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上海英雄金筆廠原廠長唐海龍少有地出現在工廠裡。最近關於英雄集團股份轉讓的新聞,吸引了這位86歲老人的注意。金筆廠的總經理董文斌只能向老前輩解釋,掛牌拍賣的只是下屬企業 49%的股權,且是溢價出售。集團只是希望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盤活資產及體制,讓已有81年歷史的「英雄」重煥生機。
「81歲的年紀,對於一個人來說,可能會覺得老。但81歲的工廠,並不算老。」這是在工廠裡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員工劉師傅的總結,也是曾與英雄鋼筆為伴的幾代國人的心聲。但無法迴避的是 ,這個曾經輝煌的老國企,如今正走到生存或是消亡的命運分岔口。
這裡,時間停在了80年代
英雄金筆廠位於上海祁連山路127號,佔地30畝,屬於上海的西北郊。在這裡,很容易能夠找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場景。
比如,廠子裡的設備還是上世紀 80年代的,而黑板報仍然是鼓舞士氣的宣傳工具。車間一入口,就有「立足崗位 再做貢獻」這樣一行粉筆字做著提醒。而旁邊的電梯是那種古舊的綠色,電梯安全使用制度是手寫的,用紅色的相框裝裱著,懸掛在電梯上方,已經落滿了灰塵。
中午時分,工人們三三兩兩走進食堂,手裡端著印有工廠名字的白色搪瓷碗。吃完飯,回到辦公室,老工人們習慣用罐頭瓶子泡上杯熱茶。
「我剛來這裡的時候,就一種感覺,哇,好古老的地方。」河南的郭小衛不久前因為在電子廠幹得不順利,來到英雄金筆廠打工,一個月能賺2000多塊。與亮堂堂的現代工廠完全不同的氣氛,讓這個「85後」的姑娘適應了一段時間。
「門是木頭門,窗子也是木頭窗,文件櫃也是木頭的,擺設也都是上世紀80年代的擺設。人家都在電腦前面辦公,我們還是老樣子。」坐在寫字檯前,50多歲的劉師傅向記者羅列著他的老朋友。停頓片刻之後,他又補充上一句,「你看,還有屋頂上這颱風扇。」
這些「裝備」雖然業已落伍,卻也和劉師傅等老員工一道,見證了英雄金筆廠的沉浮。在工廠裡幹了大半輩子,劉師傅顯然更願意回憶當年英雄鋼筆廠的輝煌。
「建於1931年的華孚金筆廠是英雄金筆廠的前身,1954年廠子搬遷到桃浦工業區,周圍是塑料薄膜廠、製藥六廠、化工八廠、化纖一廠等化工單位。那時,鋼筆的筆桿還是用硬橡皮膠木製造的,也算是化工類企業。」劉師傅是英雄金筆廠的第三代員工,他的母親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便在廠子裡工作。那時,廠子在生產、技術和規模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和很多有實力的工廠一樣,鋼筆廠還開辦了職工託兒所。
「上海輕工業裡的頭牌」
時光倒退半個世紀 ,英雄鋼筆那時是「時髦貨」。在金筆廠的廠史陳列館裡,放著湖南長沙一位叫伍汝芬的老人在英雄筆廠廠慶時寄來的一支鋼筆。1959年,伍汝芬結婚時,他的戰友贈送了一對英雄鋼筆作為賀禮。筆套上還篆刻著贈送人的名字以及「結婚紀念」等字樣。而浙江的吳順章老人1960年參加全國文教群英會,獲獎的禮品就是一支青色的英雄鋼筆,這也成了陳列館裡的收藏。
「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上衣袋口插著兩支鋼筆,是知識分子和幹部的代表性打扮。如果有人胸前左上衣袋裡掛有一支或多支鋼筆,說明此人是有身份或讀書人。」劉師傅向記者回憶,因為時髦加之難得,英雄鋼筆經常會作為饋贈的禮物。
結束了十年的上山下鄉後,劉師傅於1979年頂替了母親崗位。那時的英雄金筆廠是上海輕工業裡的「頭牌」,跟別人說起自己在英雄廠上班也是很自豪的一件事兒。
比起別的廠子來,英雄金筆廠的福利待遇明顯要好很多。過年時,工廠會發魚、豬肉等農副產品。每年廠慶,食堂免費提供長壽麵。在上世紀 80年代,英雄金筆廠買了四五輛兩節車廂的公交車接送員工上下班。這輛當時被形象地稱作「巨龍車」的交通工具,曾讓其他廠子的工人很羨慕。
而能在英雄金筆廠謀一份差事,也不是容易的事兒。1978年,開始創辦英雄金筆廠技校,學制三年,專門為英雄金筆廠培養人才。「有實力的好廠子,才能辦技校的。英雄金筆廠技校一年就招四五十人,分數足夠高才行。」筆尖車間的一位老師傅是第一屆畢業生,他這樣告訴記者。
英雄筆廠的技術也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1979年派克公司先後有三個代表團訪問英雄廠,確定了合作項目的意向,原計劃由英雄金筆廠生產派克自來水筆銷售亞太遠東地區,包括東南亞、日本、韓國和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市場,以降低從美國或英國運送遠東地區的運費和製造成本,不過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行。
上世紀 80年代末的這一時期,「英雄」都處於歷史上的全盛時期,70%的國內金筆市場佔有率、50% 的國內自來水筆市場佔有率,讓「英雄」成為當時制筆業的龍頭老大。
「那時不斷有領導來廠子裡考察題詞。」在劉師傅印象裡,廠子裡最多時有2000多名職工,中午吃飯要每隔15分鐘分成5批去。而現在的正式工加上外聘的合同工人,不過兩三百人,「只有當初的一個零頭」。
「食堂也很難見到當初那種熱鬧的場面了。人少了之後,食堂的一半空間被開闢出來做了廠史的展覽館。」這些細節都在提醒著劉師傅過去的輝煌不再。
中層幹部,月薪三千
至於形勢具體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變化,劉師傅很難說得清楚 。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個細節是,在上世紀 90年代末,英雄金筆廠位於南京路的鋼筆維修部搬到了現在的工廠隔壁。「從鬧市區搬到郊區,租金太貴,維持不下去了。」
在2001年英雄鋼筆退出資本市場,似乎也能看出企業的經營慘澹。而最近十年裡,他們的工資漲幅按照的是國家最低一級標準,「一個中層,3000塊,我兒子剛畢業都比我多。」
「中性筆等新型筆種的出現,對鋼筆造成了衝擊。人們書寫用筆多樣化了,自然首選那些既方便又便宜的工具。」英雄集團黨委副書記徐和平告訴記者,後來的電腦無紙化辦公,對於英雄金筆廠又是一個很大的衝擊。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980年國內自來水筆需求量為每年1.7億支,2003年自來水筆的國內市場需求量約為1.4億支。國內自來水筆的總體需求在逐年下降,到了2006年,這一需求量下降到每年 1.1億支 ,下降幅度超過30%。以產量為例,2008年我國自來水筆產品(包括金筆、銥金筆和鋼筆)的產量約為3.52億支,與2007年相比分別下降23.5%和19.2%。
在文具批發市場上走一遭,就能看出如今鋼筆的「江湖地位」。在青島市利津路文具批發市場,店家門口醒目位置成排擺設的是中性筆,鋼筆大都被放在文具店的最深處。12月2日,在一家文具批發店裡,記者跟著服務員穿過大廳,走到最裡屋才找到了幾排鋼筆。老闆王曉寰回憶說,1997年剛在利津路開店時,鋼筆還是暢銷貨。各式鋼筆擺放在專門的櫃檯裡供市民選購。「一些單位成盒成盒地買,一次賣出幾十支也很正常。等到2005年左右,中性筆變得暢銷起來,鋼筆櫃檯佔地方,索性也撤掉了。」王曉寰說,「現在就是象徵性地賣一點。」
王曉寰還從電腦裡找出今年11月份的銷售記錄,向記者念出兩組數據:中性筆銷售3萬多支,而鋼筆只有100多支。算起來,鋼筆的銷售額不過中性筆銷售額的0.003%!而英雄鋼筆,只是當中的一部分而已,其生存狀況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假冒產品充斥國內市場,也使得英雄集團的效益受到很大影響,甚至一度使其產值下滑一半。
但由此就把英雄的由盛轉衰歸結為客觀原因是不合適的。根據此前的媒體報導,英雄集團曾嘗試過轉向高端市場,效果並不理想。「廠子裡的設備還是上世紀80年代研製出來的。」接受採訪時,英雄金筆廠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文斌承認,這與老國企的經營管理以及體制也有關係。在上世紀 90年代以後,在技術和設備更新上、人才引進上,公司都缺少投入,想開拓高端市場成了空談。
「英雄趕派克」夢難圓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80年,英雄金筆廠到美國派克參觀時,派克總部的一個研究所就有160多人 ,其中工程師、技師、碩士、博士等高級科研人員30多名 ,下設一個試製車間 。
「怎麼比啊?現在更難比了。」老員工劉師傅說,做為一個包袱重、體制陳舊的老國企,全面趕超派克談何容易。曾經,他經常聽母親回憶起1958年「英雄」趕美國名牌「派克」金筆的熱潮。當時,工廠確定了包括抗漏、圓滑度、間歇書寫、減壓、耐高溫、耐寒等方面的12項指標。1959年,經過全廠職工的技術攻關,研製的「英雄100型」最終有11項指標趕上甚至超過了「派克」。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藝術片《英雄趕派克》影片,就是反映的這一情景。這一切現在看來已非常遙遠。
英雄鋼筆倒也真有過與「偶像」派克更近一步接觸的機會。英雄金筆廠老廠長趙松生曾撰文介紹說,1979年,派克公司先後有三個代表團訪問英雄廠,初步確定了合作項目的意向,原計劃由英雄金筆廠生產派克自來水筆銷售亞太遠東地區,包括東南亞、日本、韓國和中國市場,以降低從美國或英國運送遠東地區的運費和製造成本。但是,經過進一步的考察,派克公司改變了想法。原因是他們最終發現,英雄鋼筆廠的技術、設備還是無法與美國方面銜接對口。
用趙松生的話說,英雄廠「錯失了歷史曾賦予的一次很好機會」。
此後不久,英雄金筆廠的企業精神歸結為「虛心好學,實幹創新,不斷趕超,為國爭光」,它的核心是「不斷趕超」。
「扶別人貧,結果自己窮了」
可惜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在技術和設備更新上,公司繼續缺少投入,而與鋼筆生產無關的相關產業擴張卻在盲目上馬著。
筆尖車間的一位老師傅向記者回憶,為響應當時的政策,英雄金筆廠嘗試多元化投資,兼併了搪瓷廠、鋼琴廠,但最終這些投資變成累贅,使企業陷入經營困境,「相當於扶貧,結果最後自己卻窮了。」
這是很多老牌國企走過的老路:做大做全、急速擴張,結果只是給自己背上重重包袱。與此同時,時過境遷 ,英雄的競爭對手不再只有派克這樣的強手了。隨著浙江、江西等民營制筆公司的崛起,市面上大大小小的鋼筆品牌層出不窮 、五花八門,英雄金筆廠鋼筆製造業老大的地位受到衝擊。在上世紀90年代,為了擺脫營銷困境,英雄筆廠從事代工生產。時至今日,代工生產也要佔到企業總產能的30%左右,但其直接結果,也使得英雄鋼筆自身的市場受到衝擊。
接受媒體採訪時,對英雄集團比較熟悉的魏錦康老人曾回憶說,一支英雄筆從設計到投產,各項指標都要達標,最少需要6個月的時間 。英雄廠設計好之後,還未投入生產,這些私營企業就拿到設計圖紙,英雄廠還沒生產好,他們自己的產品就已經投放市場了。
要想減少模仿自己的「山寨貨」,無疑必須提高自己的技術和品牌門檻,讓別人難以抄襲。可要提高技術門檻,就必須有研發、技術設備方面的投入,而這正是讓英雄集團最一籌莫展的地方……就這樣,英雄金筆廠的發展陷入了一個死循環般的困境。
英雄集團一位管理層人士之前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總結說:「英雄走高端路線失敗的原因,一是因為缺乏資金支持,你要做高端,就要有廣告的狂轟濫炸,但英雄沒有這筆預算;第二是產品質量,以英雄現在的技術投入,無法媲美他們的精細做工。」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