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寫卡齊蘭加老虎系列呢?
當然不是為收集天地靈氣,來個修仙成道。初衷只是對雅魯藏布江的好奇,眾所周知印度對我國屢次侵犯騷擾,我們呢,就在國境內雅魯藏布江的上遊規劃了幾個大型水利工程,發電量可達長江三峽的4倍以上,這下三哥就炸毛了!
雅魯藏布江是印度東北部幾個邦的生命線,也是很多著名國家公園的「親爸爸」,這事兒呢讓我一小破民認真看起了地圖。
卡特莉娜·卡芙
看著三哥無能狂怒,我心中的歡樂指數猛漲,藉此機會科普下著名的卡齊蘭加國家公園,順便白嫖下那裡的野生猛虎。廢話不多,直接上乾貨!
卡齊蘭加老虎保護區名氣很大,屬於後來居上的明星保護區,很多動物迷整天在網上吹卡齊蘭加的虎王,但實際上又了解多少信息呢?卡齊蘭加在哪個位置?屬於哪個邦?生態怎麼樣?這裡的老虎真能爆出其他地方的老虎兩條街嗎?卡齊蘭加虎王的戰力真的獨一檔嗎?
面對這些問題,我將開個連載系列來介紹,以供大家參考。
卡齊蘭加老虎
還有一點誤解很嚴重,印度有50+個專業老虎保護區,而不是50個保護區。因為印度的保護區總數有上百個之多,光老虎保護區就50+,未來還有可能更多。
更正下:WLS就像普通二本
一、卡齊蘭加歷史:
那麼問題來了,老虎保護區是印度最專業,有最高級的保護區行政級別,政府的撥款也最多,那卡齊蘭加什麼時候升級的?
答:1950年,卡齊蘭加成立了野生動物保護區,1969年升級到國家公園級別,2007年升級到老虎保護區。每升一級就多一個官方牌照,多一份政府撥款。
另外,需要標註的是早在1985年,該公園被聯合國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獨角犀牛追老虎
聽說卡齊蘭加以印度獨角犀牛保護而著稱?
答:沒錯,在1900年,整個南亞次大陸的獨角犀牛極度瀕危,被長期盜獵和狩獵遊戲殺得精光,幾乎就要野外滅絕了。
印度官方組織了調查,發現在卡齊蘭加區域僅剩下12頭獨角犀了,官方即刻下令封鎖了卡齊蘭加,禁止任何人進入獨角犀活動區,當地的原住民也被趕走,經過長期保護,獨角犀種群在卡齊蘭加復活了,數量快速攀升,至今,卡齊蘭加的獨角犀數量超過2500頭。
獨角犀
所以,現在的野生獨角犀牛都是從120年之前的12隻祖先繁育而來的,還向其他保護區遷移了幾十頭,比如杜德瓦老虎保護區,奧朗老虎保護區。
二、卡齊蘭加的地理:
卡齊蘭加位於阿薩姆邦,也就是世界四大紅茶產地(四大紅茶:祁門紅茶,阿薩姆紅茶,大吉嶺紅茶,斯裡蘭卡紅茶),這裡在我國藏南區域的南邊,受到喜馬拉雅山脈和橫斷山脈大拐角的阻擋,是印度降水最多的區域之一,年平均降雨量約2293毫米,晝夜溫差也很大。
雅魯藏布江(印度人叫布拉馬普特拉河)從東北向西南方向咆哮著前進,裹挾著巨大的水流量穿過阿薩姆邦60%以上的區域,從卡齊蘭加保護區北部經過,帶來了典型的衝積草原地貌。
卡齊蘭加谷歌地圖
卡齊蘭加的南部則是山地地形,典型的高山密林,溼度非常大,常人進入不僅得防蚊蟲叮咬,還得防瘧疾等各種病毒,甚至水蛭毒蟲襲擊。
三:卡齊蘭加的環境:
卡齊蘭加保護區的整個植被構成:高草佔41%,矮草佔11%,樹林佔29%,沼澤地佔4%,河流湖水佔8%,沙地佔6%。下面是一篇科研論文中核心區的植被佔比,數據變化不大。
來自論文截圖,基本體現了核心區地貌
所以,卡齊蘭加是以衝積草原生態系統為主,還有熱帶常綠闊葉林系統,再加上水中島嶼和溼地沼澤生態系統。動物種類異常豐富,被各種飛禽走獸視為家園,有獨角犀,孟加拉虎,亞洲象,亞洲水牛、印度豹,澤鹿、恆河豚、水獺、長臂猿、懶熊、眼鏡王蛇等等,是亞洲生物多樣性最好的區域之一。
印度懶熊
順便說一句,有網友跟我說百度百科裡面講到卡齊蘭加有野生棕熊種群,我在此負責的說那是造假,放衛星。大家最好相信一手資料和專家研究,別被一些營銷號的半吊子科普給惡意洗腦了。
一、老虎密度:
在此還是得引用烏拉斯·卡倫斯博士的論文內容:(雖然是2004年的研究成果,但依然能直觀的展示科學結論)
生態學的目標是了解決定生物體分布和豐富度的相互作用。Panthera tigris開發了一個簡單的機械模型來預測老虎密度與獵物密度的關係。並使用不同地區的生態的長期監測(1995-2003年)測試了此模型,計算了印度11個生保護區的老虎和獵物密度。有蹄類獵物的估計密度範圍是5.3隻/k㎡—63.8隻/k㎡,估計的老虎密度3.2/100k㎡–16.8/100k㎡只,與模型預測合理一致。
結果提供了在廣泛的生態條件下大型食肉動物的豐富度與其獵物之間功能關係的證據。
每年天敵會捕獵所有可用的獵物≈15%,用老虎會獵殺≈10%,其他同域天敵例如豹或豺,猛禽等會利用剩餘的5%。被老虎殺死的有蹄類動物的體重一般在20–1,000KG範圍內。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就是保護區的有蹄類獵物每年會有15%被獵殺,其中老虎大概佔10%,其他食肉動物會獵殺5%。假如卡齊蘭加保護區有50000隻有蹄類獵物,老虎每年會獵殺10%=5000隻,其他食肉動物會獵殺5%=2500隻。
另外可能還會有3%的有蹄類獵物可能會被食肉動物浪費或者獵殺後遺棄。
因此,預測老虎密度Ť Ĵ 。所在位置Ĵ,基於獵物密度ü Ĵ ,根據下面的表達式:
其中δ Ĵ是平均一個隨機變量。
在總面積為3024k㎡不同的的野外環境中測試了此模型的可靠
獵物密度和老虎密度之間的關係。用擬合的模型暗示,以U j為 條件,
下面圖中根據函數關係建立了圖表模型,經過11個不同地區大量測試,準確率達到了95%。
烏拉斯·卡倫斯教授論文截圖
烏拉斯·卡倫斯博士的經典數據模型
之前我在北孟虎研究專欄中發過此圖,但有網友留言說看不懂,我就再來解釋下內容。
橫軸:表示不同保護區的有蹄類食草動物的密度,也就是每平方千米內老虎潛在的獵物數量。
縱軸:代表不同保護區的老虎密度。當然這個圖標是2004年的數據,但在不同時間段有非常高的通用性。
圖表中涉及了對10個明星保護區的研究數據展示:
1、卡齊蘭加保護區核心區:老虎密度16隻//100k㎡,獵物數量58.7隻/k㎡,也就是5870隻/100k㎡。
2、班迪普爾保護區核心區:老虎密度17隻/100k㎡,獵物數量40隻/k㎡,4000隻/100k㎡。
3、坎哈保護區核心區:老虎密度11-15隻/100k㎡,獵物數量56-58隻/k㎡,5700隻/100k㎡。
4、納加爾霍雷保護區核心區:老虎密度12-13隻/100k㎡,獵物數量57隻/k㎡,5700隻/100k㎡。
5、倫滕波爾保護區核心區:老虎密度10-15隻/100k㎡,獵物數量60隻/k㎡,6000隻/100k㎡。
6、潘納保護區核心區:老虎密度6隻/100k㎡,獵物數量31隻/k㎡,3100隻/100k㎡。
7、彭奇保護區中央邦部分核心區:老虎密度4-5隻/100k㎡,獵物數量64隻/k㎡,6400隻/100k㎡。
這個邦奇保護區是印度的奇葩,是唯一橫跨兩個邦的老虎保護區,有時候算一個,有時候算兩個,汗。
8、彭奇保護區馬哈拉施特拉邦部分核心區:保護區:老虎密度7隻/100k㎡,獵物數量17隻/k㎡,1700隻/100k㎡。
9、巴達拉保護區核心區:老虎密度3隻/100k㎡,獵物數量17隻/k㎡,1700隻/100k㎡。
10塔多巴保護區核心區:老虎密度3隻/100k㎡,獵物數量13隻/k㎡,1300隻/100k㎡。
11、梅爾哈特保護區核心區:老虎密度7隻/100k㎡,獵物數量5隻/k㎡,500隻/100k㎡。
總結:老虎高密度必須建立在獵物高密度的基礎上,才能良性發展。
最有前途的保護區7被我標了出來,這裡獵物很多,老虎數量有待增長,潛力很大。(其實是一段時期內中央邦的老虎盜獵嚴重,人為原因造成。)
最沒有前途的保護區11被我斜體字標記,這裡的核心區100平方內有7隻老虎,卻只有500隻獵物,每隻老虎一年需要獵殺50隻,請問獵物夠吃嗎?核心區都慘不忍睹,緩衝區豈不是更慘,所以這裡的老虎種群是要完蛋的節奏。
根據烏拉斯·卡倫斯博士的研究結論,卡齊蘭加的老虎密度在圖中表達了出來。
根據2014年印度老虎保護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卡齊蘭加老虎密度平均12.7隻/100k㎡,是世界上老虎密度最大的保護區,根據2018年數據,此地的老虎密度接近14-15隻/100k㎡,老虎總數為128隻左右。
從2007年卡齊蘭加升級為老虎保護區之後,這裡的老虎數量已經趨於飽和狀態,很難再增加數量。
卡齊蘭加虎
二、世界上老虎密度超高的保護區有哪些?
答:1、卡齊蘭加老虎保護區; 2、班迪普爾老虎保護區; 3、吉米科比特老虎保護區 ;4、班達伽老虎保護區。
這四個保護區的老虎密度非常可怕,以小數點的微弱優勢排出順序。老虎種族內部鬥爭異常慘烈,每年都會以15%甚至更高比例的老虎死於種族內鬥和優勝劣汰。
藍色圈是奧朗老虎保護區,後面會涉及
這個問題本來很簡單,但是我看到一些營銷號,還有外網的新聞報導裡總是錯誤百出,畢竟媒體記者不是專業研究的,有的說237k㎡?錯,那是幾十年前的卡齊蘭加保護區,有的說430k㎡?錯,那只是卡齊蘭加老虎保護區核心區的面積。
甚至還有印度新聞中用小學生算數,150隻老虎數量÷430平方公裡=34.8隻老虎/100k㎡,算出了35隻虎/100k㎡的「可笑密度」,吹得卡齊蘭加老虎像是職業「鬥獸」選手一樣,你印度人咋不上天去吹呢?畢竟天空沒有極限。
真正的卡齊蘭加老虎保護區面積則是859.4k㎡,也可以理解為總面積860k㎡=無人核心區430k㎡+有人緩衝區430k㎡。大家可以有個新概念了。
整個保護區南高北低,37號國道沿著南部山脊一直向東北部延伸,卡齊蘭加東南部的山脈可以一直延伸到緬甸的國境內,也是歷史上有名的老虎擴散通道。至今仍有少量的卡齊蘭加老虎個體在東南部山脈中遊蕩。
卡齊蘭加東南部山脈
山脈能延伸到緬甸的北部,之前山上開採過礦石
卡齊蘭加東南部山區
卡齊蘭加東南部,是整個保護區海拔最高的區域,洪水來臨時動物的避難所
卡齊蘭加位於阿薩姆邦的中間,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前的衝擊大平原,沿著河流,沿著山脈,幾萬年前,甚至十幾萬年前,老虎是不是也是從這個通道擴散到南亞次大陸的呢?畢竟中國有老虎化石的源頭,那時候可並沒有孟加拉虎和印支虎的區分呢,也沒有華南虎的名字呢!
文章圖表和觀點來源於烏拉斯·卡倫斯博士等專家論文,上面有卡倫斯博士的演講視頻,大家可以看看。
本來想推薦一部頂級的印度自然紀錄片,真正能表現卡齊蘭加魅力的,不好意思站內還真沒有,之前高質量的片子由於BBC版權問題早都沒了,在此推薦下1997版的紀錄片(Land of the Tiger)系列,共分為6集,感興趣的可以去找找看。
大鬍子哥,瓦爾米克·塔帕爾
由著名的印度博物學家瓦爾米克·塔帕爾主持,也是一位老虎專家,就是我經常提到的大鬍子哥。大家可以去這裡面看看印度的生態,反正我是從這個紀錄片入坑印度的。
大鬍子哥,瓦爾米克·塔帕爾
認識生態系統的美麗功能,走進野生老虎的生活世界!
希望關心自然環境和動物福利的人嘴下留情,手下留情,別吃野生動物,別買皮草等野生動物製品!
作者:因果團圓
如果您喜歡這些內容,歡迎您關注,留言,轉發!
未完待續,保持互動!