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3個多月,累計服務北京市海澱區高新技術企業、重點企業、中小微企業等1051家次,海內外各類人才萬餘人參與。12月22日,由中共北京市海澱區委組織部指導,海澱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人力資源公共服務中心組織實施的「海澱區人才發展專項資金項目」圓滿收官。
「項目緊密圍繞中關村科學城建設,重點聚焦國際人才社區建設,通過用好用活中關村百校聯盟成員高校資源,開展人才對接、培訓交流等活動。」海澱公服中心介紹,項目分央地人才對接交流、領軍企業國際化培養、招攬重點高校及歸國留學優秀人才三大服務項目組織實施,旨在營造人才發展的良好生態,為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賦能育才擴大朋友圈提升人才競爭力
「研修班不僅通過聘請政府領導、行業大咖、名校教授為我們授課,還組織豐富多彩的學習形式,啟發了CTO們對新興科技持續不斷的思考,並把這種思考帶入到接下來的工作中,為企業帶來價值。」來自豪爾賽科技公司的一位參訓學員向記者表示,「更重要的是,這次培訓凝聚了一批優秀企業家,為我們搭建了企業間互動的平臺,可以擴大企業的朋友圈,加速企業發展。」
為進一步提升海澱區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打造一批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端領軍隊伍,在項目運行期間,海澱公服中心面向海澱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胚芽計劃培育企業、海澱區「重點企業」、中關村「十百千工程」、中關村「瞪羚計劃」等創新型企業,聯合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開展北大CEO班、人大CTO班、對外經貿CFO班三期面向企業高層管理人才的高端領軍人才培訓,3期聚焦國際前沿技術的提升特訓營及國際創新論壇。
項目累計邀請48位國內專家教授、5位海外專家教授通過面授課程、互動交流、頭腦風暴、企業走訪、國際創新論壇相結合的方式對參訓人員進行全面培養,包含人工智慧、大數據、5G、區塊鏈、智慧機器人、無人駕駛等國際前沿技術培訓課程,累計服務海澱區企業135家,完成培養各類企業家及核心骨幹404人次,參訓滿意度100%。
參訓人員普遍認為,「培訓為公司商業模式及技術路線提供了多維思考空間,進一步開拓了企業國際化視野,能夠助力高科技企業在所涉及的行業及領域創新發展,促進海澱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高海澱、中關村的人才國際化發展水平,有效支撐海澱區搶佔未來科技發展制高點,希望能夠再次參加此類培訓。」
搭建平臺助力轄區央地合作+成果轉化
「央地」人才對接交流活動,也是「海澱區人才發展專項資金項目」的又一重頭戲。系列活動堅持服務於中關村科學城戰略性新興產業,以「賦能製造業人才,促產學研融合發展」為主題,分別圍繞「IoT物聯網與人工智慧融合發展、機器人與智能控制專題、工業大數據創新技術與應用、自動駕駛與智慧交通關鍵技術與應用、國際智能傳感器關鍵技術與應用、5G技術與移動通訊關鍵技術與應用專題、軍民兩用新政策新技術新應用、工業網際網路關鍵技術應用與標準化專題」8個方向,採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組織國際技術交易所專家、高校科研院所教授和轄區內企業、創投機構代表,交流探討技術應用、供需合作,及研發諮詢需求等8期項目對接交流活動。
活動邀請了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及中國信通院、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中國電子產業發展研究院、工信部賽迪智庫等高校、科研院所教授和企業專家37人,發布科研成果37項。吸引了來自物聯網、自動化、移動通信、智能製造、電子科技等領域中關村科學城企業336家次,從事研發、設計和應用的技術負責人、項目管理者924名。
參與企業及代表對項目整體安排、活動計劃、組織實施及服務表示滿意。專家教授分享了課題的前瞻性、專業性等內容,對企業「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以及科研成果發展落地、技術引進、專家引進等有極大幫助。
才聚雲端面向海內外招攬人才
「2021年就要畢業了,聽說中關村好多知名網際網路企業來學校現場招聘,想趁這機會找一份心儀的工作。」「招聘舉辦的很用心也務實,應聘的畢業生素質都較高,2021年要是還舉辦類似的活動,我們還會報名參加。」
畢業生和企業雙方的期待,也是海澱區人力資源公共服務中心中關村百校聯盟校園招聘團精準對接企業與高校的初衷。為滿足中關村科學城企業人才需求,此前,「中關村百校聯盟校園招聘團」採取線下和「才聚雲端」線上雙模式宣講、招聘,走進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河北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分別開展15場重點高校入校招聘會和2場留學生專場招聘會,覆蓋京津冀、東北、西北、華中地區,同步開展了「才聚雲端」系列網絡招聘會,包含10期大學生就業創業大講堂和6場帶崗直播活動,吸引聚集全國高校優秀畢業生以及歸國留學人員到海澱就業創業,提升中關村科學城品牌影響力。
期間,海澱公服中心累計服務海澱區企業580家次,接收簡歷17321份,其中現場接收紙質簡歷12867份,「才聚雲端」線上平臺接收電子簡歷4454份,初步達成意向6449人。
1月1日刊發在《海澱報》
作者:孫卉
編輯:王維華 陳乃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