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懶病怎麼治?這四個竅訣,讓你精進修行!

2021-01-09 慧光雲聚

賣咖啡的有這樣一個宣傳語:「再忙都要和你喝杯咖啡」,修行人也應該有一條座右銘:「再忙都要和修行保持聯繫」,我們修行無法進步,感覺自己的境界停在某個地方,這並不主要是因為環境的幹擾、家庭的幹擾,或是工作的幹擾,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們比以前的修行人多了一點的忙碌和懶惰。如果可以少一點點的busy 和lazy,我們的修行會進步非常多。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再忙都要和修行保持聯繫」。

修行不易,有的人打坐觀修,第一座有了一點感覺,就心想:不如休息一會兒吧。於是看了一小時電視,第二座時心一直緣在電視劇上,想一口氣把後面的都看完;可一看就得熬夜,第二天就一直昏睡,根本不想起來修行;最後好不容易調整好作息,卻又要上班了。這就是經常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散亂懈怠,那有沒有真實可行的方法讓我們直接對治懈怠呢?答案是肯定的。

給自己制定力所能及的功課

哪怕只是每天半小時,如果能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做功課,這股力量可想而知將是多麼強大。到那時,我們的懈怠和懶惰了自然就被抑制住了。所以,做功課是我們平時非常重要的修行,是修行人的標誌,我們每天都要提醒自己堅持做功課。為什麼是「力所能及」的呢?假設我工作非常忙,卻規定自己每天念十萬佛號,這顯然不現實。但是我可以規定自己每天一萬遍,這總比天天想著要念十萬遍,可是一遍都沒有念強得多。

儘量做一些發心工作

或許有人會覺得,剛才不是說要串習佛法嗎,怎麼現在又說要發心做事,兩者看似完全相違。其實不然。比如,假期到了,你琢磨著:「我要在家裡好好地修上幾座,趕快把暇滿難得的量修起來。」便把所有的發心工作都拒絕了,關上門在家裡修。也許第一座你非常有感覺,於是在第二座之前你就想:「第一座那麼有感覺,不如休息一會兒吧!」於是看了一小時電視,之後再打坐時便不斷地回想電視裡的情節,完全沒心思再繼續打坐了,跑到網上去搜索這個電視劇,想一口氣把後面的都看完;可一看就得熬夜,第二天一直昏睡著,根本不想起來修行;最後好不容易調整好作息,卻又要上班了。

這就說明,雖然我們想得很好——先不做發心工作,好好地串習法義,可是我們沒有足夠的資糧、定力以及足夠穩重的心,去緣於佛法真實地串習;當我們不參與發心工作時,相續有可能會被煩惱障蔽。如此說來,那來還不如去做一些發心工作。雖然顯現上並沒有在串習法義,可它是真的是在為眾生服務、利益眾生,自然可以培植福報,修行的順緣也會依此一點一點地具足;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清淨、殊勝的佛弟子,他們的一言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這本身就是在串習佛法,也是修行。

總之,我們要認清兩點:第一是不能太相信自己,總以為規劃的美好就能有相應的成就;實際上即使我們想要一直修行而不去發心,絕大部分時間也都和煩惱一起「玩」了。第二是串習佛法需要許多福德作為支撐,而發心工作就是培植福報的殊勝方便,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親近善友、發菩提心本身就是在串習佛法。由此可知,發心絕對不會障礙自己的修行;如果能善加運用,反而是自己修行極大的增上緣。

以精進的聞思修斷除愚痴

除了做功課、發心之外,我們每天也要保持一定聞思修的量,不斷地串習。比如「聞」方面,看起來好像內容特別多,但我們可以真實觀察一下:一天24個小時,真正聞思如果只有一小時,剩下的23個小時中,我們有沒有整段的時間在串習佛法?如果沒有,那又怎麼能說自己在修行,並依此對治煩惱呢?「思」是讓自己源源不斷地串習、思維佛法;而「修」又是在「聞」和「思」的基礎上,它的力量會更加強大,能從根本上斷除煩惱。

所以,聞、思、修三者應該相互結合,每天要保持一定的量。定時定量的聞思修可使自相續漸漸規整。就像鋼琴家在成名之前,要保持一天至少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地練習,才能任運自如地彈出美妙的曲子。而我們每天定時、定量、定點的聞思修就像練琴一樣——最開始肯定非常痛苦,仿佛看不到希望,但假如十幾年如一日,之後就能達到任運對治煩惱的境界了。

細水長流,自然能滴水穿石。在修行這件事情上,應該更簡化,抓住核心就好,經常地看著自己的心,熟悉自己的心。精進的力量源自於發現,如果我們對精進有一些體驗的話,自然而然地,每天就不會忘記與修行保持一點聯結。

相關焦點

  • 上師親授,每天的修行竅訣!
    不要像現在有些世間人,為了身體健康或疾病痊癒而修一些瑜伽、武功,這種行為跟我們這裡的修行教言差別非常大。我本人依止上師之後,只要想得起來,就會按照這種方法修,希望你們也能長期這樣修持。此處所講的,主要是閉關的明確修法,這可以歸納為一天的修要,即一個人從早上到晚上該怎麼修行。
  •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佛法融入生活》:生活中的修行竅訣
    文:靜怡苑心靈樂園上周天樂園的乖乖們學習了慈誠羅珠堪布講授的《佛法融入生活》,在這當中上師講了很多生活中的修行竅訣。在《華嚴經淨行品》中,更是把我們生活中所要經歷的大多囊括,並逐一教我們在不同的情況下應當如何發願。
  • 阿松活佛 打坐的竅訣
    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必再三強調。藏族人裡面有驚人的對上師有信心,修法驚人的精進,做什麼都非常地拼命者。到這種程度會出來障礙的,時間一長會有違緣的,不可以這樣過於拼命。有些藏族人在觀託嘎中實在是精進過頭,就讓他們甘孜,爐霍等地,不是去玩,而是去看醫生。三天回來後心情也放鬆了一些。修法過程中一定要聽上師的話。
  • 我們該如何修行?不得不知道的佛教知識
    它是佛教的核心和基礎,是最基本的信仰和教義。皈依佛家三寶是信仰佛教和成為佛教徒的標誌和前提。「寶」是寶物珍貴稀有、神聖莊嚴的意思,能拯救芸芸眾生,離苦得樂。不論任何時代、地域,也不論是大乘、小乘還是其他派別,皈依三寶都是最受重視的。佛教認為仰仗佛、法、僧三寶,能使人脫離生死輪迴,解脫精神上的苦楚。
  • 學佛必修「四正勤」,其中含有「四如意足」,那何為四如意足呢?
    學佛必修「四正勤」,其中含有「四如意足」,修行與生活中共同受用之法門佛教文化中,有三十七道品,其中「四念處」和「四正勤」都是修行中的基本法門,在上文講述的「四正勤」中還有一品叫「四如意足」,這些都是修行中的重要基本要點。
  • 佛教:學佛後,知道這件事,恭喜你,修行會越來越好!
    這一點,有些人過去可能沒有發覺,但現在不妨算一算:從早到晚的一天當中,你開心了多少次,痛苦了多少次?或者你活到現在,讓你開心的事有多少,痛苦的事又有多少?不要總以為有財富、有名聲、有地位就會快樂。伊莉莎白·泰勒說過:「在這一生中,我擁有美貌、名聲、成功和財富,但卻沒擁有幸福。」為什麼呢?一個人若沒有知足少欲的境界,沒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理念,單單依靠外在的一切,根本無法抵擋流轉的痛苦。
  • 為什麼「嗔恨心」是佛教三毒中最重的?
    嗔是佛教中幾大根本煩惱之一,嗔的產生與作用和貪正好相反。貪是由於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的追求和佔有的心理欲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大智度論》中曰:「嗔為毒之根,嗔滅一切善」。
  • 佛教中四大菩薩的坐騎,分別是什麼?看了你就知道了!
    在佛教中,有四位大菩薩非常有名,幾乎人人都知道,他們分別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這四大菩薩分別代表了大智、大行、大悲、大願。這四位菩薩,每一位菩薩都有一個坐騎,看過西遊記的朋友,或許能回憶起,唐僧幾人經過獅駝嶺時,遇到了三個神通廣大的妖怪,這三個妖怪,要比一路上遇到的很多妖怪本領都大,這其實是因為這三個妖怪背後的主人,都不是一般的菩薩。這三個妖怪之中,有兩個分別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坐騎,他們分別是:青獅和白象。
  • 佛教:修這個法門,快速增加福報、佛力加持修行,至少往生天道
    類似漢傳佛教裡,普賢行願品提過的七大積福方法之一:禮讚供養。「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只是很多人,會念這一句,卻不知道具體的修行方法。你的心會很快平靜安穩下來。就像有人陪你走夜路,你就會很放心一樣。第三,因為佛陀的十個名號是那麼殊勝,天地鬼神都特別恭敬、特別喜歡。所以當你念誦它的時候,他們馬上會聽到,爭相前來護佑、隨喜。
  • 為什麼佛教說「人生是苦」?明白了這2點,會讓你更加積極樂觀
    你是因為什麼才接觸到的佛教?又為何會點開這篇文章呢?是因為想要了解佛教,還是說其實你是更想了解自己?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佛門中所說的這樣一句話,叫做「眾生皆苦,唯有自度」,為什麼佛教會說人生是苦的呢?明白了這2點,面對生活,你會更加的積極樂觀。
  • 什麼是「四聖諦」?什麼是「八正道」?離苦得樂,修行並不難
    什麼是「四聖諦」,什麼是「八正道」,頓悟人生,離苦得樂,修行並不難01四聖諦諦就是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關於宇宙人生的四種真理。四諦分別是苦集滅道。苦諦,就是說世間一切都是苦的,苦是苦,比如生老病死;同時,樂也是苦。
  • 佛教:寺廟從山門到大雄寶殿,其實已經蘊含了修行無上殊勝法門
    什麼是「住持三寶」可能有些師兄還不清楚,這裡稍微介紹一下,我們常說的佛家三寶就是「佛法僧」,其中佛寶代表覺而不迷,法寶代表正而不邪,僧寶代表淨而不染,覺正淨——這正是我們修行的三個終極目標。而這個僧人一起居住的地方就叫叢林,也就是現在的寺廟,裡面「三寶」具足,既有廟又有道,極為殊勝,而比較標準的寺廟從布局和建築來說,其實就隱藏了許多修行法門。
  • 佛教:什麼是業障病?
    『業障』乃佛教術語,意為『罪孽』,皆因無明愚痴所造。對修行人而言,指得是妨礙修行證果的罪業障礙。影視劇或小說中也屢被提起。比如西遊記中,神、佛、菩薩收服妖怪之時,「業障」,「孽畜」之類的詞語就會出現。大家都是有智慧的人,僅字義就能理解出大概意思來。
  • 「內觀禪」與「修行解脫」
    宣隆大師亦說我們會知道修行的進程,到達第一個階段時 — 須陀洹初果 — 我們一定知道,因為那時是真正見到了這條路。我們現在還未入門,真正見到修行的道路時,便稱為「見道位」,那就是證初果。緬甸上座部佛教以成就初果為一個在家人的修行目標。能夠見道,清淨的信念就可以建立,所以叫做清淨的法眼 — 法眼淨,這又稱為預流果,即開始參預聖人之流。
  • 論佛教聲明學與修行的關係
    由此可見聲明實相與修行證悟之內在聯繫與必然關係。密教以(阿)字本不生為根本教義佛法之理論與實踐,在密教謂為教相與事相。顯教之根本理論,可以「緣起性空」四字概括;其根本實踐,可以「六度四攝」概括。(三)凡是緣生事物都必然隨著它產生條件的規律,回歸到它應該回歸的地方去,也就是按照它自身規律而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和生、老、病、死,這叫做寂滅性,佛法謂為寂靜。概括緣生事物這三個特點,就是佛教小乘的三法印:(一)一切無我;(二)諸法無常;(三)涅槃寂靜。所以佛教特別重視「緣起偈」,也叫「緣生偈」、「法身偈」。
  • 佛教:「業障」深重的人,常有三個特徵,希望你沒有!
    可是,它所指究竟為何物,很多人卻只能說個大概,甚至以訛傳訛,形成許多不如法的說辭。其實,業障一詞並不神秘,更非迷信。佛家認為,人的一切言行,可概括為身口意三種。人只要起心動念,有所行動,不管善惡,都是造業。故而,所謂「業」實際就是造作,只不過當我們造惡業時,就會障礙修行,也即「業障」。比如,我們凡夫心地慈悲不足,常對他人動怒。
  • 佛教:懺法與打七是怎麼回事?
    在佛教中改惡修善是根本教義。特別是大乘佛教,認為人生是由久遠生死相繼而來,今後還須經無數生的修行,以至於成佛。其間最主要的是要消除以往無量劫中所造的罪惡,發願今後精進修行,永不退轉。因此,修習懺法便成為大乘修行的不可缺少的行儀。
  • 體癬病怎麼治?小偏方幫你輕鬆搞定
    體癬病怎麼治?小偏方幫你輕鬆搞定 時間: 2017-04-05 10:22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萌萌 體癬病在我們的生活中十分常見,它的存在嚴重的影響了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稍有不慎體癬病還會傳染,真是令人頭痛不已。
  • 啥是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八正道109
    佛法講同體大悲,就是沒有彼此,沒有別人,沒有界限,不管是仇人恩人還是你的親人朋友,還是跟你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你都要用一顆等量的心,用同等的熱情去幫助他,做到了這兩點你就能夠真正的把心打開,像佛陀一樣,心包太虛,周量法界,這樣你才能夠真正的去修行,去幫助他人。四正勤,四神通,四如意足,五力那先說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種善事,其實就是佛教中的四念住。
  • 如何解釋堅持禪修行的好人反而會生病這個事情?
    譬如說曾經有位老師在講課時,講著講著腳就開始抽筋痛了起來,對他來講這件事正是了因,可是卻有人就開始借這個事情來諷刺挖苦了。這表示這些諷刺挖苦的人根本就不懂得真正的因緣果報的道理。第三個原因:佛說諸煩惱惡友是修行道莊嚴伴侶。在一個三分病的狀態之下,你看凡夫三分病的時候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