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詩僧「澹歸今釋」著作被乾隆禁毀,圓寂100年後仍受文字獄牽連

2021-01-20 重樓逾陀

海幢寺詩系中另一位清初著名詩僧澹歸今釋,是天然和尚函是的弟子,其著作被乾隆禁毀,圓寂近百年後仍受文字獄牽連。

澹歸(1614-1680),俗姓金,名堡,字道隱,浙江仁和人(今杭州),明崇禎十三年進士,明朝時任山東臨清知州,明朝滅亡後曾先後出仕隆武、永曆兩位南明君主。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即清兵入關翌年,明崇禎堂兄朱由嵩在南京延續明朝政權,號弘光帝,為南明第一代君主,同年五月,稱帝僅數月在南京被虜。同年閏六月,鄭芝龍等擁崇禎孫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登基,改元隆武。澹歸投隆武帝,獲授職禮科給事中,澹歸奏請恐鄭芝龍兵權過大弄權,以丁母憂為由棄官歸隱。

順治三年(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號永曆。順治五年(永曆二年,1648),永曆帝詔澹歸入朝,授職兵科給事中。澹歸因黨派紛爭被誣告收贓款下獄,在梧州獄中受酷刑險死,謫遣戍清浪衛。順治七年(永曆四年,1650)抵桂林時南明已失陷,遂剃髮為僧。順治九年(1652)三十九歲,南下廣東番禺雷峰山海雲寺,在天然和尚函是座下受具足戒,法名今釋,字澹歸。初當海雲寺廚房碗頭,又曾擔任萬年寺書記。

澹歸的功績是他在順治十八年(1661)到仁化縣丹霞山(今韶關)建別傳寺,以智者大師四十年建十二道場為榜樣,勉勵自己效法智者大師建寺之願力。同門今無和尚記述澹歸創建別傳寺的決心,猶如金剛般堅固:

「澹歸以金剛心鑄成霞山一席,使法王有居有處,龍象可步可隨,幽谷迎人,長林適意,宜其情見於言。」

丹霞山別傳寺後與曲江會龍庵、仁化準提閣、始興新庵、南雄龍護園,合稱為「丹霞四下院」。現在的別傳寺已成為旅遊熱點,旅遊時大可懷緬創寺的澹歸和尚。

澹歸奉函是為別傳寺住持,自己退為西堂。康熙七年,函是傳法澹歸為第四法嗣。康熙十三年澹歸繼席別傳寺。康熙十七年,赴浙江嘉興楞嚴講寺請萬曆版的《大藏經》。康熙十九年(1680)秋,澹歸在平湖(今蘇州)圓寂,世壽六十七歲。

函是與澹歸兩師徒感情深厚,函是寫有多首送別澹歸的詩,如《送澹西堂之海幢》、《送澹歸行化五羊》、《送澹西堂下廣州》。澹歸圓寂,函是撰《哭澹歸》詩悼念,詩中參透生死,惟惋惜痛失僧材:

「人生莫不死,安可傷形役,一百年終歸何鄉?況已六十七,詎足論短長。所傷法運衰,死者皆賢良,法眼在一時,歲月多荒唐,波旬入人心,善觀其向方。」

歷史對澹歸評價褒貶不一,因他跟清朝藩王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關係密切,寫《元功垂範》為尚可喜歌功頌德;但他又曾撰《梅嶺記》發揚文天祥不屈精神。

澹歸著作被門人編輯成《遍行堂集》四十九卷,由韶州府知府高綱為之制序,及《遍行堂續集》十六卷。澹歸是南明朝臣,作品又帶有遺民色彩,在他圓寂九十五年後遭到文字獄。乾隆四十年(1775),大學士于敏中查封高綱之子家藏書籍,當中包括澹歸著作,上奏銷毀,乾隆頒諭:

「朕檢閱各省呈繳應毀書籍,內有僧澹歸所著《遍(遍)行堂集》,系韶州府知府高綱為之制序,兼為募資刻行。因查澹歸名金堡,明末進士,曾任知縣,復為桂王朱由榔給事中,當時稱五虎之一。乃託跡緇流,籍以苟活,其人本不足齒,而所著詩文,中多悖謬字句,自應銷毀。」

乾隆又諭令銷毀澹歸的墨跡墨刻、刪除澹歸別傳寺開山祖師之名及將別傳寺開放給十方常住:

「墨跡墨刻亦不應存……將其寺作為十方常住,削去澹歸開山名目。」

澹歸在海幢寺十年,現時重建的海幢寺只有他的兩句法語刻在石燈炷上:「鏡影燈光,珠回玉映」。燈是五供養之一,《普賢行願品》將燈炷比喻為須彌山:「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澹歸的字猶如法供養。

澹歸是清初著名文人,與清初文壇名士錢謙益、方以智等往來唱和。詩歌酬唱是中國詩歌的傳統之一,可追溯至《詩經》。孔子認為詩具有文藝的社會功能,可以培養「興觀群怨」的四種能力;其中「群」是合群,指通過詩歌互相切磋,可以溝通感情,提高寫詩做人的雙重修養。王夫之撰《金堡列傳》,詳細記載澹歸出家前的經歷,可算是澹歸前半生的傳記。澹歸曾為錢謙益(1582-1664)《列朝詩傳》作序。澹歸與方以智(1611-1671)相交,二人同是抗清後遁入禪門的遺民詩人,在梧州詔獄亦曾作詞寄方以智。方以智駐錫青原行思祖庭的青原山淨居寺,澹歸曾往探望,寫下《青原山贈藥地禪師》:

「未了青原付與誰?壎篪同調更相吹。千峰紫氣當關覆,十面香雲匝地圍。爻象曾憐山下火,鬚眉且駐劫前灰。直鉤釣得獰龍後,限作飛流不許歸。」

康熙十年(1671)方以智因文字獄押往廣東,途經惶恐灘猝逝,澹歸作《風流子·挽藥地和尚》詞悼念,贊方以智為「先覺先知」、「獨運靈機」。

王夫之評澹歸詩「熟知天下利病,文筆清堅,度越溪徑」、「銛刻高舉、獨立古今間」。澹歸詩文特色是善用語體化、好用古事、及諷刺幽默。澹歸擅長將雅文學與俗文學結合,《遍行堂集》有不少白話語體作品。《退一步寬一著歌而徐仲遠壽》是一首祝壽歌,也是一首七言古詩,內容充滿人生哲理,寫得很口語化,方便大眾明白記憶:

「退一步寬一著,玅合長生資大藥,此中無處著輸贏,此外誰能論強弱。借問何人處此方?守雌自昔開雄畧。南州高士南池舟,水天一合涼於秋,主賓真率各無事,眼前活活行雲浮。」

澹歸《雷峰乞米文》用「倒反」手法的口語體來寫,盡顯諷刺幽默的文筆:

「一箇(個)所在,有若干田,不用犁鋤,隨人下種,種子是飯,灌溉是湯。也不開花,也不結實,收成極好,不比尋常。水旱不侵,肥磽不異,官無稅糧,人無爭佔。雖無佃戶,不欠一些,少種多收,多種愈倍。一時買得,萬劫長存。

借問此田在什麼處?在雷峰山海雲寺裡。管田老漢,喚做天然,若有本錢,要尋利息,車載鬥量,去問渠看。」

詩的前半部用四言句式描述,針對人們普遍好逸代勞、不勞而獲的心態,呈現他們夢想中的豐收田稼,內容含有兩層意義:其一是諷刺現實中的荒田與理想景況恰恰相反。「官無稅糧,人無爭佔」更是譏諷官府徵稅、人性貪婪的社會現象。其二是比喻供養三寶是福田。末句「問渠」出自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渠」是第三者「他」的稱謂,末段全是戲謔,勸信眾種福田,若不信可向住持函是取利息,語帶幽默,苦中作樂;又開其師函是玩笑,稱他為「管田老漢」,反映澹歸開朗性格及兩師徒感情融洽。

澹歸好用古事入詩,他的《過鄱陽湖》一詩借用鄱陽湖之戰,以史鑑今,簡明有力:

「瀲灧孤颿(帆)出,蕭條一望中。天低前際水,雲折後來風。萬裡無終始,隨流失異同。誰能遺列在,血戰憫群龍。」

鄱陽湖之戰發生在元朝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陳友諒在江南稱帝,國號大漢。朱元璋火燒陳六十萬海軍,奠定了日後平定江南,收復中原,明朝開國的基礎。這場戰役死傷慘重,《明史》記當時「湖水盡赤,友諒兵大亂,諸將鼓譟,乘之斬首二千餘級,焚溺死者無算。」澹歸借這戰役,暗喻漢人為保家園扺抗清軍。「雲折後來風」暗示南明抗清的戰爭失敗。「瀲灧」形容水波蕩漾、水波相連。「出」字帶有動感,「孤」、「蕭」蕭條的景象,既反映漢人兵力單薄,也反映詩人內心孤寂,折射自己在南明不如意、孤掌難鳴的經歷。

澹歸的詩記錄了清初戰亂及遷海帶來民不聊生的禍害,令海雲寺及海幢寺糧食短缺。海雲寺在番禺東偏,廣州東南水路四十裡的雷峰山上,雖然環境「博大奇觀、幽趣莫比」,戰爭造成的饑荒令寺僧生活非常拮据,要依靠募捐接濟,函是自嘆當時要乞食解決困境:「戰後無炊強下山」、「因僧乞食下彭湖」。即使位處廣州的海幢寺,百餘僧人面對漸漸粥飯不給之困境,澹歸難免有「巧婦難為無米炊」的慨嘆:

「法輪未轉食輪轉,食輪不轉法輪偃,借問如何轉法輪,大石小升一樣滿。」

澹歸《為雷峰乞米說》記述缺糧是由於清政府下令遷海,令田耕荒廢了一半、寺中存米沒了八成:

「近來遷海,鯨波如沸,人民驚竄,戰鬭縱橫,雷峰有些田,沒了十之五,雷峰有些盤米,沒了十之八。」

「鯨波如沸,人民驚竄」八字勾劃出遷界對居民生活的嚴重打擊。文中澹歸自譏為叫化子討飯,但寫來文筆詼諧、不卑不亢。

相關焦點

  • 整你沒商量:皇帝的找茬遊戲——文字獄
    文字獄作為中國封建時代的主要歷史現象,這種文字找茬遊戲一度被皇帝們作為一種主要娛樂。從周秦的誹謗開始,花樣越來越多,直至宋明清,發展成令人髮指的文字獄案件。顏異案便是其典型,顏異因為白鹿皮幣一事頂撞了漢武帝,後被人告發有誹謗朝政嫌疑,被漢武帝以「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誹」處死。宋朝以後,逐漸發展成為文字找茬遊戲。直到明清兩代這種誹謗罪開始被無限放大,甚至發展成為「十惡」之首的「謀反」罪。
  • 易中天說乾隆沒幹好事,大搞文字獄,導致近代化人才儲備被摧殘
    2020年6月30日,愛新覺羅某位後裔投訴著名教授易中天,這位所謂的清朝皇室後裔之所以要投訴易中天,是因為看到易中天公然指責乾隆統治中國60多年,沒幹過好事,不是一位好君王。他認為易中天作為教授,侮辱了他的祖先乾隆,還給易中天扣上破壞民族和諧的大帽子。
  • 乾隆罵了紀曉嵐一句話,埋下了清朝滅亡的禍根!
    清朝是一個備受爭議的王朝,乾隆更是其中備受爭議的皇帝。得益於《戲說乾隆》、《銅齒鐵牙紀曉嵐》等電視劇,讓乾隆成為了歷代知名度最高的皇帝。在諸多電視劇中,乾隆和紀曉嵐的關係,可謂君臣相得益彰,一個英明一個賢達,這對好基友一時傳為美談!
  • 清朝由盛轉衰的開始竟是乾隆王朝,你敢信嗎!
    乾隆皇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非常傑出的皇帝。在康熙、雍正兩代的基礎上,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進一步實現了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但事實上,這也是清代由盛轉衰的一個起點。乾隆皇帝全名愛新覺羅弘曆,雍正的第四個兒子。他年輕聰明,12歲就被祖父康熙皇帝養在宮殿裡。
  • 看史料而生疑:如果劉墉紀曉嵐是清官,乾隆皇帝為何將他們充軍發配?
    「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這兩個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是我們看清朝史料,特別是《清史稿》和《清史列傳》就會發現一些問題:如果劉墉紀曉嵐是清官,乾隆皇帝為什麼要將他們充軍發配——充軍發配已經是法外開恩,要是按劉墉紀曉嵐所犯的律條,是應該賜死甚至棄市的。
  • 「文字獄」到底有多可怕?
    將這三步匯總起來,便是叫人不寒而慄的「文字獄」。據考,中國最早的文獄,應該上溯到公元前548年的「崔杼弒莊公」案。《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這是一個大義、悲壯、令人肅然起敬的史家三兄弟的故事。此後,幾乎歷朝歷代都有發生。而最多最甚者,當屬有清一朝。
  • 嘉慶掌權後,和珅被賜死家中,乾隆的另一寵臣紀曉嵐結局如何?
    嘉慶掌權後,和珅被賜死家中,乾隆的另一寵臣紀曉嵐結局如何?對和珅和紀曉嵐的形象,我們在的電視《鐵嘴銅牙紀曉嵐》中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電視是經過美化以及虛擬歷史的。可以說。君臣之間的關係,根本不可能存在電視劇中那樣的平和。
  • 嘉慶掌權後,立刻賜死和珅,乾隆另一寵臣紀曉嵐的結局如何?
    影視劇中,和珅跟紀曉嵐差不多大,實際上紀曉嵐出生於1724年,和珅出生於1750年,兩人相差26歲,紀曉嵐的長子、次子都比和珅大。跟和珅處於同一時期的是劉墉劉羅鍋。 紀曉嵐1754年就考中進士,那時和珅才4歲,一個是官場上的前輩,一個是後進。
  • 清朝早期埋下了什麼禍根?為什麼它註定滅亡?
    至此之後滿清徹底地站在了漢族的對立面,由於對漢族的畏懼,不允許漢人進入權力高層,同時開始文字獄,以絕後患。漢族的反抗以及區域的強大,讓清朝好幾代君主都坐立不安,特別是雍正晚年對漢人的戒備心越來越重,從而導致大興文字獄,乾隆接班後更是為了鞏固滿清文化,清除漢文化而焚燒大量不符合滿清文化的書籍。
  • 乾隆授意的編撰的《四庫全書》,是思想文化的總匯,更有插曲!
    雍正六年(1728)年,呂留良被扣以「夷夏之防」的反清言行,被雍正開棺戮屍,他的兒子和一批學生被梟首示眾,他的孫子被發配到新疆為奴;只因《虯蜂集》中的「翹首待重明」的詩句,被誣陷為企圖光復明朝,構成叛逆之罪,《虯蜂集》的作者李驎的九族被誅,他的小兒子李應曾
  • 「十全老人」乾隆性格密碼:一個完美主義的強迫症患者
    他是橫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朝廷老臣,是乾隆初年的輔政大臣和內閣總理大臣,也是清朝唯一一個獲得配享太廟殊榮的漢人,可就是這樣一位功勳卓著而又特別善於收斂鋒芒的臣子,在一心追求完美的乾隆面前也馬失前蹄了。  就因為位極人臣的張廷玉太想為自己的人生畫一個完美句號了,他在76歲那年向乾隆提出了退休回家,可是張廷玉心中的「完美」恰恰成了乾隆心中的「不完美」。
  • 乾隆的詩為什麼爛|大象公會
    ▍乾隆晚年朝服像對於這樣的成就,乾隆自己頗為得意。在生命的最後一年,他驕傲的宣稱:「餘以望九之年,所積篇什幾與全唐一代詩人篇什相埒(相等),可不謂藝林佳話乎?」只可惜,乾隆的「藝林佳話」在當代徹底破產。今天談起乾隆,無論談論者是否真的具有文學鑑別能力,其詩作與品味都已淪為笑柄。乾隆的詩到底有多爛?主要問題出在哪?怎樣以正確的姿勢把他批判一番?
  • 清朝有位徒步旅行家,看遍世間美景,寫了禍害文章
    清朝時期浙江天台有一個名叫齊周華的文人,無論是琴棋書畫他都很有一手,只是他的腿腳有一些瘸,因此還自己取了一個綽號,雖然瘸了一條腿,可是他卻是一個喜歡雲遊四海的人,因此成為了一個清朝的徒步旅行家,在山水之間浪跡了近30年的時間。
  • 清朝最幸運的公主,一生受乾隆皇帝寵愛,兒子破了古代一項紀錄
    清朝最幸運的公主,一生受乾隆皇帝寵愛,兒子破了古代一項紀錄 《延禧攻略》正在熱播中,還有幾集就要大結局了,該劇播出至今有很不錯的收視率和話題度。劇中的人物個個形象鮮明,深入人心,就連裡面的宮鬥戲碼都看得讓人直呼過癮,這樣的好劇自然經得起推敲。
  • 張宏傑:乾隆時代的中國人是「做穩了的奴隸」
    當馬戛爾尼代表團鎩羽而歸時,英代表團成員巴羅寫道:清朝人缺乏自尊心,因政府從來沒把百姓當做成年人,而是當成兒童和奴隸,「人人都有可能變成奴隸……人的尊嚴的概念巧妙地消滅於無形。」就在乾隆自命不凡地以為天朝「無所不有」時,西方對東方文明曾有的敬意被徹底擊碎,他們看到的是一個野蠻、封閉、愚蠢的政權。
  • 「每日文物鑑賞」講究對稱之美的對錢
    從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首鑄「天聖元寶」真篆書二品對錢開始,至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滅亡止,104年間北宋政府先後鑄造發行有「天聖元寶」、「明道元寶」、「皇宋通寶」、「至和元寶」、「治平元寶」等對錢25種。
  • 7張罕見的乾隆生活畫像,圖1穿著漢服撫琴,圖5圍獵兇猛的老虎
    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在其近六十年的統治時期,有著許多的愛好,比如他愛好名人字畫,收藏印章。除了這些,他還是歷史上最喜歡畫像的帝王之一,以至於留下了許多不同時期的畫像。現在就來欣賞一下乾隆生活方面的畫面,來領略一番這位公認的命最好的皇帝,閒暇時的風採。
  • 史上最駭人聽聞文字獄,數千人受刑被殺百人,源富家子弟閒得蛋疼
    說起文字獄,史上並不鮮見,歷朝歷代都有,如秦始皇焚書坑儒,北宋蘇東坡烏臺詩案,明代的李贄案等等,這些都是因為說話、作詩、寫文章不注意,導致得罪人,有的因黨爭,或者拍馬屁拍錯了,話說回來,這都是自找的,畢竟做什麼都有風險,既然當了官,食人俸祿,忠人之事,這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