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80到90年代,鋼筆市場是英雄的時代。
英雄鋼筆在國內佔據70%以上的市場,國內無可匹敵。
同時,還遠銷歐美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時之間呼風喚雨。
當時國內「豬肉只要2塊錢一斤的時代,鋼筆一年賣出了十幾個億」,這就是英雄輝煌時代的最生動寫照。
然而,如今的英雄鋼筆已然垂垂老矣,窮途末路。
2012年,以250萬元的價格公開轉讓49%的股權。
縱然如何低價叫賣也並未成功。
之後,英雄鋼筆完成了資產重組,再次披掛上陣。
落魄的鳳凰不如雞。
英雄鋼筆開始抄襲國外品牌的外觀設計,且質量上也有所下降。
一時之間被國人口誅筆伐。
那個原本雄赳赳氣昂昂的「英雄」,在市場的大潮中逐漸被吞沒,至今苟延殘喘。
讓我們回顧一下,英雄鋼筆的近百年之路。
英雄之父
1900年,英雄鋼筆還沒有誕生,但是這一年英雄鋼筆之父卻在出生了。
他就是周荊庭。
只要是談及英雄鋼筆,他是一個不可能略過的人物。
20歲那年,他和很多人寧波人一樣,闖蕩上海灘。誰也沒有料想到,這次選擇改變了他的人生。
到了上海,他先選擇在文具店落腳工作。四年後,他對文具行業了如指掌。
先後兩次創業,都是從事文具行業,憑藉豐富的行業經驗,他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江浙人骨子裡就是不本分的,充滿了拼搏的勁頭。
當時在大上海,西洋文化的流行,傳統的紙筆越來越沒落,而西方的自來水筆越來越火爆。
這次,他敏銳發現了這個商機。
於是,決定遠赴東洋考察自來水筆,憑藉著江浙人的機靈勁,他很快掌握了自來水筆的製作要領和訣竅。
1931年8月,周荊庭創辦華孚金筆廠,資本有1.5萬元,職工近20人,堪稱當時中國第一家較具規模的自來水筆廠。
周荊庭一開始就非常重視製造技術和產品質量,僱有日本技師,擁有開槽車、拋光車、軋片車、開縫車等設備。
在他的努力下,「華孚」、「新民」兩個品牌的鋼筆通行全國。
1935年,華孚擴大規模,工人增至150人左右,並出品「新民」,「華孚」牌紅藍墨水,其中華孚金筆被列為最優等,獲特等產品獎。
1937年, 周荊庭將華孚金筆廠組建為股份有限公司,資金增至20萬元,進一步擴張生產。
當時鋼筆原材料多為進口,為了突破這個瓶頸,達到自主生產,周荊庭毅然決然再次前往日本和美國考察,最終決定從美採購機器設備。
1945年,達到了金筆全部自製。
此刻的他,大喜過望,自己夢寐以求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到了40年代末,他的華孚金筆廠已成為上海制筆首家大廠,華孚金筆也成為當時上海四大名筆之一。
當時他非常有市場化經營的意識,根據市場不同群體,打造了「華孚」、「新民」兩個品牌。
其中,新民牌金筆,書寫流暢,形式美觀輕巧,而且更具備價格優勢,因此深受學生喜愛。
一隻金筆開啟了他的成功人生,他又投資了科技館和銀行,從小夥計到實業家、銀行家,堪稱人生贏家。
英雄崛起
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作為叱吒商海的老人,他看透了時代發展的趨勢。
於是,他決定將華孚金筆廠公私合營。
1951年,周荊庭淡出了工廠的管理層,回到了自己的生活。
不過,當時「英雄」商標還不屬於華孚。
而是另一個名為「大同英雄」的金筆廠,這個工廠是在1939年註冊的。
1955年10月,大同英雄金筆廠正式併入華孚金筆廠。從此,華孚金筆廠的產品全部開始使用「英雄」商標。
英雄鋼筆有了全新的開始,開始迎接英雄的時代。
先是,廠內掀起了「英雄」趕「派克」的熱潮,力爭趕超「派克」。這一時期誕生了「英雄100型」這支拳頭產品,暢銷幾十年,經久不衰。
1966年,對於中國來說,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歲月動蕩,也是這一年英雄之父-周荊庭在上海逝世。
故人已辭,華孚名亦不存。
華孚金筆廠也正式易名為英雄金筆廠。
英雄開始進入一個穩定發展的時代。
在那個年代,在上衣口袋中插一支英雄鋼筆,是知識分子的典型打扮,英雄鋼筆更是一種地位的象徵。此後英雄鋼筆蒸蒸日上。
80年代中後期,英雄金筆廠對產品結構進行了一次較大的調整,由中低檔為主轉向中高檔為主。創製了大量在國內,甚至世界知名的好鋼筆。
其中,1984年英雄牌100金筆獲國家銀質獎。
英雄100金筆
此刻的英雄鋼筆仍然沒有止步。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上,新產品產值率始終保持在45%左右。
更讓人驚嘆的是,英雄還是把目光瞄準國際市場。
當時出口創匯逐年上升,年均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以上。
90年代,英雄決定殺入資本市場,成為上海最早一批上市企業。
其中,1996年英雄還依然是風光依舊,其半年財報顯示:總資產超過7億元,淨資產3.72億元。
英雄的榮光不僅僅是經濟上,更多時候代表了國家。
1984年,「英雄」筆籤署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同樣在1987年,又是「英雄」筆籤署了中葡兩國關於澳門問題的的聯合聲明。
當1997年香港回歸,「英雄」推出了1997套香港回歸紀念筆。
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六國首腦會議聲明,各國領導人都用「英雄」筆籤署。
同年,APEC會議期間,美國、俄羅斯等國家首腦用「英雄」筆籤下自己的名字。
英雄末路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90年代初,英雄雖然上市,但是危機已經顯現出來。
市場的落日餘暉,讓英雄看到了危機。
為了大展雄圖,上世紀90年代期間英雄曾多次謀變,更是確立了高端化路線。
但這些努力並未有多少起色,數年間英雄鋼筆的銷售大幅度縮減,虧損不止。
2001年,英雄由於業績下滑嚴重,不得不淡出資本市場。
隨著市場危機的來臨,英雄開始了裁員。
2004年,英雄的員工有1200多人,如今剩餘在單位的已不足150人。
到2012年,英雄集團的總資產僅有2498萬元,淨資產減至208萬元。
僅僅16年的功夫,英雄的資產總價和淨資產分別萎縮了竟有30倍和150倍之多。
2014年,英雄雖獲得4648萬元的營業收入,但是淨利潤虧損823萬元。
往日輝煌如跳水一般消失於市場的大浪中。
旗下的英雄金筆廠,淨資產值也只剩下了原來的零頭。
困境之下,這個80多歲高齡的中國鋼筆品牌,開始考慮如何恢復往日榮光。
從1999年,英雄的主營業務開始出現虧損,不得不變賣資產。
先後出讓其所持有的上海12.9%的房產股權和蘇州7.5%的房產股權;
不久,又出讓了上海永生金筆37.57%的股權。
作為上海最早一批的上市企業,英雄鋼筆曾經風光無限、身價億萬。
然而時光鬥轉,創業近80年的老品牌,終以落得如此下場。
「英雄」氣短
英雄鋼筆也嘗試過走高端路線,但是顯然以失敗告終,這裡面原因很複雜。
一個是技術方面的不足。
90年代左右,學校學生基本上都是英雄鋼筆。然而吐墨不均,劃紙,爆杆,筆帽碎裂的問題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
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消費者是能夠讓人忍受的,甚至被視為常態。
那時學霸還以「我一個學期寫壞了10支英雄筆「作為刻苦的證明。
然而當有了選擇後,英雄卻還用糟糕的質量忽悠客戶,就不要怪客戶用腳投票了。
其次是經營管理不當也是一個原因。
90年代正當英雄準備大展身手的時候,來自行政的力量開始引導英雄開啟多元化戰略。
併購了煤氣廠、鋼琴廠,甚至進軍房地產,結果並不如意。
多元化戰略帶給英雄帶來了巨額的債務,這讓英雄沒有餘力去做市場營銷。
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撐,加之沒有充分的市場營銷,自然也就沒有品牌的提升,無法匹敵國外對手。
最後,英雄斥巨資從德國、義大利引進整條的流水線,但是技術工藝不能與國外相比,但加上老國企的制度弊端,整個項目不得不終止,業務也低價轉讓了出去。
加之手機電腦的興起,鍵盤代替了書寫,以及更加廉價的中性筆的出現,也讓英雄金筆陷入困境。
還有90年代中後期,全國範圍的假貨問題也給窘迫的英雄境況雪上加霜。
處於困境之下,英雄迫於無奈選擇為其他江浙筆廠做代工,同樣的品質,代工後的價格低於英雄本廠的產品。
英雄相當於擠佔了自己的市場,2006年英雄的市場份額已經不到3%,處於生死的邊緣,至今也未好轉。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已成為派克最熱銷的市場。來自美國的派克鋼筆穩穩站住了腳跟,銷量持續增長,而每支鋼筆零售價在200元以上,有的高達4500元以上。
過去數年,許多派克筆櫃檯銷量增長30%至50%,而英雄鋼筆的銷售則縮減了近七倍。
路在何方
曾經風靡大江南北的英雄鋼筆,如今日暮西山。
為什麼在「萎縮」的鋼筆市場,派克、萬寶龍等品牌依然活得很滋潤?
英雄鋼筆誕生於1931年,時至今日不過81年,而萬寶龍筆有106年的歷史,派克鋼筆有124年的歷史,這些鋼筆企業憑藉其精湛的質量和不斷的科技創新,依然在市場上風風火火。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只有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我們才不會「英雄」氣短。
企業要生存終究還是要「依靠產品質量,打造一流品牌」。
很多英雄金筆廠的老人,依然相信英雄鋼筆仍還有救,理由是最有價值的資源,就是「英雄」這塊金字招牌。
其實,這個招牌無非是國人的懷念和情懷。
那麼一個企業僅僅依靠我們的情懷活著,其下場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