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是抑鬱症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健哥 八點健聞Plus

健哥:

關注你的欄目很久了,這是第一次給你寫信。

大概半年前,談了4年的女朋友和我分手了,特別堅決的那種。頭一個禮拜,我心情糟到沒法上班,跟公司請了病假,天天在家躺屍。後來,雖然勉強能出門工作了,但狀態也不好,注意力很飄。

尤其到了晚上,一想到以前那些事兒,很容易哭。我甚至還想過,是不是以死相逼,看看有沒有複合的可能,最後沒下得去手。

朋友說我這是抑鬱症的症狀,讓我去看心理醫生。他還說這種情況很普遍,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那個誰,王自健,一個說相聲的都重度抑鬱過,最後是吃藥吃好的。

我現在很糾結,你覺得我應該去看心理醫生嗎?

開心不起來的小喪

小喪,你好。

你的難過健哥懂,都是過來人,誰還沒失戀過呢。

光從信上的內容看,健哥也沒法判斷你是單純的抑鬱,還是抑鬱症,所以我特地諮詢了一個好朋友,杭州怡寧醫院的執行院長劉志宏。

他告訴我,臨床上有很多判斷抑鬱症的標準,但總結起來就兩件事,第一是你的痛苦有沒有影響到社會功能,比如工作、學習等等,第二是這種影響是否持續了兩周以上。

你可以先按照這個標準來對照一下自己。

當然,如果有可能的話,健哥還是建議你去醫院掛個號,找個精神科醫生看看。因為你提到了自己有「以死相逼」的念頭,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信號。

但一定要記住,要去找精神科醫生,而不是心理醫生。心理醫生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中國大陸沒有心理醫生,只有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治療師。他們的區別在於,精神科醫生能下診斷,能開藥,而心理諮詢師(治療師)不能。

01

我們這代人才有抑鬱症?

你的朋友說,現在抑鬱症越來越普遍。從數據上看確實是這樣,現在全世界被確診抑鬱症的人數已經超過3億,其中中國就佔了近1億。

很多人聽到這個數字時,都覺得不可思議。尤其是像我們父母這樣的60後、70後,畢竟在他們年輕時,恐怕連抑鬱症這個名字都沒有聽說過。

這就帶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是只有我們這一代人才抑鬱?還是老一輩患者沒有被診斷出來呢?答案顯然是後者。

△當代社會,誰還不是《頭腦特工隊裡》每天都在不高興的sadness?

前面提到過,在抑鬱症作為疾病名稱出現以前,得了抑鬱症的人會被診斷為「神經衰弱」。這個詞最早來自神經學家,他們認為,人在過度用腦後,會對神經造成損傷,導致情緒低落,身體疲乏。

這個「非常好用」的定義一下子就在精神科醫生的圈子裡流行開來,以至於後來,「神經衰弱」成為精神科醫生的萬能方式,但凡找不出病因的精神問題,都可以歸入它的名下。

美國大概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走出這一誤區,而中國的步伐要更慢一些。

1980年,美國哈佛醫學院和人類學系教授阿瑟·克萊曼(中文名凱博文,被稱為全球醫學人類學的鼻祖)訪問中國,在湖南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今天的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科的門診記錄裡發現,神經衰弱是最常見的診斷。

某一個星期裡,精神科接診了361個病人,其中有36%被診斷為「神經衰弱」,只有1%被診斷為抑鬱症,儘管他們的疾病表現差不多。

後來,克萊曼挑了100位被診斷為神經衰弱的病人,分別訪談幾個小時,採用DSM-3的診斷標準逐個對照,最後發現有93人可以判定為抑鬱症,其中87人為重度。這個研究記錄在他的著作《苦痛和疾病的社會根源》中。

這些患者接受抗抑鬱藥物治療後,多數都有明顯好轉。正是這次發現,讓中國醫學界對抑鬱症有了更深的了解,開始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病種看待。

這其實就是人類認知疾病的一個過程,只不過相比於生理疾病,精神疾病的標準更難統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02

到底什麼是抑鬱症

但坦白說,直到今天,我們對於抑鬱症的認知還是遠遠不夠的。

從生理學上來看,抑鬱症的發病機制仍然是個謎,目前比較受推崇的是單胺假說。

1960年,英國科學家對抑鬱症患者的腦脊液進行分析,發現他們的5-羥色胺濃度是正常人的三分之一。針對這個結論,大批抗抑鬱藥物被研發出來,對部分患者起到了作用,這是單胺假說被認可的基礎。

類似的研究還涉及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它們和5-羥色胺一樣,都屬於單胺類神經遞質,承擔著影響人類情緒的功能。

但研究最大的悖論在於,人們始終無法證明,單胺類物質濃度偏低和抑鬱症的因果關係。看起來,它反倒更像是抑鬱症的病症表現之一。

好在,對於疾病機制的探討,並不影響抑鬱症的診斷。

世界上對於抑鬱症的臨床診斷共有三套常用標準,世界衛生組織版本的《國際疾病和分類》(ICD)、美國版本的《精神障礙的診斷統計手冊》(DSM),和中國版本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和診斷標準》(CCMD)。

隨著國際學術交流日益頻繁,這三套標準已經非常接近,只是表述略有不同而已。

抑鬱症最早作為單獨的病種出現,是在1968年出版的美國DSM-2裡,此前這類疾病被普遍定義為「神經衰弱」。最新版的DSM-5裡,對抑鬱症列出9大症狀,如果符合其中的5項,且持續時間超過2周,就達到了抑鬱症的診斷標準。

這9大症狀包括:

1、每天大部分時間心境抑鬱;

2、每天大部分時間對所有活動的興趣或愉快感顯著減低;

3、體重明顯減退或增加(以每月變化5%為限);

4、 每天都有失眠或嗜睡;

5、每天都有精神激越或遲滯;

6、每天都感到疲倦;

7、每天都感到自己無用,或有過分內疚;

8、每天都有思維能力或注意力的減退;

9、反覆出現自殺的想法。

我相信,處於失戀悲傷中的你,符合5條以上症狀的概率還是挺高的。

但診斷標準中還提到,對於重大喪失的反應(如喪親、經濟損失、嚴重的疾病或殘疾),即便符合以上條件,可以理解為是對重大喪失做出的適當反應,但不排除抑鬱症的可能,需要通過臨床觀察判斷。

03

如何診斷抑鬱症

假設你真的去掛了精神科的號,接下來等待你的會是什麼呢?

一般來說,醫生對初診,且自述有抑鬱情緒的病人,會先進行談話,暫且把它理解為初診問診吧,主要就是問問病史、生活狀態、社會功能評估等等。

談話時間因人而異,如果症狀比較明顯,比如已經有自殘舉動的,會邀請其他精神科醫生會診,再收治入院,這種病人不一定是抑鬱症,也可能是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等,但風險很高,可以先住院再判斷。一般初診談話時間在30分鐘左右。

然後,醫生根據基本判斷來讓你做心理量表。涉及抑鬱症的心理量表很多,常用的有幾十套。

給病人選定匹配的量表,是精神科醫生最見功力的地方。大多數情況下,通過之前的觀察和訪談,醫生已經能夠大致判斷出病人有沒有抑鬱症,以及是輕中重哪一級,屬於哪種類型。

不同的抑鬱症對應的量表不同,如果醫生判斷是人格上有問題,就會做人格量表,如果明顯是受了生活事件的影響,就會給你做生活事件量表。

而量表的結果也往往是為了印證之前的判斷,對於一個高年資的精神科醫生來說,初始判斷和量表結果的一致性會非常高。

總的來說,觀察、訪談和量表是精神科醫生最重要的三板斧,這三板斧下來,已經能夠相對準確地下診斷了。

劉院長還特別強調了一點,精神疾病的診斷和生理疾病是截然不同的,生理疾病通過常規檢查,比如抽個血、拍個片,拿到生物學指標,對應到疾病診斷標準上,就能基本確診,非常依賴客觀證據。而精神疾病不是,它往往就是依靠醫生的經驗和主觀判斷。

04

醫生會搞錯嗎?

正因為診斷是主觀的,所以難免會出現「誤診」。

健哥身邊就有同事,在A醫院測出來沒事,跑到B醫院就被確診,還是中度,他也搞不清楚到底該聽誰的,最後只能按照「疑病從有」的原則,在後面那家醫院接受藥物治療。

「誤診」的原因之一是,每個病人在面對不同醫生的時候,所說的話、臉上的神情、表現出的狀態都是不一樣的。當醫生必須依據這些臨場反應做出判斷時,一定會有差異。

最典型的誤診就是把「雙相情感障礙」診斷為「抑鬱障礙」,因為雙相情感障礙本身就是抑鬱和躁狂的結合體,並且以抑鬱為主。如果病人就診期間,只表現出了抑鬱的一面,就很容易讓醫生判斷他是抑鬱症,從而誤導治療。

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話,最好帶一個關係比較親近的人一塊去醫院,醫生可以通過和他的訪談,儘可能客觀地了解情況。

△有的時候身邊的人比你更能看出你的不對勁

當然,醫生的能力和態度也是很重要的。健哥聽說很多人去醫院看抑鬱症,醫生直接就會丟過來兩三套量表,五六百道題一做,半天就過去了,然後把電腦系統得出的結論作為最終的診斷結果。如果碰到這種醫生,建議另找高明。

有的人去查抑鬱症,醫生會開一些生理檢測,比如腦電波、腦部CT、甚至是查一下激素水平,這都屬於輔助性檢查,不能用來診斷抑鬱症,但可以進一步確定是否和軀體疾病有關。

這在抑鬱症患者中的比例不大,所以不是每個醫生都會開這樣的檢查。千萬不要以為醫生沒開檢查就是不負責任,從目前的醫學發現來看,還沒有任何一項生理指標的異常,能夠倒推出抑鬱症的結果。

05

薛丁格的抑鬱症

說完了抑鬱症,健哥覺得也有必要來聊聊我們的「抑鬱文化」。

不可否認,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學習和工作的壓力遠遠大於過去任何一個時期,這也導致很多人會把「抑鬱」當作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

「脫口秀女王」李雪琴就說過,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喪,其實是為了給自己一個緩衝,通過這種喪,可以讓自己在精神上放鬆一下,這樣在無法實現目標時,比較不容易崩潰。

健哥認同這一點,但我們也一定要注意,長期對自己進行抑鬱的心理暗示,是有可能導致抑鬱症的。

德國詩人海涅有一句詩,「不知什麼緣故,我是這樣的悲傷……」,可以用來描繪抑鬱症患者確診之前的那種感受。同樣,中國詩人辛棄疾也有一句詩「為賦新詞強說愁」,就很像那些自我暗示的人。

健哥有個朋友是公司高管,他就吐槽說,怎麼批評一個下屬,隔天就能收到他一張抑鬱症確診書?

△抑鬱症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對患者和家屬都有很大的影響。日劇《丈夫得了抑鬱症》截圖

對這事,北京安定醫院抑鬱症治療中心副主任醫師趙茜跟健哥強調,抑鬱症就診的首要前提是病人要跟醫生說實話,講自己的內心感受,這是一個彼此坦誠的過程。

06

寫在最後

小喪,說了那麼多,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你的情況是不是抑鬱症,需要科學的診斷。希望不是。

如果不幸確診,也希望能在科學方法的療愈下,逐漸復原。就像你提到的王自健,一個曾經的重度抑鬱症患者,以自己的經歷說,「這件事真的是可以走出來的」。

△王自健在《我就是演員》上告訴大家:「抑鬱症是真的可以走出來的!」

送你一句我很喜歡的話——令人心碎的情緒也是能夠治癒靈魂的良藥,哪裡有脆弱、無助、失望,哪裡就有渴望、好奇和熱情。

祝早日收穫真愛。

特別鳴謝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杭州怡寧醫院

本文作者

毛曉瓊 劉可

編輯

王吉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比「抑鬱症」更致命的,是「微笑抑鬱症」
    據其家屬回憶,她生前有一點「抑鬱」,因為工作導致了一些壓力……我猜連她的家人可能也無法想到,原本還在計劃著旅行的女兒,生前還和朋友開著玩笑說自己要去見網友的,怎麼一轉眼就尋短見了呢?是啊,他/她看上去很樂觀,那麼開朗活潑愛笑,怎麼可能有抑鬱症呢?01.在真正了解「抑鬱症」前,也許很多人對於「抑鬱症」的認知還停留在上面這句話。
  • 你害怕抑鬱症患者傷人嗎?或許最該恐懼的不是你……
    以上這段話,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作者林奕含在其婚禮上所描述的,與重度抑鬱症共生的時光。 抑鬱症,沉重的三個字。它,不是朋友圈裡自我調侃的那句「好累啊,感覺快要抑鬱了……」,也不是有些人不明原因,不斷灌輸的「可怕」。
  •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向「抑鬱症」說不!
    抑鬱症是發病率最高的單病種精神疾病,最嚴重時可導致自殺,是自殺率最高的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球3億多人患有抑鬱症,中國抑鬱障礙終身患病率達6.8%。  抑鬱症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高發年齡段為20-60歲。
  • 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精神病」
    原標題: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精神病」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10日電 題: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精神病」   作者:楊雨奇   抑鬱症,一個大家熟悉又陌生的名詞。據世衛組織統計,目前中國的抑鬱症患者達5400萬人。
  • 為何抑鬱症患者日益增多?三個症狀一出,可能是抑鬱症已找上門了
    最近關於抑鬱症的新聞越來越多,「母親產後抑鬱帶著兒子跳河了」「某某名人抑鬱症去世」等等,它好像也只是存在這些新聞中,生活中我們並沒有真正的見過幾個抑鬱症患者。其實,很多人抑鬱了,而不自知,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你的微笑假面,距離抑鬱症有多遠?
    Matthew Johnstone是一名抑鬱症患者。 他用簡單的文字和插畫,講述了自己與抑鬱症的相處過程。 當你失去了生活的所有樂趣,你便開始質疑生命的意義。
  • 心情不好,就是抑鬱症?這幾個表現,可能是很多抑鬱的人共性
    思維混亂:當一個人長期的精神不好,或者是經常想想這個,想想那個的話,甚至嚴重的時候,還會失眠的時候千萬不要忽視,否則情況變嚴重時,有可能會得抑鬱症。所以當你平時發現自己的思維混亂,或者是經常想東想西的話,可能暗示這是抑鬱的初期表現了。千萬不要忽視這個小的信號,因為假如注意到這個細節的話,可能會將不好的事情扼殺在搖籃中。
  •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喜劇演員更容易罹患抑鬱症
    喜劇都有一個悲情內核 ——陳佩斯 談起喜劇,有一個非常奇怪的事實,一個明明能給大眾帶來無數歡笑的職業,卻往往是抑鬱症的重災區。堪稱世界喜劇大師卓別林、「憨豆」羅溫·阿特金森、《變相怪傑》中的金·凱瑞、國內「喜劇女王」馬麗都曾罹患抑鬱症。
  • 狗狗的哪幾種「表現」表明可能得了抑鬱症?
    狗狗的哪幾種「表現」表明可能得了抑鬱症?其實不僅是我們人類擁有抑鬱症患者連狗狗也會有抑鬱症,在接受一定的傷害或者對一些事物或者人類失去希望的時候,便會對生活沒有了任何興趣,就有了抑鬱症的表現。當然我們都知道抑鬱症患者帶給自身和精神的傷害都是極大的,對於狗狗一個脆弱的生命來說更是無法接受的,很容易出現輕生的狀態。在我們的印象中,狗狗是一個活潑快樂的動物,並且時常圍著人類轉,特別黏人,讓人類特別的歡喜,特別的寵愛,狗狗,一旦狗狗擁有了這些表現,已經是得了抑鬱症的狗狗,在這個時候主人一定要注意一些狀況,從這些表現中就可以看出狗狗是否有抑鬱症。
  • 飲食影響抑鬱症的八種可能的生物學途徑
    一些臨床幹預研究也支持使用輔助飲食幹預來改善臨床抑鬱症和抑鬱症狀。一項對16項以非臨床人群為主的研究的薈萃分析得出結論,飲食幹預可以小幅降低抑鬱症狀。然而,飲食幹預在抑鬱症基線水平較高的樣本中可能觀察到更大的影響,比如以地中海式飲食為基礎的幹預措施可以持續地中度到大規模的改善抑鬱症的症狀。
  • 抑鬱症患者—請接受你自己好嗎?
    抑鬱症爆發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模樣』。很可能度過了開心的一天,但依然有自殺的念頭。有的時候『看上去』最不抑鬱,其實可能是最痛苦的時候。 天氣不是時時晴朗,萬物也不是處處可愛。
  • 抑鬱症:患者家屬請停止你們的焦慮吧!你要做的絕不是盲目的焦慮
    事實上,抑鬱症是不分人群的,並不是人倒黴或者家屬們的刺激導致的,而是多方面的因素導致一個人抑鬱的,不可否認家庭的影響和原生家庭的一些傷害,可能是一些抑鬱症患者的起始誘因,但是不管是不是,這個時候家屬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去:接受、接納、不去自責自己和刺激責備病人。而是應該立馬冷靜下來,去反思和彌補起來,學習一些怎麼樣才能陪伴他們戰勝病情的一些方法等等,只有這樣才是最大的及時止損之手段。
  • 學生厭世刺死司機,抑鬱症不是傷害他人的理由!
    當今很多人都很容易患上抑鬱症,大多數明星就是例子。他們承受不了太多的壓力,久而久之就抑鬱了。此次大學生厭世刺死司機的案件並不是唯一的悲劇。2017年上海市世界外國語小學學生被殺害一案就是被告人黃一川因自認為遭到他人的欺辱和傷害,遂產生的殺害無辜兒童以洩私憤的歹念。
  • 警惕貓可能的「抑鬱症」,以下幾種舉動,其實是貓的心理出了問題
    警惕貓可能的「抑鬱症」,以下幾種舉動,其實是貓的心理出了問題雖然寵物在主人的庇護之下能夠更好地成長,同時主人們為寵物提供的環境也是非常好的,看起來它們生活得無憂無慮,但其實一些寵物也會有抑鬱症的風險。就比如說貓這種高冷的動物,如果你在養育它們的過程當中,不注意心理方面的需求,那麼就有可能會讓它們患上抑鬱症。但是一些主人本身對於這些細節方面不夠重視,即便是自己的貓咪心理上有問題的時候也不會給出太多的關注。其實我們應該從細節方面入手,解決自己的寵物在心理方面的問題,那麼應該如何去辨別貓咪是否患上抑鬱症呢?
  • 患有輕度抑鬱症的人,可能常說這「7句話」
    我國最近幾年患上抑鬱症的人數越來越多,不管是產後抑鬱症還是青少年抑鬱症,又或者是年輕人患上抑鬱症,人數都是呈現上漲的趨勢,我們不得不加以調控。患上抑鬱症會有明顯的特徵,尤其是經常把以下幾句話掛在嘴邊,甚至整天嘮嘮叨叨的說。如果你的身邊有這類人,請你多關心他,必要的時候帶他去專業醫院檢查。
  • 什麼是微笑抑鬱症?得了這類抑鬱症,有哪些不同?醫生告訴你
    抑鬱症就是心理疾病中非常常見且危害巨大的一種,從近年來的社會新聞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因抑鬱症而自殺,對於他們的死,大眾普遍感到疑惑,因為這些人平時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常常是笑容滿面、積極陽光的狀態,這樣的表現怎麼會是抑鬱症呢?這是因為他們得的不是普通抑鬱症,而是威脅性更大的「微笑抑鬱症」。什麼是微笑抑鬱症?
  • 可能是患上了這種抑鬱症,別以為是小事
    對此,武警廣東省總隊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崔亞男就小劉的情況診斷為激越型抑鬱症。崔亞男說,很多人可能認為抑鬱症就是單純的不高興、情緒低。然而,有些抑鬱症患者在情緒低落的背景下煩躁易怒,芝麻小的事可大發雷霆,一切都看不順眼。容易和人發生矛盾,造成人際關係的衝突,主要特點是—暴躁易怒、情緒低落、敏感多疑。
  • 抑鬱症患者為什麼經常有自殺的念頭?可能是這4個原因
    每次看到有抑鬱症自殺的消息,總會看到這樣的留言獲得高贊:「既然死都不怕,還怕什麼?」其實說這種話的人,真的不了解抑鬱症。我曾經聽到一個抑鬱症患者說到抑鬱症對他的折磨:「真的是死都不怕,怕的是活著。在病情比較嚴重的時候,死亡就是最大的誘惑,就像沙漠中的人看到水源,真想馬上喝掉。」
  • 抑鬱症是大腦病了
    抑鬱症,並不只是「心病」。  老人、女性是重災區  其實,抑鬱症離我們很近。近年來我國各地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人抑鬱症終生患病率佔總人口的超過5%。這意味著,與你擦身而過的每20個人裡面,就有一個人曾經患上或正在患有抑鬱症,說抑鬱正在「流行」並不誇張。
  • 爸媽你知道嗎?你的孩子正在抑鬱症中掙扎,抑鬱症低齡化有多可怕
    抑鬱症這三個字,在我的初三第一次闖進了我的世界,我才知道不僅僅身體的疼痛才叫病,抑鬱症也很可怕,你可能會問,初三了那麼大了,才知道抑鬱症。你累嗎?」我聽到這句話我震驚了,十幾歲的我滿腦子的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滿腦子的撒哈拉,根本不會想去死,這個看起來小小的女孩子每天坐在窗前想著離開這個世界,真的嚇到我了,我順勢坐下來了,她說你知道嗎?我每天頭疼睡不著,我覺得人生一點意義都沒有,每天要吃很多的藥,父母帶她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