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坎門鰲龍魚燈舞:「指上遊魚」話傳承故事

2021-01-14 中國新聞網

許振在傳統製作的基礎上創新使用蛤蜊貝殼做「魚眼」,看見魚燈一亮舞動起來,他臉上溢滿笑容。 吳曉紅 攝

中新網台州1月13日電(範宇斌 王敬)年關將至,在浙江省台州市玉環市坎門街道的許家魚燈工作室,61歲的手藝人許振忙著趕製「鰲龍魚燈」。在他心中,這是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祝福。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坎門鰲龍魚燈舞」與當地漁區民俗文化有著數百年的歷史淵源。許振是掌握鰲龍魚燈編扎技藝的許家第三代匠人,守藝30餘年,傳承著鰲龍魚燈的變與不變。

因為堅持自己製作竹篾,許振右手虎口常年帶著被竹刺扎破的傷口。 吳曉紅 攝

「非遺」手藝,一脈相承

「鯧魚」「黃魚」「墨魚」「紅頭魚」……步入許家魚燈工作室,各式魚形彩燈令人仿佛置身於海底世界。

「每個坎門人肯定都聽說過鰲龍魚燈的故事,但是我小時候滿街魚燈的盛景已經很難再現了。」許振回憶道,在他年幼時,逢年過節,凡是有鰲龍魚燈的表演,他總是騎在爸爸的肩頭,目不轉睛地盯著鰲龍魚燈看。當這些五顏六色的魚燈在人群中來回穿梭,他便興奮不已。

許振的爺爺是編扎鰲龍魚燈的一把好手。那時候,年紀尚小的許振不僅愛看鰲龍魚燈舞,還對鰲龍魚燈製作工藝耳濡目染,七八歲開始就給爺爺打下手。

編扎是鰲龍魚燈塑形的關鍵,許振在編扎時總是聚精會神確保不出差錯。 吳曉紅 攝

「當時物資很緊張,捨不得用昂貴的棉線來固定竹篾,爺爺就想辦法,把便宜的宣紙搓成一根根紙線代替棉線,一大張宣紙才1分錢左右。」許振說,那時,他每天放學後就會搬一張小凳子坐在家門口幫忙搓紙,偶爾也會幫著給魚燈塗上底色。

「鰲龍魚燈沒有設計圖紙,全靠匠人們的記憶代代相傳。」許振說,一套鰲龍魚燈由2條「鰲龍」和18隻海洋生物組成。其中,「鰲龍」「黃魚」「小龍魚」「河豚」「山頭魚」這5種魚燈的外形和色彩是固定的,其他魚燈由匠人自己設計。

「匠人們在製作鰲龍魚燈時,有些手藝的精髓是不外傳的,這也給鰲龍魚燈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許振說,「鰲龍」是所有魚燈中最重要的角色。它是匠人靠想像力勾勒出來的一種瑞獸形象,畫法和色彩表現誇張,長著龍的頭、獅子的眉毛、老虎的嘴巴,外形像魚,它也是鰲龍魚燈的精髓所在。

許振對照著魚燈做記錄,他的筆記本上記錄著各種魚燈的製作細節和尺寸。 吳曉紅 攝

一盞魚燈,百道工藝

20世紀90年代,許振的父親許為玉挑起了製作鰲龍魚燈的大梁,30多歲的許振才跟著父親學習編扎第一盞魚燈。

他從較簡單的黃魚燈入手練習,編制「黃魚」要先將4條竹篾圍成4個圈,用棉線綁紮,作為魚燈的主筋固定好,圈的直徑和間距決定了「魚」的個頭和肥瘦。確定主筋後,接著在尾部豎兩條竹篾,鋪設魚身兩側的中心筋,然後上下對稱地編扎6條副筋,一盞黃魚燈的輪廓需要用22條竹篾編扎而成。

編扎過程中,最難控制的細節是竹篾彎曲的弧度。「竹節很硬,我們要用蠟燭把它烤彎,才能拗出想要的弧度,讓整條『魚』的走線更加流暢。」許振說,為了讓魚燈看起來美觀精緻,編扎時要講究中心軸對稱,魚頭中心軸上的竹篾必須和魚尾中心軸上的竹篾連成一條直線。

許振往展示牆上懸掛新做的魚燈。 吳曉紅 攝

談及竹篾的採購,許家三代匠人都是親力親為,一定要挑選直而老的毛竹,再用刀將其剖成一根根竹絲。竹刺棘手,長年累月,許振的右手虎口處留下了剖竹篾時被扎破的傷疤。此外,用來粘棉線的糨糊也是自家熬製的。

魚燈的骨架紮好後,下一道工序便是裱糊。整條「魚」要糊上36片大小不一的白棉布,貼好後再上漿。魚燈裱糊時也要講究技巧,燈身不能皺,要挺括,過松過緊都不行;甚至每兩塊布的接頭,不能超過一根竹篾的寬度,這樣透過燈光,整盞魚燈就像用一張完整的布糊成的。

一套傳統鰲龍魚燈製作流程,從選料、剖竹、編扎、裱糊,到上漿、上色、裝燈……需上百道工序。許振說,製作一盞普通的魚燈,一般需要3天時間,而完成全套20件的鰲龍魚燈舞道具,約要45天時間。

創新不斷,傳承不止

2017年,許振從80歲的父親手中接過編扎鰲龍魚燈的接力棒。

那一年,許振印象深刻。在政府的呼籲和推動下,鰲龍魚燈舞的內在價值被不斷挖掘,影響力不斷拓展。

「你做的魚燈我們都見過,就沒有點新花樣嗎?」雖然傳統的鰲龍魚燈被大多數人喜愛,但也受到一部分人的質疑。

傳統的鰲龍魚燈如何創新?一開始,許振每天去逛海鮮市場,試圖從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但堅持一周後,他發現市面上的魚蝦種類幾乎都在他的作品中呈現過。之後,他又特地翻閱了《東海魚類圖冊》,但依舊毫無收穫。

「大家想看的一定是少見的魚蝦,甚至是本地沒有的。」最終,許振從熱帶觀賞魚的圖書中找到了靈感。此後,他以熱帶魚為模板開始創作。

「金龍魚」「斑馬魚」「彩裙魚」……一條條色彩斑斕的熱帶魚首次「遊」到玉環,成為鰲龍魚燈表演中的新成員,驚豔全場。

許振還對魚燈的繪畫手法和製作材料進行了改良,從僅限於大紅大綠的傳統魚燈,拓展到形象逼真的仿真魚燈。他用LED代替蠟燭,讓魚燈形象更加鮮活生動,實用性更強。

如今,鯧魚燈、紅蝦燈、鯉魚燈等經過改良的魚燈,從許家魚燈工作室裡已「遊」出百餘種。

在許振看來,不斷豐富的是魚燈的種類,不變的是熱愛自然的那一份初心。「漁業是坎門漁民的經濟支柱,鰲龍魚燈就是漁文化的結晶,這一份文化傳承我們要延續下去。」(完)

相關焦點

  • 「小希話談」海賊王1000話分析:新時代的宣言:更新與傳承
    ***TalkOP海賊王論壇分析區****作者ID:行走的燈首發日期:2020.01.05*********轉載請保留*********1000話分析:新時代的宣言:更新與傳承終於迎來了這一刻。超過22年,整整1000話。尾田投入無數時間與才智,打造出了這樣一部神一般的作品。不容易,太不容易了。
  • 你還會說家鄉話嗎?代際傳承斷裂,方言瀕危
    1985年,考上廈門大學古代漢語學碩士後,著名語言學家、導師黃典誠對他說,《世說新語》中的「許」可表示遠的指代詞「那」,與今泉州話用法相同,建議他研究該書詞彙。錢乃榮還將這些流行語結集出版成《上海話新流行語2500條》。但到了2004年左右,考卷上只能是錢乃榮舉例,學生來解釋,讓學生自己寫則一個都寫不出,「這意味著從85後的孩子開始,上海話傳承出現了斷層」。
  • 【圖片故事】浙江百年秤店的最後一代傳人
    【圖片故事】浙江百年秤店的最後一代傳人 (1/14) "← →"翻頁
  • 且談客家話傳承危機
    須知,人口多寡只是語言傳承與發展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如果一門語言一直以來只局限在鄉村、家庭、菜市場等私俗的領域使用,不能或者很少應用於公共領域,尤其是在媒體和教育機構長期缺位的話,必然導致人們母語自卑感的產生。伴隨新生代的出生,它首先淪為老人的語言,然後隨著老一輩人的離世,徹底成為歷史。客家話目前所處的境況,正是如此。
  • 深情解讀寫在歲月裡的故事,《還有詩和遠方》在詩意中踐行文化傳承
    昨晚,浙江衛視《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播出了第四期節目,「詩和遠方旅行團」成員華少、張紹剛、胡海泉、徐璐、陳銘來到浙江龍泉,沿著龍泉翠色、夜賞甌江、驛宿龍淵、雲塢古村、十年磨劍的旅行索引,遍遊美景,尋訪大師,感受瓷與劍的「龍泉之魂」是如何歷經千年至今盛而不衰的。
  • 瓷器奏仙樂,十年磨一劍,《還有詩和遠方》龍泉解讀傳承故事
    今天的龍泉是浙江著名的山城,浙江省第二大江甌江發源於此,「甌江山水詩路」也由此出發。《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第四站就來到浙江龍泉,華少、張紹剛、胡海泉與陳銘、徐璐在這裡尋找到了什麼美好印記?探秘千年龍泉瓷 張紹剛意外「臉著地」龍泉因劍得名,憑瓷生輝。龍泉青瓷創於北宋,盛於南宋,宋元明時期已經陸續行銷於世界,倍受青睞,身價不菲。
  • 傳承家鄉話 馬來西亞廣西婦女聯誼總會舉辦講座
    中國僑網1月15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網報導,日前,馬來西亞廣西婦女聯誼總會舉辦線上講座,講座會全程以廣西話交流。當晚的線上講座反應非常熱烈,線上觀眾超過500人,facebook瀏覽量短短半個小時高達3萬以上。
  • 打卡「浙江文化印記」①丨浙江工商大學學子:近越劇之鄉 習傳承之道
    這個暑假,浙江新聞客戶端向關心浙江歷史文化的朋友們發出了邀約,歡迎大家一起打卡浙江文化印記。打卡「浙江文化印記」,浙報錢塘江邀你上頭條! 今天,我們收到了來自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院「近」浙溫「習」實踐團紹興分隊的投稿——越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發源於紹興嵊州。
  • 北湖區:花園洞社區開展「中秋話團圓傳承好家風」活動
    紅網時刻郴州9月11日訊(通訊員 谷麗)9月10日下午,花園洞社區攜手北湖區機關幼兒園開展「中秋話團圓,傳承好家風」主題活動。現場播放的《周恩來的家訓家規》的專題片,進一步築牢了傳承優良家風中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家長代表張霞現場用自己的家風故事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個人。
  • 從愛情故事開始的家族傳承 中國夫妻節·第四屆家風傳承年會圓滿閉幕
    而如今娘不再嘆氣,記錄了自己和爹娘的故事,家風得以傳承,很是欣慰。我說,那就是傳承,通過拍攝老師的故事,傳承他的仁心仁術,傳承他的家風,傳承他一心為病人的精神。」,「我捐款10個億的初心,來源於家風家訓的傳承」;「爭取把自己感動故事用劉娟影像的形式拍攝出來,明年七夕給大家分享」
  • 剪立體壽桃 品中華文化丨「親情中華·為你講故事」秋冬令營浙江營...
    剪立體壽桃 品中華文化丨「親情中華·為你講故事」秋冬令營浙江營開辦《中華剪紙》特色定製課程 2020-11-23 21: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江人學日語,三十天就夠了
    為什麼浙江話跟日語如此相近,它們有什麼歷史淵源嗎?聽起來真的很像準確來說,「浙江話」並不是一種語言。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裡的浙江省內,同時存在著吳語、閩語、客家話、贛語、官話……多種不同的方言。在這個方言的大觀園裡,依然有一種語言一騎絕塵,豔壓群芳,統治了浙江大部分地區——吳語。98%的浙江人以吳語為方言,一般來說,浙江話指的也是吳語。浙江吳語有多像日語?看看它們的讀音就能略知一二。常用詞如「行李」、「砂糖」、「簡單」,大部分數詞如「二」、「十」、「千」,浙江話聽起來都更接近日語發音。
  • 為什麼浙江方言聽起來像日語?
    為什麼浙江話跟日語如此相近,它們有什麼歷史淵源嗎? 準確來說,「浙江話」並不是一種語言。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裡的浙江省內,同時存在著吳語、閩語、客家話、贛語、官話……多種不同的方言。但這些語言對北方人來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聽不懂。
  • 聽浙江自然博物館講述:「鎮館之寶」灰鯨標本背後的故事
    走進寬敞明亮的大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大型的生物展示牆,在一堆古生物標本中,有一個「站立」著的龐然大物特別吸引人眼球,它就是浙江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灰鯨骨骼標本。    「撿」來的鎮館之寶  浙江自然博物館第一任館長,88歲高齡的韋直老人說起這個「鎮館之寶」時,依然思路清晰。
  • 老物件的故事:《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傳承醫者仁心
    北京兒童醫院住院醫師 魏昂:醫學的傳承不僅是有知識的傳承,還有人文精神的傳承。在入學的第一天,我的導師將第八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作為禮物送給了我。第八版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一代又一代兒科醫師用畢生的精力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研究成果,並毫無保留的予以傳承。在他們心中,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兒童健康是中國夢的起點」。
  • 一圖飽覽丨浙江日報記錄接力奔小康路上的浙江故事、中國精神
    一圖飽覽丨浙江日報記錄接力奔小康路上的浙江故事、中國精神 2020年06月30日 17:42:03來源: > 標籤:責任編輯: 餘金葉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或電頭為"浙江在線
  • 冠縣孔村梅花拳百年傳承的故事
    一個蘊含著濃厚文化底蘊,孔聖人的傳說故事代代相傳;一個傳承梅花拳百年史的習武之鄉;一個老房與古樹鑲嵌其間、民風醇厚的古村落。相傳,孔子曾於此地居住三天) 梅花拳百年傳承的故事
  • 紅色故事傳承沂蒙精神
    傳承革命精神,共享創新發展。「全國首屆踐行紅色精神黨媒宣傳·沂蒙行」融媒活動近日在山東臨沂啟動。在這場由中國報業協會和中共臨沂市委主辦的活動中,追尋革命先輩的行跡,重走紅色革命地標,感悟紅色思想的強烈脈動,成了參與者最為強烈的感受。
  • 浙江台州整治不規範地名:弘揚與傳承具有台州特色的優秀地名
    浙江台州整治不規範地名:弘揚與傳承具有台州特色的優秀地名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19-06-20 11:09 來源:澎湃新聞
  • 匠心傳承,陳威讓葫蘆「講故事」
    「現在,我最大的心願就是 能有更多的年輕人 來學習傳承 讓項技藝能夠傳承下去」 陳威說 疫情期間 經過近一個月的創作 陳威完成了以小區值崗、居家隔離 復工復產等為主題的系列連環雕刻畫 講述了社區工作者抗擊疫情的生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