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將軍說中國不在歐洲是幸運?不敢想像,若中俄都在歐洲會如何

2021-01-10 大磨坊米分

天晴了,雨停了,德國又覺得自己很行了。

據環球時報12月24日報導,德國將軍賈裡德·森布裡茨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北約仍將俄羅斯視為「最大威脅」,是因為北約實際上很難找到任何其他靠近歐洲的、可以有效應對的危險。而對於中國的態度,森布裡茨基則表示,從傳統的軍事角度來看,中國「距離太遠」。如果結合美國海軍此前發布的新戰略文件,森布裡茨基的言語中,則是充滿了對中國的不屑。也因為這個心理,德國海軍才敢揚言派遣艦艇來東亞「搞事情」。在他們看來,中國與歐洲所隔的距離,保障了「中國的安全」。

中國不在歐洲就是幸運?如果這樣的設想是在二戰時期的話,那肯定是可以成立的。畢竟在鋼鐵和戰火的時代,非工業化的舊中國根本不是歐洲國家的對手。但時過境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產值最大的國家,同時也擁有世界最大的工業體系和製造業網絡。在這兩大系統的保障下,中國軍隊的裝備和科技水準,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2019年,中國的鋼鐵產量佔據世界鋼鐵產量的50%,至於發電量,更是達到了歐洲的數倍不止。雖然現階段南方數省出現了限電現象,但這也恰好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中國的發展節奏,還有巨大的成長進步空間,與「飽和」的歐美國家相比,這是非常好的信號。

眼下,一個俄羅斯就讓歐洲坐臥不安,如果再加上一個中國的話,不敢想像,其結果會如何。中國和俄羅斯不同,中國是一個「無底洞」,任何形式的制裁在這個「無底洞」都會出現「反噬」的現象。而中國作為一個坐擁14億人口的大國,自身市場的需求發展就十分澎湃,對外界的依賴也僅僅只是取決於「換個供應商」的問題。但如果其它國家抱著同樣的想法意圖「換個供應商」,則十分困難。「世界工廠」源源不斷的向它們輸入產品和設備,出口的樣式除了日常用品外,也開始包含高科技產品和工業化設備,中國也成為了歐洲經濟復甦的重要夥伴,這些都是歐洲所不能割捨的。

除了民用領域之外,軍事領域中國也同樣是歐洲「惹不起」的。俄羅斯掌握世界最大規模的核武庫,中國擁有地表最強的常規軍力。這兩種元素的碰撞,對歐洲來說著實是一份「激情」。解放軍和俄軍,德軍,美軍都不同,在現代化裝備的支撐下,進一步發揮前輩的戰術經驗,在現代化軍隊的建設上,中國的成績要好於歐洲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就像美國將世界分為「三六九等」一樣,中國和美國在第一梯隊並駕齊驅,雙方互相競爭。第二梯隊才是歐洲和俄羅斯為代表的次一級軍事力量,它們存在的意義在於「輔助」,無法獲得戰略優勢但是又具有一定份量的戰術價值,說的就是它們。第三梯隊則是像印度,日韓,東南亞和中東之流,沒有明顯的軍事成績但又有一點自己的特長。以日本為例,經濟強但是軍事弱,印度是人口多兵力足但戰鬥力和經濟都很差。

如果說現在的世界是中美俄「三國演義」的話,那麼未來的發展必然是中美「楚漢相爭」。在如此環境下,歐洲和俄羅斯實際上已經成為了「計量單位」,而不是一個具體的戰略概念。需要了解到的是,這段時間來世界格局的微妙轉變,給了歐洲非常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美國國內換屆給歐洲注入了發展的新動力,拜登政府可能不會維持像川普政府那樣的貿易壁壘,對盟國的態度也將從剝削改變為拉攏。

川普政府時期,歐洲不但成為美國經濟復甦的墊腳石,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是被剝削的對象。以德國為例,在川普政府的施壓下,不得不提高軍費支出,對美國繳納的「保護費」數額也有明顯增加。當拜登政府上臺後,這一政策會得到改善,德國在美國的高壓下,也就能夠喘息一陣。但是,美國政府在態度上的放鬆不意味著俄羅斯會配合拜登政府的做法,俄羅斯已經擴到了在核軍備方面的建設,向來恐懼俄羅斯核武器的歐洲,又將捲入新的「軍備競賽」。

相關焦點

  • 中國不在歐洲是幸運?德國將軍自說自話,若中俄都在歐洲會怎樣?
    近期德國國防軍將領賈裡德將軍就在接受法蘭克福一家報紙的採訪時表示,他們依舊把俄羅斯視作為歐洲的最大威脅。至於我國,這位德國將軍的言辭裡充滿了不屑,甚至表示出由於常規軍事距離歐洲比較遠,所以才保證了中國的安全,儼然一副中國不在歐洲,對中國來說是一件幸事的樣子。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稍微有點國際常識的人現在都知道,我國不在歐洲是他們的幸運。
  • 吃垮歐洲水域生態鏈的歐洲巨鯰,釣起來有多瘋狂真的不敢想像
    歐洲巨型鯰魚,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歐洲巨鯰主要生活在水庫,湖泊及河流的中下層。白天隱匿在草叢,石塊或深水洞穴中,晚上則出來覓食。歐洲巨鯰嘴巴大的驚人,幾乎什麼東西都吃。小到小魚小蝦螃蟹,大到青蛙鴿子老鼠甚至蛇類。
  • 歐洲已經拉幫結派上馬六代機,美國為啥不動手?中俄不動手急啥呢
    現代空軍剛剛進入了5代機時代,下一代戰機似乎又擺到了人們面前,如今六代機已經不再是虛無縹緲的事情,相反許多國家開始著手進行努力,目前歐洲方面非常的積極,英國已經推出了自己的6代機模型,德國法國也推出了自己的6代機項目,從而形成了六代機研發的兩大集團,目前雙方都在試圖尋求盟友建立研發團隊。
  • 法國和德國,誰才是歐洲的核心?
    看這個標題的人會問,選項裡為什麼沒有英國?英國遠離歐洲大陸,地理上就成不了歐洲的核心,歷史上英國也從來不是歐洲的核心。在英國的歷史上,它為了防止歐洲出現一個霸主,總是搞「大陸均勢政策」。英國只要看到歐洲大陸哪一個國家強,就聯合另外幾個國家打它。
  • 眾國家紛紛封國,連ISIS都不敢去歐洲了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疫情統計數據,海外的病例近期都在急速上升,而且海外感染人數增加的速度,甚至比中國疫情爆發初期的速度還要快。很多人都沒想到如今海外的情況要比國內嚴重得多,甚至之前那些污衊詆毀中國疫情的西方媒體都已經改口冒出來誇讚中國的防疫工作。
  • 二戰時10%歐洲婦女都有德國男友,原因不是為了生計
    1944年秋,德國軍隊離開不久,在法國的許多城鎮裡,年輕的法國女人被脫光衣服、剃光毛髮,押上臨時搭建的舞臺。「愛國者」們說,這些女人之所以必需承受折磨,是因為她們和德國人上過床。歐洲許多婦女是在戰爭期間與德國人扯上關係的。
  • 歐洲大國挺直了腰!德國媒體:中國比美國更靠譜
    摘要:歐洲大國挺直了腰!德國媒體:中國比美國更靠譜|歐盟大國挺直腰板【中油網】訊:此前,美國多次警告歐洲多國不要和俄羅斯接觸,但德國外長海科·馬斯還是在近日到訪了俄羅斯,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進行了友好會談。
  • 德國現在是否已經是歐洲的霸主?
    這兩個國家一個是日本,另一個就是德國。二戰結束時,日本和德國這兩個戰敗國都在一片廢墟上迅速恢復和崛起成為了世界性的經濟強國。它們建設國家的意志和精益求精的態度不得不讓人「佩服」。但是,這兩個國家又總是給世人一種隱隱的「不安全感」,儘管這兩個國家現在給人以「理性」的感覺,但又總感覺在它們「理性」的背後有著若隱若現的「臥薪嘗膽」之意。
  • 中國軍艦開進歐洲內湖,為了什麼大事?
    撰文 | 李巖   編輯 | 張偉 7月,軍演、訓練頗多,多數和中國還都能扯上點關係。值得注意的是,中俄「海上聯合-2017」和往年相比,有些不一樣。跨越半個地球去演習軍演還沒正式開始時,有美國媒體便評論稱:「放在十年前,這是難以置信的。」美國人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此次演習的海域地處歐洲腹地:波羅的海。這是中國第一次在該海域進行演習,甚至有評論稱,這是中國海軍赴海外參加聯合演習距離本土最遠的一次航程。
  • 示好中國項目,德國將會是下一個加入『一帶一路』的歐洲國家?
    摘要:自從義大利不顧美國反對,加入『一帶一路』後,德國就頻頻向『一帶一路』示好。德國會成為下一個與中國籤訂『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的歐洲國家嗎?該協會主席漢斯·馮·海爾多夫表示,2013年,中國首次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當時德國沒有人想到,這個倡議會怎樣發展,度德國會有怎樣的影響。但近年來通過各界人士的觀察發現,中國已經啟動了全球範圍內最大的投資計劃。「德國、歐洲以及其他國家正在思考,怎樣在平等合作的基礎上與中國一道實現共同發展。」
  • 美味的三文魚,在歐洲卻被稱為「殭屍魚」,外國人全不敢吃
    中國發展到現在,我們的水平也和曾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就比如之前我們追求的是白米飯,而現在我們喜歡吃的都是些日料韓料,這種跨國美食,在經濟寬裕的情況下,大家開始追求商品的品質,而國人很多對於外國的產品,有更大的信心,認為外國的商品,品質更好。
  • 德國學者:歐洲低估了中國的力量,高估了美國的力量
    我國曾經因清朝錯誤政策導致我國科技水平比歐洲國家科技落後幾百年,中國實力變弱也使得不少覬覦中國已久的歐洲國家不斷侵略中國領地,企圖稱霸這個擁有巨大領土面積的國家,從此中國便被許多歐洲國家輕視。直到今年疫情,中國率先研製出了對抗病毒的疫苗,才使得許多歐洲國家刮目相看。一位德國學者甚至說,歐洲一直以來都高估了美國,低估了中國。
  • 關鍵時刻中國挺身而出,給歐洲送上一份大禮,默克爾轉憂為喜
    在2021年的新年賀詞中,作為德國總理的默克爾就表示,過去的2020年是其執政15年以來最困難的一年,人生能有幾個15年,很難想像這位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的「鐵娘子」會說出這樣的一番話,其是要承受多大的壓力,當然能給予其如此大壓力的便是德國本身經濟萎縮的事實,而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國便挺身而出給歐洲送上了一份大禮
  • 蒙娜麗莎、李誕和德國將軍
    有了「遙遠的哭聲」的注入,才能讓我們視而不見火場裡彷徨無措的小貓,轉身去抱起一幅沒有生命的畫——當然,你可以說這幅畫有生命,但是你我都知道,那個生命是我們講的故事。 故事是想像出來的,蒙娜麗莎也好,鏡中的維納斯也好,千裡江山圖也好,它的求救都是我們「想像中的哭聲」。而一隻小貓的生命,是切切實實的。
  • 【旅行】德國來客:歐洲各國入境限制一覽
    隨著最後幾個州學校的暑假開始,傳統的德國暑期度假高潮已經到來。疫情當下,大家都不敢走遠,最多在歐洲境內或者德國本土轉轉。那麼目前歐洲境內旅遊勝地哪些是安全的?允許德國訪客入境嗎?隨著最後幾個州學校的暑假開始,傳統的德國暑期度假高潮已經到來。
  • 為什麼張文宏說德國是歐洲抗疫「模範生」?默默做了哪些工作?
    國外累計確診人數超過國內,歐洲成為了疫情的新中心,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德國等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心。德國作為一個擁有約8293萬人的「歐洲人口大國」,以12個死亡病例,僅0.2%的死亡率,5426例確診,0.4%患病率的抗疫「成績」脫穎而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也發文稱德國是「模範生」。
  • 苗柔柔:中國統一與歐洲分裂的福禍相依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苗柔柔】人類歷史上,中華與歐洲兩大文明東西遙遙相望,互相映襯,互有短長,在歷史的發展中形成了歐洲和中國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如果稍微研究一下這兩個體系是如何被塑造的,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中國歷史從部落爭鬥年代開始,我們最早可以追溯到炎黃部落的合併,然後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規模,直至今日,中國人都自稱為炎黃子孫。
  • 「東亞文化之都」邂逅「歐洲文化之都」
    然而,能夠真正體現城市文化特色、成為公共藝術經典的城市雕塑並不多,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萬用元素「不鏽鋼球」——「書籍撐球」、「浪花託球」、「雙手舉球」……    於芃認為,城市中高樓大廈林立給人帶來壓抑感,而雕塑會打破這種感覺。雕塑能作用於人類精神上的感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但於芃強調:「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城市風貌,絕對不是要在中國推動城市雕塑。」
  • 德國人口位居歐洲第二,為何依然看起來地廣人稀?
    首先本文先聲明一點,衡量一個國家的人口多少不能拿中國做標準,咱們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國,除了印度以外,任何國家的人口規模都遠遠不能和我們相提並論,如果執意拿中國做對照,幾乎全世界都是人口小國。按照聯合國的標準,人口超過5000萬就可以算是人口大國了,而截止到2019年,德國總人口約有8200萬人,這個人口規模在全世界範圍內絕對是排得上號的。目前德國人口數字排名第十七位,在歐洲排第二(僅次於俄羅斯)。所以如果按照人口規模來看,說德國「人稀」是不恰當的,德國人口已經不少了。
  • 讓歐洲遊客不理解的東西,不是中國的老乾媽,而是這個小盒子
    世界上不同地方的生活習慣都是由當地幾百幾千年的地理、歷史和文化累積下來的,比如說,歐洲人喜歡吃奶酪和牛羊肉,夏天喜歡在沙灘曬太陽,而我們中國人喜歡吃米飯和麵條,夏天喜歡躲在家裡吹空調吃西瓜。而且,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很多歐洲人根本不認識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