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烏魯木齊6月20日電(記者 孫亭文)「我一個甘肅人,在沙漠裡學會了遊泳。」新疆油田石西油田作業區黨委書記丁亮指著一個800平方米的水池自豪地告訴中新網記者。
落日的餘輝裡新疆石油工人在樹林旁邊的球場踢足球。 孫亭文 攝
水池坐落在中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乾旱和荒漠未能「限制」石油工人的想像力,該作業區另一個水池裡種著江南常見的荷花,從空中俯瞰荷花為笑臉造型,「我們期望在沙漠裡工作、生活也很舒心,也要有家的感覺。」
石西油田距離新疆石油城——克拉瑪依大約170公裡,這裡的石油工人每年在沙漠裡工作時間比在家的時間要多很多,更多的時候是荒涼和孤獨陪伴著他們。
中新網記者注意到,如果不走出石西油田辦公生活區的大門,裡面綠草茵茵、樹木成林、鳥語花香的景象讓人「懷疑」這裡怎麼會是沙漠腹地?
克拉美麗氣田的工人在公寓的一角聊天。 李彥霖 攝
丁亮在石西油田工作20多年,見證了石西油田從「孤獨的荒漠」向「可以愉快地工作生活」的嬗變。「當年我們利用下班時間,在沙漠裡先種植梭梭、紅柳等抗乾旱的樹種,就算是梭梭、紅柳也很不容易成活,這裡蒸發量大、風沙也大,我們都補種了好多次,才慢慢地成活。」
孫正海是石西油田開發最初的97人之一,石西油田作業區最初給他印象是「環境相當惡劣,以前都是住在鐵房子裡,風沙大每天都灰頭土臉的。」正是這群石油人以「我不相信種不活」的初心,開始肩扛手抬將油田廢舊的鋼管建成輸水管道,開始在沙漠裡種樹、種花,「現在感覺很幸福」,他說。
如今,生活居住在石西油田作業區的石油工人約700人,這個區域還有蔬菜種植區、果樹種植區等。丁亮說,現在和20年前相比,野生動物多了,兔子、狐狸、黃羊、鳥類等都可見到,「空氣溼潤很多,以前空氣乾燥,很多人鼻子經常流血。」
多年來,石西油田共種植冠榆、白蠟、山楂等耐旱、耐寒樹木近15萬棵,種植沙拐棗、紅柳等沙生植物逾36萬棵,每年培育雞冠花、萬壽菊等18個品種的花卉5餘萬株,建成人工草坪3.9萬平方米,還在沙漠中成功種植出2000平方米水域的荷花,人均擁有綠地約1264平方米。石西油田沙漠綠化工程也榮獲中國首屆「國家環境友好工程」獎等榮譽。
石西油田是新疆油田數十年來,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裡植樹播綠的一個縮影。中新網記者先後到訪沙漠腹地的克拉美麗氣田、彩南油田等作業區,在生長著低矮灌木叢的荒漠地帶,各種喬木和花草突然映入眼帘,真可謂是「驚喜」。
新疆油田準東採油廠彩南作業區經理馮業慶也在荒漠中工作了24年,他對荒漠綠化最直觀的感受是「能在漫漫黃沙裡看到綠色,這充滿著希望和生命。疲勞一天的工人從黃沙裡回到滿是綠色的生活區,人的心態都不一樣。」
新疆油田工人們除了植樹造林外,還著重保護沙漠脆弱的生態環境。在彩南油田彩參二井維修現場,油井維修工人採用自己研發並獲專利的設備進行維修,這套設備可最大程度地防止汙水、汙油滲透到泥土裡,破壞油井周邊的植被。
至2017年底,新疆油田綠地面積逾1690萬平方米,綠地率達35.44%,綠化覆蓋率近四成。2018年,新疆油田還將實施節約型綠化建設,努力保護礦區綠化建設成果,為新疆油田礦區職工和居民創造良好的環境,加速美麗礦區建設的速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