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化最成功的10種動物

2020-10-23 靜在海的角落

野豬

野豬(學名:Sus scrofa)又稱山豬,豬屬動物。野豬分為歐洲野豬和亞洲野豬,在全世界有27個亞種,亞種間和亞種內核型都有一些差異,染色體數(2n)在36~38之間,如西歐野豬2n=36或37,日本野豬2n=38,但彼此間沒有繁殖障礙。可以生育後代,它們廣為分布在世界上,不過由於人類獵殺與生存環境空間急劇減縮等因素,數量已急劇減少,並已經被許多國家列為瀕危物種。野豬是雜食性的,只要能吃的東西都吃。一般的野豬群有2-3隻母豬與一群幼豬,公豬只在發情期才會加入豬群。

現今人類肉品食物主要來源之一的家豬,也是於8000年前由野豬所馴化而成。野豬不僅與家豬外貌極為不同,成長速度也遠比家豬慢得多,體重亦較重。

犛牛

犛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犛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體兩側和胸、腹、尾毛長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犛牛生長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區,能耐零下30℃一40℃的嚴寒,而爬上6400米處的冰川則是犛牛爬高的極限。中國犛牛佔世界總數的85%,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

史記·孝武本紀》載:"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犛牛以為俎豆牢具。"西方國家見其主產於中國青藏高原藏族地區,因而也稱它為西藏牛。犛牛的尾巴如象馬尾,所以也有人稱它為馬尾牛。

偉大的自然科學家達爾文將其物種進化的結論運用到家畜起源的問題上,認為家畜是經人馴養的野生動物而產生的。

雪貂

雪貂(學名:Mustela putorius furo):平均體重0.3-2.7千克;平均體長33-41釐米,平均尾長7.6-10釐米;壽命為7-10歲。其身形細長、腿腳短小,頭形扁平、呈三角形。毛色呈野生色或白化色。白貂體形雪白、尾巴較蓬鬆、尾尖為黑色。其餘種類身上布滿褐色、黑色、白色或混色的毛。

野生雪貂的棲息地是靠近水源的森林和半林地。喜歡棲息在海拔800-1600米的針葉闊葉混交林和亞寒帶針葉林中。極具破壞性,尤其喜愛偷獵家禽;而家養雪貂通常作為寵物餵養,或被用來驅趕洞穴中的老鼠和兔子。

寵物貂的馴養歷史不明,但很有可能在2500年前就已經開始,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的古埃及時代原生種鼬鼠。當代仍有一些地區利用歐洲雪貂來獵捕兔子,但漸漸被馴養為寵物的寵物貂已經不適合野外生活。雪貂一詞常常讓人誤會寵物貂是全白色,其實全白的寵物貂是非常少見的。

雞是一種家禽,家雞源出於野生的原雞,其馴化歷史至少約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後雞肉和雞蛋才成為大量生產的商品。雞的種類有火雞、烏雞、野雞等。而且雞也是12生肖中的一屬。

雞是最常見的家畜之一,雞已經成為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地區的烹飪藝術,雞肉可以根據地區和國家的不同口味製作。根據美國的估計,地球上有超過190億隻雞,數量超過了人類。這些物種可以用24種發音來交流,每種聲音都有不同的含義,其中包括對其他動物發出警告。


駱駝

駱駝,頭較小,頸粗長,彎曲如鵝頸。軀體高大,體毛褐色。極能忍飢耐渴。駱駝可以在沒有水的條件下生存三周,沒有食物可生存1月之久。

駱駝是駱駝科駱駝屬的動物,只有兩種。生活在沙漠邊緣的人類早在公元前3000年已經開始馴養駱駝,作為役畜,以供馱運和騎乘,有許多國家有倚賴駱駝為生的駱駝牧民,甚至有駱駝騎兵。單峰駱駝毛短,主要生活在北非洲和西亞洲、印度等熱帶地域,生活在沙漠地帶的牧民以駱駝奶甚至駱駝血作為食物,目前全世界只有1400萬頭,全部都是家畜。

駱駝由於胃內附生有水俘,作儲水用,故能耐渴。駱駝鼻子構造異常特別,鼻腔內布滿彎曲微小氣道。當駱駝大量消耗水分時,其分泌物變得乾燥,形成硬膜。駱駝呼氣時,這種硬膜能吸收來自肺部的水分;當它吸氣時,貯藏在硬膜中的水分又被送至肺部,循環不已。

山羊

山羊(學名:Capra aegagrus hircus)又稱夏羊黑羊羖羊,和綿羊一樣,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家畜之一。

中國山羊飼養歷史悠久,早在夏商時代就有養羊文字記載。山羊生產具有繁殖率高、適應性強、易管理等特點,至今在中國廣大農牧區廣泛飼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山羊業發展迅速,成就顯著。中國山羊分布的地區廣,遍及全國,全國有一半以上的省(區)山羊頭數超過綿羊。南方一些省(區)不能養綿羊的地方卻可以養山羊。

山羊會改變植物社群與森林結構,且會將疾病傳染給原生的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弘景曰∶山羊即《爾雅》 羊,出西夏,似吳羊而大角、角橢者。能陟峻 , 羌夷以為羚羊,角極長,唯一邊有節,節亦疏大,不入藥用。

根據出土的牛顱骨化石和古代遺留的壁畫等資料,可以證明普通牛起源於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時代開始馴化。原牛的遺骸在西亞、北非和歐洲大陸均有發現。多數學者認為,普通牛最初馴化的地點在中亞,以後擴展到歐洲、中國和亞洲。亞洲是野牛原種的棲息地,迄今仍有許多在原地生活於野生狀態中,而在歐洲和北美則除動物園和保護區尚存少數外,野牛已絕跡。中國黃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許多地方發現,如大同博物館陳列的原牛頭骨,經鑑定已有7萬年。安徽省博物館保存的長約 1米餘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區更新世晚期地層中發掘到的。此外,在東北的榆樹縣也發掘到原牛的化石和萬年前牛的野生種遺骨。

馴化了的普通牛,在外形、生物學特性和生產性能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野牛體軀高大(體高1.8~2.1米)、性野,毛色單一、多為黑色或白色,乳房小、產乳量低、僅夠牛犢食用。經馴化後的牛體型比野牛小(體高在1.7米以下),性情溫馴,毛色多樣,乳房變大,產乳量和其他經濟性能都大大提高。

家豬

人類蓄養家豬的歷史相當悠久,中國飼養的豬即是人類最早馴養的豬的直系後代。20世紀後期,家豬發展培育達到成熟。豢養區域,多為生產穀物或玉米的農產產地。世界各地飼養家豬的方式多為圈養,根據世界糧食組織的統計,在2010年底,全世界家豬約為9.65億頭。其中,中國的家豬為4.76億頭,佔總數49%,為全世界第一;第二名則為美國,為6.49千萬隻。

在十二生肖裡豬列末位,稱之為亥。有很多關於豬的典故和習俗。

貓,屬於貓科動物,分家貓、野貓,是全世界家庭中較為廣泛的寵物。家貓的祖先據推測是起源於古埃及的沙漠貓,波斯的波斯貓,已經被人類馴化了3500年(但未像狗一樣完全地被馴化)。

一般的貓:頭圓、顏面部短,前肢五指,後肢四趾,趾端具銳利而彎曲的爪,爪能伸縮。夜行性。

以伏擊的方式獵捕其它動物,大多能攀援上樹。貓的趾底有脂肪質肉墊,以免在行走時發出聲響,捕獵時也不會驚跑鼠。行進時爪子處於收縮狀態,防止爪被磨鈍,在捕鼠和攀巖時會伸出來。

狗(拉丁文Canis lupus familiaris)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食肉目、裂腳亞目、犬科動物。中文亦稱"犬",狗屬於食肉目,分布於世界各地。狗與馬、牛、羊、豬、雞並稱"六畜"。

有科學家認為狗是由早期人類從灰狼馴化而來,馴養時間在4萬年前~1.5萬年前,發展至今日。被稱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現如今是飼養率最高的寵物。其壽命約十多年。

在中國文化中,狗屬於十二生肖之一,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11位。

相關焦點

  • 10個冷知識:人類至今只馴化了14種動物,還能繼續馴化其他動物嗎
    10個冷知識:人類至今只馴化了14種動物,還能繼續馴化其他動物嗎馴獸表演10.人類甚至可以馴化所有動物人類至今為止完全成功馴化的動物只有14種,和人類已知的150萬種動物相比微不足道,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無法繼續馴化其他動物,誇張些來講世界上就沒有人類不能馴化的動物,只要可以幹預其繁殖的動物理論上都是可以馴化的,而問題只有難度和成本,當經濟價值足以讓人類不顧及難度和成本,再給予足夠的時間,人類甚至可以馴化地球上所有的動物。
  • 人類馴化最成功的十種動物,狗是最好的馴養寵物
    古往今來,人類馴化過的動物有很多種,馴化動物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的一種文明實踐活動,不同動物的馴養方式方法也不盡相同。那麼你們知道人類馴化的動物有哪些嗎?今天呢就由探秘志小編為大家揭秘馴化最成功的10種動物,感興趣的不妨一起往下看!
  • 既然動物可以被馴化,為何人類不去馴化食肉動物?比如說鬣狗
    要知道狗是人類最忠實的夥伴,那麼你知道嗎?狗是通過狼馴化而來的!人類從古時候就有馴化動物的習慣,但是相比較而言食肉動物馴化的比較少,要知道人類馴化食肉動物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狼了,那麼鬣狗這種戰鬥力強大的動物為什麼沒有在人類的馴化名單中,這裡面有許多因素造成,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 狗是在什麼時候被人類馴化成功的?目前有3種主流假說!
    研究人員從阿根廷、比利時、德國、俄羅斯、瑞士和美國收集了18種犬科動物的化石,並提取了線粒體DNA。其中,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2008年10月在比利時蓋耶特洞穴發現,距今3.17萬年的狗的頭蓋骨化石。 在比較了這18種犬科動物與49種現代狼和77種現代狗的線粒體DNA序列後,塞爾曼等人。構建線粒體DNA遺傳系統樹,揭示二者之間的關係。
  • 狗是在什麼時候被人類馴化成功的?目前有3種主流假說
    犬科動物的化石,並提取了線粒體DNA。其中,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2008年10月在比利時蓋耶特洞穴發現,距今3.17萬年的狗的頭蓋骨化石。在比較了這18種犬科動物與49種現代狼和77種現代狗的線粒體DNA序列後,塞爾曼等人。構建線粒體DNA遺傳系統樹,揭示二者之間的關係。在仔細分析了遺傳樹上的所有信息後,研究人員認為,幾乎所有現代狗都與古代歐洲犬科動物有密切關係,但與中國或東亞的狼沒有關係。
  • 或許沒有不可馴化的動物,包括人類,甚至植物都會被馴化
    馴化是指人類利用植物或動物,通過選擇性繁殖,將其轉化為對人類有益的物種。從歷史上看,人類馴化有三個目的。第一個是創造現成的食物來源,比如把野生牛的祖先變成飼養牛而得到牛肉。第二種是利用動物來工作,從運輸到戰爭都可以用,馬和驢就是最好的例子。
  • 《遺傳學》:科學家找到動物「馴化基因」
    《遺傳學》:科學家找到動物「馴化基因」
  • 除了人類哪種動物進化的最成功?是貓嗎?
    對於人類而言,哪些動物與人類更加的親近,通常就會被認為是進化比較成功的。微觀中,除了人類,誰是進化最成功的動物?有人說,貓是除了人類進化最成功的的動物。那麼,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呢?上面我們說過,從宏觀上看,現存的生物進化都是很成功的,尤其是鱷魚、大熊貓這種「活化石」類的動物,更是在地球上生存了成千萬上億年。但是,進化其實也有高低的,它的高低劃分通常是根據食物鏈的位置來決定的,像我們人類站在當下食物鏈的最頂端,那麼,可以說人類是進化最成功的動物。
  • 人類馴化狼產生了狗,為什麼沒有嘗試馴化老虎?是不敢嗎?
    他認為,可馴化的動物都是可以馴化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簡單來說,動物是否能夠被人類馴化,早已被自然所決定,並不是外部因素所決定。人類只是讓這一特徵被顯現出來而已。事實上,在幾千萬年的進化中,人類幾乎嘗試了所能接觸的全部大型哺乳動物,可是只有14種最終被人類馴化成功。其數量之少確實令人費解。
  • 進化最成功的動物是人類,那麼進化最成功的植物是什麼?
    提起達爾文進化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目前為止關於物種的起源發展最普遍被人接受的一種說法。人類作為目前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無疑是地球上進化最為成功的物種,那麼你知道地球上進化最成功的植物是什麼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狗作為狼的馴化產物,在人類的飼養下數量已達到四億之多。溫順可愛的貓咪數量高達六億隻,卻和老虎獅子同屬一科。這足以說明,野生動物的黃金時代早已過去,如今但凡能在地球上廣泛分布的大型動物,要麼是人類,要麼就是人類飼養的家畜寵物。
  • 人類曾嘗試卻未能馴化的七種動物,可愛的浣熊為何無法馴化?
    人類曾經試圖馴化一些動物,但是均以失敗告終。一部分是因為對人類太過警惕,無法接近;一部分則是因為狂野的天性而對人類產生威脅;而還有一種情況則是馴服但未馴化,在這種情況下,動物被飼養並可能服從人類,但將其歸類為家畜並不足夠安全,仍具有狂野的本能。下面就來介紹一下人類曾經嘗試卻未能馴化的十種動物。
  • 科學家重現動物馴化:如何再現從狼到狗的轉變過程
    這是第一種被馴化的動物。由於需要的動物蛋白質變少,所以人類的身高變低。在發明網之後,人類得以獲得活著的動物,這時也開始以食肉為目的在一個封閉區間飼養動物。由於豬的生長和繁殖都很快,二師兄是第一種作為儲備肉的家畜。 當人類徵服了自然環境,逐漸建立起人類社會的過程中,人類的社會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人類社會從原先的與其他野蠻生物的競爭,變成了人類各個種族和各個聯盟之間的鬥爭。
  • 是狼是狗丨為何有的註定野生:一些動物馴化失敗的原因
    簡單來說,馴化就是把野生動物改變成對人類有用的東西。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亞歐大陸的馬被馴化了,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是非洲的斑馬卻沒有被馴化,它們依舊悠閒漫步在非洲草原之上。亞歐大陸的豬成功被馴化了,成為了餐桌上的日常佳餚;而美洲西端的真正的野豬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
  • 除了人類,自然界中還有沒有可以馴化動物的動物?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馴服只會發生在人和動物之間,而且是人馴服動物。馴服是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馴服就是一種動物利用各種手段使另一種動物順從自己。那麼,在自然界中,除了人,還有沒有動物馴服另一種動物的例子呢?答案是肯定的。
  • 昆明動物所家養動物起源與馴化研究取得進展
    家養動物的馴化是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的重要內容,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促進了人類生活方式從狩獵向畜牧的轉變。闡述家養動物的起源與馴化相關問題,對有效保護和利用家養動物,了解人類自身的進化歷史和疾病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 為何老虎和獵豹不能被人類馴化?被馴化的動物要同時滿足6個條件
    於是,人類開始「連哄帶騙」地讓一些動物進入人類的定居點,對它們進行馴養,以便更好地滿足人類對食物、勞動、陪伴等方面的需要。數千年來,人類嘗試著對很多物種進行馴化 ,但只有對極少數的物種的馴化取得了成功,如:牛、羊、馬、豬、雞、狗、貓等。如今,這些物種都遍布全球各地,在各個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 雲南學者發現中國東北為人類最早馴化牛類動物的地區之一
    雲南學者發現中國東北為人類最早馴化牛類動物的地區之一  【解說】11月11日,記者從雲南師範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張虎才帶領的國際合作研究團隊首次以多學科的科學證據提出:中國東北是人類最早馴化牛類動物的地區之一,改寫了學術界傳統觀點,其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
  • 外來物種是如何被中國吃貨成功馴化的?
    古代世界,對植物和動物的馴化是最基礎的科技 世界上早期文明往往都有自己單獨馴化的農作物 而在交流過程中,同緯度的動植物資源最容易移植▼
  • 人類馴化了狼,為何不去馴化老虎?是因為害怕,還是另有其因?
    在最最開始的時候,世間有了原始人類,人類又經過長時間的進化,變得有點人模人樣了,他們是自己馴化了自己。然後,在整片大森林中,他們又將野生動物馴化成家裡圈養的動物,比如說將狼馴化成了狗,是的,曾經有許多研究報告表明,狗是人類由狼馴化而來的。
  • 人類如何馴化自己?
    研究人員觀察到,最友善的雄性倭黑猩猩往往是最成功的,早期人類可能也有類似的經歷。換言之,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情況下,人類在自己的演化過程中自我馴化,這種更隨和的舉止和態度造就了我們在地球上的成功,也令我們一直繁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