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經常看到這樣一張可愛的B超照片,已成型的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吸吮自己的手指。但是嬰兒出生後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對「吸吮大拇指」或是「咬指甲」這類行為的態度可大不一樣了:人們傳統上認為這是很幼稚的舉動,而且會沾染眾多病菌,導致感染生病。
▲「咬手指」真的只有壞處嗎?
兒科醫生確認吮吸拇指會影響語言能力或對牙齒的損傷。那些年齡較大、四歲以上的小孩,他們還會被同齡人取笑,被長輩訓斥。父母們對「咬指甲」的憂慮也有相似原因,兒科醫生往往給予以下建議:不要過多負面評論;仔細探尋造成這些行為的背後原因;施加表揚和獎勵;用手套或繃帶這類物理障礙來提醒孩子。
最近一項發表在知名《Pediatrics》雜誌上的新研究卻表明,年齡5至11歲間的兒童如果有這些習慣,確實增加了對環境微生物的接觸,但可能不全是壞事。
在這個還在進行的涉及紐西蘭兒童的研究中,醫學人員發現了有力證據證明,那些被父母描述曾有「吸拇指」和「咬指甲」等行為的孩子在長大後,會出現更低頻率的陽性過敏性皮試結果。
研究對象是名為「達尼丁多學科健康與發展研究」(Dunedin Multidisciplinary Health and Development Study)中,1972到1973年間出生在紐西蘭沿海城市但尼丁(Dunedin)的1037名兒童。相應的評估和測試是在他們38歲時進行的。達尼丁大學醫學院的Stephanie Lynch女士、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想法就是使用數據來研究「啃咬手指」是否與過敏之間有關聯性。
▲「衛生習慣假說」理論
研究上述關聯性的動機源於一個早在1989年建立的「衛生習慣假說」(Hygiene Hypothesis):人體免疫系統不能有效抵禦溼疹、哮喘和過敏與成長早期缺乏接觸各種微生物相關。這種觀點認為:如果接觸到了病菌,反而可幫助小孩子們的免疫系統受到「調訓」來對抗疾病,而不是出現過敏反應。
▲生活成長環境對免疫系統的可能影響
研究發現,經常吸拇指或咬自己指甲的小孩子們在13或32歲時,不太可能呈現過敏性皮試。有兩個習慣的小孩比單一習慣的小孩皮試陽性率還要低。
達尼丁大學醫學院預防和社會醫學系副教授Robert J. Hancox博士、該研究的作者之一評論說:「『衛生習慣假說』是挺有趣的,它表明最近數十年生活方式因素可能是過敏性疾病上升的原因。良好的衛生習慣顯然有很多好處,但也許會存在某些缺點。「『衛生習慣假說『仍是一個未經證實和有爭議的假說,但至少現在又多了一份有力證據。」
▲Robert J. Hancox教授
也許這項研究結果有助於我們拋開一些傳統的「有色眼鏡」,兒童和他們的成長環境之間是一個複雜的關係來往過程,我們需竭力探索那些能夠塑造他們持久健康的自然規律。(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 Thumb Suckers and Nail Biters May Develop Fewer Allergies
[2] Thumb-Sucking, Nail-Biting, and Atopic Sensitization, Asthma, and Hay Fever
[3] 《Pediatrics》雜誌的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