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裡,我講述了不少人對於孤獨症的一種理解傾向,「孩子是不是不說話啊,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其實大多數孤獨症孩子,尤其是高功能患者,完全不是,很多反而是更加喧鬧、愛動、情緒激烈。其實別人很難懂,在養育阿斯伯格時,家長是怎樣的一種困難和心情
也闡述了他們的更多實際困難是對於語言的理解和運用上。
今天我們說說第二種理解傾向,對於高功能孤獨症覺得是「天才啊、孩子愛鑽研、沉浸自己的興趣多好啊」的另一種極端思想。
給一段對白:
「你現在可以休息了,你去玩會吧?」「看數學書。」「」馬上就要兒童節了,你想要點什麼呢?「」「三年級數學書!」「馬上你就要生日了,送點什麼給你呢?」「四年級數學書。」「如果能做到堅持自己起床穿衣服,打卡完成15天,媽媽要給你一個獎勵,你想要什麼獎勵或玩具?」「五年級數學書」 ... ...
這是阿斯伯格孩子的一種常態,把數學書可以換成anything。
孤獨症家長有時也會想,人家的孩子都要這要那,咱們多省心,孩子的欲望何其少。所以,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難念的經,特殊兒童也有特殊兒童帶給家長的諸多簡單。
那家長對此的困難究竟在哪裡?
1、看數學書不一定是在學習,只是在看TA著迷的部分,比如頁碼、比如目錄,比如封面上的對比等等。
當孩子一直處於只看頁碼就開心,看目錄就開心的階段時,做父母的心裡其實是焦慮的,怎麼說?因為覺得浪費了大把的時間,這個頁碼數字沒有太大意義啊,花兩三個小時研究這玩意究竟要幹啥啊,這些時間,為啥不能用來畫個畫,講個故事,唱首歌,玩會玩具呢,咱們不追求學業上的成績,但是至少希望孩子也能多動多跑多接觸各類事物。
2、阿斯孩子習慣自學,也習慣超前學習,可是未必有相應的支持系統和教學模式。跳級?天真了,語文和英語有可能爛得一塌糊塗。本來上課注意力就嚴重走神,還自己把數學書給學完了,老師將來講課時怎麼辦?有的孩子是會跟老師開始頂撞,有的孩子則是更加無聊,覺得自己不用聽,或者是覺得無聊開始神遊,老師會怎麼想?
不討喜的阿斯孩子們其實是處於一個很為難的境地,如果沒有機會遇到一個公義而大度的老師,很多時候都會成為老師和同學攻擊的對象,你學的快又怎樣?在很多常規常識方面的短板,是不足以支撐自己的天分的。
但我們毫無疑問仍然還是要支持孩子的天分,想學,感興趣,必然是鼓勵,如何在沉迷上做一些限制,比如每天可以支持喜歡的事物半小時,W同學小時候喜歡門的開合,但是不能把時間全部都放在看門的開合吧,儘管其餘的什麼都不感興趣,家長們還是得拼命往回拉一拉,不是嗎?
所以,大家要定好一個度,這種重複的行為,有人稱為自我刺激,有人稱為刻板,不管是哪一種,家長都要既支持,又有度。
支持是因為,這對於孩子們而言,是TA們世界尚還有序的必要條件,也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光,避免過度是我們總得讓孩子回到功能層面,不能無限制沉浸。所以約定時間,每天支持,又每天給予別的積極刺激,通過他的沉迷物來進行獎懲,是一個可行的舉措。把在別處的可控感和快樂感,慢慢建立起來。
在學校那邊,怎麼和老師溝通是個關鍵,可以和老師說明,「因為孩子平時注意力就不太好,有缺陷,我們也是想幫助孩子和配合學校的學習,在家就提前預習、提前學習了,做一些準備。」
這樣子的溝通,很大程度上能夠減少老師對孩子的偏見+持續貼標籤。
有喜歡和天分就一定能夠去發展嗎?
首先,找到天分的重要性無用多說,建立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將來成為養活自己的一種生存手段,醫生基本都會建議家長尋找孩子的天賦所在,鄒醫生尤其強調了這一點,列入了他的父母三大原則裡。
但尋找到天賦所在後,對於家長,依然是一場耐心、信心的大戰。
W同學兩歲時,認為鍾和尺子是一種東西,理由是都有「刻度和數字」,這麼小的孩子,有這樣的歸納力說明抽象很不錯,中班時候,父母沒有教的情況下,可以計算100以內的加減,借用兩個手,一手表示個位數字,一手表示十位數字,用雙手進行進退位運算。
雖說不上天才,但無疑數感是不錯的,可是在幼兒園大班,老師開始做幼小銜接時,不允許用手算,認為不能讓孩子們形成數手指頭的習慣,得用湊十法的口訣,W在這個要求下就懵了,不知道怎麼做100以內加減,甚至連10以內的加減都開始不會做、不敢做,望而生畏。很遺憾,沒有適合阿斯的教育。
關於歸納,在一個人並沒有掌握全面的信息時,就開始形成歸納也是個很頭疼的問題,經常會出錯並且執拗。兒童發展觀告訴我們,形象思維是建立在前面的,如果形象思維還沒有發展,就開始抽象思維的發展,在認知和思維上,是會有缺失的。
而這種缺失,對於孤獨症孩子,卻很難避免,普娃們在小時候,興趣廣泛,普遍喜歡各式各樣的玩具,好奇沒有見過的各類事物,會吃手,喜歡到處抓碰,喜歡塗塗畫畫,喜歡跑跳,喜歡小朋友,這些都是在發展形象思維以及刺激大腦神經發展的途徑。可是對於孤獨症孩子,如果興趣狹隘非常典型,一定會錯過這些機會,真的對外界基本沒有什麼興趣,就喜歡自己的轉圈圈、開合關、小地鐵、或是某個東西。
同時,一個人的真實表現,絕不僅僅只取決於他的單個水平如何,環境和外界本身就是一個評價標準和尺度,即便有90分的天賦,在融入和被別人認可上只有40分,平均值還是只有65。與環境的不融入,遭到很多同學的排擠,引起老師的反感,這些,都是阿斯家庭和小阿斯們所要面對的,超出天分之外的部分。(但我始終堅信,厚積薄發,小阿斯們只要心理健康方面發展的好,將來都是不可估量的。)
再說說一個例子,有個阿斯孩子有一定音樂天分,很小的時候就對旋律很敏感,聽歌幾遍就能唱得很準,學琴不多久,能夠聽一首歌幾遍之後,就自己彈奏出來(單旋律),5歲多開始自己寫譜子。
不算特別天才,也屬難得吧,但是學校音樂老師不喜歡,把他從合唱第二排調到了最後一排,基本什麼也看不見聽不見了。因為上課擾亂紀律,總是碰和影響周圍的同學。
學琴的中間有一年,琴行老師建議一對一學,因為同齡的孩子,一節課大概學一首歌,他一節課可以學三首,不要浪費孩子的時間。然後,進入一對一後,孩子忽然開始無理由地重複老師說話,一重複就是一節課,反正不動手彈,隨便老師說什麼,也不鬧也不生氣也不笑,老師說啥就跟著說啥... ...如果不是之前有接觸,老師可能以為這是個傻子。
最後,老師說「不好意思,真的是原本想是為了孩子好的,沒想到會變成這樣,這個孩子我教不了了。」
孩子們的真實優秀往往不僅僅取決於他先天具有多高的天賦,實實在在還有很多與外界的融合,與別人打的交道,以及他的心理情緒狀況。
有的人會問,阿斯要不要去康復機構,哪家康復機構能夠做我上述描述的困難?阿斯的家長也經常感到,康復機構的指導和訓練,其實並不適合阿斯伯格兒童,但是阿斯伯格在學校和各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卻也都真實存在。
很多家庭比我描述的還要困難,還伴有多動,伴有焦慮,伴有強迫,有強烈的情緒問題,不被接納。溝通不暢,而產生和父母(老師)的對抗違立。
我們可以看到,學校不一定能成為孩子們的支持者,培訓機構不一定能成為孩子們的支持者,康復機構不一定能成為孩子們的支持者,唯有家庭支持和教育,始終是阿斯伯格兒童更重要的訓練場所,家長們加油!!考驗家長們的部分,才是真正的壁壘。
我想說,
第一,父母的心態還是要好,阿斯雖然有很多令人頭疼的地方,也有很多亮閃閃的地方。
第二,支持孩子同時限制孩子,這是父母需要去把握的度,並且如果出現了對他的幹涉,孩子一定會鬧,但是父母們一定要穩住自己的情緒。
第三,支持孩子的天分,看到孩子的不足,不用過於追求天才,有的家長會想要拼命證明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就走上了另一個極端。盡力平衡發展孩子,不是說要求孩子什麼都要學,都要會,但是除了他們的優勢所在,基本的生活自理,基本的禮貌互動應答,基本的情緒管理能力,基本的放鬆能力,都是家長們更加需要引導孩子去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