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阿斯伯格?把數學書當玩具的孤獨症孩子

2021-01-09 Q媽愛教育

在前一篇裡,我講述了不少人對於孤獨症的一種理解傾向,「孩子是不是不說話啊,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其實大多數孤獨症孩子,尤其是高功能患者,完全不是,很多反而是更加喧鬧、愛動、情緒激烈。其實別人很難懂,在養育阿斯伯格時,家長是怎樣的一種困難和心情

也闡述了他們的更多實際困難是對於語言的理解和運用上。

今天我們說說第二種理解傾向,對於高功能孤獨症覺得是「天才啊、孩子愛鑽研、沉浸自己的興趣多好啊」的另一種極端思想。

給一段對白:

「你現在可以休息了,你去玩會吧?」「看數學書。」「」馬上就要兒童節了,你想要點什麼呢?「」「三年級數學書!」「馬上你就要生日了,送點什麼給你呢?」「四年級數學書。」「如果能做到堅持自己起床穿衣服,打卡完成15天,媽媽要給你一個獎勵,你想要什麼獎勵或玩具?」「五年級數學書」 ... ...

這是阿斯伯格孩子的一種常態,把數學書可以換成anything。

孤獨症家長有時也會想,人家的孩子都要這要那,咱們多省心,孩子的欲望何其少。所以,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難念的經,特殊兒童也有特殊兒童帶給家長的諸多簡單。

那家長對此的困難究竟在哪裡?

1、看數學書不一定是在學習,只是在看TA著迷的部分,比如頁碼、比如目錄,比如封面上的對比等等。

當孩子一直處於只看頁碼就開心,看目錄就開心的階段時,做父母的心裡其實是焦慮的,怎麼說?因為覺得浪費了大把的時間,這個頁碼數字沒有太大意義啊,花兩三個小時研究這玩意究竟要幹啥啊,這些時間,為啥不能用來畫個畫,講個故事,唱首歌,玩會玩具呢,咱們不追求學業上的成績,但是至少希望孩子也能多動多跑多接觸各類事物。

2、阿斯孩子習慣自學,也習慣超前學習,可是未必有相應的支持系統和教學模式。跳級?天真了,語文和英語有可能爛得一塌糊塗。本來上課注意力就嚴重走神,還自己把數學書給學完了,老師將來講課時怎麼辦?有的孩子是會跟老師開始頂撞,有的孩子則是更加無聊,覺得自己不用聽,或者是覺得無聊開始神遊,老師會怎麼想?

不討喜的阿斯孩子們其實是處於一個很為難的境地,如果沒有機會遇到一個公義而大度的老師,很多時候都會成為老師和同學攻擊的對象,你學的快又怎樣?在很多常規常識方面的短板,是不足以支撐自己的天分的。

但我們毫無疑問仍然還是要支持孩子的天分,想學,感興趣,必然是鼓勵,如何在沉迷上做一些限制,比如每天可以支持喜歡的事物半小時,W同學小時候喜歡門的開合,但是不能把時間全部都放在看門的開合吧,儘管其餘的什麼都不感興趣,家長們還是得拼命往回拉一拉,不是嗎?

所以,大家要定好一個度,這種重複的行為,有人稱為自我刺激,有人稱為刻板,不管是哪一種,家長都要既支持,又有度。

支持是因為,這對於孩子們而言,是TA們世界尚還有序的必要條件,也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光,避免過度是我們總得讓孩子回到功能層面,不能無限制沉浸。所以約定時間,每天支持,又每天給予別的積極刺激,通過他的沉迷物來進行獎懲,是一個可行的舉措。把在別處的可控感和快樂感,慢慢建立起來。

在學校那邊,怎麼和老師溝通是個關鍵,可以和老師說明,「因為孩子平時注意力就不太好,有缺陷,我們也是想幫助孩子和配合學校的學習,在家就提前預習、提前學習了,做一些準備。」

這樣子的溝通,很大程度上能夠減少老師對孩子的偏見+持續貼標籤。

有喜歡和天分就一定能夠去發展嗎?

首先,找到天分的重要性無用多說,建立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將來成為養活自己的一種生存手段,醫生基本都會建議家長尋找孩子的天賦所在,鄒醫生尤其強調了這一點,列入了他的父母三大原則裡。

但尋找到天賦所在後,對於家長,依然是一場耐心、信心的大戰。

W同學兩歲時,認為鍾和尺子是一種東西,理由是都有「刻度和數字」,這麼小的孩子,有這樣的歸納力說明抽象很不錯,中班時候,父母沒有教的情況下,可以計算100以內的加減,借用兩個手,一手表示個位數字,一手表示十位數字,用雙手進行進退位運算。

雖說不上天才,但無疑數感是不錯的,可是在幼兒園大班,老師開始做幼小銜接時,不允許用手算,認為不能讓孩子們形成數手指頭的習慣,得用湊十法的口訣,W在這個要求下就懵了,不知道怎麼做100以內加減,甚至連10以內的加減都開始不會做、不敢做,望而生畏。很遺憾,沒有適合阿斯的教育。

關於歸納,在一個人並沒有掌握全面的信息時,就開始形成歸納也是個很頭疼的問題,經常會出錯並且執拗。兒童發展觀告訴我們,形象思維是建立在前面的,如果形象思維還沒有發展,就開始抽象思維的發展,在認知和思維上,是會有缺失的。

而這種缺失,對於孤獨症孩子,卻很難避免,普娃們在小時候,興趣廣泛,普遍喜歡各式各樣的玩具,好奇沒有見過的各類事物,會吃手,喜歡到處抓碰,喜歡塗塗畫畫,喜歡跑跳,喜歡小朋友,這些都是在發展形象思維以及刺激大腦神經發展的途徑。可是對於孤獨症孩子,如果興趣狹隘非常典型,一定會錯過這些機會,真的對外界基本沒有什麼興趣,就喜歡自己的轉圈圈、開合關、小地鐵、或是某個東西。

同時,一個人的真實表現,絕不僅僅只取決於他的單個水平如何,環境和外界本身就是一個評價標準和尺度,即便有90分的天賦,在融入和被別人認可上只有40分,平均值還是只有65。與環境的不融入,遭到很多同學的排擠,引起老師的反感,這些,都是阿斯家庭和小阿斯們所要面對的,超出天分之外的部分。(但我始終堅信,厚積薄發,小阿斯們只要心理健康方面發展的好,將來都是不可估量的。)

再說說一個例子,有個阿斯孩子有一定音樂天分,很小的時候就對旋律很敏感,聽歌幾遍就能唱得很準,學琴不多久,能夠聽一首歌幾遍之後,就自己彈奏出來(單旋律),5歲多開始自己寫譜子。

不算特別天才,也屬難得吧,但是學校音樂老師不喜歡,把他從合唱第二排調到了最後一排,基本什麼也看不見聽不見了。因為上課擾亂紀律,總是碰和影響周圍的同學。

學琴的中間有一年,琴行老師建議一對一學,因為同齡的孩子,一節課大概學一首歌,他一節課可以學三首,不要浪費孩子的時間。然後,進入一對一後,孩子忽然開始無理由地重複老師說話,一重複就是一節課,反正不動手彈,隨便老師說什麼,也不鬧也不生氣也不笑,老師說啥就跟著說啥... ...如果不是之前有接觸,老師可能以為這是個傻子。

最後,老師說「不好意思,真的是原本想是為了孩子好的,沒想到會變成這樣,這個孩子我教不了了。」

孩子們的真實優秀往往不僅僅取決於他先天具有多高的天賦,實實在在還有很多與外界的融合,與別人打的交道,以及他的心理情緒狀況。

有的人會問,阿斯要不要去康復機構,哪家康復機構能夠做我上述描述的困難?阿斯的家長也經常感到,康復機構的指導和訓練,其實並不適合阿斯伯格兒童,但是阿斯伯格在學校和各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卻也都真實存在。

很多家庭比我描述的還要困難,還伴有多動,伴有焦慮,伴有強迫,有強烈的情緒問題,不被接納。溝通不暢,而產生和父母(老師)的對抗違立。

我們可以看到,學校不一定能成為孩子們的支持者,培訓機構不一定能成為孩子們的支持者,康復機構不一定能成為孩子們的支持者,唯有家庭支持和教育,始終是阿斯伯格兒童更重要的訓練場所,家長們加油!!考驗家長們的部分,才是真正的壁壘。

我想說,

第一,父母的心態還是要好,阿斯雖然有很多令人頭疼的地方,也有很多亮閃閃的地方。

第二,支持孩子同時限制孩子,這是父母需要去把握的度,並且如果出現了對他的幹涉,孩子一定會鬧,但是父母們一定要穩住自己的情緒。

第三,支持孩子的天分,看到孩子的不足,不用過於追求天才,有的家長會想要拼命證明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就走上了另一個極端。盡力平衡發展孩子,不是說要求孩子什麼都要學,都要會,但是除了他們的優勢所在,基本的生活自理,基本的禮貌互動應答,基本的情緒管理能力,基本的放鬆能力,都是家長們更加需要引導孩子去掌握的。

相關焦點

  • 兒童出現性格孤僻,無法正常的社交,請家長警惕阿斯伯格症候群
    導語:阿斯伯格症候群好發人群在剛出生到六歲的嬰幼兒時期,大多數為男童。他們的臨床症狀表現在社會交往以及溝通障礙、興趣狹窄、動作和行為刻板,如果不及時治療發現很有可能由此引發的並發疾病有抑鬱症和多動症。這種精神疾病需要長時間持續治療才能痊癒,持續時間長久。就診常見檢查為阿斯伯格診斷量表和孤獨症譜系障礙篩查問卷或者兒童阿斯伯格症候群測試等等。一般使用藥品包含利培酮和舍曲林。
  • 孤獨症孩子可能並非對痛苦不敏感,而是太敏感了
    我們課題組是從2010年左右開始孤獨症方面的研究,迄今大概有十年了。我們接觸了幾百個孤獨症孩子還有家庭。我今天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課題組在這方面的工作。開始之前,我想先問一下在座的朋友們,有多少人真的接觸過孤獨症的孩子呢?可能接觸過孤獨症孩子的人還特別少,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對孤獨症的了解是從影視作品中來的。
  • 古典數學玩具迷倒孩子
    古典數學玩具迷倒孩子 2002年8月21日13:31  京報網-北京日報 本版攝影/新華社記者 劉宇 陳建立本報實習生呂鑫
  • 高顏值+好玩益智,數學玩具來咯!
    之後不少人在下面留言,讓米粒媽推薦更多的玩具;巧了,前幾天薇薇安跟我說:最好是那種適合三歲以上孩子的、不能傻玩,要好玩而且還能學習到東西的、玩法多樣還能不斷進階的……講真,米粒媽精心挑選的這些數學啟蒙玩具和桌遊,都是精心挑選了比較看了各種攻略買的,對孩子的數學邏輯思維培養非常有好處。
  • 科普:孤獨症(自閉症)孩子的智力可以提高嗎?
    孤獨症(自閉症)孩子在就診時,有些醫生會安排做智力測試,一般是韋氏智力測試。但由於孤獨症孩子的特殊性,智力測試的結果往往不夠準確。 我們發現,高功能孤獨症兒童在學齡期的智力測試結果,總會明顯高於學齡前的測試結果。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孤獨症孩子的智力提高了呢?
  • 每個「拖延症」孩子的背後,都有天才的影子?
    天才達文西的一生,留世的作品不到20幅,而同期的拉斐爾僅活了37歲,卻創造了300幅作品。 其次,招人煩。 比如,儘量保證孩子學習桌面的整潔乾淨,將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玩具、桌遊等等都收起來。 胡適先生自從戒除打牌後,日記中再也沒出現打牌幹擾學習的記錄。
  • 天才總是孤獨的,因為他們的人格特質,異於常人的生活方式
    天才的孤獨作者:牧心「婧」形容纖弱苗條有才品的女子,出自張衡《思玄賦》「舒妙婧之纖腰兮,揚雜錯之褂徽」。當一個女孩呱呱墜地,幸福的父親望著燈下襁褓中那張粉嫩的臉,然後滿懷喜悅的查閱詩經、古文觀止、唐詩宋詞、字典······千挑萬選找出這個生僻的字作為女兒的名字,該是多麼飽含深情和寄予厚望。
  • 幾乎見數學玩具就買的我,認為它是最好的數學早教玩具之一
    幾乎見數學玩具就買的我,認為它是最好的數學早教玩具之一我近些年沒少買鍛鍊孩子數學思維的玩具,上千元的都收過但這盒絕對是我覺得數學早教最好的玩具之一。芊4歲時我就入了,還給妞們開過一次團,1000盒半天售空。它有個一個特牛的設計,至少能教會孩子5種以上數學思維。並且自帶一套學習題卡,照著玩就行。個人認為是早期數學階段的必入款。
  • 後天學者症候群:男子腦部受傷後變天才
    美國一名從大學輟學的男子在腦部受到重創後突然變成了數學和物理天才,他從創傷中清醒過來之後看到的任何事物都是帶有幾何圖形的。他這種情況叫做「後天學者症候群」(acquired savant syndrome),目前全世界僅有40個相似病例。
  • 美國兒童天才協會:「天才兒童」都有這5個特徵,你家孩子有嗎?
    所以家長想要培養出一個「天才寶寶」,不必過分糾結,孩子的智商高不高,而是重視對孩子各項思維的鍛鍊,去提升孩子的智力。 畢竟孩子的生活還是要以遊戲為主,那麼益智遊戲不能少,也可以帶著孩子玩一些遊戲書。
  • 醫生犬「義診」孤獨症兒童
    昨天是「世界孤獨症日」,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孤獨症康復中心舉行義診活動。在現場與兒童精神科專家們一起義診的還有已工作3年的「醫生犬」拉拉。昨天上午9點,位於大興的孤獨症康復中心一樓大廳裡,來自北京安定醫院、兒童醫院等大醫院的兒童精神科專家們被孤獨症患兒家長們圍住,滿臉愁苦、滔滔不絕地述說著自己孩子的種種病情。
  • 這30位名人也是「星星的孩子」
    都柏林聖三一學院首席精神病學家麥可菲茨傑拉德(Michael Fitzgerald)教授研究並發表了一篇論文,結論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患有阿斯伯格症候群。達爾文童年時代的記錄表明,他是一個非常安靜和孤獨的孩子,儘量避免與他人交流。像其他許多阿斯伯格症候群患者一樣,他更喜歡的交流方式,是寫信。他也專注於某些話題,比如化學。
  • 數學玩具|最好玩、最受歡迎的數學益智玩具,一起玩出數學思維來!
    覺得我們推薦玩具不錯,請轉發給你的朋友,讓更多孩子能夠早日玩到這些好玩的玩具,激發數學興趣,培養數學思維!數學並非要從課堂中教授出來的。玩具、遊戲都進行數學思維啟蒙最佳方式。數學只是訓練思維的工具,學數學,最重要的是掌握數學思維。提到數學思維,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計算,第二反應可能是還包括圖形。
  • 「孩子天生會數學」之翻翻書
    今天分享「孩子天生會數學」第六章第十二節「翻翻書」。該遊戲需要自己製作一本可以翻的,像檯曆一樣的書,中間可以剪開,也可以不剪開,折一條線,兩邊粘貼一些圖案,每頁紙圖案數量的總和最好是有規律的。用自製書的形式是讓孩子進一步體會到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並根據不同圖案的組合,理解加法交換律。
  • 用《兩隻老虎》教會孤獨症孩子認識五官
    我曾以為音樂療法就是為孩子放一些音樂聽。看來我太天真了。應該讓孩子能夠進入到音樂裡面,成為音樂的一份子。音樂獨特的節奏感對於孩子的刺激很明顯。在ABA的指令中,也要求治療師說話有節奏感,我想這是同樣的道理。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小時候給孩子放兒歌聽。其實孩子是有記憶的,他們會記住這些旋律。這就是入手點。
  • 世界孤獨症關注日:北大六院賈美香醫生等10位專家「硬核」支援孤獨...
    患病和孩子營養代謝有關?因孤獨症病因不明,一直以來都有孤獨症與營養代謝有關的探討。作為國內權威的遺傳代謝與營養代謝專家,楊豔玲教授表示,孤獨症樣症狀是遺傳代謝病的表現之一,與營養代謝等有一定關聯。如有營養代謝病症的孩子,常表現出類似孤獨症的症狀或其他的神經發育障礙表現;且研究發現若維生素D長期供給不足,鉛、汞含量過高干擾神經遞質的正常代謝,均有可能導致孤獨症樣的症狀。
  • 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有這些數學玩具加持,妥妥成為學霸 | 清單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用遊戲化的方式從小就接觸數學概念和一些基礎的知識,會形成一個順利過渡,不至於一來就是應試數學,導致孩子跟不上節奏,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今天站在玩具的角度,根據我們對教育和玩具的理解,給大家分享一些,適合0-12歲年齡段的數學啟蒙玩具。
  • 翻牌率最高的數學玩具,最後一個必買!
    有了孩子之後,我的要求變成了:一天吼娃不能超過十次。等孩子開始學數學之後,我的要求變成了:只要別把孩子吼出毛病就行之前我寫了一篇《高顏值+好玩益智,數學玩具來咯!》,好多媽媽都說沒看過癮,讓我再追加一篇,這不,我趕緊奉上。
  • 沒天賦的孩子學不好數學?清華碩士生潘佳生:在小學先做好這3點
    學好數學與智商無關,更何況大多數同學智商非常相近。在很多人眼中,潘佳生都是「數學天才」,他是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及全美數學競賽AMC滿分獲得者。國內外的數學競賽中他也是拿獎都拿到手軟,中考的時候,他只用了45分鐘就答完了所有的題並且是滿分,大大小小的數學考試滿分更是常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