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發論又稱自然成熟論、預成論、生物遺傳決定論。總體上歸納而言,認為人類個體的心理發展完全是由個體內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預先決定的,心理發展的實質是這種自然因素按其內在目的或方向而展現的。外部條件只能影響其內在固有發展節律,而不能改變節律。譬如孟子,是我國內發論的代表,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萬物皆備於我心,認為人的本性中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是仁、義、禮、智品性的根源,只要善於修身養性,向內尋求,這些品性就能得到發展。孟子曾說:「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認為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因素給予的,而是人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
內發論的代表人物格賽爾曾做過雙生子爬樓梯實驗: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實驗對象A在出生後第46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練了8周,另一個實驗對象B在出生後第53周開始練習,每天也是10分鐘,練了2周。那麼來猜下他們兩個誰爬樓梯水平好些?大多數人肯定認為A比B要好,因為練習時間長。但是,實驗結果出人意料,練習時間短的B在10秒內爬上特製的五級樓梯最高層,而練習時間長的A則需要20秒。
作為實驗者格賽爾分析說,其實46周就開始練習爬樓梯,為時尚早,孩子沒有做好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開始爬樓梯,這個時間就非常恰當,孩子做好了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該實驗的啟示告訴我們: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等待,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內在「時間表」認為地通過訓練加速孩子的發展。格塞爾強調成熟機制對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認為人的發展順序受基因決定,教育要想通過外部訓練搶在成熟時間表前面形成某種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勞的。
外鑠(shuo)論,又稱外塑論、經驗論等,認為個體心理發展的實質是環境影響的結果,環境影響決定個體心理發展水平與形式。這裡的環境是指人生活於其中、賴以生存並影響人發展的一切外部條件的總和。代表人物洛克認為,人的心靈猶如一張白板,它本身沒有內容,可以任人塗抹,外部的力量決定了人的發展狀況,由此形成「白板說」。華生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不管他們的祖先狀況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成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華生認為,環境與教育是心理發展的唯一條件,教育是萬能的。斯金納認為人的行為乃至複雜的人格都可以通過外在的強化或懲罰手段來加以塑造、改變、控制或矯正。
內發論與外鑠論的結合,形成了「多因素相互作用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如先天遺傳的素質)和外部環境(如外在刺激的強度、社會發展的水平、個體的文化背景等)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人是能動的實踐主體,沒有個體的積極參與,個體的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在主客觀條件大致相似的情況下,個體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對人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由於人的身心發展是通過活動來實現的,所以說,個體活動是個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筆者更傾向第三種觀點,你呢?歡迎在下方留言。
內發論人物補充說明:
(一)高爾頓,遺傳決定論的「鼻祖」,優生學的創始人,認為個體的發展及其個性品質早在基因中就決定了,發展只是這些內在因素的自然展開,環境只起引發作用。
(二)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性本能是自然本能,它是推動人發展的潛在的、無意識的、最根本的動因。
(三)威爾遜,把「基因複製」看作是決定人的一切行為的本質力量。
(四)霍爾:「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認為個體心理發展是人類進化過程的簡單重複,個體心理發展由種系發展決定。
作者:蘆薈之探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