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冬眠,我們很多人會想到熊、蛇,他們是典型的冬眠動物。
冬眠(又名『冬蟄』)是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一種極端的但被調節的體溫、代謝和其它生理活動的下降,作為對減少能量消耗的適應。
冬眠青蛙
這種定義已不包括變溫有機體對環境溫度下降而發生被動反應時的季節性或晝夜的蟄伏。冬眠可分為入眠、深眠和出眠3個階段。
冬眠可以減少物質能量消耗,幫助動物更好地度過冬天。既然動物可以藉助冬眠度過無味的冬天,那麼人類是否可以藉助冬眠進行星際旅行呢?
看過《流浪地球》的都知道,太空人們藉助冬眠來度過漫長的星際航途。食物和水等一些物資的使用將會大量減少。同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冬眠可以更好地保障太空人的安全性。
人類可以實現冬眠嗎?或者從某種程度實現「人工催眠」嗎?
我們可以先看這樣一個案例。2006年10月,一名男子在日本神戶市六甲山被困。
六甲山
24天後被救援人員發現時,他的體溫僅有22度。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不幸遇難也不奇怪,但這名男子一息尚存,最終撿回一條命,他當時仿佛進入了「冬眠狀態」。這則新聞讓人聯想到,「只要進入某種模式,人類也是可以冬眠的」,因為研究人員在老鼠身上發現了「冬眠開關」。一旦「人工冬眠」成真,既可以為病人贏得救治時間
也能夠助力實現載人火星探測,甚至通過冬眠,實現」長生不老「。
日本有科學家發布文章聲稱,可以通過觸發老鼠大腦中的「Q神經元」使其進入一種類似冬眠的狀態。通過刺激該神經元,可以讓老鼠進入一種體溫下降、長時間靜止不動的狀態。要知道老鼠可是不冬眠的動物。
在此期間,老鼠的體溫和代謝水平較低,能量消耗被控制在最低水平,算得上是一種「終極節能」狀態。如果人類大腦內部也有能刺激「Q神經元」的化學物質,是不是就可以和老鼠一樣「冬眠」了?如果能夠降低體溫和代謝水平,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發病速度就會放慢,可為轉運病人至醫院贏得時間。
美國一家企業曾在2014年提供一份報告給出的建議是,通過向人體內注射冷氣幫助太空人進入冬眠狀態,並以點滴方式維持營養攝入。
這家企業的想法是,利用「低體溫療法」在維持低體溫的同時避免大腦受損。2019年,歐洲宇航局宣布啟動人類冬眠項目。
目前支持「人類冬眠」的技術手段有限,但隨著各國科學家不斷地努力,相信科幻影視劇中的暢想也會成為現實!
話說,你支持人類冬眠嗎?有什麼想法嗎?快到評論區留言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i科學i匯報
感覺寫的可以的話就請點個關注鼓勵一下吧!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