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了,雨停了,德國又覺得自己很行了。
據環球時報12月24日報導,德國將軍賈裡德·森布裡茨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北約仍將俄羅斯視為「最大威脅」,是因為北約實際上很難找到任何其他靠近歐洲的、可以有效應對的危險。而對於中國的態度,森布裡茨基則表示,從傳統的軍事角度來看,中國「距離太遠」。如果結合美國海軍此前發布的新戰略文件,森布裡茨基的言語中,則是充滿了對中國的不屑。也因為這個心理,德國海軍才敢揚言派遣艦艇來東亞「搞事情」。在他們看來,中國與歐洲所隔的距離,保障了「中國的安全」。
中國不在歐洲就是幸運?如果這樣的設想是在二戰時期的話,那肯定是可以成立的。畢竟在鋼鐵和戰火的時代,非工業化的舊中國根本不是歐洲國家的對手。但時過境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產值最大的國家,同時也擁有世界最大的工業體系和製造業網絡。在這兩大系統的保障下,中國軍隊的裝備和科技水準,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2019年,中國的鋼鐵產量佔據世界鋼鐵產量的50%,至於發電量,更是達到了歐洲的數倍不止。雖然現階段南方數省出現了限電現象,但這也恰好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中國的發展節奏,還有巨大的成長進步空間,與「飽和」的歐美國家相比,這是非常好的信號。
眼下,一個俄羅斯就讓歐洲坐臥不安,如果再加上一個中國的話,不敢想像,其結果會如何。中國和俄羅斯不同,中國是一個「無底洞」,任何形式的制裁在這個「無底洞」都會出現「反噬」的現象。而中國作為一個坐擁14億人口的大國,自身市場的需求發展就十分澎湃,對外界的依賴也僅僅只是取決於「換個供應商」的問題。但如果其它國家抱著同樣的想法意圖「換個供應商」,則十分困難。「世界工廠」源源不斷的向它們輸入產品和設備,出口的樣式除了日常用品外,也開始包含高科技產品和工業化設備,中國也成為了歐洲經濟復甦的重要夥伴,這些都是歐洲所不能割捨的。
除了民用領域之外,軍事領域中國也同樣是歐洲「惹不起」的。俄羅斯掌握世界最大規模的核武庫,中國擁有地表最強的常規軍力。這兩種元素的碰撞,對歐洲來說著實是一份「激情」。解放軍和俄軍,德軍,美軍都不同,在現代化裝備的支撐下,進一步發揮前輩的戰術經驗,在現代化軍隊的建設上,中國的成績要好於歐洲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就像美國將世界分為「三六九等」一樣,中國和美國在第一梯隊並駕齊驅,雙方互相競爭。第二梯隊才是歐洲和俄羅斯為代表的次一級軍事力量,它們存在的意義在於「輔助」,無法獲得戰略優勢但是又具有一定份量的戰術價值,說的就是它們。第三梯隊則是像印度,日韓,東南亞和中東之流,沒有明顯的軍事成績但又有一點自己的特長。以日本為例,經濟強但是軍事弱,印度是人口多兵力足但戰鬥力和經濟都很差。
如果說現在的世界是中美俄「三國演義」的話,那麼未來的發展必然是中美「楚漢相爭」。在如此環境下,歐洲和俄羅斯實際上已經成為了「計量單位」,而不是一個具體的戰略概念。需要了解到的是,這段時間來世界格局的微妙轉變,給了歐洲非常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美國國內換屆給歐洲注入了發展的新動力,拜登政府可能不會維持像川普政府那樣的貿易壁壘,對盟國的態度也將從剝削改變為拉攏。
川普政府時期,歐洲不但成為美國經濟復甦的墊腳石,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是被剝削的對象。以德國為例,在川普政府的施壓下,不得不提高軍費支出,對美國繳納的「保護費」數額也有明顯增加。當拜登政府上臺後,這一政策會得到改善,德國在美國的高壓下,也就能夠喘息一陣。但是,美國政府在態度上的放鬆不意味著俄羅斯會配合拜登政府的做法,俄羅斯已經擴到了在核軍備方面的建設,向來恐懼俄羅斯核武器的歐洲,又將捲入新的「軍備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