失?
    正常貸款未果後「繞道」同業工商資料顯示,本次騙貸案的主角聚鑫源公司成立於2006年7月,註冊資本2000萬元,主要從事糧食收購、加工、銷售業務,法定代表人為劉孝義,目前該公司已處於吊銷狀態。江蘇省高院的一份刑事裁定書顯示,2013年下半年,劉孝義通過他人介紹,認識了時任A股份行長春分行汽車廠支行行長助理的張磊。
  • 以民法典實施為契機 完善社會信用體系
    「十三五」規劃專章所規定的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經過五年努力成效突出,我國信用制度與監管體系建設全面展開,信用立法與制度建設成效顯著,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取得跨越式發展,信用體系建設向縱深推進。2021年將迎來「十四五」規劃開局,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出了進一步要求: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要求堅守學術誠信;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要求堅持誠信守法;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要求弘揚誠信文化、推進誠信建設等。
  • 浙江老闆50箱假茅臺騙貸2億 投資失敗假酒案露餡
    如果讓曾經身家數億的富豪老尤再選擇一次,也許他不會做出靠假冒茅臺酒去大量騙貸又一股腦兒投入房地產的決定。  因為這一念之差,不但讓他的生意在三年後逐漸癱瘓,還讓他難逃階下囚的命運。  為進軍房產做準備  實業老闆制假酒騙貸  這批酒,究竟是哪裡來的?  根據物品源頭,民警很快把矛頭指向了一家名為浙江恒基貿易有限公司的單位。
  • 宋神宗向皇后:不鳴則已 一鳴就直接將北宋王朝推向深淵
    不過有時候,這些安分的背後,不鳴則已,一出手絕對是個大場面,一個能將北宋王朝推向深淵的大場面。她,也就是咱們今天要聊到的,宋神宗的皇后向氏。一念之差 將北宋推向深淵趙煦雖然宋神宗的第六子,但因前五子早夭,他實際上是神宗的長子。只不過宋神宗病重時,趙煦還年幼,朝廷中也曾有聲音力薦高滔滔太后所生另外兩子,也就是宋神宗的兄弟為繼承人,但考慮再三,加上向皇后的力挺,這才有了宋哲宗的即位。
  • 美國金融監管體系蟬變對中國的啟示
    對於場外市場而言,由於參與者均為機構投資者,相關的場外衍生品的交易都由行業協會自律監管,只要不出現系統性風險,沒有明確違背法律條例的行為,一般情況下SEC和CFTC均不會幹預。儘管這個監管體系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美國金融市場的壯大和金融創新的湧現,但信用違約掉期(CDS)市場的發展經歷也反映出這一監管體系的弊端。
  • 銀行員工偽造老東家公章行騙,興業銀行損失6.7億
    在此過程中,鄒某等人「各司其職」做局騙貸。由於馬某從事做融資中介服務,所以專職負責協調聯繫各方;趙某1負責通過資金中介聯繫出資方;鄒某曾在B銀行青島分行工作6年,對該行內部流程與環境十分熟悉,於是他主要負責與馬某耀假冒B銀行青島分行的工作人員,借用B銀行青島分行的貴賓室,並且使用偽造的B銀行青島分行的公章、法人章,出具虛假的借款保函、授信申請審批通知書、用印申請單等證明文件。
  • 桂林銀行陷2.65億元貸款「案中案」 當事人辯稱系假印章冒名貸款
    來源:中國經營網原標題:桂林銀行陷2.65億元貸款「案中案」 當事人辯稱系假印章冒名貸款本報記者 郝亞娟 王柯瑾 上海、北京報導在經歷與桂林銀行金融借款糾紛案一審、二審敗訴後,近日,廣西匯輪汽車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輪公司」)法人趙衛民在微博上舉報稱,其所在的公司被冒名貸款2.65億元,同時桂林銀行涉虛假訴訟。
  • 近期銀保監會多次提到「影子銀行」,這是什麼意思呢?
    近期銀保監會多次提到「影子銀行」這個詞語,而對於金融了解較少的網民可能並不清楚這是什麼意思,就算出現一頭霧水的現象也屬正常,畢竟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以及建設銀行等眾多商業銀行,但卻不經常聽到關於「影子銀行」的各種言論,因此,第一次聽到難免有點陌生。
  • 驕奢淫逸,正在把年輕人推向深淵,希望你下面這3件事當中沒有你
    導致現在年輕人變成現在的樣子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現在的生活條件太好了,不像他們父輩那樣,從小就要為每天的生計愁眉苦臉。現在的年輕人驕奢淫逸,把自己一步步地推向深淵。我們唯有培養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把我們從無底的深淵,逃脫出來。第一件事情:過度消費現在的年輕人,他們通常對金錢沒有一個合理的規劃,導致他們在選購商品的時候,盲目從眾。
  • 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在全球排第二名?那第一,第三是誰呢?
    近期,多名經濟學家或知名人士都提到了我國的影子銀行,並指出了其巨大的危害性。比如,影子銀行往往是繞過正規的銀行對金融資產的信用、流動性和期限等風險因素進行轉換,但卻不受正規金融監管機制的管控,風險性較大。
  • 銀行的風險和BTC的機遇
    北巖銀行遭擠兌事件中,英國金融監管當局的失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7年9月,北巖銀行因流動性危機向英格蘭銀行求救,申請資金援助。 但瞬間,在2007年9月13日,北巖出現流動性危機向央行求救的消息被BBC曝光。緊接著第二天,北巖銀行宣布預計2007年稅前利潤將比預期低20%的消息。民眾的恐慌情緒被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