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幢寺詩系中另一位清初著名詩僧澹歸今釋,是天然和尚函是的弟子,其著作被乾隆禁毀,圓寂近百年後仍受文字獄牽連。
澹歸(1614-1680),俗姓金,名堡,字道隱,浙江仁和人(今杭州),明崇禎十三年進士,明朝時任山東臨清知州,明朝滅亡後曾先後出仕隆武、永曆兩位南明君主。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即清兵入關翌年,明崇禎堂兄朱由嵩在南京延續明朝政權,號弘光帝,為南明第一代君主,同年五月,稱帝僅數月在南京被虜。同年閏六月,鄭芝龍等擁崇禎孫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登基,改元隆武。澹歸投隆武帝,獲授職禮科給事中,澹歸奏請恐鄭芝龍兵權過大弄權,以丁母憂為由棄官歸隱。
順治三年(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號永曆。順治五年(永曆二年,1648),永曆帝詔澹歸入朝,授職兵科給事中。澹歸因黨派紛爭被誣告收贓款下獄,在梧州獄中受酷刑險死,謫遣戍清浪衛。順治七年(永曆四年,1650)抵桂林時南明已失陷,遂剃髮為僧。順治九年(1652)三十九歲,南下廣東番禺雷峰山海雲寺,在天然和尚函是座下受具足戒,法名今釋,字澹歸。初當海雲寺廚房碗頭,又曾擔任萬年寺書記。
澹歸的功績是他在順治十八年(1661)到仁化縣丹霞山(今韶關)建別傳寺,以智者大師四十年建十二道場為榜樣,勉勵自己效法智者大師建寺之願力。同門今無和尚記述澹歸創建別傳寺的決心,猶如金剛般堅固:
「澹歸以金剛心鑄成霞山一席,使法王有居有處,龍象可步可隨,幽谷迎人,長林適意,宜其情見於言。」
丹霞山別傳寺後與曲江會龍庵、仁化準提閣、始興新庵、南雄龍護園,合稱為「丹霞四下院」。現在的別傳寺已成為旅遊熱點,旅遊時大可懷緬創寺的澹歸和尚。
澹歸奉函是為別傳寺住持,自己退為西堂。康熙七年,函是傳法澹歸為第四法嗣。康熙十三年澹歸繼席別傳寺。康熙十七年,赴浙江嘉興楞嚴講寺請萬曆版的《大藏經》。康熙十九年(1680)秋,澹歸在平湖(今蘇州)圓寂,世壽六十七歲。
函是與澹歸兩師徒感情深厚,函是寫有多首送別澹歸的詩,如《送澹西堂之海幢》、《送澹歸行化五羊》、《送澹西堂下廣州》。澹歸圓寂,函是撰《哭澹歸》詩悼念,詩中參透生死,惟惋惜痛失僧材:
「人生莫不死,安可傷形役,一百年終歸何鄉?況已六十七,詎足論短長。所傷法運衰,死者皆賢良,法眼在一時,歲月多荒唐,波旬入人心,善觀其向方。」
歷史對澹歸評價褒貶不一,因他跟清朝藩王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關係密切,寫《元功垂範》為尚可喜歌功頌德;但他又曾撰《梅嶺記》發揚文天祥不屈精神。
澹歸著作被門人編輯成《遍行堂集》四十九卷,由韶州府知府高綱為之制序,及《遍行堂續集》十六卷。澹歸是南明朝臣,作品又帶有遺民色彩,在他圓寂九十五年後遭到文字獄。乾隆四十年(1775),大學士于敏中查封高綱之子家藏書籍,當中包括澹歸著作,上奏銷毀,乾隆頒諭:
「朕檢閱各省呈繳應毀書籍,內有僧澹歸所著《遍(遍)行堂集》,系韶州府知府高綱為之制序,兼為募資刻行。因查澹歸名金堡,明末進士,曾任知縣,復為桂王朱由榔給事中,當時稱五虎之一。乃託跡緇流,籍以苟活,其人本不足齒,而所著詩文,中多悖謬字句,自應銷毀。」
乾隆又諭令銷毀澹歸的墨跡墨刻、刪除澹歸別傳寺開山祖師之名及將別傳寺開放給十方常住:
「墨跡墨刻亦不應存……將其寺作為十方常住,削去澹歸開山名目。」
澹歸在海幢寺十年,現時重建的海幢寺只有他的兩句法語刻在石燈炷上:「鏡影燈光,珠回玉映」。燈是五供養之一,《普賢行願品》將燈炷比喻為須彌山:「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澹歸的字猶如法供養。
澹歸是清初著名文人,與清初文壇名士錢謙益、方以智等往來唱和。詩歌酬唱是中國詩歌的傳統之一,可追溯至《詩經》。孔子認為詩具有文藝的社會功能,可以培養「興觀群怨」的四種能力;其中「群」是合群,指通過詩歌互相切磋,可以溝通感情,提高寫詩做人的雙重修養。王夫之撰《金堡列傳》,詳細記載澹歸出家前的經歷,可算是澹歸前半生的傳記。澹歸曾為錢謙益(1582-1664)《列朝詩傳》作序。澹歸與方以智(1611-1671)相交,二人同是抗清後遁入禪門的遺民詩人,在梧州詔獄亦曾作詞寄方以智。方以智駐錫青原行思祖庭的青原山淨居寺,澹歸曾往探望,寫下《青原山贈藥地禪師》:
「未了青原付與誰?壎篪同調更相吹。千峰紫氣當關覆,十面香雲匝地圍。爻象曾憐山下火,鬚眉且駐劫前灰。直鉤釣得獰龍後,限作飛流不許歸。」
康熙十年(1671)方以智因文字獄押往廣東,途經惶恐灘猝逝,澹歸作《風流子·挽藥地和尚》詞悼念,贊方以智為「先覺先知」、「獨運靈機」。
王夫之評澹歸詩「熟知天下利病,文筆清堅,度越溪徑」、「銛刻高舉、獨立古今間」。澹歸詩文特色是善用語體化、好用古事、及諷刺幽默。澹歸擅長將雅文學與俗文學結合,《遍行堂集》有不少白話語體作品。《退一步寬一著歌而徐仲遠壽》是一首祝壽歌,也是一首七言古詩,內容充滿人生哲理,寫得很口語化,方便大眾明白記憶:
「退一步寬一著,玅合長生資大藥,此中無處著輸贏,此外誰能論強弱。借問何人處此方?守雌自昔開雄畧。南州高士南池舟,水天一合涼於秋,主賓真率各無事,眼前活活行雲浮。」
澹歸《雷峰乞米文》用「倒反」手法的口語體來寫,盡顯諷刺幽默的文筆:
「一箇(個)所在,有若干田,不用犁鋤,隨人下種,種子是飯,灌溉是湯。也不開花,也不結實,收成極好,不比尋常。水旱不侵,肥磽不異,官無稅糧,人無爭佔。雖無佃戶,不欠一些,少種多收,多種愈倍。一時買得,萬劫長存。
借問此田在什麼處?在雷峰山海雲寺裡。管田老漢,喚做天然,若有本錢,要尋利息,車載鬥量,去問渠看。」
詩的前半部用四言句式描述,針對人們普遍好逸代勞、不勞而獲的心態,呈現他們夢想中的豐收田稼,內容含有兩層意義:其一是諷刺現實中的荒田與理想景況恰恰相反。「官無稅糧,人無爭佔」更是譏諷官府徵稅、人性貪婪的社會現象。其二是比喻供養三寶是福田。末句「問渠」出自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渠」是第三者「他」的稱謂,末段全是戲謔,勸信眾種福田,若不信可向住持函是取利息,語帶幽默,苦中作樂;又開其師函是玩笑,稱他為「管田老漢」,反映澹歸開朗性格及兩師徒感情融洽。
澹歸好用古事入詩,他的《過鄱陽湖》一詩借用鄱陽湖之戰,以史鑑今,簡明有力:
「瀲灧孤颿(帆)出,蕭條一望中。天低前際水,雲折後來風。萬裡無終始,隨流失異同。誰能遺列在,血戰憫群龍。」
鄱陽湖之戰發生在元朝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陳友諒在江南稱帝,國號大漢。朱元璋火燒陳六十萬海軍,奠定了日後平定江南,收復中原,明朝開國的基礎。這場戰役死傷慘重,《明史》記當時「湖水盡赤,友諒兵大亂,諸將鼓譟,乘之斬首二千餘級,焚溺死者無算。」澹歸借這戰役,暗喻漢人為保家園扺抗清軍。「雲折後來風」暗示南明抗清的戰爭失敗。「瀲灧」形容水波蕩漾、水波相連。「出」字帶有動感,「孤」、「蕭」蕭條的景象,既反映漢人兵力單薄,也反映詩人內心孤寂,折射自己在南明不如意、孤掌難鳴的經歷。
澹歸的詩記錄了清初戰亂及遷海帶來民不聊生的禍害,令海雲寺及海幢寺糧食短缺。海雲寺在番禺東偏,廣州東南水路四十裡的雷峰山上,雖然環境「博大奇觀、幽趣莫比」,戰爭造成的饑荒令寺僧生活非常拮据,要依靠募捐接濟,函是自嘆當時要乞食解決困境:「戰後無炊強下山」、「因僧乞食下彭湖」。即使位處廣州的海幢寺,百餘僧人面對漸漸粥飯不給之困境,澹歸難免有「巧婦難為無米炊」的慨嘆:
「法輪未轉食輪轉,食輪不轉法輪偃,借問如何轉法輪,大石小升一樣滿。」
澹歸《為雷峰乞米說》記述缺糧是由於清政府下令遷海,令田耕荒廢了一半、寺中存米沒了八成:
「近來遷海,鯨波如沸,人民驚竄,戰鬭縱橫,雷峰有些田,沒了十之五,雷峰有些盤米,沒了十之八。」
「鯨波如沸,人民驚竄」八字勾劃出遷界對居民生活的嚴重打擊。文中澹歸自譏為叫化子討飯,但寫來文筆詼諧、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