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說
平潭人餐桌上如果只有一道菜
那一定是魚
在平潭人的菜譜裡
魚的種類不計其數、口感各異
但每種魚都是來自海洋的饋贈
讓漁家人大快朵頤
本期
我們將鏡頭對準平潭街面上
常見的黃姑魚
感受平潭地道的煎魚做法
地道的平潭黃姑魚
新鮮海魚頗受寵
挑選好物有門道
黃姑魚在平潭本地的叫法中,稱為「瓦姑仔」,因外形特點酷似黃花魚,因此也被叫做「小黃魚」,是市面上十分常見的魚種之一,一年四季都可見它們的身影,深受平潭人民的喜愛。
配料以蔥姜蒜、青椒為主
雖然形似黃花魚,但在聰慧的海島人民眼中,輕而易舉便能區分出黃姑魚與黃花魚。近日,記者走進城關農貿市場,看到不少商販正在售賣黃姑魚,吸引了很多市民駐足購買。
在一個攤位前記者看到,一隻只個頭適中的黃姑魚平擺在魚筐中,體型修長、頭部中大,體表披著細小的鱗片,腹部呈現微微橙黃色,十分鮮亮,透著一股鮮活的感覺。
「瓦姑仔一斤多少錢?」「是新鮮的嗎?」「便宜點賣不賣」……這是平潭街頭頗具市井氣息的一幕。家庭主婦們趕著清早的時間,到街面上尋找新鮮黃姑魚的身影,看到個大肉厚的品相,就爭先恐後殺價挑貨,付過錢後心滿意足地裝進自己的菜籃子裡。
將魚洗淨,放入鹽醃製一段時間
「平潭人吃魚一定是追求鮮度,只要夠新鮮,魚怎麼做都是好吃的。」市民高豔豔一大早到中埔海鮮市場尋好貨,恰好遇上魚販剛剛送達的黃姑魚,來不及討價還價,她就眼疾手快地挑了幾隻新鮮個大的上秤,「想要挑選到新鮮的黃姑魚首先要觀察魚身的光澤程度,然後再看魚鰓是否鮮紅,新鮮的黃姑魚煮起來格外美味。」
與海相伴大半生
起早貪黑歲月辛
在平潭,黃姑魚是作為漁民的一種海產經濟魚類,以海洋捕撈為主。在平潭各個漁村碼頭,每逢遠洋漁船歸來,總是會滿載著一簍簍沉甸甸的黃姑魚,這些肥美的黃姑魚承載著海洋的恩賜,給漁民帶來生活的期盼。
煎魚的過程中開中低火,並要翻面煎
「黃姑魚基本是沒有養殖的,按照平潭人一貫的說法便是『天然的』,我們漁船外出作業,捕撈回來黃姑魚的數量比較多,我們運到碼頭後就需要工人們幫我們把黃姑魚進行分揀,大隻的用來零售,小隻的就用來曬成魚乾。」漁民林成輝說。
靠海而生是件不容易的事。今年58歲的林成輝,他從18歲便跟隨父親開始學習捕魚,同黃姑魚「打交道」,那時他經常早起貪黑,風吹日曬,每次捕回一簍簍黃姑魚他就格外欣慰。在物質不豐的年代裡,黃姑魚成了他用於果腹的重要支撐,承載了他半生的辛勞歲月。
「小的時候我特別喜歡母親用醬油清水煮黃姑魚,每次煮上一大鍋,我們五六個兄弟姐妹都吃得不亦樂乎,非常滿足。」他打趣地說,「以前吃不起大米,魚倒是吃的多,現在的生活和以前恰恰相反,人們大米不愁,魚卻吃不起了。」
肉質細膩味更鮮
一道煎魚留心間
地地道道的平潭人,對黃姑魚多多少少都懷著一份喜愛之情。黃姑魚從海中捕撈,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甜,不僅深受成人們的喜愛,也是幼兒食用的絕佳選擇。
兩面煎至金黃色
「我們家小孩2周多,非常愛吃魚,因為黃姑魚肉很嫩,燉成湯後肉質軟糯,小孩子吃了易消化,而且營養價值很高,所以平時我經常會到市場上買幾隻大點的燉湯。」市民高豔豔說,「大些的價格相對高,大約18到25元左右,巴掌大小的價格大約在6到13元之間不等。「
黃姑魚是平潭人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或蒸、或煎、或炸……做法五花八門,呈現的美味也各有千秋。近日記者走進市民翁玉蓉家中,直擊平潭地道做法——煎黃姑魚的過程。
加入姜蒜,煸出香味
得知記者前來,翁玉蓉早早把魚處理乾淨,在魚背上劃開幾道,撒上些許鹽巴醃製,讓味道充分滲透到魚肉中。待油鍋一熱,她迅速將黃姑魚放入鍋中煎至金黃色。「煎的過程要保持中小火,防止魚肉燒焦,煎到熟後放一些生薑、蒜末,既能去腥,也能把黃姑魚的鮮香帶出來。」她說。
出鍋裝盤,加入青椒生抽調味即可
黃姑魚在平潭巧婦手中變成一道道美食,刺激著人們的味蕾。而正是最為家常的菜式,成為了許多海島兒女心中濃濃的鄉愁,無論去往哪裡,那一盤鮮香的黃姑魚在心中依舊清晰。
來源:平潭時報
文字:融媒體記者陳小歡
圖片:融媒體記者 蔡起輝
平潭時報社出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見習編輯:魏欣然
責任編輯:林曉玲
值班主任:何榮昌
值班編委:餘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