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給孩子們布置了寫閱讀分享的作業。
小姑娘剛上一年級,本來也是特別愛看書的孩子,有時候晚上睡覺前要讀十幾本繪本才肯睡覺,但認認真真地填寫閱讀分享卡還是第一次。
小姑娘有點激動,讀到喜歡的部分提筆就開寫。我決定給她一些引導,讓她的閱讀更加有效、深入。
★ 談客觀事實
你看到了什麼,讀到了什麼,這本書講述的故事是什麼。
鑑於女兒只是一個7歲的小姑娘,我只設定了兩個問題:
1、你從這本書中,讀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2、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覺得最有意思、最好玩的是哪一部分?
第二個問題比較簡單,孩子會自動抓住到自己喜歡的細節,會被這些細節吸引,並樂意把這些內容分享給別人,但要講述這個故事就有點難了。
講故事的方法有很多,這裡給大家分享兩個。
第一種方法,先把一個故事講清楚,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結構5W1H。
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時)、Where(何地)、Why(何故)、How(如何)。誰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做了什麼事,他為什麼會做這件事,是怎麼做的。
《星星》(《當世界還很小的時候》中的一則小故事):小星星從天上掉下來,被一個女人撿到。女人給它一些吃的、喝的,讓它住在房子裡,睡在小床上,把它養大。小星星長大後愛上了鄰村的一個女孩,為了能和女孩在一起,有一天它帶著女孩離開,再也沒有回來。
第二種方法,好萊塢的講故事模式。說實話,這種講故事的方式稍微難一些,但是有點像奧特曼打小怪獸,也很有趣。臺灣故事營銷高手、小說家、編劇和導演許榮哲先生在《故事課》中總結了這種講故事的「套路」。
主人公的目標是什麼他的阻礙是什麼他如何努力結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結局)如結局不理想,代表努力無效,那麼有超努力的意外可以改變這一切嗎?意外發生,情節如何轉彎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藍耳朵的兔子》:這是一隻藍耳朵兔子克服自卑、找到自我的故事。
目標:從前,有一隻兔子,想要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障礙:可是這隻兔子長了一雙藍色的耳朵,和其它兔子都不一樣,所以總會引來圍觀,招來嘲笑。
努力:他覺得非常自卑,想要離家出走,找到一個沒有人認識他的地方,自由自在地生活。於是,他離開家鄉,四處流浪,做過掃煙囪工人、廚師、園丁、小丑、流浪漢。
結果:每一次,他都戴上帽子,煙囪工人的帽子、廚師帽、園丁帽、小丑帽、流浪漢的帽子,希望能把自己的耳朵藏起來,但每一次都因為不小心弄掉了帽子,露出他的藍耳朵,導致被嘲笑,說他是冒牌的煙囪工人、廚師、園丁、小丑、流浪漢。
意外:最後,他獨自在湖邊,看到自己的倒影,認識到自己的不幸「並不是擁有一對藍色的耳朵,而是他錯誤地認為,擁有與眾不同的耳朵是一件丟人的事」。
結局:於是,他不再自卑,回到家鄉,驕傲地展示自己的藍耳朵,再沒有一個人嘲笑他了。
這樣講故事是不是很清晰,而且跌宕起伏,引人入迷?由此還衍生出另外兩種簡單的模式:
一是主人公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和障礙,是怎麼克服的,結果怎麼樣。
二是主人公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出現了什麼意外,後來情節又怎麼反轉,最後的結局如何。
★ 談感受、體驗和聯想
我也只問了兩個問題:
1、你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怎麼樣?可以用你喜歡的圖形表示和曲線表示出來。
感受和心情有可能是固定的狀態,也有可能是一個流動的狀態。7歲的小姑娘還沒有掌握特別多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只明白簡單的生氣、開心、難過,但孩子天生愛畫畫,很擅長把這些感受畫成小人兒、小動物,或者表情圖。
以《藍耳朵的兔子》為例:
讀到藍耳朵的兔子被人嘲笑時,她覺得這隻兔子很可憐,甚至還掉了眼淚。讀到藍耳朵的兔子重新認識自己,大大方方地回到家鄉,她感到很開心,還學著兔子的模樣抬頭挺胸昂首闊步地走路。
以電影《媽媽咪鴨》為例:
我們一起看了電影《媽媽咪鴨》,小姑娘的感受就會隨著電影的進展不斷變化。
一開始,那隻大雁沒有加入隊伍,她感到很失望——兩隻小鴨子與大隊伍走散了,她會很開心,因為趕上隊伍就會被帶到餐廳,變成烤鴨——那隻貓發現了兩隻小鴨,她會很緊張,因為大黑貓想要吃掉它們——多虧了大雁保護它們,它們叫他「媽媽」,她覺得很好笑——可是大雁剛開始是利用它們引開危險,她覺得很生氣——最後它們到達了紅河谷,找到了大雁群,她覺得很開心。
2、你閱讀到這些有意思的部分,會聯想到什麼?
讀《藍耳朵的兔子》時,小姑娘會想到自己。
在舞蹈班年度表演那天,頭上的王冠沒戴好,掉下來。她當時雖然緊張,但表現得很淡定,不管王冠了,繼續跟上節奏,跳好每一個動作。一下臺,她就把臉埋在我懷裡,覺得很丟臉,擔心會不會有人嘲笑她。還好老師和家長們都表揚她,說這孩子颱風很好。
★ 啟發和頓悟
啟發和頓悟,最好能上升到規律的高度。
小孩子並不一定明白,她能做的是,把感受和啟發聯繫起來,開心是因為什麼,生氣是因為什麼。
孩子的語言很質樸,有他們特別的獨到的角度,我的觀點是保存孩子原本的語言,並不需要大人修正,增加很多成語,變成大人的話,反倒缺了生動。
《藍耳朵的兔子》:
可以借用繪本中的一句話,兔子明白了:「我的不幸並不是擁有一對藍色的耳朵,而是我錯誤地認為,擁有與眾不同的耳朵是一件丟人的事。」
引申出來,孩子的啟發是:做人要坦然,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其實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通常到這一步就差不多了。
但我們還可以接著往下走,因為如果是考試的話,考官會考你:這本書、這篇文章、這個故事表達出什麼,你理解到多少,然後根據你的理解程度和完整度來打分。所以,如果我們要深入解讀一段文字,就要逐句分析這段文字分別表達了什麼。
還是以《藍耳朵的兔子》為例。
我們通常會分析出這隻兔子很自卑,以及他在湖邊的幡然醒悟。逐句逐段來看這隻兔子,就會發現,這隻兔子其實學習能力很強,也很踏實。每做一份工作,不管是掃煙囪也好,做廚師、園丁也好,扮小丑也好,當流浪漢也好,都能很快學會這項技能,踏踏實實想要幹好。
用這種方法可以抓出平常我們容易忽略的細節,也能夠練出一雙慧眼,更客觀更深刻地看待一個人、一件事,據此也更容易理清作者寫作時的邏輯關聯。比如說《熊出沒》等動畫片、《項鍊》等小說,通過這種方法來分析,很有可能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 談決定和行動
因為這個故事,基於你的感受、你的啟發,所以你決定怎麼做呢?
繼續我們《藍耳朵的兔子》:
孩子的決定是什麼呢?
以後不能亂給同學朋友起綽號了,因為這樣很容易傷害到他們。如果有同學做錯事,不要嘲笑他。
好了,總結下引導孩子有效閱讀的四步驟:
★ 談客觀事實
1、你從這本書中,讀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運用5W1H或好萊塢講故事模式)
2、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覺得最有意思、最好玩的是哪一部分?
★ 談感受、體驗和聯想
1、你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怎麼樣?
2、你閱讀到這些有意思的部分,會聯想到什麼?
★ 啟發和頓悟
啟發和頓悟最好能上升到規律的高度。
如果我們要深入解讀一段文字,就要逐句分析這段文字分別表達了什麼。
用這種方法可以抓出平常我們容易忽略的細節,也能夠練出一雙慧眼,更客觀更深刻地看待一個人、一件事,據此也更容易理清作者寫作時的邏輯關聯。
★ 談決定和行動
因為這個故事,基於你的感受、你的啟發,所以你決定怎麼做呢?
引導孩子通過有效的閱讀來成長,也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教育方式,希望本文對你給孩子的輔導有啟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