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中,他駐村蹲點達300天

2020-10-03 交通運輸部

綠色興安,楓葉漸紅。散落在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的五角楓如同一個個「精靈」,鑲嵌在廣袤的科爾沁草原上,這裡是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中央電視臺熱播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楓葉紅了》取景、拍攝的地方。《楓葉紅了》劇中的男主角、駐村第一書記「韓立」人物原型為科右中旗巴彥淖爾蘇木雙榆樹嘎查第一書記韓軍。

2015年9月19日,韓軍被科爾沁右翼中旗交通運輸局委派到巴彥淖爾蘇木雙榆樹嘎查任第一書記,至今已是第5個年頭了。韓軍說:「為了大房子、豪車而奮鬥,獲得感、幸福感不一定強;為了一群人、一塊熱土而奮鬥,獲得感、幸福感來得最明顯,也最持久。」

韓軍(中)。

「屯溜達」書記

常年一身運動鞋、運動褲打扮,走村串戶、盤腿上炕,跟村民拉家常、摸情況、想對策……因為愛在村屯串門,為人熱心腸,韓軍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屯溜達」書記。

科爾沁右翼中旗地處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區,是國家級貧困旗。駐村後,韓軍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調查,利用早晚時間到貧困戶家裡聊家常、講政策、聽意見。一年時間內,他走遍了全村363戶人家。一戶一戶調研,三大本厚厚的民情日記成為他不離身的「寶貝」,裡面記著嘎查363戶家庭的基本情況、大事小情和各種訴求。他給日記起名叫《轉變》,希望嘎查能發生轉變,希望農牧民生活能發生轉變。

因為總串門,誰家缺啥、少啥,有啥難處,韓軍掌握得一清二楚。建檔立卡貧困戶包達利8歲的女兒沒錢上學,就是韓軍走村串戶時發現的。「孩子營養不足,個頭小,以為還是學前年齡,可一查檔案,孩子都過入學年齡了。」韓軍一問才發現,家長不是不想讓孩子上學,而是全家好幾個病人,哪裡還負擔得起孩子的上學錢。韓軍自掏腰包先讓孩子上了學。「沒有韓書記,我的孩子可能都踏不上學校的門。」包達利激動地說。在他的幫助下,嘎查裡其他幾家輟學的孩子也都回到了學校。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韓軍的熱心腸在雙榆樹嘎查傳開了。很快,韓軍和村民們打成了一片,成了「哥們兒」。

鹽鹼地裡稻花香

「以前,這裡是一片重度鹽鹼地,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不長草來不長糧。自從韓軍到我們村當駐村第一書記,帶著老百姓開發這片鹽鹼地後,這裡不但長出了莊稼,還長出水稻了!」雙榆樹嘎查書記白金貴說,是韓軍讓鹽鹼地飄出了稻花香,讓撂荒地變成了「聚寶盆」,也讓這個村的農民坐地收租金,在家門口務工就業,年底還能分紅了。

雙榆樹嘎查曾經是科右中旗南部遠近聞名的貧困嘎查,集體經濟為零。由於鹽鹼地、沙坨地較多,多年來村民增收緩慢,低收入群體多。韓軍他大膽嘗試,採取「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相結合的方式,以「黨員帶頭入股+嘎查集體入股+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的模式,對鹽鹼地進行「旱改水」,並成立雙榆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抱團發展。

「5年前,這裡的老百姓農業靠天吃飯,牧業效益低,全嘎查的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這個嘎查有1350畝的鹽鹼地,撂荒多年,種啥啥不成。我在長春當兵的時候,見過長春人在鹽鹼地裡種的水稻。我覺得調整產業結構,先從轉變生產方式入手,於是大膽提出實施鹽鹼地改水田規劃,並帶領支部一班人到吉林省的白城、洮南、長春考察學習,回來後和大家商量在鹽鹼地裡種水稻。大家都不相信在鹽鹼地裡能種出水稻,覺得這是在開玩笑。於是,我們又挨家挨戶給大家做工作。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2016年,合作社試種的600畝水稻收了39萬斤。慢慢地,農牧民從看熱鬧、觀望,逐步走進了大棚,拿起了農具。從育苗、插秧、田間管理、再到收割,每年嘎查的100名勞動力在這裡打工能掙40多萬元。」韓軍說。

枝枝葉葉總關情

2017年正月初三,韓軍帶領嘎查兩名黨員,利用15天時間完成了土地流轉準備工作。駐村四年多的時間裡,他每年駐村蹲點達300天。

曾經,1350畝鹽鹼地一直撂荒,如今種出了水稻。經檢測發現,種出的水稻富含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弱鹼、富硒,價格比普通水稻貴上一倍,瞬間走起了高端範兒,嘎查集體經濟終於有了收入。從一無所知到一知半解,再到熟練地使用新型育苗機,村民的積極性也被帶動起來了。

嘎查裡交通不便,農畜產品運不出去,收購商販趁機壓價,農牧民們迫不得已只能賤賣,這一直是大家苦惱的大難題。韓軍帶領大家修路,28公裡水泥路修通後,每個人都拍手叫好。「泥水路全部變成了水泥路,過去路不好的時候,老客進不來,無論賣幾頭牛,我們都得僱車拉到舍伯吐去賣。現在好了,收牛的老客上門收購,坐在家裡就能賣上好價錢了。」雙榆樹嘎查肉牛養殖戶義必格力圖說。

「從沒想過家裡荒了多年的鹽鹼地能種出水稻,還能在家門口務工、拿分紅。」雙榆樹嘎查農民張春花說,2017年,家裡的26畝鹽鹼地流轉給合作社種植水稻,除了土地流轉費,老伴兒還能在合作社打零工,日工資達130元到150元,加上年底分紅,全家已順利脫了貧。

目前,雙榆樹嘎查已經建設5000平方米水稻晾曬場、500平方米加工廠房、400平方米設備存放庫,購入累計價值150萬元的水稻種植收割設備;全村貧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800元,增加到現在的8200元;集體經濟收入實現零的突破,現在每年村集體收入達6萬多元;全村54戶140人口脫貧,2018年雙榆樹嘎查退出貧困村序列。

嘎查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後,嘎查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增強了。韓軍介紹,雙榆樹嘎查堅持以黨組織引導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思路,堅持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的原則,耐鹽鹼水稻發展態勢良好,嘎查集體經濟日漸壯大,一批致富帶頭人湧現出來,村民收入水平穩步提升。2019年嘎查集體經濟收入14.5萬元,今年預計可達28萬元。

詩人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大棚裡綠油油的秧苗、雙榆樹嘎查的晨霧、辛勤勞作的農民;飛雪中詢問春來的信息,秋收時祈禱老天不要下雨……朋友圈裡,韓軍滿含深情地分享著他所熱愛的這方熱土。

腳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積澱多少深情。眼下,韓軍和雙榆樹嘎查的兩委班子正在思考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水稻產業,鞏固脫貧成果,讓農牧民的腰包更鼓一些,讓貧困群眾致富的腳步更堅實一些。

作者 | 冀雲潔

策劃 | 常亮

責編 | 翟永威

相關焦點

  • 一年365天中有多少個星期天?
    一年有365天,而一個星期有7天,如果看日曆的話,你會發現星期天通常使用紅字來標記。星期天是一個星期的第一天,也是不用去學校的休息日,那麼,一年365天中,到底有多少個星期天呢?由於一個星期有7天,那麼用365除以7看看吧?得到的商是52,餘數是1.因此,一年365天中,星期天有52個。但是,也有些年份需要再加一天,既一共有53個星期天,那就是1月1日為星期天的年份。如果新年第一天是星期天的話,那麼最後一天(12月31日)也將是星期天,這樣一來,一年就有53個星期天了。像這樣多了一個星期天的年份,是不是讓人更加開心呢?
  • 【駐村故事】威寧縣駐村工作三隊:汗水+智慧=駐村
    解決50多個發展難題  ——記2014年全省同步小康優秀駐村集體威寧縣駐村工作三隊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李遠莉)傳授知識、發展產業、扶危濟困……一年來,威寧縣駐村工作三隊幫助駐地解決50多個發展難題,協調資金1200萬元,幫助12個村修通產業路、通村路、串戶路110多公裡
  • 湖北武穴大金鎮宋天佑村:一位「大學生村官」300天讓家鄉展新顏
    特約記者 馮怡紅《中國新聞365》新媒體記者 田樹兵 胡均星 通訊員 周志群 湖北武穴報導新建成的宋天佑「一河兩岸」景觀區2003年,他從三峽大學電力系畢業,經過十幾年的摸爬滾打,很快進入浙江八方集團火力發電垃圾焚燒調度電氣工程師行列
  • 百萬字駐村工作日誌記錄的苦與樂
    湖北省工行駐檀木灣村工作隊現任隊長吳健從2016年11月14日第一天到檀木灣村算起,駐村已有5個年頭、1400餘天。作為駐村工作日誌的主要撰寫者,他向新華網採訪團隊介紹,剛駐村時,這支由3名隊員組成的省直駐村工作隊受到了「冷遇」。當時的村支部書記人不在村裡,雖然通過電話可聯繫上,但就是不跟工作隊見面,村委會辦公室的鑰匙也一直沒給工作隊。
  • 五保戶送給駐村書記一個「特殊獎章」
    記者 馮麗芳 通訊員 王俊傑    任燁是市委編辦駐察右中旗土城子鄉三層店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雖然出生在農村,但上學、工作都在城市,他對農村基層工作卻並不熟悉。駐村伊始,任燁心理壓力很大,如何在短時間內能夠快速了解村情民意,深入到群眾當中去?如何帶領貧困群眾穩定脫貧?駐村的第一個夜晚,任燁翻來覆去一宿未眠。
  • 平凡中的懂得乘以365天,是我們在2020獲得的財富
    這一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而在世界上總有一群平凡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動,溫暖著這個世界,提升著人間溫度。他是一個平凡的高中保安,兢兢業業守護著一批批學生,在他臨退休之際,收到了一封由在校學生親手送來的親筆信。學生在信中感謝了保安叔叔一直以來的照顧,並且還用他給學生起的暱稱落款。他看後非常感動,他說,這是他職業生涯的完美收官。
  • 駐村幫扶三年 撬動近億元產業
    3年間,這個經濟薄弱村華麗轉身,「崗東模式」一舉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示範樣本。他們的「幸福密碼」是什麼?新年伊始,記者踏著冰雪走進崗東村,跟隨江蘇省稅務局駐村第一書記陳新年進村入戶,尋找精確答案。
  • 駐村故事丨「鴛鴦」飛向小康
    駐村故事丨「鴛鴦」飛向小康 2020-09-15 15: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信陽市委改革辦駐固始縣趙崗鄉窯北村第一書記蔣露:把初心落在駐村...
    市委選派辦超前謀劃、提前行動,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法集中培訓的實際,靈活方式方法,通過微信群轉發學習資料、組織觀看網絡視頻等方式,對新任市派駐村第一書記開展了為期10天的任前培訓,幫助他們提前熟悉業務、儘快融入角色。培訓結束後,所有參與培訓的駐村第一書記均認真撰寫了心得體會。現挑選部分予以刊發,以資全市駐村第一書記分享交流。
  • 駐村第一書記包金民:助村為民好事多
    「助村,是我們駐村第一書記義不容辭的責任。怎麼助村?就是通過自己全力以赴地真幫實扶,為村子帶去資源,為村民帶去實惠,為村莊帶去希望。」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持續徵程中,長溝沿村該怎樣前行發展?「村裡爭取到壯大村集體經濟款項65萬元建大棚;涉農資金整合計劃獲得批准;使用山東魯源福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有機肥料,村裡水稻大豐收,每畝增產300斤;為村民賣糧食95噸;招商引資,做好引進昊誠開關生產基地的落地工作……」包金民為長溝沿村的發展持續注入新動力
  • 紅土地上小康路:駐村第一書記的「兩萬五千裡」
    中新網江西上饒1月16日電 題:紅土地上小康路 駐村第一書記的「兩萬五千裡」  作者:王昊陽 王成前 俞亦鵬  冬日暖陽斜照在江西上饒市信州區秦峰鎮佔村一大片油菜田裡,信州區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徐平等人趴在田間地頭,察看油菜長勢。  「今年油菜長得比去年茂盛,一定會迎來豐收。」望著田間這一片綠色,徐平滿面欣喜。
  • 河南葉縣:「小白」駐村記
    村民董許葉口中的「小白」,是縣交通局派駐辛店鎮大竹園村的「第一書記」白保生。在村民眼裡,白保生就是大竹園村的「自己人」。但對於他來說,小白的稱呼是一種認可。面對村裡的脫貧攻堅、經濟發展等工作,他真心撲上去,連明徹夜幹,這才換來了村民口中親切的「小白」書記。「自從小白書記來到我們村之後,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包括道路,還有橋、人居環境都提升了很高。」
  • 我的駐村故事:鄉村「美容師」王晉瓊「心心念」的羅坳村
    2018年10月11日,在福泉市陸坪鎮羅坳村亂巖坪組晚8點召開的院壩會上,大家正在熱烈的討論著如何進行該組文化廣場建設,當一個青年男子提出因組上都是留守老人和婦女,出不了什麼力,建議由他帶領組上幾個有手藝的人進行建設,然後用組上集資修建的錢適當開些工資時,負責包保該網格的駐村隊員王晉瓊一聽這個提議,突然激動的提高了聲音,打斷了大家的討論。「我不同意這麼做!
  • 推薦一些好聽的動漫歌曲,寶蓮燈《想你的365天》是否還記得?
    想說點大家都聽過的,翻了半天我的歌單,這個應該算一個,動畫《EVA》的主題曲「勇敢的少年啊,快去創造奇蹟」應該是屬於80後左右的經典回憶吧,那時候電視上還是能放《新世紀福音戰士》TV版的,不過那會叫《天鷹戰士》後來給下了,寫這歌的編曲後來說,她原來不想寫的,就花了倆小時隨便編了個曲子,誰知道成為了一代經典,我還記得那還電視上還放的時候鞠萍唱過中文版的主題曲,後來我到處翻都沒找到,我問我同事,他說
  • 一年300天都在休息的工作,薪水卻高達千萬,唯一要求是膽子要大
    古文中提到:日來運氣頗自別,顛倒溫涼與寒熱。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說能力、努力,甚至是運氣等各條件。如果要問什麼樣的工作可以一年休息300天,但是工資卻遠超千萬。那麼很多人可能都會想到這樣的工作一定和運氣有關,比如說中六合彩。
  • 敢於擔當的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人民法院 駐村工作隊
    正義之聲網訊(作者:劉晨 李成貴)2016年,長白縣人民法院按照縣委縣政府精準扶貧相關要求,組建了由副院長帶隊的四人駐村工作隊。從此,工作隊就駐紮在包保村馬鹿溝鎮梨樹溝村,幫助貧困戶立項增收,逐年脫貧。在工作隊的不懈努力下,梨樹溝村2018年底提前實現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2019年至今,工作隊為避免貧困戶返貧,堅守扶貧陣地,鞏固脫貧成果。
  • 董子劍駐村扶貧勤動腦多上心
    董子劍是省委辦公廳駐延壽縣青川鄉新民村的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已兩年有餘。在深度貧困村新民村,他身穿迷彩服穿梭在田間地頭、村道街口、農家炕頭的身影,是村民最常見的形象。為脫貧致富他勤動腦延壽縣青川鄉新民村背靠大山,交通不便,黑土層淺,土地貧瘠,貧困戶佔全村四分之一以上,村集體積累為負數,是全縣出了名的貧困村。2018年秋,董子劍來到這裡。
  • 「雙語科普」365天汽車往事(1922-1-10,99 years ago)
    編譯/吳丹信息圖片來源http://www.365daysofmotoring.com/bornonthisdayhttps://www.citroen.co.uk/about-citroen/our-brand/historyhttps://www.whichcar.com.au/car-advice/citroen-history-trivia-fast-facts
  • 駐村第一書記|李俊華:奮鬥的青春是美麗的
    現堌堆坡村一帶疫情嚴重,李時珍目睹慘狀,心如刀絞,便免費為鄉親們救治,把很多瀕臨死亡的人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世居此處的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村命名為李大夫莊村。生長在農村人可能都還清晰地記得過去農村的模樣,磚瓦房和茅草房錯落有致,村頭大小不一的麥秸垛,雨後道路坑坑窪窪,車輪、腳印在村頭的道路上,形成一幅人工印章。這也是曾經李大夫莊村的面貌。
  • 駐村亮靚點:庫木庫都克村有個青年創業孵化基地
    馬木提是庫木庫都克村「流動巴扎」青年示範崗的一員,在村首期業餘團校討論交流會上,馬木提·木沙江第一個發言:「我準備要推出流動超市,送貨上門,誰願意出300元,就可以一起幹」,大家哈哈地笑了起來。如今這已成現實,他加入了庫木庫都克村「我的巴扎」青年聯盟,除了賣涼皮,他還幹起了流動超市為人送水果、飲料等副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