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植樹造林數載,在沙漠腹地「愉快地工作生活」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烏魯木齊6月20日電(記者 孫亭文)「我一個甘肅人,在沙漠裡學會了遊泳。」新疆油田石西油田作業區黨委書記丁亮指著一個800平方米的水池自豪地告訴中新網記者。

落日的餘輝裡新疆石油工人在樹林旁邊的球場踢足球。 孫亭文 攝

  水池坐落在中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乾旱和荒漠未能「限制」石油工人的想像力,該作業區另一個水池裡種著江南常見的荷花,從空中俯瞰荷花為笑臉造型,「我們期望在沙漠裡工作、生活也很舒心,也要有家的感覺。」

  石西油田距離新疆石油城——克拉瑪依大約170公裡,這裡的石油工人每年在沙漠裡工作時間比在家的時間要多很多,更多的時候是荒涼和孤獨陪伴著他們。

  中新網記者注意到,如果不走出石西油田辦公生活區的大門,裡面綠草茵茵、樹木成林、鳥語花香的景象讓人「懷疑」這裡怎麼會是沙漠腹地?

克拉美麗氣田的工人在公寓的一角聊天。 李彥霖 攝

  丁亮在石西油田工作20多年,見證了石西油田從「孤獨的荒漠」向「可以愉快地工作生活」的嬗變。「當年我們利用下班時間,在沙漠裡先種植梭梭、紅柳等抗乾旱的樹種,就算是梭梭、紅柳也很不容易成活,這裡蒸發量大、風沙也大,我們都補種了好多次,才慢慢地成活。」

  孫正海是石西油田開發最初的97人之一,石西油田作業區最初給他印象是「環境相當惡劣,以前都是住在鐵房子裡,風沙大每天都灰頭土臉的。」正是這群石油人以「我不相信種不活」的初心,開始肩扛手抬將油田廢舊的鋼管建成輸水管道,開始在沙漠裡種樹、種花,「現在感覺很幸福」,他說。

  如今,生活居住在石西油田作業區的石油工人約700人,這個區域還有蔬菜種植區、果樹種植區等。丁亮說,現在和20年前相比,野生動物多了,兔子、狐狸、黃羊、鳥類等都可見到,「空氣溼潤很多,以前空氣乾燥,很多人鼻子經常流血。」

  多年來,石西油田共種植冠榆、白蠟、山楂等耐旱、耐寒樹木近15萬棵,種植沙拐棗、紅柳等沙生植物逾36萬棵,每年培育雞冠花、萬壽菊等18個品種的花卉5餘萬株,建成人工草坪3.9萬平方米,還在沙漠中成功種植出2000平方米水域的荷花,人均擁有綠地約1264平方米。石西油田沙漠綠化工程也榮獲中國首屆「國家環境友好工程」獎等榮譽。

  石西油田是新疆油田數十年來,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裡植樹播綠的一個縮影。中新網記者先後到訪沙漠腹地的克拉美麗氣田、彩南油田等作業區,在生長著低矮灌木叢的荒漠地帶,各種喬木和花草突然映入眼帘,真可謂是「驚喜」。

  新疆油田準東採油廠彩南作業區經理馮業慶也在荒漠中工作了24年,他對荒漠綠化最直觀的感受是「能在漫漫黃沙裡看到綠色,這充滿著希望和生命。疲勞一天的工人從黃沙裡回到滿是綠色的生活區,人的心態都不一樣。」

  新疆油田工人們除了植樹造林外,還著重保護沙漠脆弱的生態環境。在彩南油田彩參二井維修現場,油井維修工人採用自己研發並獲專利的設備進行維修,這套設備可最大程度地防止汙水、汙油滲透到泥土裡,破壞油井周邊的植被。

  至2017年底,新疆油田綠地面積逾1690萬平方米,綠地率達35.44%,綠化覆蓋率近四成。2018年,新疆油田還將實施節約型綠化建設,努力保護礦區綠化建設成果,為新疆油田礦區職工和居民創造良好的環境,加速美麗礦區建設的速度。(完)

相關焦點

  • 原來梭梭樹的作用這麼大,怪不得被當成沙漠植樹造林的先驅者
    低調又不簡單的梭梭樹目前我國植樹造林的地點主要是選擇了西北地區的沙漠地區,這些沙漠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並非是由環境變化造成的沙漠,而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沙漠化。要知道的是,沙漠是一種自然景觀,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了,而且僅憑人類的力量根本無法消滅它們。
  • 記撒哈拉沙漠腹地的石油人
    這裡的13位員工遠離家鄉,卻樂觀地堅守崗位。對於他們來說,大年初一照常工作很正常。  這已經是採油監督程少勇在營地過的第5個春節了,他的工作是巡查油氣計量站,每天至少三次,每次一小時,確保每口單井運行平穩。記者問他看沒看昨天的春節聯歡晚會,他笑著說:「昨天晚會進行時,我正在巡井路上。等到下班了,晚會也結束了,家人也沒顧得上聯繫。」
  • 最神秘的民族,生活在沙漠腹地,族人以喝血為生,至今過原始生活
    這個世界千奇百怪,人類文明也不是單一的,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些讓後世驚奇的智慧會消失,有些則延續千百年,同時也會洐生出新的文明;如今有一生活在沙漠腹地的最神秘的民族,族人以喝血為生,至今過原始生活。不過這個以血液為生的古老部族並不是因為患有卟啉症,部族的名字是雷迪菜菜族,至今生活在臘幾內亞北部至馬裡南部一片沙漠地帶,過著原始生活,他們經常頭戴怪異的頭套,如果是生活在城市鄉鎮的人,絕對會覺得他們面目可憎。雷迪菜菜族人從何而來,生活了多久?沒有人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喝血?
  • 植樹造林 認種認養認捐當倡導
    報載,受疫情影響,不少人不能出門植樹。各地大力推進「網際網路+義務植樹」,積極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讓更多的人為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出力。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推出「種一棵希望之樹」網絡植樹活動,很多市民以認種、認養、捐資等多種方式參與義務植樹。
  • 去撒哈拉沙漠的腹地中尋找火星營地,在沙丘上面盡情的放空自我
    導語:我們平時去進行旅遊的話,一般都是會在比較出名的地方進行打卡,這樣也是會獲得表面上的一些風光的,但是我們去旅行的意義並不是為了這一點,而是為了能夠去了解一些文化,或者是去了解到當地的一些生活,使得我們的見識也會更加的廣闊一些,對於我們來說,也可以更加的熱愛現在生活的地方,在撒哈拉沙漠中
  • 建大仁科推出基於北鬥通訊技術的氣象監測系統
    北鬥系統可以更快、更方便地進行系統前端的部署,節省投資並達到高效率的管理和高質量的服務。為解決沙漠、戈壁、海域、森林等無人區的氣象數據監測,建大仁科推出一款基於北鬥通訊技術的氣象監測系統,該系統由氣象站、北鬥網關、雲端監控軟體組成。
  • 塔中油田成沙漠腹地綠洲 百餘種鳥類棲息享樂土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高向東 通訊員曹栓平)6月11日,沿著沙漠公路,記者走進塔中油田,發現這裡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一排排胡楊樹全身被泥巴和薄膜裹得嚴嚴實實,儼然穿上了防曬衣。  經了解,原來是正在進行胡楊樹病蟲害防治試驗。
  • 西北油田沙漠腹地「且深1」井鑽前道路跨年冬施
    1月2日,西北油田在塔中勘探的「且深1井」鑽前道路沙漠腹地緊張地施工,遠遠不斷運送砂石料車輛正一步一步沿著已築好的路基向沙漠深處駛去,沙漠中寒霜瑩瑩,施工工人們穿著厚重的棉工裝指揮車輛裝卸戈壁石料
  • 我國最大沙漠現「綠洲」,西北地區轉向「暖溼化」?
    近日,由43隻藏羚羊組成的遷徙隊伍陸續穿越了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向可可西裡腹地行進,一年一度的藏羚羊遷徙產仔季全面開始了。每年春季,青藏高原上數萬隻藏羚羊都會順應季節的呼喊,組成浩浩蕩蕩的遷徙大軍,向可可西裡的太陽湖、卓乃湖等地帶進發,踏上繁衍生息的旅途。大多數人印象裡的可可西裡,是一望無際的群山和略顯乾涸龜裂的草原。但今年的可可西裡同往常相比略有不同。
  • 決戰脫貧攻堅|搬出荒涼沙漠後的幸福生活
    三年前,庫爾班罕所在的達裡雅布依鄉,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距離于田縣城240公裡,全鄉361戶1409人。「住著用胡楊、紅柳枝排扎而成的『芭子房』,喝著克裡雅河高氟、高鹼的澇壩水,沒有路、沒有電、沒有網絡,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貧困發生率高達82%,被稱為沙漠裡的『原始部落』。」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庫爾班罕恍若隔世。
  • 我國最後的一個沙漠村莊,與世隔絕數千年,被外國人發現
    世界上有很多沙漠, 例如,中國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 在那裡,除了沙漠的生物以外,幾乎沒有能在這裡生存的生物, 世界有名的羅布泊在這裡,很多探險家在這裡失去黃泉, 但是,在這片廣闊無限的沙漠中,頑強地生活著一群人,他們幾千年來不與外面的世界交流,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 中國第四大沙漠,蒼天聖地騰格里沙漠給你一次心靈的朝聖!
    騰格里沙漠月潭沙漠生態考察中,「一個人如果真正融入沙漠,喜歡沙漠,那麼他就會受到沙漠的青睞,」這條路線經過反覆推演,摸索出了路線中最適合穿越沙漠的路段,讓我們對沙漠有了更好地了解。月亮湖位於中國內蒙古阿拉土盟騰格里沙漠腹地,是中國境內距離主要城市半徑最短的沙漠探險營地,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在激烈的競爭中尋求刺激,徹底放鬆身心,是最好的旅程。
  • 巴丹吉林沙漠:沙漠中的珠穆朗瑪峰!絕對不容錯過!
    歷史上的巴丹吉林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賴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東、拐子湖以南。面積4.7萬平方公裡,是我國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其中西北部還有1萬多平方公裡的沙漠至今沒有人類的足跡。
  • 你在沙漠種植的梭梭樹,原來作用這麼大!
    低調又不簡單的梭梭樹 目前我國植樹造林的地點主要是選擇了西北地區的沙漠地區,這些沙漠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並非是由環境變化造成的沙漠要知道的是,沙漠是一種自然景觀,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了,而且僅憑人類的力量根本無法消滅它們。但是沙漠化就不同了,沙漠化是由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等人為原因造成的,所以我們通過一定的保護措施,有可能能夠消滅沙漠化,所以真正的植樹造林選擇的大多是沙漠化的地區,比如:烏蘭布和沙漠,而不是沙漠地區,比如:塔克拉瑪幹沙漠。
  • 中國探險隊首次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幹最長腹地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1月15日下午,中國第一支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最長腹地的探險隊「N39°花雕探險」,成功抵達終點新疆喀什麥蓋提縣。本次探險從若羌縣出發,全程歷時47天,隊員徒步1019公裡。
  • 這裡是巴丹吉林沙漠,中國最美的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旅遊區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必魯圖沙峰,海拔1611.007米,相對度500多米,是最高世界沙山,比撒哈拉大沙漠高峰還高70多米
  • 中國沙漠綠化速度,無人能及,只因中國人人出力愛護環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旅行的興趣也加大了,隨著人們對美景的渴望,使得對環境的保護意識也逐漸增強,為了能有一個美麗的環境讓國家更美麗,讓自己看的更舒心,許多人加入了植樹造林的隊伍,為中國綠化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為下一代能有更美麗的生存環境而不懈奮鬥,有的人為中國綠化事業貢獻一生
  • 【導遊的一天】橫跨騰格里大沙漠,數星星看月亮
    2016年國慶期間,三天時間,一行30人深入騰格里腹地,在中國第四大沙漠的無人區暴走54公裡。沙漠裡沒有路,風、日光和雨水讓這裡千變萬化,一群人循著沙丘脊部蜿蜒前行,伴隨著他們的是途中不想錯過的每一次朝霞、落日和璀璨星河。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這次活動的領隊——風刃。
  • 在沙漠洞穴的酷熱水潭裡生活了數萬年的魔鱂,正擺脫困境走向繁榮
    網上盛傳的「沙漠魚」就是魔鱂(jiāng),生活在美國西部內華達州死亡谷國家公園一個名叫「魔鬼洞」的地下水潭裡。2018年6月統計時其也是數量僅存38條,如今魔鱂的數量已經增加到200條以上,這一物種正在逐漸遠離滅絕。科學家建立了魔鬼洞的複製品,以此對魔鱂進行人工繁育並獲得成功。物種保護主要有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兩種方式,一般實行的是就地保護。
  • 在沙漠洞穴的酷熱水潭裡生活了數萬年的魔鱂,正擺脫困境走向繁榮
    網上盛傳的「沙漠魚」就是魔鱂(jiāng),生活在美國西部內華達州死亡谷國家公園一個名叫「魔鬼洞」的地下水潭裡。2018年6月統計時其也是數量僅存38條,如今魔鱂的數量已經增加到200條以上,這一物種正在逐漸遠離滅絕。科學家建立了魔鬼洞的複製品,以此對魔鱂進行人工繁育並獲得成功。物種保護主要有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兩種方式,一般實行的是就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