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引導孩子閱讀和思考,有效又深入,你也會更加享受

2021-01-08 有才有閒

老師給孩子們布置了寫閱讀分享的作業。

小姑娘剛上一年級,本來也是特別愛看書的孩子,有時候晚上睡覺前要讀十幾本繪本才肯睡覺,但認認真真地填寫閱讀分享卡還是第一次。

小姑娘有點激動,讀到喜歡的部分提筆就開寫。我決定給她一些引導,讓她的閱讀更加有效、深入。

★ 談客觀事實

你看到了什麼,讀到了什麼,這本書講述的故事是什麼。

鑑於女兒只是一個7歲的小姑娘,我只設定了兩個問題:

1、你從這本書中,讀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2、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覺得最有意思、最好玩的是哪一部分?

第二個問題比較簡單,孩子會自動抓住到自己喜歡的細節,會被這些細節吸引,並樂意把這些內容分享給別人,但要講述這個故事就有點難了。

講故事的方法有很多,這裡給大家分享兩個。

第一種方法,先把一個故事講清楚,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結構5W1H。

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時)、Where(何地)、Why(何故)、How(如何)。誰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做了什麼事,他為什麼會做這件事,是怎麼做的。

《星星》(《當世界還很小的時候》中的一則小故事):小星星從天上掉下來,被一個女人撿到。女人給它一些吃的、喝的,讓它住在房子裡,睡在小床上,把它養大。小星星長大後愛上了鄰村的一個女孩,為了能和女孩在一起,有一天它帶著女孩離開,再也沒有回來。

第二種方法,好萊塢的講故事模式。說實話,這種講故事的方式稍微難一些,但是有點像奧特曼打小怪獸,也很有趣。臺灣故事營銷高手、小說家、編劇和導演許榮哲先生在《故事課》中總結了這種講故事的「套路」。

主人公的目標是什麼他的阻礙是什麼他如何努力結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結局)如結局不理想,代表努力無效,那麼有超努力的意外可以改變這一切嗎?意外發生,情節如何轉彎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藍耳朵的兔子》:這是一隻藍耳朵兔子克服自卑、找到自我的故事。

目標:從前,有一隻兔子,想要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障礙:可是這隻兔子長了一雙藍色的耳朵,和其它兔子都不一樣,所以總會引來圍觀,招來嘲笑。

努力:他覺得非常自卑,想要離家出走,找到一個沒有人認識他的地方,自由自在地生活。於是,他離開家鄉,四處流浪,做過掃煙囪工人、廚師、園丁、小丑、流浪漢。

結果:每一次,他都戴上帽子,煙囪工人的帽子、廚師帽、園丁帽、小丑帽、流浪漢的帽子,希望能把自己的耳朵藏起來,但每一次都因為不小心弄掉了帽子,露出他的藍耳朵,導致被嘲笑,說他是冒牌的煙囪工人、廚師、園丁、小丑、流浪漢。

意外:最後,他獨自在湖邊,看到自己的倒影,認識到自己的不幸「並不是擁有一對藍色的耳朵,而是他錯誤地認為,擁有與眾不同的耳朵是一件丟人的事」。

結局:於是,他不再自卑,回到家鄉,驕傲地展示自己的藍耳朵,再沒有一個人嘲笑他了。

這樣講故事是不是很清晰,而且跌宕起伏,引人入迷?由此還衍生出另外兩種簡單的模式:

一是主人公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和障礙,是怎麼克服的,結果怎麼樣。

二是主人公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出現了什麼意外,後來情節又怎麼反轉,最後的結局如何。

★ 談感受、體驗和聯想

我也只問了兩個問題:

1、你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怎麼樣?可以用你喜歡的圖形表示和曲線表示出來。

感受和心情有可能是固定的狀態,也有可能是一個流動的狀態。7歲的小姑娘還沒有掌握特別多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只明白簡單的生氣、開心、難過,但孩子天生愛畫畫,很擅長把這些感受畫成小人兒、小動物,或者表情圖。

以《藍耳朵的兔子》為例:

讀到藍耳朵的兔子被人嘲笑時,她覺得這隻兔子很可憐,甚至還掉了眼淚。讀到藍耳朵的兔子重新認識自己,大大方方地回到家鄉,她感到很開心,還學著兔子的模樣抬頭挺胸昂首闊步地走路。

以電影《媽媽咪鴨》為例:

我們一起看了電影《媽媽咪鴨》,小姑娘的感受就會隨著電影的進展不斷變化。

一開始,那隻大雁沒有加入隊伍,她感到很失望——兩隻小鴨子與大隊伍走散了,她會很開心,因為趕上隊伍就會被帶到餐廳,變成烤鴨——那隻貓發現了兩隻小鴨,她會很緊張,因為大黑貓想要吃掉它們——多虧了大雁保護它們,它們叫他「媽媽」,她覺得很好笑——可是大雁剛開始是利用它們引開危險,她覺得很生氣——最後它們到達了紅河谷,找到了大雁群,她覺得很開心。

2、你閱讀到這些有意思的部分,會聯想到什麼?

讀《藍耳朵的兔子》時,小姑娘會想到自己。

在舞蹈班年度表演那天,頭上的王冠沒戴好,掉下來。她當時雖然緊張,但表現得很淡定,不管王冠了,繼續跟上節奏,跳好每一個動作。一下臺,她就把臉埋在我懷裡,覺得很丟臉,擔心會不會有人嘲笑她。還好老師和家長們都表揚她,說這孩子颱風很好。

★ 啟發和頓悟

啟發和頓悟,最好能上升到規律的高度。

小孩子並不一定明白,她能做的是,把感受和啟發聯繫起來,開心是因為什麼,生氣是因為什麼。

孩子的語言很質樸,有他們特別的獨到的角度,我的觀點是保存孩子原本的語言,並不需要大人修正,增加很多成語,變成大人的話,反倒缺了生動。

《藍耳朵的兔子》:

可以借用繪本中的一句話,兔子明白了:「我的不幸並不是擁有一對藍色的耳朵,而是我錯誤地認為,擁有與眾不同的耳朵是一件丟人的事。」

引申出來,孩子的啟發是:做人要坦然,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其實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通常到這一步就差不多了。

但我們還可以接著往下走,因為如果是考試的話,考官會考你:這本書、這篇文章、這個故事表達出什麼,你理解到多少,然後根據你的理解程度和完整度來打分。所以,如果我們要深入解讀一段文字,就要逐句分析這段文字分別表達了什麼。

還是以《藍耳朵的兔子》為例。

我們通常會分析出這隻兔子很自卑,以及他在湖邊的幡然醒悟。逐句逐段來看這隻兔子,就會發現,這隻兔子其實學習能力很強,也很踏實。每做一份工作,不管是掃煙囪也好,做廚師、園丁也好,扮小丑也好,當流浪漢也好,都能很快學會這項技能,踏踏實實想要幹好。

用這種方法可以抓出平常我們容易忽略的細節,也能夠練出一雙慧眼,更客觀更深刻地看待一個人、一件事,據此也更容易理清作者寫作時的邏輯關聯。比如說《熊出沒》等動畫片、《項鍊》等小說,通過這種方法來分析,很有可能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 談決定和行動

因為這個故事,基於你的感受、你的啟發,所以你決定怎麼做呢?

繼續我們《藍耳朵的兔子》:

孩子的決定是什麼呢?

以後不能亂給同學朋友起綽號了,因為這樣很容易傷害到他們。如果有同學做錯事,不要嘲笑他。

好了,總結下引導孩子有效閱讀的四步驟:

★ 談客觀事實

1、你從這本書中,讀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運用5W1H或好萊塢講故事模式)

2、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覺得最有意思、最好玩的是哪一部分?

★ 談感受、體驗和聯想

1、你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怎麼樣?

2、你閱讀到這些有意思的部分,會聯想到什麼?

★ 啟發和頓悟

啟發和頓悟最好能上升到規律的高度。

如果我們要深入解讀一段文字,就要逐句分析這段文字分別表達了什麼。

用這種方法可以抓出平常我們容易忽略的細節,也能夠練出一雙慧眼,更客觀更深刻地看待一個人、一件事,據此也更容易理清作者寫作時的邏輯關聯。

★ 談決定和行動

因為這個故事,基於你的感受、你的啟發,所以你決定怎麼做呢?

引導孩子通過有效的閱讀來成長,也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教育方式,希望本文對你給孩子的輔導有啟發哦。

相關焦點

  • 孩子患上思考懶惰症,這樣治療很有效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學生,當你說到一種經歷時,他的腦袋一片空白,想不出任何與此有關的信息;當你手拿一樣物品問他像什麼時,他的腦袋一片空白,想不出任何與此相似的事物……類似的情況太多太多,我把這種情況稱為孩子患上了思考懶惰症,也就是說,這樣的孩子懶於思考,進入他大腦的信息由於沒有在大腦中進行二次加工
  • 孩子哇哇大哭,軟硬不吃怎麼辦?用「情感引導」和孩子有效溝通
    孩子喜歡哇哇大哭,軟硬都不吃,父母愁白了頭,但其實最好的辦法莫過於用"情感引導"的辦法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孩子哇哇不哭,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情感引導"縱觀生活,很多父母在處理孩子哭鬧這一問題上都犯了許多的錯誤。
  • 一本充滿想像力的創意圖畫書,引導孩子思考「大」與「小」
    這是一本充滿想像力的繪本,畫面精緻且充滿了童趣,頗受孩子喜愛。它不僅向孩子展示著神奇的動物世界,還能引發孩子的思考,思考大與小之間的關係。今天,讓我們和孩子一起來讀讀繪本——《大世界,小世界》吧。比如,大獵豹和小瓢蟲相遇時,瓢蟲會想:要是這隻獵豹穿上黑紅相間的外套會不會更漂亮?這一頁的圖畫正是兩隻瓢蟲在獵豹頭上塗色。這樣的內容設計充滿了想像力,孩子哈哈大笑之餘,不禁開始想像獵豹變成全身紅色時的模樣。
  • 孩子內向不是缺點,家長要學會這樣引導孩子
    孩子內向不是缺點,家長要學會這樣引導孩子引言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孩子天生活潑開朗,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可以很快的融入進去,與身邊的朋友打成一片,而有的孩子則是比較內向的,在與人交際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困難,當有其他的孩子主動接近他的時候,他會退縮,不敢靠近,因此如果家裡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對於父母的養育難度就要增大了很多,每當想要讓他們與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
  • 大手牽小手 相伴共閱讀|親子閱讀怎麼讀?這7點一定要抓住!
    0-6歲是幼兒大腦發育、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親子閱讀是培養孩子成為終身閱讀者的最有效手段。如何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呢?小斑斑來給大家介紹一些注意點和實用的技巧!
  • 堅持閱讀的孩子是什麼樣的?7步閱讀法,讓孩子學會閱讀愛上閱讀
    這樣不僅能夠運用身邊發生過的事情或者孩子已知的知識,讓孩子更好的理解書中所表達的意思,並且學會運用。比如睿寶在看冰晶的時候,他把每種冰晶的形狀比做不同的東西。就是因為他在思考,在和他已知的實物做聯繫,同時他的腦海裡也構建出了相似的實物圖像,因此他才能看著抽象的圖畫說出不同的東西,這樣也能加深他的印象。3、提出問題提問是培養優秀的閱讀者不可或缺的條件。
  • 孩子不愛動腦思考?心理學家:了解四大法則,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孩子不愛動腦思考,問題究竟出在哪?一、為什麼孩子不愛動腦思考1. 書籍內容較抽象有的時候,枯燥的習題和文學類的書籍內容會比較抽象,沒有像圖片和圖像對孩子的吸引力,那麼孩子就會對這些抽象的內容感覺到枯燥,沒有興趣,更加不會有對內容的理解和思考,慢慢地,孩子會形成一種不善於思考和動腦的習慣,對於所有的枯燥和抽象的內容都會敷衍了事,而不去真正的思考。
  • 青春叛逆期,這樣和孩子溝通最有效
    很多父母發現,要讀懂孩子的心思十分困難。尤其是男孩,與女孩相比,男孩更加情緒化,因為他們天生感情內向,儘管父母可以觀察到有什麼事情令他不安或者不快,但很難明白他的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這個時候就要講究一些溝通的方法,才能走進叛逆期孩子的內心世界。
  • 如何引導孩子愛上閱讀,《朗讀者》女神董卿告訴你的秘密
    靈魂和身體總要有一個在路上。當你身體又無法去行走萬裡路時,那就用讀萬卷書來充實你的人生。每一個喜愛閱讀的靈魂,他必不會孤獨,也不會彷徨。大家都看《朗讀者》的時候,無不為著名主持人董卿那種沉著從小就特別喜歡詩詞歌賦,閱讀廣泛,才有了她現在出口成章的那種修養和睿智。
  • 父母英文水平不好,如何引導孩子閱讀英文繪本?
    原標題:父母英文水平不好,如何引導孩子閱讀英文繪本?英語水平不好的父母,能引導孩子進行英文繪本閱讀嗎?我們的親子閱讀一下受到了阻礙。那幾天我觀察小毛毛的各種反應,經常思考,最後決定做另外一番嘗試。
  • 「閱成長 閱快樂」親子繪本閱讀陪伴活動 |《我要大蜥蜴》
    在家庭中,每天見面,交流方便,這種方式更加顯得「多此一舉」。在這本繪本中,全書以書信留言方式敘述故事,將書信的魅力,親子關係的和諧融洽,體現的淋漓盡致,這本繪本更加適合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希望大家能從中找到不同的答案。
  • 想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那就不要錯過這八大思維導圖了!
    本書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適合5-12歲孩子的8種思維導圖,還有如何讓孩子愛上思維導圖和思維導圖在閱讀、寫作、英語等學習上的具體運用。在這裡,我主要與大家分享本書中的思維導圖的分類、思維導圖在學習閱讀和在閱讀中學習中的運用。一、思維導圖的分類第一、圓圈圖可以幫助孩子拓展思考問題的角度,擴展孩子的發散思維,引導孩子思考和某個話題相關的事物。
  • 陪孩子英語閱讀的時候 如何才能做到高效提問?
    沒有含糊不清,大而廣的詞語,換句話說,提問具體清晰,一眼就能看懂,另外,問題本身包含許多文本細節,學生看問題時,就被引導著在思考了。這樣的提問是成功的。今天之所以講「提問」,是因為不少家長,包括我自己,在陪孩子閱讀時,都忽略了提問的重要性和藝術性。好的提問能啟迪人心,家長不要錯過這樣的機會。那麼,該如何提問?
  • 孩子磨蹭真要命?家長不能催、不能吼,這樣解決更有效!
    如果在教育上可以換位思考,其實對教育的意義會更加重大。在看到孩子拖拉的情況下,相信很多家長首先都會出現不佳的情緒,畢竟在大人看來,時間不是這樣給孩子去浪費的。只是父母也許根本就不會去考慮這個方面,孩子拖拉背後是不是有什麼小秘密?
  • 二胎家庭二寶告大寶狀時,這樣處理會讓兩個孩子的關係更加親密!
    這種方法嘗試時間久了,我發現她們的關係更加親密,二寶再遇到類似情況,會自己想辦法和姐姐溝通,告狀的時候也減少了。  為什麼二寶尤其喜歡告狀?  很多家庭對大寶的安撫方式有問題,家長總是喜歡讓大寶讓著二寶,喜歡對大寶說:「你是哥哥/姐姐,讓著點弟弟/妹妹!」加上二寶都是「馬屁精」,嘴甜,很會討爸爸媽媽歡心,總會不自覺地庇護二寶。
  • 親子閱讀原版繪本,不用翻譯,孩子也能聽懂又喜歡
    想想我們給孩子買原版書、讀原版書,不就是為了讓孩子從小接觸原汁原味的英文,感受西方的文化,享受精彩的故事,從小養孩子的英文思維嗎?  從小開始親子閱讀英語繪本,可以提供孩子的英文興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提供孩子的英語理解能力,孩子還會自動生成語法文法能力和地道的口語表達能力。
  • 孩子孤僻不合群?3歲進入社交敏感期,引導孩子變成社交小達人
    以及發生矛盾後,如何解決問題,邀請朋友到家裡做客,帶孩子多去公共場所,鼓勵孩子參加團體活動,當孩子出現衝突矛盾時,也要明白,這是孩子社交中的必然情況,鼓勵和引導孩子正確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學會了禮貌用語,如何和他人達成有效溝通,以及掌握基礎的社交禮儀。這種實戰型的引導,孩子學習得更快,印象也會更深。
  •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打小報告和告密的行為呢?家長如何正確引導?
    當孩子的利益受到傷害,比如被同學欺負時,孩子會選擇向成年人告發。這種行為是尋求父母的幫助和支持,希望大人懲罰學生的錯誤行為。如果成年人能正確處理孩子之間的衝突,那麼他們就能引導孩子規範他們的行為。3.有的時候孩子們的告密僅僅只是回應事情。
  • 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習近平主席的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發展與安全的辯證關係,為領導幹部有效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提供了思維方法和領導方法。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無形。
  • 如何讓孩子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
    孩子們很喜歡找他人的錯誤,但是對於自己卻將錯誤歸類為粗心這樣的藉口。在閱讀題目時,教師希望學生們也能跟著一起動腦,但個別孩子卻不願意去思考和動腦。有的孩子在初中4年學習過程中,可能甚至並沒有主動去完成過一道,稍難一點的應用題,而教師一味地引導,在他看來就是累贅和逼迫。所以我個人認為,讀書是個人主觀意願的問題,不是家長和老師嚴厲的逼迫,或者耐心的勸導就能夠輕易成功的。當然作為教師,我們的確需要不懈努力的為孩子將來努力,不斷用各種方法鼓勵和激勵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