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善春秋—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作品展亮相三坊七巷

2021-01-09 文化生活報

指導單位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

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辦單位

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

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

承辦單位

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

《文化生活報》社

展覽時間

2018年11月7日—11月13日

展覽地點

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

(福州市三坊七巷南后街3號)

壽山石作為四大國石之一,是八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為弘揚壽山國石文化,2015年10月27日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下簡稱中心)在福州正式掛牌成立。中心是經中國文聯審核,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同意批准,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由全國(含港澳特別行政區及臺灣地區)的壽山石雕刻藝術家、理論家、篆刻家、書畫家和鑑賞收藏家及與壽山石文化相關的專家學者自願參加、自願結成的全國性、權威性、專業性學術團體。

《歲寒三友》壽山都陵石 馮久和 作

《如意觀音》壽山奇降石 王祖光 作

中心成立以來,一直以學術為引領,致力於打造中國壽山石領域綜合性研究行業動態、引導產業發展、促進市場繁榮、挖掘新人新作、傳承藝術技藝、收集資訊數據、制定行業標準、評估鑑定以及對外開展壽山石文化交流的專業機構。目前中心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篆刻名家等研究員60餘人,形成雄厚的學術團隊。

展廳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號召,集中展示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成立以來的創作成果,特舉辦「石善春秋——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作品展」。展覽得到了中心研究員們的積極響應,他們以優秀新作品獻禮新時代、展現新風採。本次展覽,共展出研究員作品100多件。這些作品彰顯了生生不息的壽山石文化力量和壽山石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自信與擔當。

《貴妃出浴》壽山善伯洞石 劉愛珠 作

《張松獻圖》壽山奇降石 葉子賢 作

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將繼續以國石為媒,搭建學術研究交流平臺,重塑壽山石文化,全力把中心辦成具有權威性、專業性、全國性的機構,打造壽山石文化的金字招牌。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壽山石雕部分作品

《犀牛望月對章》壽山坑頭洞石 王一帆 作

《穿越》壽山芙蓉石 林飛 作

《其樂無窮》壽山高山石 黃寶慶 作

《石樑飛瀑》壽山水洞桃花石 林榮發 作

《松下高士圖》壽山都成坑石 潘泗生 作

《老子出關》壽山奇降石 陳文斌 作

《踏雪尋梅》壽山善伯石 林東 作

《長眉尊者》壽山奇降石 陳益晶 作

《童趣》壽山松伯嶺石 黃麗娟 作

《九如巨璽》壽山高山石 潘驚石 作

《樂享清福》壽山芙蓉石 黃功耕 作

《詠荷》壽山結晶性坑頭石 林霖 作

《秋荷聽雨》壽山老嶺石 陳禮忠 作

《皆大歡喜》壽山坑頭晶石 鄭幼林 作

《十六應真》壽山善伯石 劉傳斌 作

《逍遙遊》壽山芙蓉石 朱輝 作

《同聲相應》壽山善伯石 何馬 作

《心清聞妙香》壽山紅黃白荔枝石 江秀影 作

《爭豔》壽山高山石 陸祥雄 作

《蘭若藏瓏》壽山都陵石 馮偉 作

《豬八戒背媳婦》壽山高山石 楊明 作

《閒雅六方》壽山品種石 鄭世斌 作

《壽仙》壽山銀包金田黃石 王孝前 作

篆刻部分作品

林公武 作

吳昌鋼 作

方松峰 作

葉林心 作

周野 作

王毅霖 作

相關焦點

  • |中國工藝美術|福建博物院|馮久和|展覽|匠心|壽山石
    憨態可掬的豬,展翅欲飛的鶴,青綠沁香的苦瓜……11月27日下午,"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在福建博物院開展。此次展覽薈萃了馮久和、馮其瑞、吳美英、馮偉一家三代創作的壽山石雕精品近300件,見證壽山石界匠心傳承。馮偉發言開幕式現場當天下午3時開幕儀式在福建博物院隆重舉行。
  • 「壽山石韻」藝術大展在京開幕 「以石為媒」促進文明互鑑
    此次「壽山石韻」藝術大展匯集近200件古今壽山石經典之作,齊聚19位壽山石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力作,規模宏大,展廳中呈現的壽山石礦區分布圖及重要歷史文獻資料和視頻資料等,多元呈現壽山石發展概貌,全景式地展現了八閩大地千年壽山石文化的豐富內涵與外延
  • 中國美術館 見證新「石」代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旨在傳承弘揚亞洲和世界各國璀璨輝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學互鑑、共同發展的平臺,增強亞洲文化自信,促進亞洲協作互信,凝聚亞洲發展共識,激發亞洲創新活力,為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精神支撐。
  • 「開放與創新——青年壽山石雕印鈕邀請展」(杭州站)啟幕
    開幕式現場本次展覽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西泠印社集團聯合指導,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單位主辦,西泠印社美術館、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福建省民協青年委員會、《文化生活報》社等單位承辦。
  • 福州三坊七巷,中國裡坊制度的活化石,歷史名人輩出之地
    提到福州的三坊七巷,首先有必要了解南后街,「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客裡偷閒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這是清末舉人王國瑞描述南后街的一首詩,詩中作者將南后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生動體現了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風貌。明、清時期,「粉牆黛瓦石板路」的南后街是一條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市。
  • 福州三坊七巷,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
    話說福州三坊七巷,不可小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為中國唯一保存的坊巷布局街道,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向西三片稱「坊」,向東七條稱「巷」,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被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
  • 福州三坊七巷,裡坊制度活化石
    全國著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州市這坐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對福州人民來說,三坊七巷就是他們的家園,也是福州市的代表。坊巷內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築,三坊七巷起建於晉,完善於唐五代,明清時期最鼎盛,有多處國家、省、市級文化保護單位、歷史保護建築。
  • 「尋味坊巷·果香之旅」三坊七巷水果節開幕
    東南網記者 陳楠攝東南網6月25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上午,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以百年果樹為主題,推出「尋味坊巷·果香之旅」 2020三坊七巷水果節活動,活動將持續到今年9月份。據介紹,三坊七巷裡有多棵名木果樹,百年果樹與坊巷古宅之間相依相存,每棵果樹皆見證著每座古厝的興衰浮沉,保護百年果樹就是保護古厝的文化傳承。
  • 五月,壽山石韻北京綻放
    《古田會議》壽山高山石 林飛 作禮讚新中國 奮進新時代壽山石韻藝術大展主辦單位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中國美術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單位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 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
  • 中國四大國石之首壽山石鑑賞
    壽山桃花芙蓉凍石,圖二壽山桃花芙蓉凍石,圖三壽山芙蓉桃花凍石【節節高升】篆刻印章壽山芙蓉桃花凍石【節節高升】篆刻印章,圖二壽山芙蓉石,萬象生輝對章。壽山芙蓉石,萬象生輝對章,圖二壽山石芙蓉凍神龍吸水鈕印章。
  • 端午粽意濃,福州三坊七巷分享百年福果
    福州三坊七巷一棟棟歷經數代人精雕細琢的閩都特色古厝內,分布著數十棵各類百年果樹。端午仲夏時節,坊巷中的果樹陸續結果、成熟,百歲荔枝瓤肉瑩白如冰雪,百年芒果果實金銀壓枝頭,更有楊桃、百年蘋婆、楊梅、橘子等多種水果在盛夏成熟,果香飄坊巷。
  • 玩金魚也能玩出一種文化 中國首家金魚主題博物館落戶福州三坊七巷
    「網紅小金魚」打卡牆 福建日報記者樹紅霞 攝 中國首家金魚主題博物館,昨日落戶福州三坊七巷。這裡既能親近非遺項目「福州觀賞金魚培育技藝」,又能領略福州金魚文化和飽含福州元素的金魚文創產品 玩金魚也能玩出一種文化 東南網9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坊裡流金巷是銀。福州三坊七巷的明清古建築,都是活著的歷史。如今,這裡又多了一處古厝活化利用的網紅打卡點。
  • 世代薪火相承——《石緣齋》20年曆程
    當然不管什麼情況下,壽山村的老百姓是壽山石開採的主力,因為他們是世代生活在這個村莊,了解山形地貌,知道哪裡有石頭,哪裡沒有石頭,今天我們講到的主人公黃日棠先生他的先主以發現壽山石中的旗降石而得名,壽山石礦脈的尋找,是壽山石開採中最難的,解放後,福建省地質勘探隊在壽山村,駐守了幾年時,也就對葉臘石的儲量做了個大體的估計,對精美的能用於雕刻的壽山石也是知之甚少。
  • 臺灣紙藝亮相福州三坊七巷 獨特創意成亮點
    近日,臺灣紙箱王創意園區落戶福州三坊七巷,結合的水榭戲臺、古巷以及世界名景打造出的「紙藝世界」 為景區增添了新亮點,令許多遊客流連忘返。   據介紹,「紙箱王」是臺灣知名的連鎖企業,在臺灣已有13個主題園區與門市。目前,已有3000多種創意產品,超過百項專利設計。坐落在三坊七巷內的「紙箱王」創意園區,是其在大陸的第二家家門店。
  • 壽山石薄意雕刻少年——林志寶
    1994年出生於福建莆田的林志寶,現為福建省玉石雕刻師,福建省工藝品商會理事,福州市壽山石雕刻藝術研究會會員,福州壽山石行業協會會員,福建寶玉石協會會員。林志寶從2010年開始學習壽山石雕刻,雕刻刀法流利,以刀代筆。「按材施藝,因色構圖,避格取巧,掩飾瑕疵」。做到繁而不亂,簡而有致,虛實相間,寫意高古。
  • 福建有座「裡坊制度活化石」,打卡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比較有名的地方,所以來福州的我們當然也要到這裡打個卡!三坊七巷起源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街坊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還有「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之稱。
  • 壽山石印章鈕雕和邊款雕賞識
    鈕 雕  明清時期由於軟石質印材的運用,易於雕刻,中國印鈕的形式向工藝美術品方向發展,稱為藝術印鈕。特別是福州的壽山石印鈕最為爭奇奪巧,而且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制鈕專家。如清康熙年間的楊璇(楊玉璇)、周均(周尚均)等人。
  • 漫步三坊七巷:中國裡坊制度的活化石,走進古福州城的喧囂
    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說起「三坊七巷」,眾多老福州人津津樂道,有著說不完的舊時故事。而對於林覺民來說,這裡承載著他與妻子的諸多美好回憶,在捨生取義的那一刻,或許老宅子裡發生的點點滴滴往事,正是他割捨不下的眷戀吧。
  • 寮國石治印的美|牧心印社寮國石印章系列
    寮國石,來自於寮國阿速坡省孟高與蒲翁兩縣那片被原始森林覆蓋的山脈中,與四大國石之一的壽山石頗為相似。寮國石可以色彩斑斕,也可以純潔無瑕,堅如壽山杜陵石,韌如壽山善伯石,溫如田黃石,潤如旗降石。自從寮國石進入中國的印石市場後,寮國石在數量上佔據了這個印石市場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